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一) 三(1)周晏如家长 早就听闻童喜喜是一名全身心推广阅读的新教育专职义工,敬佩之情是油然而生。放寒假,孩子拿回一本书,要求家长认真阅读,我一看是童喜喜所著《喜阅读出好孩子》一书,惊喜之余,顿时感觉到班主任王老师在推广家校阅读、亲子共读方面的良苦用心。 拿到这本书,我是爱不释手,舍不得放下,每天是认真阅读,细细品味,一直到今天,假期快要结束,才把它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对照自我,总感觉作为十岁孩子的父母,有诸多遗憾。但我想在今后的岁月中,如能一直以此书为镜,遗憾总可以弥补。 该书封面即是一幅亲子共读的照片,台灯下,亲子共读,让我感受到画面的温馨、美好,感受到亲情与阅读的力量。 “考试的分数重不重要?我的答案是:重要。当然重要。” “只要选拔人才需要考试,考试就永远重要。” “亲爱的,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那么,考试的分数就至关重要,重得简直要命。” 开篇前言里的这几句真实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童喜喜。很多专家学者会告诉你分数不重要,人的品行、道德、幸福感最重要,不要太在意分数,对吗?不无道理。但是这些道理恰恰以声东击西的方式遮掩了问题的实质,事实总是让人懊恼与徘徊,“没有分数,当下过不了关;没有素质,未来过不了关”,家长忧虑却又无法找到平衡点,怎么办?关注分数是必须的,只是通往分数的路径可以不一样,童喜喜在这本书里会告诉你怎样让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并能得到高分的“额外的奖赏”,轻松愉快地考出一流成绩。“ 以阅读赢得考试,以素质确保考试,走一条完整幸福的美好阅读之路”,非常认同童喜喜的这个观点。勿需置疑,这本书记录了新教育实验15年2000多所学校阅读的经验,书中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阅读,真实的进步就是铁证„„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本书的阅读践行一条愉悦、温和、昂扬、美好的阅读之路,让阅读成为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 本书正文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念是魔力的根源”板块14个“为什么”,每一个“为什么”都在阐释一种阅读理念,注入一种魔力,让你面对这些娓娓道来的叙述不住的点赞,没有故弄玄虚的高端理论,每一句话都平实易懂,又深入吾心。其中的三个板块让我印象深刻。 “书是粮食不是药”是阅读最根本的理念,也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它的确比任何阅读方法都重要,而“家里买的书没看完就不买新书”,正是把书当药的最典型想法,但这么熟悉的语言也经常出自我的口,我也在不经意间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把书当药,竟然没有意识到这样会培养出一个精神上的“药罐子”,多么可怕。庆幸的是,遇见“书是粮食不是药”这句话,懂得了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见效不快,但不能偏食。 女儿喜欢阅读科学漫画系列的书,我告诉他“书是粮食,但不能偏食”,身体要健康成长,不能只吃一样食物,要米饭馒头各种菜水果等等都吃,营养才全面。精神的成长和吃饭是一样的,读各种门类、不同作者的书,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方就这样将问题解决了,简单而有效。 “成人巧妙读童书”板块中几则关于父亲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往往承担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希望的蓝图若想最终成为美好的真实,需要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一经一纬的共同编织。母爱的宽容是:“无论你做了什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失去我对你的爱,失去我对你的生命,你的欢乐的祝福。”父爱给予的责任是:“如果你做错了,你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最重要的是你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你才能得到

我给你的爱。”一句句朴素的语言让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更需要读童书,更需要阅读。 “阅读赢在终点线”这句话让我警醒,让我彻底放弃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童喜喜指出的关键点引领我思考:什么是赢?起跑后的终点是何处?起点固然重要,而终点更值得追寻。原来每个孩子的终点就是懂得在生活中捕捉平凡的小幸福,创造幸福,拥有幸福。让每个孩子自食其力,懂得珍惜,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创造更多美好事物与人分

享,这才是真正的赢在终点,而实现这一切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阅读,一个觉得阅读很幸福的大人,孩子又怎么不迷恋阅读的幸福呢?阅读原来也很简单。 中篇关于阅读技巧的文章如亲子半步进步法、环境熏陶诱人读、巧做妙用展览架、巧读厚书少而透、读写之间有座桥等等总共15个篇章,让我看到了高效阅读的希望。 亲子半步进步法,针对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阅读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针对性很强。如婴儿阶段给孩子讲故事,重要的是书的色彩、父母的声音,而不是故事本身。学前阶段给孩子讲故事,必须挑选适合孩子兴趣的低幼故事书。一年级,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耍耍赖,让孩子看字慢慢读,父母倾听后鼓励赞赏。给二年级的孩子讲故事,要注意故事跌宕起伏,线索众多,篇幅较长。同时鼓励孩子自主阅读。三年级及以上的亲子共读,孩子与父母可以自主阅读同一本书,读完之后,就书里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环境熏陶诱人读篇章强调了阅读环境的重要性,阅读环境有两大要素,一是藏书,“你愿意用1万元换取孩子多接受6.6年的教育吗?我想没有家长不愿意吧!一句简单的语句道出了家庭藏书的重要性,另外也提到了教室藏书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做好教室藏书的途径、方法。家庭藏书,让家庭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教室藏书,让教室成为孩子的精神田园。二是时间,利用时间来“引诱”孩子阅读,如通过“睡觉时间差”来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读写之间有座桥篇章提到了口头作文以及如何操作。口头作文培养的是用书面语言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朱永新指出“说,其实比写还重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对孩子的说的工作远远重视不够。”并且明确指出说的四大妙用——“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文中还提到了进行口头作文的各种方法,如鼓励孩子把阅读中背诵过的精彩语段融入口头作文中,鼓励孩子尽量说得长一点,要求孩子尽量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说,尽量去除口头禅,对孩子的口头作文录音,班级进行口头作文比赛等等。 下篇深度是持久的能量,共提到6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何为深度阅读、读后思考原则,激发思考的方法,童话剧表演的特点,轻松运用阅读打造“情感小循环”,共读的奥妙。共读提到了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校共读、团队共读、络共读、城乡共读、全

民共读、全球共读,让我看到了童喜喜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对推广阅读作出的努力。 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终于仔细认真地阅读完童喜喜的《喜阅读出好孩子》这本书,写了以上一点心得,其实收获还很多。总的来说,我对阅读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与前进的方向,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感觉拿到这本书有点迟了,如能再早几年阅读这本书,就会让我更加欣喜,

但看到该书是2014年6月第1版,不禁自我解嘲一下。 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二) 对喜喜而言,我是陌生的,只是她千千万万读者中的一员;对我来说,喜喜是熟悉的,屡屡在上看到她的笑容,读着她用心写出的文字,仿佛她就在眼前。而当两本同样的书籍几乎同时摆在我眼前时,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更觉喜喜的可敬可爱! 两本书,一本当然是喜喜的赠书,另一本却是在不确定能否得到赠书时在上购买的。不想竟同时到手!看着并不陌生的封面,闻着书中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内心充盈着满满地感动! 其实,早在“教育在线论坛”中,就拜读了喜喜的“关于阅读·写作问题”系列文章。如今,捧起新书,细细阅读,“书是粮食不是药”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必须常态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阅读如吃饭,一日不读神恍惚,如此,精神岂有萎靡之时!所以,阅读需要的是细水长流,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坚持,成为习惯,方能受益终身。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不能激进化。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俗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面对孩子,我们不会因为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就会看到他胖了或长高了。同样,短时间里,少量或大量的阅读也不会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可我,面对孩子们的阅读,总是急切地想让他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中的美好、力量。读着喜喜的话,豁然明白,自始至终我都把书当成了药,想通过对症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需要全面化。挑食的孩子容易营养不良,阅读片面的孩子,精神世界易偏激。我们都知道人吃五谷杂粮身体壮,更要知晓心润文史哲理

神清爽!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还要及时消化。我们知识的储备库——大脑,在时时输入储备的同时,更需要定时的输出消化。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消化,而沟通这一桥梁的最好途径就是“说”。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口头作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的功利心——让孩子们读好书,写好文。而作为一名再次步入三年级教学的我,“口头作文”和“写信代感”让我如获至宝,就如这干旱季节里的一场及时雨。 叶圣陶、朱永新等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说,比写还重要。”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叶圣陶一代大教育家,对自己孩子从不教作文,只是让他们把每天的所读所感说给他听;薛瑞萍老师也是每天让孩子们读儿歌故事,让孩子们讲给其他同学听,再鼓励他们写出来自己的所感。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孩子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转述、谈见闻感受等一系列的说的练习后才进行了书面创作。这不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口头作文”其实就是解决了孩子们“胸中无话下笔难”的难题! 再来说说给我惊喜的“写信代感”吧。读后感,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看看他们所写的内容,完全变成了“读后无感”。孩子、老师都头疼。但喜喜的歪招(“写信吧!给书里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写封信。无论这个人是好是坏、戏份是重还是轻,只要自己感兴趣,就给他写。也可以给这本书的作者写。告诉他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为什么?是否有些更妙的想法告诉作者,让作者向自己学习,今后文章写得更好点?”)却起到了偷梁换柱的效果,让他们眼前一亮,一条大道豁然出现眼前。 《喜阅读出好孩子》,一本不厚的书籍,却如大海般广博而深沉,宝藏无数,一遍浅浅的阅读怎能捡拾完闪闪的珍珠? 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三) 我会沉耽于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孩子,兴致盎然地沉浸在自主阅读之中,沉浸在他们的童话王国,他们懂得汲取,懂得玩味,他们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力量,滋养他们的心灵,成熟他们的情感,这样的孩子必然是优秀的、快乐的、求进的,就象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们把根扎得更深、更广。 当然,我也更希望我的孩子是这群快乐孩子中的一员,如果这时,我不会打扰他们的世界。

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一) 三(1)周晏如家长 早就听闻童喜喜是一名全身心推广阅读的新教育专职义工,敬佩之情是油然而生。放寒假,孩子拿回一本书,要求家长认真阅读,我一看是童喜喜所著《喜阅读出好孩子》一书,惊喜之余,顿时感觉到班主任王老师在推广家校阅读、亲子共读方面的良苦用心。 拿到这本书,我是爱不释手,舍不得放下,每天是认真阅读,细细品味,一直到今天,假期快要结束,才把它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对照自我,总感觉作为十岁孩子的父母,有诸多遗憾。但我想在今后的岁月中,如能一直以此书为镜,遗憾总可以弥补。 该书封面即是一幅亲子共读的照片,台灯下,亲子共读,让我感受到画面的温馨、美好,感受到亲情与阅读的力量。 “考试的分数重不重要?我的答案是:重要。当然重要。” “只要选拔人才需要考试,考试就永远重要。” “亲爱的,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那么,考试的分数就至关重要,重得简直要命。” 开篇前言里的这几句真实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童喜喜。很多专家学者会告诉你分数不重要,人的品行、道德、幸福感最重要,不要太在意分数,对吗?不无道理。但是这些道理恰恰以声东击西的方式遮掩了问题的实质,事实总是让人懊恼与徘徊,“没有分数,当下过不了关;没有素质,未来过不了关”,家长忧虑却又无法找到平衡点,怎么办?关注分数是必须的,只是通往分数的路径可以不一样,童喜喜在这本书里会告诉你怎样让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并能得到高分的“额外的奖赏”,轻松愉快地考出一流成绩。“ 以阅读赢得考试,以素质确保考试,走一条完整幸福的美好阅读之路”,非常认同童喜喜的这个观点。勿需置疑,这本书记录了新教育实验15年2000多所学校阅读的经验,书中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阅读,真实的进步就是铁证„„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本书的阅读践行一条愉悦、温和、昂扬、美好的阅读之路,让阅读成为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 本书正文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念是魔力的根源”板块14个“为什么”,每一个“为什么”都在阐释一种阅读理念,注入一种魔力,让你面对这些娓娓道来的叙述不住的点赞,没有故弄玄虚的高端理论,每一句话都平实易懂,又深入吾心。其中的三个板块让我印象深刻。 “书是粮食不是药”是阅读最根本的理念,也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它的确比任何阅读方法都重要,而“家里买的书没看完就不买新书”,正是把书当药的最典型想法,但这么熟悉的语言也经常出自我的口,我也在不经意间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把书当药,竟然没有意识到这样会培养出一个精神上的“药罐子”,多么可怕。庆幸的是,遇见“书是粮食不是药”这句话,懂得了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见效不快,但不能偏食。 女儿喜欢阅读科学漫画系列的书,我告诉他“书是粮食,但不能偏食”,身体要健康成长,不能只吃一样食物,要米饭馒头各种菜水果等等都吃,营养才全面。精神的成长和吃饭是一样的,读各种门类、不同作者的书,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方就这样将问题解决了,简单而有效。 “成人巧妙读童书”板块中几则关于父亲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往往承担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希望的蓝图若想最终成为美好的真实,需要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一经一纬的共同编织。母爱的宽容是:“无论你做了什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失去我对你的爱,失去我对你的生命,你的欢乐的祝福。”父爱给予的责任是:“如果你做错了,你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最重要的是你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你才能得到

我给你的爱。”一句句朴素的语言让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更需要读童书,更需要阅读。 “阅读赢在终点线”这句话让我警醒,让我彻底放弃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童喜喜指出的关键点引领我思考:什么是赢?起跑后的终点是何处?起点固然重要,而终点更值得追寻。原来每个孩子的终点就是懂得在生活中捕捉平凡的小幸福,创造幸福,拥有幸福。让每个孩子自食其力,懂得珍惜,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创造更多美好事物与人分

享,这才是真正的赢在终点,而实现这一切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阅读,一个觉得阅读很幸福的大人,孩子又怎么不迷恋阅读的幸福呢?阅读原来也很简单。 中篇关于阅读技巧的文章如亲子半步进步法、环境熏陶诱人读、巧做妙用展览架、巧读厚书少而透、读写之间有座桥等等总共15个篇章,让我看到了高效阅读的希望。 亲子半步进步法,针对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阅读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针对性很强。如婴儿阶段给孩子讲故事,重要的是书的色彩、父母的声音,而不是故事本身。学前阶段给孩子讲故事,必须挑选适合孩子兴趣的低幼故事书。一年级,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耍耍赖,让孩子看字慢慢读,父母倾听后鼓励赞赏。给二年级的孩子讲故事,要注意故事跌宕起伏,线索众多,篇幅较长。同时鼓励孩子自主阅读。三年级及以上的亲子共读,孩子与父母可以自主阅读同一本书,读完之后,就书里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环境熏陶诱人读篇章强调了阅读环境的重要性,阅读环境有两大要素,一是藏书,“你愿意用1万元换取孩子多接受6.6年的教育吗?我想没有家长不愿意吧!一句简单的语句道出了家庭藏书的重要性,另外也提到了教室藏书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做好教室藏书的途径、方法。家庭藏书,让家庭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教室藏书,让教室成为孩子的精神田园。二是时间,利用时间来“引诱”孩子阅读,如通过“睡觉时间差”来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读写之间有座桥篇章提到了口头作文以及如何操作。口头作文培养的是用书面语言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朱永新指出“说,其实比写还重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对孩子的说的工作远远重视不够。”并且明确指出说的四大妙用——“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文中还提到了进行口头作文的各种方法,如鼓励孩子把阅读中背诵过的精彩语段融入口头作文中,鼓励孩子尽量说得长一点,要求孩子尽量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说,尽量去除口头禅,对孩子的口头作文录音,班级进行口头作文比赛等等。 下篇深度是持久的能量,共提到6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何为深度阅读、读后思考原则,激发思考的方法,童话剧表演的特点,轻松运用阅读打造“情感小循环”,共读的奥妙。共读提到了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校共读、团队共读、络共读、城乡共读、全

民共读、全球共读,让我看到了童喜喜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对推广阅读作出的努力。 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终于仔细认真地阅读完童喜喜的《喜阅读出好孩子》这本书,写了以上一点心得,其实收获还很多。总的来说,我对阅读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与前进的方向,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感觉拿到这本书有点迟了,如能再早几年阅读这本书,就会让我更加欣喜,

但看到该书是2014年6月第1版,不禁自我解嘲一下。 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二) 对喜喜而言,我是陌生的,只是她千千万万读者中的一员;对我来说,喜喜是熟悉的,屡屡在上看到她的笑容,读着她用心写出的文字,仿佛她就在眼前。而当两本同样的书籍几乎同时摆在我眼前时,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更觉喜喜的可敬可爱! 两本书,一本当然是喜喜的赠书,另一本却是在不确定能否得到赠书时在上购买的。不想竟同时到手!看着并不陌生的封面,闻着书中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内心充盈着满满地感动! 其实,早在“教育在线论坛”中,就拜读了喜喜的“关于阅读·写作问题”系列文章。如今,捧起新书,细细阅读,“书是粮食不是药”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必须常态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阅读如吃饭,一日不读神恍惚,如此,精神岂有萎靡之时!所以,阅读需要的是细水长流,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坚持,成为习惯,方能受益终身。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不能激进化。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俗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面对孩子,我们不会因为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就会看到他胖了或长高了。同样,短时间里,少量或大量的阅读也不会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可我,面对孩子们的阅读,总是急切地想让他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中的美好、力量。读着喜喜的话,豁然明白,自始至终我都把书当成了药,想通过对症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需要全面化。挑食的孩子容易营养不良,阅读片面的孩子,精神世界易偏激。我们都知道人吃五谷杂粮身体壮,更要知晓心润文史哲理

神清爽!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还要及时消化。我们知识的储备库——大脑,在时时输入储备的同时,更需要定时的输出消化。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消化,而沟通这一桥梁的最好途径就是“说”。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口头作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的功利心——让孩子们读好书,写好文。而作为一名再次步入三年级教学的我,“口头作文”和“写信代感”让我如获至宝,就如这干旱季节里的一场及时雨。 叶圣陶、朱永新等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说,比写还重要。”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叶圣陶一代大教育家,对自己孩子从不教作文,只是让他们把每天的所读所感说给他听;薛瑞萍老师也是每天让孩子们读儿歌故事,让孩子们讲给其他同学听,再鼓励他们写出来自己的所感。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孩子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转述、谈见闻感受等一系列的说的练习后才进行了书面创作。这不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口头作文”其实就是解决了孩子们“胸中无话下笔难”的难题! 再来说说给我惊喜的“写信代感”吧。读后感,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看看他们所写的内容,完全变成了“读后无感”。孩子、老师都头疼。但喜喜的歪招(“写信吧!给书里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写封信。无论这个人是好是坏、戏份是重还是轻,只要自己感兴趣,就给他写。也可以给这本书的作者写。告诉他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为什么?是否有些更妙的想法告诉作者,让作者向自己学习,今后文章写得更好点?”)却起到了偷梁换柱的效果,让他们眼前一亮,一条大道豁然出现眼前。 《喜阅读出好孩子》,一本不厚的书籍,却如大海般广博而深沉,宝藏无数,一遍浅浅的阅读怎能捡拾完闪闪的珍珠? 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三) 我会沉耽于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孩子,兴致盎然地沉浸在自主阅读之中,沉浸在他们的童话王国,他们懂得汲取,懂得玩味,他们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力量,滋养他们的心灵,成熟他们的情感,这样的孩子必然是优秀的、快乐的、求进的,就象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们把根扎得更深、更广。 当然,我也更希望我的孩子是这群快乐孩子中的一员,如果这时,我不会打扰他们的世界。


相关文章

  • 朗读手册读后感
  • <朗读手册>读后感 郭小梅 说实在的,出于一个语文老师的直觉,看到<朗读手册>这个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畅销百万的书,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诚 ...查看


  • 朗读手册读后感 1
  • <朗读手册>读后感 涪江路小学 赵益 说实在的,出于一个语文老师的直觉,看到<朗读手册>这个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畅销百万的书,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 ...查看


  • 如何写读后感
  • 一种特殊的文体--读后感 读后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检验孩子的读书情况.但是这只是很表面的一个因素 我们的孩子一般都是从1年级开始进行写作学习的 一二年级看图写话,三四年级开始写简单的记叙文,五六年级开始讲究篇章结构,尝试写作简单的议论文 这是 ...查看


  •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教研活动记录_20150507_220418
  •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教研活动记录 (2011-11-29 21:19:16)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教研活动记录 第一阶段 徐杨小学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2011年5月12-5月18日 调查对 ...查看


  • 改变,从阅读开始读后感
  • >读后感 蓬莱市第二实验中学 宋妍蓉 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人.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那么今天在网上看了中央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的<改变,从阅读开始>的讲座视频,更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净化,并在认识上得以提升.& ...查看


  • [优秀作文]书香校园漂我家(毛舒萱读后感)
  • 书香校园漂我家 参加德润学校"漂流阅读丰富你我"读<家有小女初长成>有感 一.三毛舒萱家长 宋蕾 在蛇年的新春即将来临之际,女儿学校潍坊德润学校开展了"漂流阅读丰富你我活动".当我还回味在 ...查看


  • 亲子阅读总结
  • 县直初中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亲子共读"活动总结 阅读是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是他们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整体价格形成的过程.培养孩子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查看


  • 让阅读照亮孩子的生命
  • 让阅读照亮孩子的生命 淇县高村镇杨子河中心小学 晋见明 中小学高级教师 [1**********] 让阅读照亮孩子的生命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 ...查看


  • 和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 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完老师推荐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刘老师对孩子付出的心血深深地打动着我.书中的语言质朴,不矫情,不说教,结合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会经历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沟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