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造

中国教育的不堪之重,不仅在教育内部,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的需要,不断增加训练内容,延长学习时间,也表现在社会文化之于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的过度期待与增加负载。

这里不是想说,家长出于提高孩子社会竞争力需要,增加课外补习的现象。另有所指。每次两会期间,媒体都会曝光一些委员的议案。关于教育的占一大部分。因为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经历,身边也有亲人在读书,似乎人人可以说上话。

看多了,发现社会大众之于教育的认识思维,以及他们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模式化的。这条规律是社会问题要以教化的方式解决,而教化全民首先要从教育孩子开始,这种教育的前端延伸越早越好。具体说,有人发现这个社会,人们的思维比较僵化,企业生产注重模仿,缺乏创新。这与政府提出双创的目标有所背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建议中小学要注重创新教育,要开双创课程。还有人说,目前孩子们过渡沉迷网络,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而弱化了经典阅读,即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短板。于是,他们提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要调整,增加四书五经的传授。除了开设专门课程,还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中增强这个方面的训练。另有人提出,现在的社会道德滑坡,大人没有做好,需要孩子们去劝导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于是,在学校课堂里,要增加道德教育。自然,也要有各项道德教育的读本,要开课。某些学校恢复古礼,在大操场举办几千学生参加的为父母洗脚秀。

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出热心教育的人们,所提出的教育建议的模式:社会问题的解决长期积存,成为难解之局,解决问题需要延展教育,而教育的应对就是增加学习内容,相关内容进入课堂。这种逻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否则无法得到舆论应和,也无法成为参政议政的提案。然而,当社会舆论按照这个逻辑,要把诊断社会问题所察觉的教育短板都延展到中小学教育的补偿。这势必在原本中小学负担较重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大负载。

中小学教育,需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未来社会建设培养适用性人才。可是,外在的介入也要量力而行,即懂得教育。在教育提供的无比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应该具有选择性。即最好的教育,并不是成人、外在的要素介入,要他学习什么。这种规定性,在目前的教育模型里,已经填充很满。现实教育最缺的是,校长的办学、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被限定,缺乏自主性。教育中人本精神欠缺。现在看到的诸多教育提案,主要采取行政统一决策,全员参与学习的方式,而且要求课程化。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一天八节课。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有一张课表。我们在原来课表已经排满的情况下,再增加新的课程,就需要把已有的部分课程撤下来。在我们论证了新内容有学习必要性,需要进入课表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充分讨论一下:撤掉的课程,或者因为这种强化造成其他课程弱化,是不是也有必要。

合理的教育之于社会需求和诉求的呼应,应该是基于三级课程建设,在国家和地方,已经实现了课程的预设基础上,赋予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主权。而在一个较为丰富,辐射与呼应社会诉求非常即时和广泛的课程体系,需要增加学习的选择性。即我们从社会需要出发提供的课程,在学习层面还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否则,在学生没有学习需求的条件下,我们在学校强硬塞进诸多课程,强制性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或许,真的如某些委员的强烈呼吁,实现了提议内容课程化,也会在学生学习中被他们主观性边缘化。

在教育的行政抉择中,总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以领导意图和教师意志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没有学习的内需的激活,则再好的想法其实都会成为肥皂泡。

看起来很漂亮的提案,在实施层面缺乏基础,或者违背教育规律,它的落地会很难。我这里发言,并不是要拒绝关于教育的建议。而是想针对教育负载的现实状况,就社会舆论固化的某些思想认识,提出意见。这可以概括为几条:其一,社会短板以教育教化的方式来解决,属于远水解近渴,未必可以取得疗救的效果。其二,教育的补偿,未必要课程化,在教育人思想意识被改造之后,行为的调整或许是可以为教育的应对提供良好的效益。其三,学校课程的容量可以增加,但是客观需要增加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选择权在学生。我们无法替学生学习,也不能为学生做主。其四,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尤其在中小学生,这些未成年人干预社会文化时,其不掌握主动权。反之,社会文化中的不良风气会渗透到校园,产生负面教育效果。

当前社会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很多,而且希望干预到教育,促进其改革。这个意图在教育业内可以理解,也非常欢迎。可是教育所需要的,则是为现在的孩子学习,我们可以提供什么?要看到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社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意识还是淡薄的。援助教育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一些学校在基础硬件和课程建设上,缺乏资金支持,依靠单一的国家划拨部分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还要看到,改变学校固化在课堂与纸笔学习的模式,需要打破学校的围墙,引导学生融入社区,参与社会实践,而现在社会提供的课程资源,之于学生的学习服务还是短板。再说一点,学生学习有分化,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理想的教育需要即时跟进并提供个性化服务。遗憾的是,教师的教学负担很重,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一般而言,在国外的学校都有志愿服务人士,在校园里,为教师分担很多工作。

在教育服务社会,社会服务教育,两者彼此交流,能够融通的环境里,教育发展更具有活力。

中国教育的不堪之重,不仅在教育内部,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的需要,不断增加训练内容,延长学习时间,也表现在社会文化之于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的过度期待与增加负载。

这里不是想说,家长出于提高孩子社会竞争力需要,增加课外补习的现象。另有所指。每次两会期间,媒体都会曝光一些委员的议案。关于教育的占一大部分。因为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经历,身边也有亲人在读书,似乎人人可以说上话。

看多了,发现社会大众之于教育的认识思维,以及他们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模式化的。这条规律是社会问题要以教化的方式解决,而教化全民首先要从教育孩子开始,这种教育的前端延伸越早越好。具体说,有人发现这个社会,人们的思维比较僵化,企业生产注重模仿,缺乏创新。这与政府提出双创的目标有所背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建议中小学要注重创新教育,要开双创课程。还有人说,目前孩子们过渡沉迷网络,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而弱化了经典阅读,即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短板。于是,他们提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要调整,增加四书五经的传授。除了开设专门课程,还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中增强这个方面的训练。另有人提出,现在的社会道德滑坡,大人没有做好,需要孩子们去劝导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于是,在学校课堂里,要增加道德教育。自然,也要有各项道德教育的读本,要开课。某些学校恢复古礼,在大操场举办几千学生参加的为父母洗脚秀。

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出热心教育的人们,所提出的教育建议的模式:社会问题的解决长期积存,成为难解之局,解决问题需要延展教育,而教育的应对就是增加学习内容,相关内容进入课堂。这种逻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否则无法得到舆论应和,也无法成为参政议政的提案。然而,当社会舆论按照这个逻辑,要把诊断社会问题所察觉的教育短板都延展到中小学教育的补偿。这势必在原本中小学负担较重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大负载。

中小学教育,需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未来社会建设培养适用性人才。可是,外在的介入也要量力而行,即懂得教育。在教育提供的无比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应该具有选择性。即最好的教育,并不是成人、外在的要素介入,要他学习什么。这种规定性,在目前的教育模型里,已经填充很满。现实教育最缺的是,校长的办学、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被限定,缺乏自主性。教育中人本精神欠缺。现在看到的诸多教育提案,主要采取行政统一决策,全员参与学习的方式,而且要求课程化。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一天八节课。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有一张课表。我们在原来课表已经排满的情况下,再增加新的课程,就需要把已有的部分课程撤下来。在我们论证了新内容有学习必要性,需要进入课表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充分讨论一下:撤掉的课程,或者因为这种强化造成其他课程弱化,是不是也有必要。

合理的教育之于社会需求和诉求的呼应,应该是基于三级课程建设,在国家和地方,已经实现了课程的预设基础上,赋予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主权。而在一个较为丰富,辐射与呼应社会诉求非常即时和广泛的课程体系,需要增加学习的选择性。即我们从社会需要出发提供的课程,在学习层面还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否则,在学生没有学习需求的条件下,我们在学校强硬塞进诸多课程,强制性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或许,真的如某些委员的强烈呼吁,实现了提议内容课程化,也会在学生学习中被他们主观性边缘化。

在教育的行政抉择中,总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以领导意图和教师意志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没有学习的内需的激活,则再好的想法其实都会成为肥皂泡。

看起来很漂亮的提案,在实施层面缺乏基础,或者违背教育规律,它的落地会很难。我这里发言,并不是要拒绝关于教育的建议。而是想针对教育负载的现实状况,就社会舆论固化的某些思想认识,提出意见。这可以概括为几条:其一,社会短板以教育教化的方式来解决,属于远水解近渴,未必可以取得疗救的效果。其二,教育的补偿,未必要课程化,在教育人思想意识被改造之后,行为的调整或许是可以为教育的应对提供良好的效益。其三,学校课程的容量可以增加,但是客观需要增加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选择权在学生。我们无法替学生学习,也不能为学生做主。其四,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尤其在中小学生,这些未成年人干预社会文化时,其不掌握主动权。反之,社会文化中的不良风气会渗透到校园,产生负面教育效果。

当前社会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很多,而且希望干预到教育,促进其改革。这个意图在教育业内可以理解,也非常欢迎。可是教育所需要的,则是为现在的孩子学习,我们可以提供什么?要看到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社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意识还是淡薄的。援助教育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一些学校在基础硬件和课程建设上,缺乏资金支持,依靠单一的国家划拨部分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还要看到,改变学校固化在课堂与纸笔学习的模式,需要打破学校的围墙,引导学生融入社区,参与社会实践,而现在社会提供的课程资源,之于学生的学习服务还是短板。再说一点,学生学习有分化,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理想的教育需要即时跟进并提供个性化服务。遗憾的是,教师的教学负担很重,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一般而言,在国外的学校都有志愿服务人士,在校园里,为教师分担很多工作。

在教育服务社会,社会服务教育,两者彼此交流,能够融通的环境里,教育发展更具有活力。


相关文章

  • 监狱教育改造调研报告
  • 监狱教育改造调研报告 如何围绕现代监狱建设总目标,加强教育改造工作效能建设,不断适应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要求,是当前监狱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对监狱改造工作来说,就是 ...查看


  • 校舍改造实施方案
  • 堆纳乡中心小学校舍改造项目建议书 一. 项目建设背景 堆纳乡位于亚东县北部,是亚东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距县城75公里, 拉亚公路从中 穿过,是从拉亚路到县城途经的第一个乡镇,也是最靠近边境口子的乡镇.该乡面积1217.14 平方公里,平均 ...查看


  • 坚持执法为民践行首要标准
  • 坚持执法为民 践行首要标准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是监狱工作永恒的主题: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是监狱工作神圣的责任. 湖北省洪山监狱于2000年8月经司法部批准成立,主要担负" ...查看


  • 浅析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与对策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基本矛盾的分析,提出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日益多样性,适时调整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最终实现社会需求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基本矛盾全面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 ...查看


  • 从奥塞车站到奥塞博物馆的启示_旧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解析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从奥塞车站到奥塞博物馆的启示 --旧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解析 卫东风 孙 毓(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奥塞车站成功改造成 ...查看


  • 关于编制福建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
  • 各设区市.县(市.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教基一[2014]10号)和全国 ...查看


  • 高中二轮复习通用技术:专题1技术及其性质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技术与设计第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技术及其性质 知识框架 3.了解技术对生活.生产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理解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了解目的性.创 ...查看


  • 对当前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思考
  • 对当前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思考 我国监狱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而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的最终目标和任务,在国家文明不断进步,国家法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如何发挥监狱的矫正功能,进一步提 ...查看


  •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5号 索取号:AA9103001-2016-001 ( 2016年02月05日 ) (2016年1月29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老年人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