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民间艺术,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2013-12-02 17:45:28

现在的孩子一个赛一个幸福,各种Ipad各种变形金刚各种四驱,想当年没有这些玩具的时候,丢沙包、滚铁环、一个糖人就能让小伙伴们流着口水看半天,那个时候天蓝水绿,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磨剪子的老头走街串巷,吆喝声穿云裂石……这些东西现在都很少见到了,想想都有些伤感呢~没了这些东西,总赶脚北京都不像北京了。

反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民间艺术就像在北京绝迹了一样,好多东西都木有了,最多在前门或者某个庙会上能看到,不过,万万没想到!!!

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http://site.douban.com/fxftzm/)上竟然也看到了一副糖人的照片,那叫一个亲切啊,一秒钟回到小时候的赶脚,不过这个糖人貌似不是吹出来的,应该是画的吧,这种平面的糖人据说是最早出现的糖人形式,北宋年间,糖人还是比较时髦的东东,类似于现在的Ipad的时候,糖人就是这个样纸的~很复古的说。

除了糖人,“发现丰台之美”里的泥塑也有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说起泥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战国时齐国大将孙膑和魏国大将庞涓作战,孙膑捏了很多泥人、泥马打败了庞涓,从此泥塑便流传了下来,孙膑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泥塑的祖师爷。到后来,宋代的泥塑开始趋向于平民化,更贴近生活。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特别的贴切,更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

和泥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应该是面塑了,面塑起源于民间在节令时候用面配以红枣、绿豆、胭脂花点等做的“喜饽饽”、“花点心”等,属于食品或供品,估计是在制作过程中某位心不在焉又有点儿艺术天赋的“熊孩子”给进行了深加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老北京的面塑叫“面人儿”,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都可以被“信手捏来”,赶脚女娲造人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上翻了一下,发现里面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还有N多,简直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库。里面有一种剟画,看上去很平淡无奇,就跟粉笔画差不多,但事实上,这是利用锤子、钢针等工具在大理石板上一针针敲击出来的。完成一幅剟画需经选材、切割、制图、剟刻、修整等N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内又分多个小工序,像什么剟点、线、面,每幅剟画完工,少则数万针,多则千万针,轻重浅深都需要拿捏到位,没有一定的耐心和功底绝对完不成,所以……这种艺术形式有一种要绝迹的趋势,貌似在北京也没有几个人玩这个了~

和剟画一起面临绝迹危险的还有一种叫铁画的民间艺术,所谓铁画呢,就是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以锤代笔、以铁作墨,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综合了金银镂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集各种手工艺手法之大成。铁画的种类也很多,神马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反正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也照样可以一展风韵~很惊艳有木有?!

其实惊艳的不止是铁画,在葫芦上画画更是一绝,葫芦大家都见过滴~据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因为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所以,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而烙画葫芦就是以烙铁代笔,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也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一种特色了。

提到剪纸,估计N多小伙伴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陕西,好像剪纸就非得跟窑洞、腰鼓神马的联系在一起不可,谁都不会想到老北京也有民间剪纸这种土玩艺儿。如果把目光从故宫坤宁宫中皇帝结婚时贴着的那几张大喜花上移开,会发现老北京的民间剪纸仍不失真挚朴实的乡土风格。另外普及下知识:虽然叫剪纸,但除了纸张以外,剪纸也能用金银箔、布、皮革甚至树皮和树叶来做材料,肿么样,涨姿势了吧?

纱花这种东东不确定是不是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也许是“新晋”的民间艺术,但是好美啊有木有?!看得出来,制作这玩意儿需要很大的耐心,当然也少不了一双灵巧的手,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很少有人去做这种东西了吧~从“发现丰台之美” 小站上搬运过来两张,给小伙伴们看一下,这简直都可以乱真了?!高手在民间!惊叹ING~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女红”这个词,在女汉纸大行其道的今天,估计也就只有在电视剧里能听到了,刺绣算是女红的一部分,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古代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要熟悉这门功课……纤纤细手穿针引线,窗外雨疏风骤,这画面想想就好美~不过现在刺绣很少,大部分女孩都喜欢十字绣,虽然都是“绣”,不过和刺绣比起来,十字绣粗糙多了,缺少了刺绣的细腻感。

小时候学过一篇《核舟记》,现在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这说明很早之前,微雕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就存在了,事实上,这个“很早之前”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给跪~微雕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门,从桃核到大米、从扇骨到树枝,甚至铅笔芯都可以,有人说这叫“天地间无弃物”,总结的很到位~不过能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中看到微雕作品,还是小小惊喜了一下。

当然咯~关于老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止这么多,像神马布贴画、木偶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呃……糖葫芦,不知道算不算?就算不是民间艺术,也应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之前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玩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件宝应该是糖人、剪纸、糖葫芦吧?同意这个说法不?

本文标签: 艺术 创意 民间艺术 摄影

2013-12-02 17:45:28

现在的孩子一个赛一个幸福,各种Ipad各种变形金刚各种四驱,想当年没有这些玩具的时候,丢沙包、滚铁环、一个糖人就能让小伙伴们流着口水看半天,那个时候天蓝水绿,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磨剪子的老头走街串巷,吆喝声穿云裂石……这些东西现在都很少见到了,想想都有些伤感呢~没了这些东西,总赶脚北京都不像北京了。

反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民间艺术就像在北京绝迹了一样,好多东西都木有了,最多在前门或者某个庙会上能看到,不过,万万没想到!!!

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http://site.douban.com/fxftzm/)上竟然也看到了一副糖人的照片,那叫一个亲切啊,一秒钟回到小时候的赶脚,不过这个糖人貌似不是吹出来的,应该是画的吧,这种平面的糖人据说是最早出现的糖人形式,北宋年间,糖人还是比较时髦的东东,类似于现在的Ipad的时候,糖人就是这个样纸的~很复古的说。

除了糖人,“发现丰台之美”里的泥塑也有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说起泥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战国时齐国大将孙膑和魏国大将庞涓作战,孙膑捏了很多泥人、泥马打败了庞涓,从此泥塑便流传了下来,孙膑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泥塑的祖师爷。到后来,宋代的泥塑开始趋向于平民化,更贴近生活。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特别的贴切,更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

和泥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应该是面塑了,面塑起源于民间在节令时候用面配以红枣、绿豆、胭脂花点等做的“喜饽饽”、“花点心”等,属于食品或供品,估计是在制作过程中某位心不在焉又有点儿艺术天赋的“熊孩子”给进行了深加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老北京的面塑叫“面人儿”,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都可以被“信手捏来”,赶脚女娲造人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上翻了一下,发现里面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还有N多,简直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库。里面有一种剟画,看上去很平淡无奇,就跟粉笔画差不多,但事实上,这是利用锤子、钢针等工具在大理石板上一针针敲击出来的。完成一幅剟画需经选材、切割、制图、剟刻、修整等N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内又分多个小工序,像什么剟点、线、面,每幅剟画完工,少则数万针,多则千万针,轻重浅深都需要拿捏到位,没有一定的耐心和功底绝对完不成,所以……这种艺术形式有一种要绝迹的趋势,貌似在北京也没有几个人玩这个了~

和剟画一起面临绝迹危险的还有一种叫铁画的民间艺术,所谓铁画呢,就是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以锤代笔、以铁作墨,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综合了金银镂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集各种手工艺手法之大成。铁画的种类也很多,神马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反正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也照样可以一展风韵~很惊艳有木有?!

其实惊艳的不止是铁画,在葫芦上画画更是一绝,葫芦大家都见过滴~据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因为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所以,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而烙画葫芦就是以烙铁代笔,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也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一种特色了。

提到剪纸,估计N多小伙伴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陕西,好像剪纸就非得跟窑洞、腰鼓神马的联系在一起不可,谁都不会想到老北京也有民间剪纸这种土玩艺儿。如果把目光从故宫坤宁宫中皇帝结婚时贴着的那几张大喜花上移开,会发现老北京的民间剪纸仍不失真挚朴实的乡土风格。另外普及下知识:虽然叫剪纸,但除了纸张以外,剪纸也能用金银箔、布、皮革甚至树皮和树叶来做材料,肿么样,涨姿势了吧?

纱花这种东东不确定是不是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也许是“新晋”的民间艺术,但是好美啊有木有?!看得出来,制作这玩意儿需要很大的耐心,当然也少不了一双灵巧的手,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很少有人去做这种东西了吧~从“发现丰台之美” 小站上搬运过来两张,给小伙伴们看一下,这简直都可以乱真了?!高手在民间!惊叹ING~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女红”这个词,在女汉纸大行其道的今天,估计也就只有在电视剧里能听到了,刺绣算是女红的一部分,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古代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要熟悉这门功课……纤纤细手穿针引线,窗外雨疏风骤,这画面想想就好美~不过现在刺绣很少,大部分女孩都喜欢十字绣,虽然都是“绣”,不过和刺绣比起来,十字绣粗糙多了,缺少了刺绣的细腻感。

小时候学过一篇《核舟记》,现在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这说明很早之前,微雕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就存在了,事实上,这个“很早之前”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给跪~微雕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门,从桃核到大米、从扇骨到树枝,甚至铅笔芯都可以,有人说这叫“天地间无弃物”,总结的很到位~不过能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中看到微雕作品,还是小小惊喜了一下。

当然咯~关于老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止这么多,像神马布贴画、木偶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呃……糖葫芦,不知道算不算?就算不是民间艺术,也应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之前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玩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件宝应该是糖人、剪纸、糖葫芦吧?同意这个说法不?

本文标签: 艺术 创意 民间艺术 摄影


相关文章

  • 一出[牡丹亭],几代寻梦现经典    浙江日报
  •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00020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上一版 文章导航 一出<牡丹亭>,几代寻梦现经典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每逢周六,浙江昆剧团 ...查看


  •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
  •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 杨丽萍自编自演的女子独舞在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和创新,通过对孔雀灵性的描写,寄予了傣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魅力.那美得令人窒息的肢体语言表达天籁与人籁,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_王云庆
  • DOI:10.16113/j.cnki.daxtx.2012.04.013 36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 王云庆 1 陈建 2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250100: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 ...查看


  • 最美不过欧洲之秋|隐藏在欧洲的秋日绝美之地
  • 将世界旅行送至您的指尖 http://www.lulutrip.com/ 最美不过欧洲之秋|隐藏在欧洲的秋日绝美 之地 这世界上最浪漫的秋季应该在欧洲,欧洲大陆秋日的湖光山色是最唯美厚重的画卷,让人迷 醉的风景犹如晕染的调色盘.所有古老的建 ...查看


  • 白夜照相馆 今生拍前世
  • 在白夜照相馆内,顾客在白夜照相馆拍摄全家福.两架大画幅相机.木质舞台上的老式留声机.铁皮玩具车.大块头收音机.拨号电话.座钟和鸡毛掸子--这具有"穿越"般历史感的景致是人们来到白夜照相馆的感受. 在两年里,这间位于北京黑 ...查看


  • 舞蹈课教案[1] 1
  •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共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和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总第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 ...查看


  • [武动乾坤]探班,让我们知道这个剧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 娱乐新闻 每日头条 21小时前 2017-03-29 [ 文章导读 ] 本文由灵府七灵原创,请勿转载!不得不说,<武动乾坤>这个剧组绝对有毒,从筹拍到现在真是撕逼不断,开始说因为有个博主爆料说小鲜肉拍戏不努力,剧组被逼到做人皮面 ...查看


  • 王亥:还原故乡的记忆
  • 用设计向历史致敬 提及成都老旧宅邸的重建与致敬,不得不提到的是珠玉在前的典范崇德里一号. 根据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记载,崇德里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1938年,著名作家李�人的嘉乐纸厂在成都的办事处就设在这里.抗战时期 ...查看


  • 今天我们从"读"开始
  •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番茄太阳>时有这样一幕:教学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学生的朗读不够理想.于老师捧起课文,开始范读,让听课教师如临其境.心潮澎湃.有教师问于老师:"为什么您的课会有这么感人的效果?"于老师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