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材料特点分析1
上海语文中考追求稳定原则,即:题型稳定、难易程度稳定、试卷结构稳定等。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材料的分析,笔者发现其选用的命题材料自身也较稳定地呈现出一些特点。在提倡绿色指标、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把握命题材料本身的特点,能在进行自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的选择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有助于把握文本共性特点。(为行文方便,将近10年中考记叙文篇目罗列如下,限于篇幅,不全文摘录。2003年《成全一棵树》,2004年《最完美的礼物》,2005年《我的老师》,2006年《孩子和书》,2007年《老海棠树》,2008年《年轻的国旗》,2009年《在可可西里回头》,2010年《蘑菇转了一个弯》,2011年《龙眼与伞》,2012年《第一声喝彩》)
一、内容特点
我们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近十年的上海中考记叙文,未曾出现以写景或者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也就是说,重点考察的是记人与叙事两类。当然,记人离不开叙事,而叙事也离不开对人的刻画,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记叙文材料选择在内容上的一些特点。
(一)主旨上重视人文关怀与精神成长
1、恩情难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同学们的成长道路上,无数人给予过无私的帮助。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同学天真率直的鼓励甚至陌生人间的善意与帮助都是同学们成长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中考是对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回顾,在众多难忘的恩情之中,以下几类值得重视。
(1)人间温情
2012年的《第一声喝彩》通过记叙“我为女主人喝彩”和“同桌为我喝彩”两件作者亲历的“第一声喝彩”的故事,诠释了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爱、温暖与善良的“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了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的写作意图。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理解、欣赏、鼓励的和谐温情无疑是立足于广阔的人文视野之上的。
(2)亲情
此类在十年中考里比例较重,如:《龙眼与伞》在讴歌母爱的同时,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铭记亲情、感恩亲情。《在可可西里回头》引导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同学对“我很重要”、过于追求独立,对自我、个性、独立等认识进行反思,从而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老海棠树》通过“我”与奶奶之间平凡的点滴,流露出温馨的祖孙情。再如《成全一棵树》等。
(3)师生情
《我的老师》通过回忆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刘老师,将一位乐观向上、敬业爱生、潜心教学的优秀教师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一件件生动的事例,突出了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怀念、喜爱与敬重。
(4)爱国情
《年轻的国旗》通过留美中国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在国际街坊节上升起中国国旗的故事,唱响了一曲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歌。
2、成长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学们正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才能自我提高从而长大成人。初中四年,同学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价值的判断和对自我的定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考正是一个让大家再次反思自我心路历程,珍藏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明白成功源自于不断进步,人生需要不断向前走,更需要不断向后看的最佳契机。
如:《蘑菇转了一个弯》叙述了当“我”为大学毕业找不到理想工作而陷于痛苦时,父亲借采蘑菇的过程启发了“我”,让“我”最终明白:面对困难需要良好的心态,要坚信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习惯思维和传统做法,让自己多转几个弯,也许离成功更近。简言之,就是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倾向于具有象征意味的核心物件。
十年中考现代文虽然从未出现单纯状物的文章,但是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与中心有密切相关的核心物件。也就是说,中考的记叙文阅读命题材料倾向于通过人与物的故事抒发情感或者阐发道理,而不是纯粹的叙事或写人。因此,体味这一核心物件的象征意味对于把握文章主旨具有拨云见日、直捣黄龙之效。如《老海棠树》中的海棠树不仅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更含蓄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奶奶再也不会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
里望着“我”,但那颗老海棠树却会永远成为“我”的思念、“我”的记挂、“我”的奶奶。又如《最完美的礼物》中装着一堆黄沙的水囊由于郭教授的“骗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材料特点分析1
上海语文中考追求稳定原则,即:题型稳定、难易程度稳定、试卷结构稳定等。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材料的分析,笔者发现其选用的命题材料自身也较稳定地呈现出一些特点。在提倡绿色指标、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把握命题材料本身的特点,能在进行自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的选择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有助于把握文本共性特点。(为行文方便,将近10年中考记叙文篇目罗列如下,限于篇幅,不全文摘录。2003年《成全一棵树》,2004年《最完美的礼物》,2005年《我的老师》,2006年《孩子和书》,2007年《老海棠树》,2008年《年轻的国旗》,2009年《在可可西里回头》,2010年《蘑菇转了一个弯》,2011年《龙眼与伞》,2012年《第一声喝彩》)
一、内容特点
我们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近十年的上海中考记叙文,未曾出现以写景或者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也就是说,重点考察的是记人与叙事两类。当然,记人离不开叙事,而叙事也离不开对人的刻画,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记叙文材料选择在内容上的一些特点。
(一)主旨上重视人文关怀与精神成长
1、恩情难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同学们的成长道路上,无数人给予过无私的帮助。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同学天真率直的鼓励甚至陌生人间的善意与帮助都是同学们成长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中考是对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回顾,在众多难忘的恩情之中,以下几类值得重视。
(1)人间温情
2012年的《第一声喝彩》通过记叙“我为女主人喝彩”和“同桌为我喝彩”两件作者亲历的“第一声喝彩”的故事,诠释了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爱、温暖与善良的“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了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的写作意图。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理解、欣赏、鼓励的和谐温情无疑是立足于广阔的人文视野之上的。
(2)亲情
此类在十年中考里比例较重,如:《龙眼与伞》在讴歌母爱的同时,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铭记亲情、感恩亲情。《在可可西里回头》引导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同学对“我很重要”、过于追求独立,对自我、个性、独立等认识进行反思,从而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老海棠树》通过“我”与奶奶之间平凡的点滴,流露出温馨的祖孙情。再如《成全一棵树》等。
(3)师生情
《我的老师》通过回忆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刘老师,将一位乐观向上、敬业爱生、潜心教学的优秀教师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一件件生动的事例,突出了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怀念、喜爱与敬重。
(4)爱国情
《年轻的国旗》通过留美中国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在国际街坊节上升起中国国旗的故事,唱响了一曲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歌。
2、成长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学们正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才能自我提高从而长大成人。初中四年,同学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价值的判断和对自我的定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考正是一个让大家再次反思自我心路历程,珍藏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明白成功源自于不断进步,人生需要不断向前走,更需要不断向后看的最佳契机。
如:《蘑菇转了一个弯》叙述了当“我”为大学毕业找不到理想工作而陷于痛苦时,父亲借采蘑菇的过程启发了“我”,让“我”最终明白:面对困难需要良好的心态,要坚信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习惯思维和传统做法,让自己多转几个弯,也许离成功更近。简言之,就是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倾向于具有象征意味的核心物件。
十年中考现代文虽然从未出现单纯状物的文章,但是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与中心有密切相关的核心物件。也就是说,中考的记叙文阅读命题材料倾向于通过人与物的故事抒发情感或者阐发道理,而不是纯粹的叙事或写人。因此,体味这一核心物件的象征意味对于把握文章主旨具有拨云见日、直捣黄龙之效。如《老海棠树》中的海棠树不仅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更含蓄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奶奶再也不会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
里望着“我”,但那颗老海棠树却会永远成为“我”的思念、“我”的记挂、“我”的奶奶。又如《最完美的礼物》中装着一堆黄沙的水囊由于郭教授的“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