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综合实习报告
——苏州部分
实习行程安排:
2012年5月19日-22日
第一天:参观考察沧浪亭、网师园。
第二天:参观考察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
第三天:参观考察留园、虎丘风景区。
第四天:参观考察环形山庄、艺圃。
实习阶段:
1 时间:2012.5.19 地点:沧浪亭 网师园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沧浪亭廊的设计手法,复廊的结构,与水面关系的处理
(2) 学习网师园水体、驳岸等的处理手法
(3) 学习网师园中体现园主人思想意境的象征隐喻等造景搭配方法
(4) 学习网师园中亭、桥、廊等建构筑物的特点。
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的第一天是混乱忙碌却又让人兴奋而充实的一天,怀着期待的心情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来到苏州,这个烟雨笼罩下的江南古城和与她齐名的杭州有着很不同的气息与氛围,还未来得及仔细端详变开始了忙碌的行程,放好行李吃好中饭便来到了实习的第一站——沧浪亭。淅沥的雨让人在五月末却感受到了凉意,稍稍减弱了同学们满怀的热情,而沧浪亭却因这雨而更加有韵味。沿着曲折起伏的复廊,两侧风景不尽相同,一侧看到的是园中的大型假山,另一侧临着园外的水池,岸边的假山石让外边的景色若隐若现,廊与水体直接的距离忽近忽远,让人在行走中总能感受到景色的新鲜。走完复廊顺着园路走上假山来到全园的主要建筑沧浪亭,位于全园制高点的亭子为明清风格的歇山顶造型,柱子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站在亭前感受风从四面吹来的风有种高出不胜寒之感,不知苏舜钦当时站在此处是否能体会到曹操作《观沧海》时的感受。
参观完沧浪亭大家想下个目标出发,由于修路大家经过一番曲折跋涉才来到网师园。网师园旧为宋代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而园中景题与配镜却处处透漏着主人虽隐居却不甘远离仕途的情感。小山丛桂轩周围栽植的桂树,濯缨水阁里郑板桥所题的:“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殿春簃小院中所种的牡丹、芍药都暗暗向后人倾诉着园主人曾经的理想与抱负。网师园的其他特色还有以水体为核心和殿春簃园中园的设计。水体的处理主要是水面的分割和来水去水的处理,营造的景观效果便是沿水走一圈无论哪个角度都不能将整个水面看个彻底,且随着人的走动有种步移景异之感,十分的绝妙。而殿春簃的小院更是别有一番天地,月到风来亭的檐口从一侧墙上方挑如
园中,打破了墙面的单调,且听老师说在雨大的时候雨水从檐上滴下更有趣味,可惜此时雨已停,无法目睹这一趣景。
2 时间:2012.5.20 地点:拙政园 狮子林 苏州博物馆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极具江南园林代表的造景风格,了解丰富的设计手法。
(2) 领会造园的整体把握与局部搭配。
(3) 感受拙政园主张的利用细节处理,巧于因借,合理安排园路而达到的“日
涉成趣”的效果。
(4) 学习拙政园在空间处理上对尺度的把握和分隔空间的方法。
(5) 学习狮子通过林不同的假山堆叠方式造成的丰富交通流线与景观效果。 实习心得体会
第二天来到的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其景观的丰富与豪华的确不负盛名。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拙政园,但与之前单纯作为游客不同,在老师的讲解下,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再来品味这座已经过历史沉淀与时间打磨的如瑰宝般的古典园林,自然是愈加品出她独特的魅力。
正式的游园是从中部的入口,腰门,开始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形成的嶂景,假山与建筑间的距离十分狭窄,远处的景色若隐若现,这便是欲扬先抑了。绕过假山来到歇山顶的园中部主建筑——远香堂。站在远香堂前看到的是水中央的三座小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北山亭各踞一片小天地。一池三岛的格局自然也体现了影响古典园林的神仙思想,与西侧的倚玉轩所体现的君子比德思想呼应,同时对大片的水面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西侧的香洲是意象化的小船,静静泊在岸边,看过颐和园的石舫,将大船的形仿了八九分,在建筑中虽特别,却不如这香洲,利用平台、亭、轩、楼的独特既让人觉得似乎是船,又与其他建筑间没有违和感。水体的一端流入小沧浪所隔出的南侧一隅,在小沧浪上,正对的弧形廊又隔开了大片的水面,左侧是规整的直线围合,右侧则是自然的黄石驳岸,与松风亭形成的45度夹角更加丰富了这片小空间。穿过别有洞天来到园的西部,西部原本与中部是分开的,后来才将别有洞天这里打通统一管理,因此此处的墙体十分厚。西园更是将框境,对景,添景,借景等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各处景之间互相呼应,搭配,使整体景观变得愈加丰富。
下午参观狮子林,以为看过拙政园的豪华大气后再看其他园林都会索然无味,不想狮子林自有其独特的趣味。如果说拙政园是满汉全席的话,那么狮子林就是山珍野味了,游狮子林体会到的应该是一种野趣,老师放我们自己游园,于是本来就袖珍的小园瞬间被两个专业的大批人马占领,有“假山王国”之称的狮子林如同一个假山迷宫,在假山群中上下穿行,一群本身就是半个孩子的大学生天性得到解放,玩得不亦乐乎。狮子林中亦有石舫,而与拙政园的香洲相比就显得不够出彩。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园因寺而闻名。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也使为座园子打上了独特的印记
3 时间:2012.5.21 地点:留园 虎丘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留园与其他园林做比较,归纳其异同性点,掌握其主要的造园特点。
(2) 结合前两天的学习,在留园体会园林造景中先抑后扬,移步换景的造园手
法。
(3) 学习留园建筑的艺术处理,空间关系的把握。
(4) 学习水体的处理手法,与之前学习到的内容比较,综合理解掌握。 实习心得体会
大概是昨天参观的内容太过丰富,同样作为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并未给我留下什么震撼,跟着队伍进入园中,首先经过的是较为狭长的通道,同样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出了通道才有另一番景象,留园整体给人的感觉并未有十分独特之感,但细看下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才发现其最有特色的当属她的建筑艺术与细节的处理。印象比较深的是爬山廊转角处的排雨水结构的处理,在技术并不发达的旧时,建造者用才智解决了问题,作为同行后辈的我顿生敬仰之感。对于水体来水的处理,这里采用了在墙角堆石,仿佛是破墙而入的山石引来了一渠清流。留园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对于虎丘印象最深的便是千人石与虎丘塔了。这里留下了许多传说,或是与宗教神话有关,或是与名人奇事有关,真正的秘密大概只有这座经历了千年变迁的虎丘知道。虎丘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协调。其形式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当代,呈现出宋、元、明、清、民国等建筑风格。
3 时间:2012.5.22 地点:环秀山庄 艺圃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小面积园林的布局特点与尺度的把握。
(2) 学习环秀山庄的假山堆叠艺术。
(3) 感受艺圃质朴的明代造园风格。
实习心得体会
苏州行程的最后一天较为轻松,参观的是两个比较小巧的园林。到环秀山庄后发现除了我们没看到其它游客,就算如此一群人还是让这座小园满了起来。逛了一圈发现此园本来园内地盘不大,园外无景色可借,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池水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
去往艺圃的路尽是小的巷弄,我都一度怀疑走错了路,最后终于在不起眼的小道里发现了这座小园,走进去以后更是颇有一种在沙砾中找到珍珠的感觉。艺圃的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与近几天参观其他园林相比让人更觉亲切,因此同伴戏言:以后有钱了把艺圃买下来。
手绘地图
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综合实习报告
——苏州部分
实习行程安排:
2012年5月19日-22日
第一天:参观考察沧浪亭、网师园。
第二天:参观考察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
第三天:参观考察留园、虎丘风景区。
第四天:参观考察环形山庄、艺圃。
实习阶段:
1 时间:2012.5.19 地点:沧浪亭 网师园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沧浪亭廊的设计手法,复廊的结构,与水面关系的处理
(2) 学习网师园水体、驳岸等的处理手法
(3) 学习网师园中体现园主人思想意境的象征隐喻等造景搭配方法
(4) 学习网师园中亭、桥、廊等建构筑物的特点。
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的第一天是混乱忙碌却又让人兴奋而充实的一天,怀着期待的心情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来到苏州,这个烟雨笼罩下的江南古城和与她齐名的杭州有着很不同的气息与氛围,还未来得及仔细端详变开始了忙碌的行程,放好行李吃好中饭便来到了实习的第一站——沧浪亭。淅沥的雨让人在五月末却感受到了凉意,稍稍减弱了同学们满怀的热情,而沧浪亭却因这雨而更加有韵味。沿着曲折起伏的复廊,两侧风景不尽相同,一侧看到的是园中的大型假山,另一侧临着园外的水池,岸边的假山石让外边的景色若隐若现,廊与水体直接的距离忽近忽远,让人在行走中总能感受到景色的新鲜。走完复廊顺着园路走上假山来到全园的主要建筑沧浪亭,位于全园制高点的亭子为明清风格的歇山顶造型,柱子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站在亭前感受风从四面吹来的风有种高出不胜寒之感,不知苏舜钦当时站在此处是否能体会到曹操作《观沧海》时的感受。
参观完沧浪亭大家想下个目标出发,由于修路大家经过一番曲折跋涉才来到网师园。网师园旧为宋代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而园中景题与配镜却处处透漏着主人虽隐居却不甘远离仕途的情感。小山丛桂轩周围栽植的桂树,濯缨水阁里郑板桥所题的:“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殿春簃小院中所种的牡丹、芍药都暗暗向后人倾诉着园主人曾经的理想与抱负。网师园的其他特色还有以水体为核心和殿春簃园中园的设计。水体的处理主要是水面的分割和来水去水的处理,营造的景观效果便是沿水走一圈无论哪个角度都不能将整个水面看个彻底,且随着人的走动有种步移景异之感,十分的绝妙。而殿春簃的小院更是别有一番天地,月到风来亭的檐口从一侧墙上方挑如
园中,打破了墙面的单调,且听老师说在雨大的时候雨水从檐上滴下更有趣味,可惜此时雨已停,无法目睹这一趣景。
2 时间:2012.5.20 地点:拙政园 狮子林 苏州博物馆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极具江南园林代表的造景风格,了解丰富的设计手法。
(2) 领会造园的整体把握与局部搭配。
(3) 感受拙政园主张的利用细节处理,巧于因借,合理安排园路而达到的“日
涉成趣”的效果。
(4) 学习拙政园在空间处理上对尺度的把握和分隔空间的方法。
(5) 学习狮子通过林不同的假山堆叠方式造成的丰富交通流线与景观效果。 实习心得体会
第二天来到的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其景观的丰富与豪华的确不负盛名。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拙政园,但与之前单纯作为游客不同,在老师的讲解下,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再来品味这座已经过历史沉淀与时间打磨的如瑰宝般的古典园林,自然是愈加品出她独特的魅力。
正式的游园是从中部的入口,腰门,开始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形成的嶂景,假山与建筑间的距离十分狭窄,远处的景色若隐若现,这便是欲扬先抑了。绕过假山来到歇山顶的园中部主建筑——远香堂。站在远香堂前看到的是水中央的三座小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北山亭各踞一片小天地。一池三岛的格局自然也体现了影响古典园林的神仙思想,与西侧的倚玉轩所体现的君子比德思想呼应,同时对大片的水面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西侧的香洲是意象化的小船,静静泊在岸边,看过颐和园的石舫,将大船的形仿了八九分,在建筑中虽特别,却不如这香洲,利用平台、亭、轩、楼的独特既让人觉得似乎是船,又与其他建筑间没有违和感。水体的一端流入小沧浪所隔出的南侧一隅,在小沧浪上,正对的弧形廊又隔开了大片的水面,左侧是规整的直线围合,右侧则是自然的黄石驳岸,与松风亭形成的45度夹角更加丰富了这片小空间。穿过别有洞天来到园的西部,西部原本与中部是分开的,后来才将别有洞天这里打通统一管理,因此此处的墙体十分厚。西园更是将框境,对景,添景,借景等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各处景之间互相呼应,搭配,使整体景观变得愈加丰富。
下午参观狮子林,以为看过拙政园的豪华大气后再看其他园林都会索然无味,不想狮子林自有其独特的趣味。如果说拙政园是满汉全席的话,那么狮子林就是山珍野味了,游狮子林体会到的应该是一种野趣,老师放我们自己游园,于是本来就袖珍的小园瞬间被两个专业的大批人马占领,有“假山王国”之称的狮子林如同一个假山迷宫,在假山群中上下穿行,一群本身就是半个孩子的大学生天性得到解放,玩得不亦乐乎。狮子林中亦有石舫,而与拙政园的香洲相比就显得不够出彩。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园因寺而闻名。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也使为座园子打上了独特的印记
3 时间:2012.5.21 地点:留园 虎丘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留园与其他园林做比较,归纳其异同性点,掌握其主要的造园特点。
(2) 结合前两天的学习,在留园体会园林造景中先抑后扬,移步换景的造园手
法。
(3) 学习留园建筑的艺术处理,空间关系的把握。
(4) 学习水体的处理手法,与之前学习到的内容比较,综合理解掌握。 实习心得体会
大概是昨天参观的内容太过丰富,同样作为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并未给我留下什么震撼,跟着队伍进入园中,首先经过的是较为狭长的通道,同样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出了通道才有另一番景象,留园整体给人的感觉并未有十分独特之感,但细看下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才发现其最有特色的当属她的建筑艺术与细节的处理。印象比较深的是爬山廊转角处的排雨水结构的处理,在技术并不发达的旧时,建造者用才智解决了问题,作为同行后辈的我顿生敬仰之感。对于水体来水的处理,这里采用了在墙角堆石,仿佛是破墙而入的山石引来了一渠清流。留园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对于虎丘印象最深的便是千人石与虎丘塔了。这里留下了许多传说,或是与宗教神话有关,或是与名人奇事有关,真正的秘密大概只有这座经历了千年变迁的虎丘知道。虎丘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协调。其形式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当代,呈现出宋、元、明、清、民国等建筑风格。
3 时间:2012.5.22 地点:环秀山庄 艺圃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小面积园林的布局特点与尺度的把握。
(2) 学习环秀山庄的假山堆叠艺术。
(3) 感受艺圃质朴的明代造园风格。
实习心得体会
苏州行程的最后一天较为轻松,参观的是两个比较小巧的园林。到环秀山庄后发现除了我们没看到其它游客,就算如此一群人还是让这座小园满了起来。逛了一圈发现此园本来园内地盘不大,园外无景色可借,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池水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
去往艺圃的路尽是小的巷弄,我都一度怀疑走错了路,最后终于在不起眼的小道里发现了这座小园,走进去以后更是颇有一种在沙砾中找到珍珠的感觉。艺圃的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与近几天参观其他园林相比让人更觉亲切,因此同伴戏言:以后有钱了把艺圃买下来。
手绘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