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情况都好于预期。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1、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预计达10%;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虽然保持了复苏势头,但近10%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债务规模接近 GDP的200%,特别是目前的地震加上核危机让日本复苏难上加难。
2、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目前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都呈现加剧的状况,一旦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将大幅震荡,拖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目前美国和欧元区失业率都达10%的较高水平。这已经成为目前美欧政府焦虑不已的一大问题。就业状况的暗淡,将直接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发达经济体缺少国内消费的拉动,经济恢复的基础很不牢固。当前国际上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着外需的复苏,使中国这类的出口大国深受其害。09年以来,数十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和起诉,美国等国又不断逼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目前已突破6.5,创汇改最高纪录)。
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危机后,主要国家和集团相继召开峰会,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监管达成广泛共识。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质性进展。
4、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
二、力量对比变化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更显复杂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
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阿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受此原因中日关系也出现较大反复。由于天安号事件后亚洲安全局势的变化,以及面临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及外交上的压力,民主党新内阁欲借钓鱼岛撞船事件展示在海洋权益及对华政策上的强硬态度,使本处于向好态势的中日关系陷于严峻局面。当今各种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全球性问题大量凸显,任何大国都无力单独应对,这使世界各大国的相互需要明显增加,由此带来大国间的互动呈现异常活跃和复杂的态势。09以来,各大国的高层会晤、互访非常频繁,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及各方的利益关切展开对话、沟通。
三、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更显复杂
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上仍然保持缓和态势,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继续交织发展,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带来新的挑战。虽然目前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义、核扩散、陆海边界、能源、粮食、互联网纠纷、气候灾害等所引发的问题明显增加,且扩散效应更加突出,成为考验各国应对能力的重大挑战。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在亚洲,“天安号”事件引发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军事紧张,不仅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受阻,针对美韩进行大规模联合海上军演,朝鲜表示将“以强有力的核遏制力”来对付,使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一时乌云密布,虽然局势有所缓解,但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正变得更加遥远。此外,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相继出现严重政局动荡,缅甸、尼泊尔等国也出现不稳定状况;紧邻我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在中东,以色列袭击给加沙运送人道救援物资的土耳其船队,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东和平进程在各方矛盾难以缓解的情况下举步维艰。在北非,突尼斯、埃及的国家总统的下台使国内局面进一步动乱,英法为首的北约联盟对利比亚的空袭,让北非局势进一步变化!
2、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成为国际议程中的热点问题。从各国的实际表现来看,未来若干年,核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很难有实质性变化。俄罗斯仍主要以核力量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支柱。美国则更不可能放弃核武。去年奥巴马提出的“全球零核”的概念,在国内就遭到传统势力的阻击。尤其美国在核政策上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强势打压其他国家搞核武,另一方面又继续加大其核武升级的投入,以确保其核优势,致使伊朗核问题仍是危及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一大隐患。要美俄承诺履行核大国的特殊责任,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核裁军提供必要的政治基础,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
3、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趋于激烈。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着力提高各类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并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军事大国也大力推行军事变革。国际军事竞争正由传统的陆海空向陆、海、空、天、网等新“战略边疆”拓展。
4、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猖獗的海盗活动严重威胁到海上运输和能源、贸易的安全,成为当今国际安全的一大顽疾。此外,近年粮食安全、水资
源纠纷等问题也愈加突出。非传统安全日益受到各国的关切和重视,使该领域出现更多国家间的激烈博弈。气候变化问题也是狼烟滚滚。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在竭力推卸自己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却在气候问题上设置碳关税,构筑绿色技术壁垒,严重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气候问题甚至被高度政治化,成为一些国家对中国施加道德压力的工具。
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
(一)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及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去年年初以来,美国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接连发难,谷歌事件、美对台军售、西藏问题、贸易纷争和压人民币升值及南海军事问题。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像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尽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可以增加我国的战略份量。但是,以我国现有的能力履行过度的国际责任,将影响到我国自身的长期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平衡好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中国的活跃外交
面对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峰会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国际峰会的高规格、权威性,既是各国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最佳场所,也是有效处理问题和发挥影响力的极好机会。“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去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岐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
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此外,通过推进多边区域合作还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伊核、朝核问题会谈,支持周边国家政府稳定国内政局的努力,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防核扩散、能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中国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既从自身做起,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
当前中国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情况都好于预期。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1、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预计达10%;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虽然保持了复苏势头,但近10%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债务规模接近 GDP的200%,特别是目前的地震加上核危机让日本复苏难上加难。
2、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目前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都呈现加剧的状况,一旦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将大幅震荡,拖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目前美国和欧元区失业率都达10%的较高水平。这已经成为目前美欧政府焦虑不已的一大问题。就业状况的暗淡,将直接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发达经济体缺少国内消费的拉动,经济恢复的基础很不牢固。当前国际上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着外需的复苏,使中国这类的出口大国深受其害。09年以来,数十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和起诉,美国等国又不断逼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目前已突破6.5,创汇改最高纪录)。
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危机后,主要国家和集团相继召开峰会,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监管达成广泛共识。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质性进展。
4、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
二、力量对比变化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更显复杂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
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阿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受此原因中日关系也出现较大反复。由于天安号事件后亚洲安全局势的变化,以及面临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及外交上的压力,民主党新内阁欲借钓鱼岛撞船事件展示在海洋权益及对华政策上的强硬态度,使本处于向好态势的中日关系陷于严峻局面。当今各种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全球性问题大量凸显,任何大国都无力单独应对,这使世界各大国的相互需要明显增加,由此带来大国间的互动呈现异常活跃和复杂的态势。09以来,各大国的高层会晤、互访非常频繁,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及各方的利益关切展开对话、沟通。
三、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更显复杂
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上仍然保持缓和态势,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继续交织发展,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带来新的挑战。虽然目前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义、核扩散、陆海边界、能源、粮食、互联网纠纷、气候灾害等所引发的问题明显增加,且扩散效应更加突出,成为考验各国应对能力的重大挑战。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在亚洲,“天安号”事件引发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军事紧张,不仅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受阻,针对美韩进行大规模联合海上军演,朝鲜表示将“以强有力的核遏制力”来对付,使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一时乌云密布,虽然局势有所缓解,但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正变得更加遥远。此外,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相继出现严重政局动荡,缅甸、尼泊尔等国也出现不稳定状况;紧邻我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在中东,以色列袭击给加沙运送人道救援物资的土耳其船队,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东和平进程在各方矛盾难以缓解的情况下举步维艰。在北非,突尼斯、埃及的国家总统的下台使国内局面进一步动乱,英法为首的北约联盟对利比亚的空袭,让北非局势进一步变化!
2、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成为国际议程中的热点问题。从各国的实际表现来看,未来若干年,核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很难有实质性变化。俄罗斯仍主要以核力量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支柱。美国则更不可能放弃核武。去年奥巴马提出的“全球零核”的概念,在国内就遭到传统势力的阻击。尤其美国在核政策上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强势打压其他国家搞核武,另一方面又继续加大其核武升级的投入,以确保其核优势,致使伊朗核问题仍是危及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一大隐患。要美俄承诺履行核大国的特殊责任,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核裁军提供必要的政治基础,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
3、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趋于激烈。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着力提高各类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并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军事大国也大力推行军事变革。国际军事竞争正由传统的陆海空向陆、海、空、天、网等新“战略边疆”拓展。
4、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猖獗的海盗活动严重威胁到海上运输和能源、贸易的安全,成为当今国际安全的一大顽疾。此外,近年粮食安全、水资
源纠纷等问题也愈加突出。非传统安全日益受到各国的关切和重视,使该领域出现更多国家间的激烈博弈。气候变化问题也是狼烟滚滚。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在竭力推卸自己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却在气候问题上设置碳关税,构筑绿色技术壁垒,严重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气候问题甚至被高度政治化,成为一些国家对中国施加道德压力的工具。
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
(一)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及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去年年初以来,美国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接连发难,谷歌事件、美对台军售、西藏问题、贸易纷争和压人民币升值及南海军事问题。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像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尽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可以增加我国的战略份量。但是,以我国现有的能力履行过度的国际责任,将影响到我国自身的长期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平衡好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中国的活跃外交
面对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峰会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国际峰会的高规格、权威性,既是各国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最佳场所,也是有效处理问题和发挥影响力的极好机会。“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去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岐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
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此外,通过推进多边区域合作还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伊核、朝核问题会谈,支持周边国家政府稳定国内政局的努力,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防核扩散、能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中国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既从自身做起,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