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二)学生介绍庄子,(方法要求:名、时、地、代表作品、地位——文学常识部分板书2)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庄子》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师补充作品风格:其文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除作品风格外其他当堂记住,背诵之。看各组哪个组先背下来的。)
(三)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个别读)指定男生女生各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鼓励式点评。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有没有和你读的不同的地方,你有疑问,或者你认为他读的不合适的地方。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泾(jing)
2、第二次诵读。教师范背。要求:注意字音和断句,拿笔圈点勾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我有错误还要毫不客气的指出,我会把这当作对我帮助)
3、第三次诵读(生自由读,要求:除了注意字音和断句外,还要思考文章的大致内容,划出特别有感触或者疑惑的地方,好为交流做准备)
4、第四次诵读(分5层诵读,按回答问题进行,并翻译背诵),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以下开始板书)
要求:讨论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 表现 连接语 百川灌河 欣然自喜 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 望洋兴叹 于是焉
注:第一层知识点
1、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按时令)
2、泾流之大(泾,通“径”),不辩牛马(辩,通“辨”)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
4、天下之美(形做名,美景)
(各组读,背第一层,比赛速度和质量)
注:第二层知识点
1、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2、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古今异义两个)
(各组读,背第二层,比赛速度和质量)
注:第三层知识点
1、望洋(不是望着大洋)
2、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3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4、见„„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1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2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④讨论难点:又如何理解“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道义)者,始吾弗信”这句话?
(本文难点,化难为简,分解为三层:1、轻视的人是谁“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道义)者”是一类人,轻视的不是河伯2、我曾听说这种人,怎么可能有这种人呢?开始我不信,潜台词是现在我信了)(暗含河伯开始对孔子和伯夷的敬仰,后来认为这是自己的盲目崇拜和庄子对孔子的嘲讽,意思是你孔子到处炫耀知识渊博,和河伯自夸是一样的。儒家并非及至,我道家才向大海一样广阔无边,没有极至)(个人观点,给大家参考)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2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5) 在这则故事写黄河与东海的不同情况,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各组读,把第二层连起来背诵,比赛速度和质量)
指导背诵 :看板书背诵全文
最后,先读一遍,看板书,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6)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7)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作业
1、做知识卡片,归类记忆(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2、熟练背诵全文,并阅读本《秋水》全文,进一步了解庄子思想。
结束语:最后我想说,感谢庄子,给了我们这样美的文章,这么美的思想;感谢同学们,给予我这么默契的配合!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1、(左)文学常识部分 名(周)、时(战国)、地(宋国蒙人)、
代表作品地位(集大成者) 想象 寓言 对比
2、(中)课文内容及写作特色部分
上面的加上下面的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3、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
1.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2.古今异义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内行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
3.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4.特殊句式
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 探讨:非重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诸多问题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二)学生介绍庄子,(方法要求:名、时、地、代表作品、地位——文学常识部分板书2)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庄子》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师补充作品风格:其文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除作品风格外其他当堂记住,背诵之。看各组哪个组先背下来的。)
(三)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个别读)指定男生女生各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鼓励式点评。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有没有和你读的不同的地方,你有疑问,或者你认为他读的不合适的地方。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泾(jing)
2、第二次诵读。教师范背。要求:注意字音和断句,拿笔圈点勾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我有错误还要毫不客气的指出,我会把这当作对我帮助)
3、第三次诵读(生自由读,要求:除了注意字音和断句外,还要思考文章的大致内容,划出特别有感触或者疑惑的地方,好为交流做准备)
4、第四次诵读(分5层诵读,按回答问题进行,并翻译背诵),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以下开始板书)
要求:讨论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 表现 连接语 百川灌河 欣然自喜 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 望洋兴叹 于是焉
注:第一层知识点
1、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按时令)
2、泾流之大(泾,通“径”),不辩牛马(辩,通“辨”)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
4、天下之美(形做名,美景)
(各组读,背第一层,比赛速度和质量)
注:第二层知识点
1、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2、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古今异义两个)
(各组读,背第二层,比赛速度和质量)
注:第三层知识点
1、望洋(不是望着大洋)
2、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3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4、见„„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1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2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④讨论难点:又如何理解“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道义)者,始吾弗信”这句话?
(本文难点,化难为简,分解为三层:1、轻视的人是谁“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道义)者”是一类人,轻视的不是河伯2、我曾听说这种人,怎么可能有这种人呢?开始我不信,潜台词是现在我信了)(暗含河伯开始对孔子和伯夷的敬仰,后来认为这是自己的盲目崇拜和庄子对孔子的嘲讽,意思是你孔子到处炫耀知识渊博,和河伯自夸是一样的。儒家并非及至,我道家才向大海一样广阔无边,没有极至)(个人观点,给大家参考)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2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5) 在这则故事写黄河与东海的不同情况,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各组读,把第二层连起来背诵,比赛速度和质量)
指导背诵 :看板书背诵全文
最后,先读一遍,看板书,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6)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7)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作业
1、做知识卡片,归类记忆(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2、熟练背诵全文,并阅读本《秋水》全文,进一步了解庄子思想。
结束语:最后我想说,感谢庄子,给了我们这样美的文章,这么美的思想;感谢同学们,给予我这么默契的配合!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1、(左)文学常识部分 名(周)、时(战国)、地(宋国蒙人)、
代表作品地位(集大成者) 想象 寓言 对比
2、(中)课文内容及写作特色部分
上面的加上下面的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3、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
1.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2.古今异义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内行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
3.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4.特殊句式
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 探讨:非重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