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清单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 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 |y =lg x }与{y |y =lg x }及{(x , y ) |y =lg x }的区别

2. 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如: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

3. 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在四种命题中,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逆命题与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即逆否命题)的真假

4. 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A ⊆B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利用等价关系“A ⇒B ⇔B ⇒A ”判断

5. (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2-1;

(2)A ⊆B ⇔A B =A ⇔A B =B ;

(3)C I (A B ) =C I A C I B , C I (A B ) =C I A C I B ;

二、函数

1. 函数与映射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函数是针对非空数集,而映射是针对任何集合;相同点是都要求A 中的任一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元素与之对应;注意理解象、原象、一一映射等定义;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 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2)B 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 中不同元素在B 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2. 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注意对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的优先判断,如:判断函n n

-x 2

数y =的奇偶性 |x +2|-2

(2)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如上例

(3)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f (x ) ,如:已知偶函数f (x ) 在区间[0, +∞) 单调递增,则满足f (2x -1) <f (3) 的x 取值范围是(3,3) 112

(4)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 (0) =0(可用于求参数),如:已知函数f (x ) =a -11a =为奇函数,求的值() a 22x +1

(5)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变形:f(x)±f(-x)=0或f (-x ) (f(x)≠0),=±1f (x )

如:函数f(x)=lg(x 2+1-x ) 是(奇、偶)函数

(6)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3. 函数图像

(1)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尤其要记住几种特殊的对称关系,如:关于x 轴对称、关于y 轴对称、关于原点对称、关于y=x对称、关于y=-x对称等

(2)证明图像C 1与C 2的对称性,即证明C 1上的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 2上,反之亦然,如:已知函数f (x ) =2x 2+3x +1,函数g (x )的图像与f(x)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求函数g (x )的解析式(g (x )=2x -19x +45)

(3)曲线C 1:f(x,y)=0关于点(a,b )的对称曲线C 2方程为:f(2a-x,2b -y)= 0 如:已知函数f (x ) =2x +3x +1,函数g (x )的图像与f(x)图像关于点(1,2)对称,求函数g (x )的解析式(g (x )=-2x +11x -11)

(4)若函数y=f(x)满足f(a+x)=f(a-x) 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一般地,有f(a+x)=f(b-x) 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222a +b 对称 2

4. 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 ∈R 时,f(x +a)=f(x-a) 或f(x-2a )=f(x) (a>0)恒成立, 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有f(x +a)=-f(x)或f(x)=±1,则y=f(x)也是f (x +a )

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一般地,f(x +a)=f(x+b),则y=f(x)是周期为|a-b|的周期函数;如: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且满足f (-x ) =-f (x +2) ,则f (1) +f (2) + +f (8) =(0)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 ︱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 ︱的周期函数;

(4)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 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a -b 的周期函数

5. 方程f(x)=k有解⇔k ∈D(D为f(x)的值域) ;如:若方程x 3-3x +m =0在[0,2]上有解,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2,2]

6.a ≥f(x) 恒成立⇔a ≥[f(x)]max,; a≤f(x) 恒成立⇔a ≤[f(x)]min ,如:设f (x ) =x -312x -2x +5,当x ∈[-1, 2]时,f (x )

取值范围为 (7,+∞)

7.(1)指数、对数的基本运算公式(见书上)

(2)log a b =log a n b n (a>0,a≠1,b>0,n∈R+);

(3)log a N =log b N ( a>0,a≠1,b>0,b≠1)(换底公式) log b a

(4) log a N 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即a,N 同大于1或同小于1, 则对数值为正, 而a,N 一个大于1, 一个小于1, 则对数值为负)

(5) (对数恒等式) a log a N = N ( a>0,a≠1,N>0 );

8. 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尤其是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如:定义在R 上的函数y=f(x ),对任意实数m 、n ,恒有f (m +n )=f (m )·f (n )且当x >0时,0<f (x )<1. (1)求证:f (0)=1,且当x <0时,f (x )>1;

(2)求证:f (x )在R 上递减

9.求反函数时,不要忘记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10. 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11. 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已

知定义在[1,4]上的函数f(x)=x -2bx+2b ,求f(x)的最小值g(b) 4

y =

12. 掌握函数

ax +b b -ac a =a +(b -ac ≠0); y =x +(a >0) x +c x +c x 的图象和性质;

2f (x ) =ax +bx +c =0(a >0) 的两根x , x 的分布问题:13.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12

注意:若在闭区间[m , n ]讨论方程f (x ) =0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m , n )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x =n 和x =m 检查端点的情况。

14. 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 ,b ], 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x)≤b 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 ∈[a,b]时,求g(x)的值域(即 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如:函数y =f (x -3) 的定义域为[4,7],则y =f (x 2) 的定义域为-2,-1]∪[1,2]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如:函数y =log 1(-x 2+6x -8) 的

单调递减区间为 (2,3],函数f (x )=log a (2-ax )在[0,1]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1,2)

15. 函数y=|f (x ) |与函数y=f (|x |)的图像及其应用

三、数列

1. 由S n 求a n ,a n ={S 1(n =1)

S n -S n -1(n ≥2) 注意验证a 1是否包含在后面a n 的公式中,若

不符合要单独列出。一般已知条件中含a n 与S n 的关系式的数列问题均可考虑用上述公式。如:若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S n =

为 (a n =2⨯3n )

2. 若数列{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等差数列3a n -3,那么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2{a n }⇔a n +1-a n =d (d 为常数)⇔2a n =a n +1+a n -1(n ≥2)

⇔a n =an +b ⇔s n =An 2+Bn

3. 若数列{a n }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q ,则等比数列{a n }⇔a n +1=q (q 为常数)⇔a n 2=a n +1a n -1(n ≥2) ⇔a n =a 1q n -1⇔S =kq n -k a n n

4. 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

⎧a n ≥0⎛⎧a n ≤0⎫ 或⎨⎪⎨ ⎪a ≤0a ≥0n +1n +1⎩⎩⎝⎭解决,或者转化为找数列正负项问题,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所有非负数项最大(所有非正数项最小)

5. 熟记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在用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时,勿忘分类讨论思想,如对q ≠1的讨论

6. 在等差数列中,a n =a m +(n -m ) d ,d =a n -a m n -m ;在等比数列中

,a n =a m q n -m , q =n ;

a +a n =a p +a q 7. 当m +n =p +q 时,对等差数列有m ;对等比数列有

a m ⋅a n =a p ⋅a q ;

8. 若{a n }、{b n }是等差数列,则{ka n +pb n }(k、p 是非零常数) 是等差数列;若{a n }、{b n }是等比数列,则{k a n }、{a n b n }等也是等比数列;

9. 若{a n }为等差(比)数列,则S n , S 2n -S n , S 3n -S 2n , 也是等差(比)数列;

10. 在等差数列{a n }中,当项数为偶数2n 时,

时,S 偶-S 奇=nd ;项数为奇数2n -1S 奇-S 偶=a 中(即a n );

11. 若递推数列a n =ka n -1+b(k ≠0,k ≠1), 则总可以将其改写变形成如下形式:a n +b b =k (a n -1+) k -1k -1(n≥2) ,于是可依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求出通项公式

12. 形如a n -a n -1=f (n ) (n≥2) 的数列求通项用迭加;形如a n =g (n ) (n≥2) 的a n -1

数列求通项用迭乘

四、三角函数

1. 各个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三角函数线,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的判断

2. 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口诀

3. 记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能够“知一求五”

4. 熟知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倍角公式,并能熟练用这些公式对三角函数式化简,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并能熟练求出三角函数的周期、对称轴、对称中心、单调区间、最值等

5. 熟练掌握形如y =A sin(ωx +ϕ) +b 的图像变换关系

6. 熟练掌握正余弦定理,并能用其进行边角互化,在处理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时,勿忘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以及大角对大边等条件,如:锐角∆ABC ,若

B =2A ,则

7. 正(余) 弦型函数的对称轴为过最高点或最低点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对称中心为图象与x 轴的交点;正(余) 切型函数的对称中心是图象和渐近线分别与x 轴的交点,但没有对称轴。 b 的值范围是 (2, 3) a

ωx +ϕ) |的周期是函数y =A sin(ωx +ϕ) 周期的一半;函数8. 函数y =|A sin(

y =|A t an(ωx +ϕ) |与函数y =A tan(ωx +ϕ) 的周期相等

五、平面向量

1. 向量的定义,包括单位向量、零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等

2、两个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的运算法则

3. 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设a =(x 1, y 1), b =(x 2, y 2), λ为实数。(1)向量式:a ∥b (b ≠0) ⇔ a =λb ; (2)坐标式:a ∥b (b ≠0) ⇔ x 1y 2-x 2y 1=0;

2. 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设=(x 1, y 1), =(x 2, y 2), (1)向量式:⊥ (≠) ⇔ ∙=0(2)坐标式:⊥⇔x 1x 2+y 1y 2=0;

3. 设=(x 1, y 1), =(x 2, y 2), 则∙=||||cosθ=x 1x 2+y 1y 2,其几何意义是∙等于的长度与在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4.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设a =(x 1, y 1), b =(x 2, y 2)

(1)模长公式|a |=x 1+y 1 (2)夹角公式cos

1. 掌握不等式性质,注意使用条件;

2. 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注意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勿忘数轴标根法,零点分段法

3. 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在使用a+b≥2ab (a>0,b>0)时要符合“一正

a 2+b 2a +b 2a +b 2≥() ; ab ≤() 222二定三相等”;注意均值不等式的一些变形,如;如:求函数y =sin x +4π,x ∈(0, ]的最小值5) sin x 2

七、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 从一点O 出发的三条射线OA 、OB 、OC ,若∠AOB=∠AOC ,则点A 在平面∠BOC 上的射影在∠BOC 的平分线上;

2. 线面角公式:AB 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斜足为A ,AB 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AB ,设 AB和平面α所成的角是θ1,AC 是平面α内任一条直线,AC 和AB 的射影AB 所' ' 成的角是θ2,设∠BAC=θ, 则cos θ1cos θ2=cosθ;

3.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

(2)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3)向量法:即求两异面直线所对应的向量的夹角

4.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

5. 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2)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

(4)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S 射=S 原cos θ, 其中θ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

特别: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交出现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6. 空间角的向量求法

7. 空间距离的求法

(1)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

8. 距离求法的统一公式d =9.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于其体对角线长;

43πR 2S =4πR 310. 球的体积公式V=,表面积公式;掌握球面上两点A 、B 间的距

离求法:(1)计算线段AB 的长,(2)计算球心角∠AOB 的弧度数;(3)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AB 的长;

八、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和概率

1. 两个计数原理的应用

m A n 2. 排列数公式:=n(n-1)(n-2)„(n-m+1)=(n -m )! (m≤n,m 、n ∈N*),当m=n时为

n A n 全排列=n(n-1)„2!1;

m A n n ⋅(n -1) ⋅⋅⋅(n -m +1) C ==0n C =C =1; m ! m ⋅(m -1) ⋅(m -2) ⋅⋅⋅3⋅2⋅1n n 3. 组合数公式:(m ≤n ), m n m n -m r r -1r C =C ; C +C =C n n n n +1ロ 4. 组合数性质:n

r n -r r T =C a b (r =0, 1, 2,..., n ); r +1n 5. 二项式定理:(1)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

(2)注意第r +1项二项式系数与第r +1系数的区别;

6. 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

(1)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罉;

n n (2)若n 为偶数,中间一项(第+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为C n 2;若n 为奇2

n -1n +1n -1n +1+1和数,中间两项(第+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为C n 2和C n 2 22

012n n 0213n -1C +C +C +⋅⋅⋅+C =2; C +C +⋅⋅⋅=C +C +⋅⋅⋅=2; n n n n n n n (3)n

1[f (1) -f (-1)]n 27.f(x)=(ax +b ) 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和为f(1),奇数项系数和为;1[f (1) +f (-1)]

偶数项的系数和为2

n

8.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1)P (A )=m ;(2)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公式为:P(A+B)=P(A)+P(B);(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为P(AB)=P(A)P(B);

k k n -k C ⋅p (1-p ) ; (5)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n (4)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P=

件A 与、与及事件与也都是互斥事件;(6)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不发生的概率是1-P (AB )=1-P(A)P(B);(7)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是1-P (∙)=1-P()P() ;

九、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与总体的期望和方差

1. 掌握抽样的二种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包括抽签符和随机数表法);(2)分层抽样,常用于某个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形;

2. (理科)掌握分布列的求法,掌握期望和方差,并能利用期望和方差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文科)掌握平均数、方差等的求法

十、(理科)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1. 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步骤

2. 熟练求解常见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3. 掌握函数连续性的含义,并能据此就含参函数的求解

十一、导数及应用

1. 导数的物理背景以及导数的定义:f(x)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作

y 'x =x 0=f '(x 0) =lim ∆x →0f (x 0+∆x ) -f (x 0) ∆x ;

2. 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y =f (x )在点P (x 0,f(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就是在P 点处的导数值f '(x 0). ,相应地,切线方程是y -y 0=f '(x 0)(x -x 0);

m m -1''C =0(C为常数); (x) =mx (m∈Q); 3.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4.(理科)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见书上)

5. 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f '(x ) >0, 那么f(x)为增函数;如果f '(x )

'间内恒有f (x ) =0, 那么f(x)为常数;

''(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①求导数f (x ) ;②求方程f (x ) =0的根;③检验

f '(x ) 在方程f '(x ) =0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小值;

(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①求y=f(x)在(a,b)内的极值;②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如:函数f (x ) =x 3+ax 2+bx +c ,过曲线y =f (x ) 上的点P (1, f (1) ) 的切线方程为y =3x +1

(1)若y =f (x ) 在x =-2时有极值,求f (x ) 的表达式;(f (x ) =x 3+2x 2-4x +5)

(2)在(1)的条件下,求y =f (x ) 在[-3, 1]上最大值;(13)

(3)若函数y =f (x ) 在区间[-2, 1]上单调递增,求b 的取值范围(b ≥0)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 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 |y =lg x }与{y |y =lg x }及{(x , y ) |y =lg x }的区别

2. 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如: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

3. 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在四种命题中,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逆命题与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即逆否命题)的真假

4. 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A ⊆B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利用等价关系“A ⇒B ⇔B ⇒A ”判断

5. (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2-1;

(2)A ⊆B ⇔A B =A ⇔A B =B ;

(3)C I (A B ) =C I A C I B , C I (A B ) =C I A C I B ;

二、函数

1. 函数与映射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函数是针对非空数集,而映射是针对任何集合;相同点是都要求A 中的任一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元素与之对应;注意理解象、原象、一一映射等定义;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 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2)B 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 中不同元素在B 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2. 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注意对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的优先判断,如:判断函n n

-x 2

数y =的奇偶性 |x +2|-2

(2)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如上例

(3)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f (x ) ,如:已知偶函数f (x ) 在区间[0, +∞) 单调递增,则满足f (2x -1) <f (3) 的x 取值范围是(3,3) 112

(4)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 (0) =0(可用于求参数),如:已知函数f (x ) =a -11a =为奇函数,求的值() a 22x +1

(5)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变形:f(x)±f(-x)=0或f (-x ) (f(x)≠0),=±1f (x )

如:函数f(x)=lg(x 2+1-x ) 是(奇、偶)函数

(6)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3. 函数图像

(1)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尤其要记住几种特殊的对称关系,如:关于x 轴对称、关于y 轴对称、关于原点对称、关于y=x对称、关于y=-x对称等

(2)证明图像C 1与C 2的对称性,即证明C 1上的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 2上,反之亦然,如:已知函数f (x ) =2x 2+3x +1,函数g (x )的图像与f(x)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求函数g (x )的解析式(g (x )=2x -19x +45)

(3)曲线C 1:f(x,y)=0关于点(a,b )的对称曲线C 2方程为:f(2a-x,2b -y)= 0 如:已知函数f (x ) =2x +3x +1,函数g (x )的图像与f(x)图像关于点(1,2)对称,求函数g (x )的解析式(g (x )=-2x +11x -11)

(4)若函数y=f(x)满足f(a+x)=f(a-x) 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一般地,有f(a+x)=f(b-x) 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222a +b 对称 2

4. 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 ∈R 时,f(x +a)=f(x-a) 或f(x-2a )=f(x) (a>0)恒成立, 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有f(x +a)=-f(x)或f(x)=±1,则y=f(x)也是f (x +a )

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一般地,f(x +a)=f(x+b),则y=f(x)是周期为|a-b|的周期函数;如: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且满足f (-x ) =-f (x +2) ,则f (1) +f (2) + +f (8) =(0)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 ︱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 ︱的周期函数;

(4)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 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a -b 的周期函数

5. 方程f(x)=k有解⇔k ∈D(D为f(x)的值域) ;如:若方程x 3-3x +m =0在[0,2]上有解,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2,2]

6.a ≥f(x) 恒成立⇔a ≥[f(x)]max,; a≤f(x) 恒成立⇔a ≤[f(x)]min ,如:设f (x ) =x -312x -2x +5,当x ∈[-1, 2]时,f (x )

取值范围为 (7,+∞)

7.(1)指数、对数的基本运算公式(见书上)

(2)log a b =log a n b n (a>0,a≠1,b>0,n∈R+);

(3)log a N =log b N ( a>0,a≠1,b>0,b≠1)(换底公式) log b a

(4) log a N 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即a,N 同大于1或同小于1, 则对数值为正, 而a,N 一个大于1, 一个小于1, 则对数值为负)

(5) (对数恒等式) a log a N = N ( a>0,a≠1,N>0 );

8. 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尤其是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如:定义在R 上的函数y=f(x ),对任意实数m 、n ,恒有f (m +n )=f (m )·f (n )且当x >0时,0<f (x )<1. (1)求证:f (0)=1,且当x <0时,f (x )>1;

(2)求证:f (x )在R 上递减

9.求反函数时,不要忘记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10. 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11. 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已

知定义在[1,4]上的函数f(x)=x -2bx+2b ,求f(x)的最小值g(b) 4

y =

12. 掌握函数

ax +b b -ac a =a +(b -ac ≠0); y =x +(a >0) x +c x +c x 的图象和性质;

2f (x ) =ax +bx +c =0(a >0) 的两根x , x 的分布问题:13.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12

注意:若在闭区间[m , n ]讨论方程f (x ) =0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m , n )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x =n 和x =m 检查端点的情况。

14. 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 ,b ], 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x)≤b 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 ∈[a,b]时,求g(x)的值域(即 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如:函数y =f (x -3) 的定义域为[4,7],则y =f (x 2) 的定义域为-2,-1]∪[1,2]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如:函数y =log 1(-x 2+6x -8) 的

单调递减区间为 (2,3],函数f (x )=log a (2-ax )在[0,1]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1,2)

15. 函数y=|f (x ) |与函数y=f (|x |)的图像及其应用

三、数列

1. 由S n 求a n ,a n ={S 1(n =1)

S n -S n -1(n ≥2) 注意验证a 1是否包含在后面a n 的公式中,若

不符合要单独列出。一般已知条件中含a n 与S n 的关系式的数列问题均可考虑用上述公式。如:若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S n =

为 (a n =2⨯3n )

2. 若数列{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等差数列3a n -3,那么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2{a n }⇔a n +1-a n =d (d 为常数)⇔2a n =a n +1+a n -1(n ≥2)

⇔a n =an +b ⇔s n =An 2+Bn

3. 若数列{a n }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q ,则等比数列{a n }⇔a n +1=q (q 为常数)⇔a n 2=a n +1a n -1(n ≥2) ⇔a n =a 1q n -1⇔S =kq n -k a n n

4. 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

⎧a n ≥0⎛⎧a n ≤0⎫ 或⎨⎪⎨ ⎪a ≤0a ≥0n +1n +1⎩⎩⎝⎭解决,或者转化为找数列正负项问题,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所有非负数项最大(所有非正数项最小)

5. 熟记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在用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时,勿忘分类讨论思想,如对q ≠1的讨论

6. 在等差数列中,a n =a m +(n -m ) d ,d =a n -a m n -m ;在等比数列中

,a n =a m q n -m , q =n ;

a +a n =a p +a q 7. 当m +n =p +q 时,对等差数列有m ;对等比数列有

a m ⋅a n =a p ⋅a q ;

8. 若{a n }、{b n }是等差数列,则{ka n +pb n }(k、p 是非零常数) 是等差数列;若{a n }、{b n }是等比数列,则{k a n }、{a n b n }等也是等比数列;

9. 若{a n }为等差(比)数列,则S n , S 2n -S n , S 3n -S 2n , 也是等差(比)数列;

10. 在等差数列{a n }中,当项数为偶数2n 时,

时,S 偶-S 奇=nd ;项数为奇数2n -1S 奇-S 偶=a 中(即a n );

11. 若递推数列a n =ka n -1+b(k ≠0,k ≠1), 则总可以将其改写变形成如下形式:a n +b b =k (a n -1+) k -1k -1(n≥2) ,于是可依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求出通项公式

12. 形如a n -a n -1=f (n ) (n≥2) 的数列求通项用迭加;形如a n =g (n ) (n≥2) 的a n -1

数列求通项用迭乘

四、三角函数

1. 各个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三角函数线,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的判断

2. 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口诀

3. 记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能够“知一求五”

4. 熟知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倍角公式,并能熟练用这些公式对三角函数式化简,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并能熟练求出三角函数的周期、对称轴、对称中心、单调区间、最值等

5. 熟练掌握形如y =A sin(ωx +ϕ) +b 的图像变换关系

6. 熟练掌握正余弦定理,并能用其进行边角互化,在处理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时,勿忘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以及大角对大边等条件,如:锐角∆ABC ,若

B =2A ,则

7. 正(余) 弦型函数的对称轴为过最高点或最低点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对称中心为图象与x 轴的交点;正(余) 切型函数的对称中心是图象和渐近线分别与x 轴的交点,但没有对称轴。 b 的值范围是 (2, 3) a

ωx +ϕ) |的周期是函数y =A sin(ωx +ϕ) 周期的一半;函数8. 函数y =|A sin(

y =|A t an(ωx +ϕ) |与函数y =A tan(ωx +ϕ) 的周期相等

五、平面向量

1. 向量的定义,包括单位向量、零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等

2、两个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的运算法则

3. 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设a =(x 1, y 1), b =(x 2, y 2), λ为实数。(1)向量式:a ∥b (b ≠0) ⇔ a =λb ; (2)坐标式:a ∥b (b ≠0) ⇔ x 1y 2-x 2y 1=0;

2. 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设=(x 1, y 1), =(x 2, y 2), (1)向量式:⊥ (≠) ⇔ ∙=0(2)坐标式:⊥⇔x 1x 2+y 1y 2=0;

3. 设=(x 1, y 1), =(x 2, y 2), 则∙=||||cosθ=x 1x 2+y 1y 2,其几何意义是∙等于的长度与在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4.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设a =(x 1, y 1), b =(x 2, y 2)

(1)模长公式|a |=x 1+y 1 (2)夹角公式cos

1. 掌握不等式性质,注意使用条件;

2. 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注意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勿忘数轴标根法,零点分段法

3. 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在使用a+b≥2ab (a>0,b>0)时要符合“一正

a 2+b 2a +b 2a +b 2≥() ; ab ≤() 222二定三相等”;注意均值不等式的一些变形,如;如:求函数y =sin x +4π,x ∈(0, ]的最小值5) sin x 2

七、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 从一点O 出发的三条射线OA 、OB 、OC ,若∠AOB=∠AOC ,则点A 在平面∠BOC 上的射影在∠BOC 的平分线上;

2. 线面角公式:AB 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斜足为A ,AB 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AB ,设 AB和平面α所成的角是θ1,AC 是平面α内任一条直线,AC 和AB 的射影AB 所' ' 成的角是θ2,设∠BAC=θ, 则cos θ1cos θ2=cosθ;

3.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

(2)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3)向量法:即求两异面直线所对应的向量的夹角

4.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

5. 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2)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

(4)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S 射=S 原cos θ, 其中θ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

特别: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交出现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6. 空间角的向量求法

7. 空间距离的求法

(1)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

8. 距离求法的统一公式d =9.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于其体对角线长;

43πR 2S =4πR 310. 球的体积公式V=,表面积公式;掌握球面上两点A 、B 间的距

离求法:(1)计算线段AB 的长,(2)计算球心角∠AOB 的弧度数;(3)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AB 的长;

八、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和概率

1. 两个计数原理的应用

m A n 2. 排列数公式:=n(n-1)(n-2)„(n-m+1)=(n -m )! (m≤n,m 、n ∈N*),当m=n时为

n A n 全排列=n(n-1)„2!1;

m A n n ⋅(n -1) ⋅⋅⋅(n -m +1) C ==0n C =C =1; m ! m ⋅(m -1) ⋅(m -2) ⋅⋅⋅3⋅2⋅1n n 3. 组合数公式:(m ≤n ), m n m n -m r r -1r C =C ; C +C =C n n n n +1ロ 4. 组合数性质:n

r n -r r T =C a b (r =0, 1, 2,..., n ); r +1n 5. 二项式定理:(1)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

(2)注意第r +1项二项式系数与第r +1系数的区别;

6. 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

(1)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罉;

n n (2)若n 为偶数,中间一项(第+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为C n 2;若n 为奇2

n -1n +1n -1n +1+1和数,中间两项(第+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为C n 2和C n 2 22

012n n 0213n -1C +C +C +⋅⋅⋅+C =2; C +C +⋅⋅⋅=C +C +⋅⋅⋅=2; n n n n n n n (3)n

1[f (1) -f (-1)]n 27.f(x)=(ax +b ) 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和为f(1),奇数项系数和为;1[f (1) +f (-1)]

偶数项的系数和为2

n

8.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1)P (A )=m ;(2)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公式为:P(A+B)=P(A)+P(B);(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为P(AB)=P(A)P(B);

k k n -k C ⋅p (1-p ) ; (5)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n (4)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P=

件A 与、与及事件与也都是互斥事件;(6)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不发生的概率是1-P (AB )=1-P(A)P(B);(7)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是1-P (∙)=1-P()P() ;

九、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与总体的期望和方差

1. 掌握抽样的二种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包括抽签符和随机数表法);(2)分层抽样,常用于某个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形;

2. (理科)掌握分布列的求法,掌握期望和方差,并能利用期望和方差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文科)掌握平均数、方差等的求法

十、(理科)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1. 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步骤

2. 熟练求解常见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3. 掌握函数连续性的含义,并能据此就含参函数的求解

十一、导数及应用

1. 导数的物理背景以及导数的定义:f(x)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作

y 'x =x 0=f '(x 0) =lim ∆x →0f (x 0+∆x ) -f (x 0) ∆x ;

2. 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y =f (x )在点P (x 0,f(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就是在P 点处的导数值f '(x 0). ,相应地,切线方程是y -y 0=f '(x 0)(x -x 0);

m m -1''C =0(C为常数); (x) =mx (m∈Q); 3.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4.(理科)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见书上)

5. 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f '(x ) >0, 那么f(x)为增函数;如果f '(x )

'间内恒有f (x ) =0, 那么f(x)为常数;

''(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①求导数f (x ) ;②求方程f (x ) =0的根;③检验

f '(x ) 在方程f '(x ) =0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小值;

(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①求y=f(x)在(a,b)内的极值;②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如:函数f (x ) =x 3+ax 2+bx +c ,过曲线y =f (x ) 上的点P (1, f (1) ) 的切线方程为y =3x +1

(1)若y =f (x ) 在x =-2时有极值,求f (x ) 的表达式;(f (x ) =x 3+2x 2-4x +5)

(2)在(1)的条件下,求y =f (x ) 在[-3, 1]上最大值;(13)

(3)若函数y =f (x ) 在区间[-2, 1]上单调递增,求b 的取值范围(b ≥0)


相关文章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新生暑假学习指导
  • 柳州高中2015级新生暑期学习生活指导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成为柳州高中2015级新生!我们将会手牵手共同走过三年的高中生活.相信在你们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下,通过师生们的拼搏奋进,同学们会实现新的梦想.初升高的暑假是同学们增长见识的大好时期 ...查看


  •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高中三年的成长规划
  • 黄星铭爸爸:黄少华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 --微软公司前任副总裁:李开复 高中是人的一生中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在身心方面,身体发育基本定型,心理成熟度比初中高,世界观基本形成,逆反高峰期基本上已经结束.在知识方面,知识量大.综合性 ...查看


  • 概念图和知识网络的构建
  • 概念图与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网络构建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课堂上能听懂就是自己做的时候不会解题,也常常听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过N 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老师聪明,而是因为在教师的脑海中有庞大的.严格有序的.立体系统的知识网 ...查看


  • 申请转学美国_材料清单
  • 美国本科留学申请需要准备材料清单 备注: ★ 代表您申请学校的数量 详细说明: 1. 学生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如果您不满18周岁,需要由监护人签约并提供监护人的身份证复 印件:若您已满18周岁但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委托他人代签协议,请您提供一份授 ...查看


  • 整合家校教育合力
  • 整合家校教育合力,提高治班水平 --以家校联系单为载体,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实践研究 俞晓刚 社会各行各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当班主任尤其如此.本人根据工作实际,浅谈自己对于"家校联系单"这一做法,是为一些不很成熟的思考和 ...查看


  • 咨询部电话邀约话术
  • 电话邀约话术 一,风格测评. XX妈妈/爸爸您好,我是北京聚能教育晋城校区的秦老师,今天打电话是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您,咱们聚能教育晋城校区授北京聚能总部的大力支持,近期有价值299元的风格测评测验,现在每个孩子可以免费体验一次,这个测评可以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知识清单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一)现代中国的科技 1.条件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作为研究重点. (2)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过"①_____ ...查看


  • 有关上海财大自主招生的一些问题
  • 有关上海财大自主招生的一些问题 2011-9-16 20:48 提问者:寂寞云梦 | 悬赏分:30 | 浏览次数:749次 我是2012届的上海考生,想要报考财大,有一些关于财大自招的问题想要问一下 1.财大是否有自己独立的自招考试,如果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