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八)
期中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2.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C.巩固了西周统治 B.加强了中央集权 D.瓦解了贵族政治
3.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说明( )
A.绅士权威的衰弱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4.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乾德三年(965年),又“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藉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网”。宋太祖这样做是为了( )
A.加强国家边防力量
C.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集中中央军事权力
5.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指的是( )
A.西汉时的郡国并行制
C.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B.隋唐的科举制 D.明清内阁、军机处的设立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雅典民主制评价道:“这是一种有趣的统治形式,充满多样性和混乱性,把平等不加区别地给予了平等者和不平等者。”他批判的主要是雅典民主中的
( )
①妇女没有民主权利 ②抽签选举 ③解负令 ④轮流执政
A.①②
C.②③④ B.②④ D.①②③
7.恩格斯曾指出:“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种立法,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下列《十二铜表法》中的相关条款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
B.夜间在城市举行扰乱治安的集会的,处死刑
C.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D.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
8.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哲学书简》里评论某国的政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B.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D.统一之后的德意志
9.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 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10.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本宪法,依据本宪法制定之合众国之法律及合众国授权已经缔结或将来缔结之条约均为全国最高法”。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C.社会契约的原则 B.加强中央权力的原则 D.人民主权的原则
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C.法国《1875年宪法》 B.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2.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600万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300万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50万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00万元。该条约应该是( )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3.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
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文中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C.小生产者的先天缺陷 B.天京变乱的严重内耗 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14.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15.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B.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6.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由此推断,他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C.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17.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 )
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C.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8.“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D.城市中心道路
19.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20.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二 (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材料三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一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二中“以卑临尊”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6分)
22.现代政治制度中最常见的形式议会制、内阁制等都最先起源于英国。这些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但其后经过11年的共和国和护国制的混乱时期,资产阶级发现,共和制不利于实行它们的阶级统治,接踵而来的长达28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复辟,更使资产阶级深信,君主制才是可以把政治、宗教、伦理融为一体的统治工具和形式,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随后通过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政体的法律基础: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议会的限制。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871年4月帝国制宪会议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权属皇帝;法律的建议权、颁布权和监督执行权属皇帝;首相是由皇帝任命的帝国最高行政长官,首相担任联邦议会主席,他有权确定联邦议会的开会日期并监督其工作。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临时大总统既已易人,为预作防范,革命党人便寄厚望于《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其中的内容:内阁成员的任命,形式上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总统对于内阁会议所决定了的政策没有否决权;总统发布的法律文书必须经内阁副署;内阁阁员的进退取决于议会的信任与否;内阁对议会负责;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英国政体以及德意志帝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制度的特色。(6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背景和对本国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现代政治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导学号:67820051] 解析:选B。本题考查史料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A、B两项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故选C项。
3.解析:选B。结合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绅权在皇权的压制下越来越衰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选B项。A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D两项不符合史实。
4.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宋太祖选择天下各地精兵补充中央,故A错误;B项无法体现;宋太祖选择精兵补充中央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地方财政,而是为了增强中央的军事力量,故C错误,故选D项。
5.[导学号:67820052]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可知,
材料所说的“世袭社会”指的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实行的世官制,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位;“选举社会”指的是隋唐以后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而所谓的“回潮”指的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依靠门第选拔官员,C项符合题意。A项、D项不是选官制度,B项是与“选举社会”相对应的。
6.解析:选B。雅典民主就范围而言,其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妇女没有民主权利本来就是不平等,故①错误;雅典民主利用抽签选举的方式产生五百人议事会和各级官职,能够体现出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如公民范围有限、选举人的能力和素质低下等,且容易造成一定的混乱,即为材料中“把平等不加区别地给予了平等者和不平等者”,故②正确;解负令是梭伦改革中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法律,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物质保障,应该是平等的,故③错误;轮流执政使五百人议事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但因为每个成员的能力和素质高下不一,能力低或素质低的人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一定程度可能会造成混乱,即为材料中“把平等不加区别地给予了平等者和不平等者”,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7.[导学号:67820053] 解析:选D。恩格斯的话反映了古罗马的立法残酷(处死刑)与经济强制,而经济强制主要是指保护私产,A、B、C三项与保护私产无关,D项符合材料的两方面意思。
8.解析:选A。材料中讲的这个国家人民曾经抵抗过君主,最终限制君权,让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不为非作歹,正好符合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大革命后的法国政局混乱,故B项错误;独立后的美国没有君主,故C项错误;伏尔泰生活于18世纪,德国统一在19世纪,故D项错误。
9.解析:选B。本题考查美国邦联体制。依据所学知识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独立后的美国建立起了松散的联盟,即所谓的“邦联”,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所以无法应对严重的国内外危机,A项说法不正确,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各州的分离倾向,D项不正确,所以选B。
10.解析:选B。材料强调了1787年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依据该宪法制定的具体法律也具有崇高性和强制性,各州必须遵守,故这些内容体现了美国已结束了原先松散的邦联体制,而组建了中央拥有实权的联邦共和国,所以B符合题目要求,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导学号:67820054]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兼容统一”说明该法律的颁布背景与国家统一有关,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符合条件,排除A、C;根据“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可知该国存在君主制和贵族制,排除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美国1787年宪法,因此D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在统一后,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君主有较大的实
权。
12.解析:选A。根据材料还款共分七次600+300+300+250+250+200+200=2100(万元),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A项符合题意。
13.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小生产者的自身缺陷,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天京内乱及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都是外因,故C项符合题意。
14.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特权是在华投资办厂,该条约为《马关条约》,“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属于《辛丑条约》的条款,故A项错误;“赔偿白银4.5亿两”属于《辛丑条约》条款,故B项错误;“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属于《马关条约》条款,故C项正确;“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辛丑条约》条款,故D项错误。
15.[导学号:67820055] 解析:选C。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符合作者“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观点,故本题选C。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再现能力。关键信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从性质和评价来看,应是辛亥革命,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西方侵略战争,A项排除;北伐战争是在20世纪20年代,清王朝已覆灭,C项排除;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D不符合题意。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革命性质、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都没有发生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正确。
18.解析:选A。1927 年,中共以俄为师,发动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国共合作道路”与城乡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日而建立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城市中心道路”是俄国式的道路,是中共要否定的方式,故D项错误。
19.[导学号:67820056]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A、B两项发生于1937年、D项开始于1944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40年”不符。1940年,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彭德怀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开展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故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1940年”“八路军”“积极的行动”相符。
20.解析:选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维持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面对共同的敌人,有合作的基础,这是首要因素。故D项为正确答案。
21.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以卑临尊”意指中级人员(六百石)察考大吏(二千
石),据材料二可知刺史“秩卑”的积极作用。第(2)问,结合“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及材料三出处分析归纳。第(3)问,从刺史制度到行省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答案:(1)“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官员监察二千石官员。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便于控制。
(2)犬牙相入。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近代以来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第(1)问分析三个国家的政治特色,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话不难看出英国的特色是议会权力明显高于君主。而德国的政治特色则正好与英国相反,君主掌握实权,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中华民国的特色在于其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第(2)问考查学生观点论证的能力。作答时注意严格按要求作答,首先一定要亮明观点;然后,要摆出论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具有逻辑性,表述要清楚、有条理。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答出背景、国情、影响三个方面的具体史实。
答案:(1)特色:英国政体: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议会制;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压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制内阁。
(2)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现代政治制度表现为多种形式,对本国的影响也不同。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深信英国离不开君主制。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②专制色彩浓厚的普鲁士统一了分裂的德意志。德意志帝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③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专制意义,但被袁世凯废除。
23.[导学号:67820057]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中的趋势依据材料一中“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的信息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角度归纳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从“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家集权制建立以及官僚体制建立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并联系所学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中西政治制度特点从民主政治和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
政治。
高中同步测试卷(八)
期中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2.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C.巩固了西周统治 B.加强了中央集权 D.瓦解了贵族政治
3.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说明( )
A.绅士权威的衰弱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4.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乾德三年(965年),又“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藉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网”。宋太祖这样做是为了( )
A.加强国家边防力量
C.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集中中央军事权力
5.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指的是( )
A.西汉时的郡国并行制
C.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B.隋唐的科举制 D.明清内阁、军机处的设立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雅典民主制评价道:“这是一种有趣的统治形式,充满多样性和混乱性,把平等不加区别地给予了平等者和不平等者。”他批判的主要是雅典民主中的
( )
①妇女没有民主权利 ②抽签选举 ③解负令 ④轮流执政
A.①②
C.②③④ B.②④ D.①②③
7.恩格斯曾指出:“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种立法,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下列《十二铜表法》中的相关条款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
B.夜间在城市举行扰乱治安的集会的,处死刑
C.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D.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
8.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哲学书简》里评论某国的政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B.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D.统一之后的德意志
9.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 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10.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本宪法,依据本宪法制定之合众国之法律及合众国授权已经缔结或将来缔结之条约均为全国最高法”。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C.社会契约的原则 B.加强中央权力的原则 D.人民主权的原则
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C.法国《1875年宪法》 B.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2.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600万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300万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50万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00万元。该条约应该是( )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3.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
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文中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C.小生产者的先天缺陷 B.天京变乱的严重内耗 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14.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15.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B.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6.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由此推断,他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C.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17.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 )
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C.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8.“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D.城市中心道路
19.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20.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二 (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材料三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一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二中“以卑临尊”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6分)
22.现代政治制度中最常见的形式议会制、内阁制等都最先起源于英国。这些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但其后经过11年的共和国和护国制的混乱时期,资产阶级发现,共和制不利于实行它们的阶级统治,接踵而来的长达28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复辟,更使资产阶级深信,君主制才是可以把政治、宗教、伦理融为一体的统治工具和形式,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随后通过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政体的法律基础: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议会的限制。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871年4月帝国制宪会议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权属皇帝;法律的建议权、颁布权和监督执行权属皇帝;首相是由皇帝任命的帝国最高行政长官,首相担任联邦议会主席,他有权确定联邦议会的开会日期并监督其工作。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临时大总统既已易人,为预作防范,革命党人便寄厚望于《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其中的内容:内阁成员的任命,形式上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总统对于内阁会议所决定了的政策没有否决权;总统发布的法律文书必须经内阁副署;内阁阁员的进退取决于议会的信任与否;内阁对议会负责;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英国政体以及德意志帝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制度的特色。(6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背景和对本国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现代政治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导学号:67820051] 解析:选B。本题考查史料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A、B两项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故选C项。
3.解析:选B。结合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绅权在皇权的压制下越来越衰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选B项。A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D两项不符合史实。
4.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宋太祖选择天下各地精兵补充中央,故A错误;B项无法体现;宋太祖选择精兵补充中央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地方财政,而是为了增强中央的军事力量,故C错误,故选D项。
5.[导学号:67820052]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可知,
材料所说的“世袭社会”指的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实行的世官制,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位;“选举社会”指的是隋唐以后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而所谓的“回潮”指的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依靠门第选拔官员,C项符合题意。A项、D项不是选官制度,B项是与“选举社会”相对应的。
6.解析:选B。雅典民主就范围而言,其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妇女没有民主权利本来就是不平等,故①错误;雅典民主利用抽签选举的方式产生五百人议事会和各级官职,能够体现出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如公民范围有限、选举人的能力和素质低下等,且容易造成一定的混乱,即为材料中“把平等不加区别地给予了平等者和不平等者”,故②正确;解负令是梭伦改革中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法律,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物质保障,应该是平等的,故③错误;轮流执政使五百人议事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但因为每个成员的能力和素质高下不一,能力低或素质低的人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一定程度可能会造成混乱,即为材料中“把平等不加区别地给予了平等者和不平等者”,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7.[导学号:67820053] 解析:选D。恩格斯的话反映了古罗马的立法残酷(处死刑)与经济强制,而经济强制主要是指保护私产,A、B、C三项与保护私产无关,D项符合材料的两方面意思。
8.解析:选A。材料中讲的这个国家人民曾经抵抗过君主,最终限制君权,让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不为非作歹,正好符合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大革命后的法国政局混乱,故B项错误;独立后的美国没有君主,故C项错误;伏尔泰生活于18世纪,德国统一在19世纪,故D项错误。
9.解析:选B。本题考查美国邦联体制。依据所学知识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独立后的美国建立起了松散的联盟,即所谓的“邦联”,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所以无法应对严重的国内外危机,A项说法不正确,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各州的分离倾向,D项不正确,所以选B。
10.解析:选B。材料强调了1787年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依据该宪法制定的具体法律也具有崇高性和强制性,各州必须遵守,故这些内容体现了美国已结束了原先松散的邦联体制,而组建了中央拥有实权的联邦共和国,所以B符合题目要求,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导学号:67820054]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兼容统一”说明该法律的颁布背景与国家统一有关,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符合条件,排除A、C;根据“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可知该国存在君主制和贵族制,排除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美国1787年宪法,因此D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在统一后,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君主有较大的实
权。
12.解析:选A。根据材料还款共分七次600+300+300+250+250+200+200=2100(万元),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A项符合题意。
13.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小生产者的自身缺陷,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天京内乱及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都是外因,故C项符合题意。
14.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特权是在华投资办厂,该条约为《马关条约》,“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属于《辛丑条约》的条款,故A项错误;“赔偿白银4.5亿两”属于《辛丑条约》条款,故B项错误;“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属于《马关条约》条款,故C项正确;“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辛丑条约》条款,故D项错误。
15.[导学号:67820055] 解析:选C。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符合作者“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观点,故本题选C。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再现能力。关键信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从性质和评价来看,应是辛亥革命,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西方侵略战争,A项排除;北伐战争是在20世纪20年代,清王朝已覆灭,C项排除;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D不符合题意。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革命性质、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都没有发生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正确。
18.解析:选A。1927 年,中共以俄为师,发动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国共合作道路”与城乡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日而建立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城市中心道路”是俄国式的道路,是中共要否定的方式,故D项错误。
19.[导学号:67820056]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A、B两项发生于1937年、D项开始于1944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40年”不符。1940年,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彭德怀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开展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故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1940年”“八路军”“积极的行动”相符。
20.解析:选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维持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面对共同的敌人,有合作的基础,这是首要因素。故D项为正确答案。
21.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以卑临尊”意指中级人员(六百石)察考大吏(二千
石),据材料二可知刺史“秩卑”的积极作用。第(2)问,结合“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及材料三出处分析归纳。第(3)问,从刺史制度到行省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答案:(1)“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官员监察二千石官员。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便于控制。
(2)犬牙相入。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近代以来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第(1)问分析三个国家的政治特色,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话不难看出英国的特色是议会权力明显高于君主。而德国的政治特色则正好与英国相反,君主掌握实权,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中华民国的特色在于其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第(2)问考查学生观点论证的能力。作答时注意严格按要求作答,首先一定要亮明观点;然后,要摆出论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具有逻辑性,表述要清楚、有条理。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答出背景、国情、影响三个方面的具体史实。
答案:(1)特色:英国政体: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议会制;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压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制内阁。
(2)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现代政治制度表现为多种形式,对本国的影响也不同。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深信英国离不开君主制。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②专制色彩浓厚的普鲁士统一了分裂的德意志。德意志帝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③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专制意义,但被袁世凯废除。
23.[导学号:67820057]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中的趋势依据材料一中“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的信息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角度归纳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从“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家集权制建立以及官僚体制建立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并联系所学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中西政治制度特点从民主政治和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