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贡献

《黄帝内经》中的贡献

临床中药学 聂安政 [1**********]

《内经》气味理论包括探索药性的气味学说和系统阐释药物属性、功用的五味学说及寒热温凉理论,散见于《内经》的各个篇章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金医真言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五脏生成》、《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五味》、《灵枢·九针》、《灵枢·终始》等。通过对这两个核心学说的系统论述,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根本机制及物质基础、药物补泻及配伍规律,并指出药物作用的相对性和应用禁忌。本文拟从《内经》气味理论的本义出发,探讨气味理论的演化及构建基础

1.气味理论的本义

《内经》中关于“气味”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这三种含义穿插并见于中医学的药性理论体系中,使我们对《内经》气味理论中“气味”本义的理解产生了混乱,因此,理清“气味”的本义是详细阐述《内经》气味理论的前提。其一,气是“躁焦香腥腐”五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二,气味并称。“气”是属阳的一类精微物质,“味”是属阴的一类精微物质,二者是药物所含精微物质的阴阳属性的体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其三,味是“辛甘酸苦咸”五味,气是“寒凉温热”四气,即为后世所熟知的四气五味理论。,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甚至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气味配伍时加入了“寒凉温热”的配伍,虽然未称之为“四气”或“四性”,但是己有了性味互参之意,说明《内经》已经将“寒凉温热”看作是药物除气味特性外的另一种特殊性质,并将其应用于药物气味配伍中,为后世四气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故《内经》的“寒热温凉”理论亦应看作是气味理论的一部分。

2.气味理论的演化

《内经》的著者认为药食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精气聚合而成,而这种精微之气,正是药物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这种精微之气虽然不能被肉眼直接观察到,

但我们可以透过药物的气臭、滋味、作用等形式及药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性质和特性来感知和认识它的效能. 。由于精气的阴阳属性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气”是属阳的一类精微物质,“味”是属阴的一类精微物质,所以药物的气味实际上是药物所含精微物质的阴阳属性的体现。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里一方面将“辛甘酸苦咸”五味统称“气味”,同时又根据五味各具“发散”或“涌泄”的功能而分属阴阳,实质上是把“辛甘酸苦咸”五味,根据其轻清出上窍,重浊出下窍的作用趋势而分属于气与味,“辛甘发散为阳”且“阳为气”,则辛甘属“气”;“酸苦涌泄为阴”且“阴为味”,则酸苦属“味”,将“气”与“味”统于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属性之中。也是《内经》根据药物的效用应用阴阳学说对药物的最初分类。在应用“气味”对药物的特性和功用进行表述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单纯的五味的概念难以全面概括药物的属性与功用,于是《内经》的作者在后期逐渐将自然界中“四时”的概念引入到药物特性的表述中,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提出了寒热温凉学说,用以进一步标识药物的属性,有别于“五味”学说,《内经》虽然没有将寒热温凉理论明确定义为四气理论,但是寒凉温热理论己经具有了四气理论的基本内涵,无可争议的成为后世四气理论的发端。综观《内经》全书,其很少谈及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详细谈论药物气味的作用,可见《黄帝内经》对药性理论的贡献主要还是气味理论的构建,而不是对具体药物的功效的阐释。《神农本草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继承了《内经》的气味理论,将气味学说与五味学说引入具体的药物中,用以标识其药性,进而阐释每一味药的功效;并且将《内经》初步涉及的“寒凉温热”配伍理论经过了系统整理、总结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中药四气理论,再与五味理论相结合,明确提出了界定药物功效的性味互参理论,至此较为完善的“四气五味”气味理论才初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内经》气味理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3.气味理论的构建基础

《内经》的气味理论起源先民的长期的劳动实践,在狩猎和农耕的劳动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采用鼻嗅、口尝的手段逐渐了解了日常所接触到的植物的滋味随着人们药物知识的积累,人们对药物的性质又有了较多的认识,便开始思索药物治病的道理。由于药物多由口服,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先将药物的气味

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气味解释和推论药物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气味理论。《内经》应用天人相应思维模式,根据人进食药物后的反应,判断药物的气与味,一方面依据药物的作用对其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将药物气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联系,总结出五味所入所禁等理论:并且将古人用来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引入到药物气味理论中,提炼出了五味制胜理论、五脏气味苦欲补泻理论和气味阴阳升降与厚薄理论;将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引入人体中形成内六气,并根据六气的致病特点提出了六气淫胜气味配伍理论;最后将自然界的四时更替产生的寒热温凉的变化引入《内经》的气味理论中,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的五味配伍中,隐含了性味配伍之意,丰富了气味配伍理论。

4.小结

五味即药食之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内经》作者对五味的作用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五行与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 论。 《内经》五味理论对中药药性与组方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重视与不断阐发。

《黄帝内经》中的贡献

临床中药学 聂安政 [1**********]

《内经》气味理论包括探索药性的气味学说和系统阐释药物属性、功用的五味学说及寒热温凉理论,散见于《内经》的各个篇章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金医真言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五脏生成》、《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五味》、《灵枢·九针》、《灵枢·终始》等。通过对这两个核心学说的系统论述,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根本机制及物质基础、药物补泻及配伍规律,并指出药物作用的相对性和应用禁忌。本文拟从《内经》气味理论的本义出发,探讨气味理论的演化及构建基础

1.气味理论的本义

《内经》中关于“气味”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这三种含义穿插并见于中医学的药性理论体系中,使我们对《内经》气味理论中“气味”本义的理解产生了混乱,因此,理清“气味”的本义是详细阐述《内经》气味理论的前提。其一,气是“躁焦香腥腐”五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二,气味并称。“气”是属阳的一类精微物质,“味”是属阴的一类精微物质,二者是药物所含精微物质的阴阳属性的体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其三,味是“辛甘酸苦咸”五味,气是“寒凉温热”四气,即为后世所熟知的四气五味理论。,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甚至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气味配伍时加入了“寒凉温热”的配伍,虽然未称之为“四气”或“四性”,但是己有了性味互参之意,说明《内经》已经将“寒凉温热”看作是药物除气味特性外的另一种特殊性质,并将其应用于药物气味配伍中,为后世四气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故《内经》的“寒热温凉”理论亦应看作是气味理论的一部分。

2.气味理论的演化

《内经》的著者认为药食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精气聚合而成,而这种精微之气,正是药物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这种精微之气虽然不能被肉眼直接观察到,

但我们可以透过药物的气臭、滋味、作用等形式及药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性质和特性来感知和认识它的效能. 。由于精气的阴阳属性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气”是属阳的一类精微物质,“味”是属阴的一类精微物质,所以药物的气味实际上是药物所含精微物质的阴阳属性的体现。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里一方面将“辛甘酸苦咸”五味统称“气味”,同时又根据五味各具“发散”或“涌泄”的功能而分属阴阳,实质上是把“辛甘酸苦咸”五味,根据其轻清出上窍,重浊出下窍的作用趋势而分属于气与味,“辛甘发散为阳”且“阳为气”,则辛甘属“气”;“酸苦涌泄为阴”且“阴为味”,则酸苦属“味”,将“气”与“味”统于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属性之中。也是《内经》根据药物的效用应用阴阳学说对药物的最初分类。在应用“气味”对药物的特性和功用进行表述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单纯的五味的概念难以全面概括药物的属性与功用,于是《内经》的作者在后期逐渐将自然界中“四时”的概念引入到药物特性的表述中,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提出了寒热温凉学说,用以进一步标识药物的属性,有别于“五味”学说,《内经》虽然没有将寒热温凉理论明确定义为四气理论,但是寒凉温热理论己经具有了四气理论的基本内涵,无可争议的成为后世四气理论的发端。综观《内经》全书,其很少谈及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详细谈论药物气味的作用,可见《黄帝内经》对药性理论的贡献主要还是气味理论的构建,而不是对具体药物的功效的阐释。《神农本草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继承了《内经》的气味理论,将气味学说与五味学说引入具体的药物中,用以标识其药性,进而阐释每一味药的功效;并且将《内经》初步涉及的“寒凉温热”配伍理论经过了系统整理、总结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中药四气理论,再与五味理论相结合,明确提出了界定药物功效的性味互参理论,至此较为完善的“四气五味”气味理论才初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内经》气味理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3.气味理论的构建基础

《内经》的气味理论起源先民的长期的劳动实践,在狩猎和农耕的劳动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采用鼻嗅、口尝的手段逐渐了解了日常所接触到的植物的滋味随着人们药物知识的积累,人们对药物的性质又有了较多的认识,便开始思索药物治病的道理。由于药物多由口服,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先将药物的气味

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气味解释和推论药物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气味理论。《内经》应用天人相应思维模式,根据人进食药物后的反应,判断药物的气与味,一方面依据药物的作用对其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将药物气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联系,总结出五味所入所禁等理论:并且将古人用来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引入到药物气味理论中,提炼出了五味制胜理论、五脏气味苦欲补泻理论和气味阴阳升降与厚薄理论;将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引入人体中形成内六气,并根据六气的致病特点提出了六气淫胜气味配伍理论;最后将自然界的四时更替产生的寒热温凉的变化引入《内经》的气味理论中,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的五味配伍中,隐含了性味配伍之意,丰富了气味配伍理论。

4.小结

五味即药食之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内经》作者对五味的作用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五行与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 论。 《内经》五味理论对中药药性与组方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重视与不断阐发。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 <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临床医学院:彭俊 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法方面的篇章进行阐述,从诊断的最佳时间.脉应四时.虚里诊法.望诊.以及四诊合参等九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诊法问题进行了 ...查看


  • [黄帝内经]对中医学养生学的贡献
  • 1298 <黄帝内经>对中医学养生学的贡献 刘碧山 陈俊祥 王建芳 蒋友琴 陈继玲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236800)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养生学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延年益寿的学说,中华民族有着 ...查看


  • 嫘祖及其主要贡献
  • 嫘祖及其主要贡献 成都天乐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汝周 嫘(l éi )祖,轩辕黄帝之元妃,首创中国养蚕缫丝.是养蚕缫丝伟大发明家,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5000多年前诞生于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 嫘祖被后人推崇为我国养 ...查看


  • 第三课七年级
  • 导入新课: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祭黄帝文>中毛泽东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 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大家再看第13页右上角的材料,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查看


  • 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精品教案(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 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 精品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让学生分两组提前收集①炎帝.蚩尤.黄帝,②尧.舜.禹的相关传说和神话,每人加工整理成一个小故事,选材符合要求,内容故事性强 ...查看


  • 华夏之祖教案
  • 教案设计 课题 教材 教学目 标 华夏之祖 第一单元 第3课 课型 授课时间 新授课 09.13 授课人 贾成成 初一 26 班 知道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制的含义:理解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远古传说与 历史事实的联系,原始社会走向解体的原因:通 ...查看


  • 第三课华夏之祖导学案
  • 孟庄镇第二初级中学导学案 思考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同学们,请使用这把钥匙吧! 一.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⑵.情感.态度 ...查看


  • 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
  • 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 设计者:赵鸿喜 使用时间:2012年9月4日 一.[教学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掌握炎帝.皇帝的贡献,理解其为中 ...查看


  •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可能有些人不同意,说我们是少数民族,我们不是像汉族人一样是炎黄子孙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主要是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所以我们说是人文始祖. 东方文明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可否认,东方文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