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细节无小事,今天教师的小事也许就是孩子一生的大事。”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有一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学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育无小事,它是项潜移默化的工程,怎样才能真正做实“教育无小事”呢?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身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教师能否以身作则,是他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关键。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唯有身教重于言教,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责,要在平时不断的训练自身的能力,树立自身的形象。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走进教室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这些细节人手,真正把日常工作从“小” 做起。我们每天所讲的、所做的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但正是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才构成了教育这件大事情。的确,教育无小事,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教育工作中没有小事,最好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细节与小事的。”身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个细微变化,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班级中的 “小事”细心去观察、研究并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好班集体,引导
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一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三思而后行,学会自我约束,还要制止身边的人做坏事,帮助有这种坏习惯的改正,有的学生心里会想:我自己也有这种坏习惯该怎么办呢?那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管善事大小都要去做,积小变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只要从我们身边的这些“ 小事”出发,并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相信最后“小事” 终能成“大事”。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应引导教师做细心的人,让细心成为一种习惯,充分发现利用好每一个教育细节,巧妙育人,适时点拨,于丝丝细雨中润泽心灵,与人物无声中陶冶情操。为在教师中牢固树立育人无小事的理念,我们可以利用专家讲座、德育讲坛、网络德育论坛、读书会等形式,让教师了解、理解育人的内涵,本质等问题。进而组织教师对校园里的小事件、小事情进行解剖式反思,排查德育管理上粗放、盲目的现象,改变对“小事”的错误认识,将 “教育无小事”的理念深深植入教师心中。
教育不仅要关注管理细节,重视“小事”,更要把“小事”做精做好。这就需要我们优化机制,让再小的事也有章可循。 “细”、“全”到事事不留空白。如我校对班会活动这一常规性工作,每周都查,不仅要查是否正常活动,还要检查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班队活动需求。对于每项工作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办法,时时检查。检查内容、情况都作认真记载,检查结果视情况作个别反馈或在周会上反馈,并纳入月
考核。以此引领教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哪怕一次小小的每日例行的值日也不能忽视教育。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生活中,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今天的教师风范就是明天的社会风范,我们需要关注的“小事”还太多太多,这些“小事”就是教育的大事。学生的良好习惯、高尚情操,都是从教师日常生活里平凡的小事中习得的。我们将时刻铭记“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细节无小事,今天教师的小事也许就是孩子一生的大事。”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有一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学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育无小事,它是项潜移默化的工程,怎样才能真正做实“教育无小事”呢?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身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教师能否以身作则,是他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关键。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唯有身教重于言教,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责,要在平时不断的训练自身的能力,树立自身的形象。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走进教室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这些细节人手,真正把日常工作从“小” 做起。我们每天所讲的、所做的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但正是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才构成了教育这件大事情。的确,教育无小事,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教育工作中没有小事,最好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细节与小事的。”身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个细微变化,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班级中的 “小事”细心去观察、研究并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好班集体,引导
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一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三思而后行,学会自我约束,还要制止身边的人做坏事,帮助有这种坏习惯的改正,有的学生心里会想:我自己也有这种坏习惯该怎么办呢?那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管善事大小都要去做,积小变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只要从我们身边的这些“ 小事”出发,并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相信最后“小事” 终能成“大事”。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应引导教师做细心的人,让细心成为一种习惯,充分发现利用好每一个教育细节,巧妙育人,适时点拨,于丝丝细雨中润泽心灵,与人物无声中陶冶情操。为在教师中牢固树立育人无小事的理念,我们可以利用专家讲座、德育讲坛、网络德育论坛、读书会等形式,让教师了解、理解育人的内涵,本质等问题。进而组织教师对校园里的小事件、小事情进行解剖式反思,排查德育管理上粗放、盲目的现象,改变对“小事”的错误认识,将 “教育无小事”的理念深深植入教师心中。
教育不仅要关注管理细节,重视“小事”,更要把“小事”做精做好。这就需要我们优化机制,让再小的事也有章可循。 “细”、“全”到事事不留空白。如我校对班会活动这一常规性工作,每周都查,不仅要查是否正常活动,还要检查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班队活动需求。对于每项工作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办法,时时检查。检查内容、情况都作认真记载,检查结果视情况作个别反馈或在周会上反馈,并纳入月
考核。以此引领教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哪怕一次小小的每日例行的值日也不能忽视教育。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生活中,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今天的教师风范就是明天的社会风范,我们需要关注的“小事”还太多太多,这些“小事”就是教育的大事。学生的良好习惯、高尚情操,都是从教师日常生活里平凡的小事中习得的。我们将时刻铭记“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