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应树立以下理念:
第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所以该学习的目标应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把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性转变为主动探究性。
第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理解,并提出自已对历史的理解。
第三、该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该学习的组织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一些与一般历史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研究,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维固化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3.以学生自主为形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历史研究性学生活动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挫折
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该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教师帮助为辅助。让学生思考做什么,怎样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一好的现成的结论,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非“传授”或“教导”。教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帮助和经验借鉴。
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以往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理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1、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⑴.开放性。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⑵.探究性。这些课题多围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
⑶.实践性。有些课题需要学生设计社会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查,这些课题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⑷.现实性。有些课题的研究和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事务是有帮助的,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科索沃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⑴.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的出处或参考书目。
⑵.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
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⑷.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历史是由历史人物构成的。对历史的形式,可以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和搜集材料,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⑸.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
⑹.创作历史剧本,编演小历史剧。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历史为出发点,创作历史剧本,使发生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重现。根据编写的历史剧本,排演历史剧并公演,可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更多的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体验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得到启示。
三、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流程
1、准备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指导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指导者)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2、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材料,加工整理研究资料,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形成研究成果。
⑴确定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开端,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确定课题一定要慎重。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历史学科中大家普遍关心、正在思考、有所争议、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因为选择简单易行的研究课题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对于初次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太难了容易使学生望而生怯,挫伤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要考虑课题的陈述。陈述课题时既可以采用叙述式,也可以采用问题式。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者要做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使大家可以从课题的题目很清楚地了解到你研究的焦点和研究的方向。
⑵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后,紧接着就是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可以防止研究学习陷于无序状态,可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按计划顺利进行。研究计划必须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预期成果形式等内容。研究计划越祥细越好。在具体实施研究计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计划作必要的调整。 ⑶收集整理资料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历史追寻的是真实,研究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是前提。收集资料时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首先要分析研究课题,弄清课题所包括或涉及的学科范围;其次确定课题涉及的时间界限,是从古到今,还是某一历史时期。
②利用各种书目和有关工具书,获得研究课题的一般资料,了解该课题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影响作用于它的诸因素。
③利用检索工具进一步弄清楚该课题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哪些进展,提出了什么问题,论证的角度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等等。
④根据需要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历史研究文献资料固然重要,但局限于文献资料往往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素材。 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整理,整理历史研究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类、校勘、注释和翻译的过程。经过整理的资料就可以在研究中使用了。
⑷提出观点或假设
在历史研究中提出观点或假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大家所熟悉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发现历史文献的新功能;用新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典型、具体和严密;在数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正面与反面、主证与参证的论据。
⑸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可以有多种形式,最通常的形式是论文。论文的正文一般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前有题目,正文后有注释或参考文献,有的在题目后面正文前面还有内容提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级,学生要写好研究活动笔记,对研究情况和体验及时记载,这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包括每一阶段的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编制展板、缟写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及至更大范围发表。
此外,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也就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教师是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扮演着类似“导演”的角色,是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慎重 学习时的伙
伴。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研究的各种方法,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陷入泥潭,是学生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应树立以下理念:
第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所以该学习的目标应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把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性转变为主动探究性。
第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理解,并提出自已对历史的理解。
第三、该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该学习的组织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一些与一般历史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研究,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维固化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3.以学生自主为形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历史研究性学生活动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挫折
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该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教师帮助为辅助。让学生思考做什么,怎样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一好的现成的结论,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非“传授”或“教导”。教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帮助和经验借鉴。
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以往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理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1、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⑴.开放性。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⑵.探究性。这些课题多围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
⑶.实践性。有些课题需要学生设计社会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查,这些课题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⑷.现实性。有些课题的研究和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事务是有帮助的,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科索沃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⑴.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的出处或参考书目。
⑵.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
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⑷.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历史是由历史人物构成的。对历史的形式,可以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和搜集材料,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⑸.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
⑹.创作历史剧本,编演小历史剧。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历史为出发点,创作历史剧本,使发生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重现。根据编写的历史剧本,排演历史剧并公演,可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更多的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体验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得到启示。
三、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流程
1、准备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指导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指导者)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2、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材料,加工整理研究资料,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形成研究成果。
⑴确定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开端,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确定课题一定要慎重。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历史学科中大家普遍关心、正在思考、有所争议、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因为选择简单易行的研究课题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对于初次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太难了容易使学生望而生怯,挫伤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要考虑课题的陈述。陈述课题时既可以采用叙述式,也可以采用问题式。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者要做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使大家可以从课题的题目很清楚地了解到你研究的焦点和研究的方向。
⑵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后,紧接着就是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可以防止研究学习陷于无序状态,可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按计划顺利进行。研究计划必须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预期成果形式等内容。研究计划越祥细越好。在具体实施研究计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计划作必要的调整。 ⑶收集整理资料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历史追寻的是真实,研究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是前提。收集资料时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首先要分析研究课题,弄清课题所包括或涉及的学科范围;其次确定课题涉及的时间界限,是从古到今,还是某一历史时期。
②利用各种书目和有关工具书,获得研究课题的一般资料,了解该课题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影响作用于它的诸因素。
③利用检索工具进一步弄清楚该课题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哪些进展,提出了什么问题,论证的角度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等等。
④根据需要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历史研究文献资料固然重要,但局限于文献资料往往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素材。 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整理,整理历史研究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类、校勘、注释和翻译的过程。经过整理的资料就可以在研究中使用了。
⑷提出观点或假设
在历史研究中提出观点或假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大家所熟悉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发现历史文献的新功能;用新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典型、具体和严密;在数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正面与反面、主证与参证的论据。
⑸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可以有多种形式,最通常的形式是论文。论文的正文一般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前有题目,正文后有注释或参考文献,有的在题目后面正文前面还有内容提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级,学生要写好研究活动笔记,对研究情况和体验及时记载,这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包括每一阶段的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编制展板、缟写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及至更大范围发表。
此外,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也就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教师是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扮演着类似“导演”的角色,是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慎重 学习时的伙
伴。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研究的各种方法,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陷入泥潭,是学生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