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束缚水饱和度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技术

 第15卷 第3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l . 15, No . 3 2008年5月          Petr oleu m Geol 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May

2008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主控因素及定量计算

宁方兴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东营257015) 摘要:由于部署地层圈闭探井存在很大风险, , , 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 计算了济阳坳陷69个区块地层油气藏的成藏动力, 的成因, 、重力、毛细管压力。并应用SPSS 软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 柱高度的误差小于15%, , , 从而降低了勘探风险, 关键词:; 成藏动力; 定量计算; 济阳坳陷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8) 03-0009-0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济阳坳陷逐步进入隐

[1]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随着勘探的深入, 地层油气

藏在勘探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相对于岩性油气藏

而言, 地层油气藏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均较低。

关于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前人已做过大量的研

[2]究工作, 但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李明诚、

[3]陈宪和等认为浮力是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要动

力。卓勤功等依据含油气盆地中地层流体压力的

大小与分布, 将陆相断陷盆地划分为超压封闭系统、

半封闭系统和常压开放系统, 认为地层油气藏位于

半封闭系统至常压开放系统, 流体运移的动力由早

期以流体异常压力为主, 逐渐过渡到后期以浮力为

主。熊伟等认为, 对于压力封存箱内的油气藏,

异常压力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 对于压力封存箱

之外的油气藏, 浮力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地层

油气藏大多位于盆地边缘, 属异常压力封存箱之外

的油气藏, 因此其油气运移主要依靠浮力, 构造应力

也具有一定作用。显然, 多数学者认为浮力是地层

油气藏成藏的主要动力。

成藏动力的作用贯穿于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

从广义上讲, 成藏动力不仅是指油气运移的动力, 还

包含油气运聚的阻力。因此, 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

是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之差, 即净浮力的分力和毛

[5-9]细管压力之差。当净浮力的分力大于毛细管压[4]力时油气能进入储层并成藏, 反之则不能成藏。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证实, 地层圈闭含油性差异较大, 部署探井存在很大风险。由于地层圈闭的特殊性, 圈闭体积不好确定, 因此, 地层圈闭的含油性采用油柱高度来表示。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 以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阻力) 为主线, 确定了油柱高度的主控因素, 初步建立了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的定量计算公式, 以期指导同类盆地地层油气藏的勘探。①1 油柱高度与成藏要素的关系济阳坳陷地层圈闭油柱高度差异较大, 为了在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油柱高度, 在地层油气藏地质基础数据统计的基础上, 分析了油柱高度的主要控制因素。统计了济阳坳陷69个区块的地层油气藏, 包括地层超覆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这些油气藏埋深一般小于1400m , 地面原油密度为0. 95~31. 04g/c m , 油层单层厚度为20~318m 。油气自由3上浮时, 取洼陷中心的地下原油密度为0. 86g/cm , 单位面积油柱高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取20和318m 。据此计算的原油净浮力分别为0. 02744和

收稿日期2008-03-05; 改回日期2008-04-16。

作者简介:宁方兴, 男, 工程师, 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 现从事油气勘探及油气成藏研究。联系电话:(0546) 8715467, E -mail:ningfx@sl of . com 。

(P06012)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①卓勤功, 隋风贵, 银燕, 等.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与方式探讨. 油气地球物理, 2006, 4(4) :36-40.

・10・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08年5月

 

4. 116MPa 。这足以克服细砂以上粒级的毛细管压

[10]力(约300~600Pa ) 。

如果考虑到储层产状情况就不一样了。地层油气藏储层产状较为平缓, 特别是远离油源的盆缘地

) 。随着油层超覆油气藏(地层倾角一般为1°~15°

气运移距离的增大, 浮力在运移方向上的分量逐渐离的变化率。由图1可见, 压力系数梯度与油柱高度成正比。说明压力梯度变化越大, 越有利于成藏。由此说明, 流体异常压力在盆缘油气运移, 特别是远距离运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

。变小。统计结果表明, 计算的净浮力分力小于毛细管压力的30个地层圈闭却已成藏, 这与理论值是矛盾的。分析认为可能有以下3种原因。

第一, 地层油气藏的成藏动力除浮力和毛细管压力以外还有其他的力。比如油气成藏时, 留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的动力, 管压力而成藏。

第二, 。有的地层油气藏不是沿储层横向运移形成的, 可能是下伏地层“上窜”形成的。例如乐安油田草古1区块, 油柱高度为40m , 储层倾角为0. 5°; 下伏地层倾角为14. 6°, 毛细管压力为1897. 4Pa 。沿储层运移净浮力分力为478. 7Pa, 远远小于毛细管压力。这就说明油气不可能是沿储层运移而来的。如果沿下伏地层运移, 则净浮力分力为13826. 7Pa, 远远大于毛细管压力。由此认为, 草古1区块的油气很可能是由下伏地层“上窜”到储层成藏的。

第三, 由于成藏时油柱高度已经受到某种程度的损耗, 因此计算浮力的油柱高度用的是现今油藏的油柱高度。

基于以上原因, 结合油气成藏整个过程和定量化预测的可操作性, 油柱高度的控制因素主要体现在流体运移的原始动力、输导层倾角、圈源距离和成藏阻力(重力、毛细管压力) 4个方面。

1. 1 流体运移的原始动力 输导层倾角输导层倾角的大小影响了浮力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分量, 因而也影响了成藏动力, 进而影响了油柱高度。因此, 输导层倾角间接反映了浮力的大小。由图2可以看出, 输导层倾角与油柱高度成正相关, 倾角越大油柱高度越高, 反之亦然

。图2 输导层倾角与油柱高度的关系1. 3 圈源距离圈源距离是指从油源到地层圈闭的水平距离。圈源距离反映油气在运移路径上的损耗。油气由油源到圈闭, 受到运移距离的影响, 在油源不充足的情况下, 运移距离越远, 油气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损耗越大, 油柱高度越低(图3)

烃源岩中发育的异常超压是含烃流体排、运的

[11]主要原始动力。济阳坳陷各凹陷目前均普遍发

[12-13]育流体异常超压, 特别是生油洼陷带。流体异

常超压的产生与沉积物(岩) 压实或欠压实、化学成岩、水热膨胀、烃类热演化等过程有关。前3种作用产生的超压属于成岩超压, 热演化产生的超压属于成烃超压。成烃超压与成藏的关系较成岩超压更为密切。因为成烃超压与油气初次运移基本保持同步, 而热演化成烃过程产生的超压直接导致排烃。

采用压力系数梯度表征异常超压。压力系数梯

度是从洼陷中心到地层圈闭的方向上压力系数随距[1][14-16]图3 圈源距离与油柱高度的关系1. 4 阻力重力 油气由低势能区到高势能区, 运移过程中必须克服重力, 这势必影响理论上的油柱高度。油气由源到圈闭, 运移的高程差越大, 油柱高度损耗越大(图4) 。因此, 用圈源高程差表征重力的影响。毛细管压力 毛细管压力反映了储层物性。物

 第15卷 第3期      宁方兴: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主控因素及定量计算・11・

细管压力, 但也可能有异常压力, 还须利用进一步的分析化验资料证实。该类油气藏油柱高度的主控因素是流体运移原始动力、输导层倾角、圈源距离、重力和毛细管压力。由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公式计算的油柱高度与实际油柱高度的误差小于15%, 初步实现了对地层油气藏的钻前定量预测。

图4 圈源高程差与油柱高度的关系性好毛细管压力小, 物性差则毛细管压力大。油气到达储层时, 由于毛细管压力的阻挡, 就要等待后续油气的补充以增大其浮力(增大油柱高度) , 才能克服毛细管压力进入储层。因此, “门槛”, 坎。统计结果表明, 的相关性。参考文献:[1],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7(4) :76-79. [3] 陈宪和, 刘启东, 杨小兰.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27(4) :76-79.

[4] 熊伟, 闵伟, 尚冰, 等. 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模式[J ].地

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2) :219-225.

2 油柱高度的定量计算

由于油气成藏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单因素分析难以准确评价油柱高度, 因此应用SPSS 软件对压力系数梯度、输导层倾角、圈源距离、圈源高程差和毛细管压力等油柱高度主控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 得到的油柱高度拟合公式为

H =251. 1D p -3. 78ln L -0. 013h +

(1)  47. 1sin θ-0. 81p ca +103. 07

  式中:H 为油柱高度, m; D p 为压力系数梯度, -1k m ; L 为圈源距离, m; h 为圈源高程差, m; θ为输

) ; p ca 为毛细管压力, kPa 。导层倾角, (°

利用式(1) 对2006年济阳坳陷探明地层油气藏区块的油柱高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计算的油柱高度与实际油柱高度的误差小于15%(表1) 。表明所建立的预测公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可对地层油气藏含油性实现定量预测。

表1 2006年济阳坳陷探明地层油气藏区块计算

油柱高度与实际油柱高度对比

压力输导圈源圈源毛细系数层倾距离/高程管压梯度/角/m 差/m力/kPa(°) km -1

9. 252400

10. 1026901. 511. 98961. 57. 6158[5] 李明诚.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3版.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6] 卓勤功, 向立宏, 银燕, 等.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模式———以济阳坳陷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14(1) :7-10, 14. [7] 卓勤功, 银燕, 向立宏, 等.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13(1) :51-54, 58. [8] 李小梅.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定量评价预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13(3) :46-49. [9] 卓勤功, 蒋有录, 隋风贵.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5) :620-629. [10]陈荣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149-151. [11]卓勤功. 异常高压对烃源岩成烃机理和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2) :169-172. [12]隋风贵. 东营断陷盆地地层流体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8(3) :17-21. [13]王宁, 陈宝宁, 翟剑飞. 等效排烃压力及其在东营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4(4) :58-60. [14]O sborne M J, S warbrick R E . Mechanis m s f or generating over p res 2sure in sedi m entary basins:a reevaluati on [J ].AAPG Bulletin, 1997, 81(6) :1023-1041. [15]John M Hunt . The generati on and m igrati on of petr oleum fr om ab 2nor mally p ressured fluid compart m ents[J ].AAPG Bulletin, 1990, 74(1) :1-12. [16]Douglas W W ap les, John M Hun, Downey M W , et al . Generati on

and m igrati on of petr oleum fr om abnor mally p ressured fluid com 2part m ents:discussi ons and rep lies [J ].AAPG Bulletin, 1991, 75(2) :326-338. 区块油柱高度/m计算42. 4738. 2253. 47误差, %159. 20. 9实际503553沾2000. 05沾1300. 03高4240. 0611. 29256711. 97. 28

3 结束语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毛编辑 程 慧

 第15卷 第3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l . 15, No . 3 2008年5月          Petr oleu m Geol 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May

2008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主控因素及定量计算

宁方兴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东营257015) 摘要:由于部署地层圈闭探井存在很大风险, , , 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 计算了济阳坳陷69个区块地层油气藏的成藏动力, 的成因, 、重力、毛细管压力。并应用SPSS 软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 柱高度的误差小于15%, , , 从而降低了勘探风险, 关键词:; 成藏动力; 定量计算; 济阳坳陷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8) 03-0009-0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济阳坳陷逐步进入隐

[1]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随着勘探的深入, 地层油气

藏在勘探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相对于岩性油气藏

而言, 地层油气藏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均较低。

关于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前人已做过大量的研

[2]究工作, 但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李明诚、

[3]陈宪和等认为浮力是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要动

力。卓勤功等依据含油气盆地中地层流体压力的

大小与分布, 将陆相断陷盆地划分为超压封闭系统、

半封闭系统和常压开放系统, 认为地层油气藏位于

半封闭系统至常压开放系统, 流体运移的动力由早

期以流体异常压力为主, 逐渐过渡到后期以浮力为

主。熊伟等认为, 对于压力封存箱内的油气藏,

异常压力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 对于压力封存箱

之外的油气藏, 浮力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地层

油气藏大多位于盆地边缘, 属异常压力封存箱之外

的油气藏, 因此其油气运移主要依靠浮力, 构造应力

也具有一定作用。显然, 多数学者认为浮力是地层

油气藏成藏的主要动力。

成藏动力的作用贯穿于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

从广义上讲, 成藏动力不仅是指油气运移的动力, 还

包含油气运聚的阻力。因此, 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

是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之差, 即净浮力的分力和毛

[5-9]细管压力之差。当净浮力的分力大于毛细管压[4]力时油气能进入储层并成藏, 反之则不能成藏。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证实, 地层圈闭含油性差异较大, 部署探井存在很大风险。由于地层圈闭的特殊性, 圈闭体积不好确定, 因此, 地层圈闭的含油性采用油柱高度来表示。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 以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阻力) 为主线, 确定了油柱高度的主控因素, 初步建立了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的定量计算公式, 以期指导同类盆地地层油气藏的勘探。①1 油柱高度与成藏要素的关系济阳坳陷地层圈闭油柱高度差异较大, 为了在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油柱高度, 在地层油气藏地质基础数据统计的基础上, 分析了油柱高度的主要控制因素。统计了济阳坳陷69个区块的地层油气藏, 包括地层超覆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这些油气藏埋深一般小于1400m , 地面原油密度为0. 95~31. 04g/c m , 油层单层厚度为20~318m 。油气自由3上浮时, 取洼陷中心的地下原油密度为0. 86g/cm , 单位面积油柱高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取20和318m 。据此计算的原油净浮力分别为0. 02744和

收稿日期2008-03-05; 改回日期2008-04-16。

作者简介:宁方兴, 男, 工程师, 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 现从事油气勘探及油气成藏研究。联系电话:(0546) 8715467, E -mail:ningfx@sl of . com 。

(P06012)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①卓勤功, 隋风贵, 银燕, 等.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与方式探讨. 油气地球物理, 2006, 4(4) :36-40.

・10・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08年5月

 

4. 116MPa 。这足以克服细砂以上粒级的毛细管压

[10]力(约300~600Pa ) 。

如果考虑到储层产状情况就不一样了。地层油气藏储层产状较为平缓, 特别是远离油源的盆缘地

) 。随着油层超覆油气藏(地层倾角一般为1°~15°

气运移距离的增大, 浮力在运移方向上的分量逐渐离的变化率。由图1可见, 压力系数梯度与油柱高度成正比。说明压力梯度变化越大, 越有利于成藏。由此说明, 流体异常压力在盆缘油气运移, 特别是远距离运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

。变小。统计结果表明, 计算的净浮力分力小于毛细管压力的30个地层圈闭却已成藏, 这与理论值是矛盾的。分析认为可能有以下3种原因。

第一, 地层油气藏的成藏动力除浮力和毛细管压力以外还有其他的力。比如油气成藏时, 留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的动力, 管压力而成藏。

第二, 。有的地层油气藏不是沿储层横向运移形成的, 可能是下伏地层“上窜”形成的。例如乐安油田草古1区块, 油柱高度为40m , 储层倾角为0. 5°; 下伏地层倾角为14. 6°, 毛细管压力为1897. 4Pa 。沿储层运移净浮力分力为478. 7Pa, 远远小于毛细管压力。这就说明油气不可能是沿储层运移而来的。如果沿下伏地层运移, 则净浮力分力为13826. 7Pa, 远远大于毛细管压力。由此认为, 草古1区块的油气很可能是由下伏地层“上窜”到储层成藏的。

第三, 由于成藏时油柱高度已经受到某种程度的损耗, 因此计算浮力的油柱高度用的是现今油藏的油柱高度。

基于以上原因, 结合油气成藏整个过程和定量化预测的可操作性, 油柱高度的控制因素主要体现在流体运移的原始动力、输导层倾角、圈源距离和成藏阻力(重力、毛细管压力) 4个方面。

1. 1 流体运移的原始动力 输导层倾角输导层倾角的大小影响了浮力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分量, 因而也影响了成藏动力, 进而影响了油柱高度。因此, 输导层倾角间接反映了浮力的大小。由图2可以看出, 输导层倾角与油柱高度成正相关, 倾角越大油柱高度越高, 反之亦然

。图2 输导层倾角与油柱高度的关系1. 3 圈源距离圈源距离是指从油源到地层圈闭的水平距离。圈源距离反映油气在运移路径上的损耗。油气由油源到圈闭, 受到运移距离的影响, 在油源不充足的情况下, 运移距离越远, 油气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损耗越大, 油柱高度越低(图3)

烃源岩中发育的异常超压是含烃流体排、运的

[11]主要原始动力。济阳坳陷各凹陷目前均普遍发

[12-13]育流体异常超压, 特别是生油洼陷带。流体异

常超压的产生与沉积物(岩) 压实或欠压实、化学成岩、水热膨胀、烃类热演化等过程有关。前3种作用产生的超压属于成岩超压, 热演化产生的超压属于成烃超压。成烃超压与成藏的关系较成岩超压更为密切。因为成烃超压与油气初次运移基本保持同步, 而热演化成烃过程产生的超压直接导致排烃。

采用压力系数梯度表征异常超压。压力系数梯

度是从洼陷中心到地层圈闭的方向上压力系数随距[1][14-16]图3 圈源距离与油柱高度的关系1. 4 阻力重力 油气由低势能区到高势能区, 运移过程中必须克服重力, 这势必影响理论上的油柱高度。油气由源到圈闭, 运移的高程差越大, 油柱高度损耗越大(图4) 。因此, 用圈源高程差表征重力的影响。毛细管压力 毛细管压力反映了储层物性。物

 第15卷 第3期      宁方兴: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主控因素及定量计算・11・

细管压力, 但也可能有异常压力, 还须利用进一步的分析化验资料证实。该类油气藏油柱高度的主控因素是流体运移原始动力、输导层倾角、圈源距离、重力和毛细管压力。由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公式计算的油柱高度与实际油柱高度的误差小于15%, 初步实现了对地层油气藏的钻前定量预测。

图4 圈源高程差与油柱高度的关系性好毛细管压力小, 物性差则毛细管压力大。油气到达储层时, 由于毛细管压力的阻挡, 就要等待后续油气的补充以增大其浮力(增大油柱高度) , 才能克服毛细管压力进入储层。因此, “门槛”, 坎。统计结果表明, 的相关性。参考文献:[1],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7(4) :76-79. [3] 陈宪和, 刘启东, 杨小兰.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27(4) :76-79.

[4] 熊伟, 闵伟, 尚冰, 等. 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模式[J ].地

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2) :219-225.

2 油柱高度的定量计算

由于油气成藏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单因素分析难以准确评价油柱高度, 因此应用SPSS 软件对压力系数梯度、输导层倾角、圈源距离、圈源高程差和毛细管压力等油柱高度主控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 得到的油柱高度拟合公式为

H =251. 1D p -3. 78ln L -0. 013h +

(1)  47. 1sin θ-0. 81p ca +103. 07

  式中:H 为油柱高度, m; D p 为压力系数梯度, -1k m ; L 为圈源距离, m; h 为圈源高程差, m; θ为输

) ; p ca 为毛细管压力, kPa 。导层倾角, (°

利用式(1) 对2006年济阳坳陷探明地层油气藏区块的油柱高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计算的油柱高度与实际油柱高度的误差小于15%(表1) 。表明所建立的预测公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可对地层油气藏含油性实现定量预测。

表1 2006年济阳坳陷探明地层油气藏区块计算

油柱高度与实际油柱高度对比

压力输导圈源圈源毛细系数层倾距离/高程管压梯度/角/m 差/m力/kPa(°) km -1

9. 252400

10. 1026901. 511. 98961. 57. 6158[5] 李明诚.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3版.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6] 卓勤功, 向立宏, 银燕, 等.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模式———以济阳坳陷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14(1) :7-10, 14. [7] 卓勤功, 银燕, 向立宏, 等.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13(1) :51-54, 58. [8] 李小梅.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定量评价预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13(3) :46-49. [9] 卓勤功, 蒋有录, 隋风贵.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5) :620-629. [10]陈荣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149-151. [11]卓勤功. 异常高压对烃源岩成烃机理和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2) :169-172. [12]隋风贵. 东营断陷盆地地层流体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8(3) :17-21. [13]王宁, 陈宝宁, 翟剑飞. 等效排烃压力及其在东营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4(4) :58-60. [14]O sborne M J, S warbrick R E . Mechanis m s f or generating over p res 2sure in sedi m entary basins:a reevaluati on [J ].AAPG Bulletin, 1997, 81(6) :1023-1041. [15]John M Hunt . The generati on and m igrati on of petr oleum fr om ab 2nor mally p ressured fluid compart m ents[J ].AAPG Bulletin, 1990, 74(1) :1-12. [16]Douglas W W ap les, John M Hun, Downey M W , et al . Generati on

and m igrati on of petr oleum fr om abnor mally p ressured fluid com 2part m ents:discussi ons and rep lies [J ].AAPG Bulletin, 1991, 75(2) :326-338. 区块油柱高度/m计算42. 4738. 2253. 47误差, %159. 20. 9实际503553沾2000. 05沾1300. 03高4240. 0611. 29256711. 97. 28

3 结束语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毛编辑 程 慧


相关文章

  • 第四节:地层测试
  • 第四节 模块式电缆地层测试器(MDT ) 地层测试是油气勘探中验证储层流体性质.求取地层产能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常用的地层测试方法有完井射孔油管测试.钻杆测试(DST )和电缆式地层测试等. 电缆地层测试技术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发 ...查看


  • 生产测井课后习题及答案
  • 1. 流量计进行单向流的解释(3种情况的使用条件及方法) 逆流单次测量及相对流量解释方法: (1) 测量方法 在已知井口总流量的前提下,以稳定的电缆速度逆流测量一条涡轮转速曲线,根据曲线的相对变化估计出各解释层的相对流量.该方法适用于确定注 ...查看


  • 低渗透储层四性关系综合研究
  • 第! " 卷第#期#$$%年&月石! 油! 物! 探 ' () *+, -. /01*2) -*(/3. 4'5) 2*(32) 1(67! 89:; ! " 49; # ! 7 文章编号 #%>$$$&g ...查看


  • 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
  • 第21卷 第1期 2006年3月(页码:143-151)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PRO GRESS IN GEOP H YSICS Vol. 21 No. 1Mar. 2006 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 张向林1, 陶 果1, 刘新茹 ...查看


  •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
  • 1. 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 (1)油层: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 ...查看


  • 注水剖面资料确定吸水层动态残余油饱和度
  • 第27卷・第2期 测 井 技 术・159・ 注水剖面资料确定吸水层动态残余油饱和度 陈 彬 王艺景 赵伟新 郭惠霞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摘要 陈 彬,王艺景,赵伟新等.注水剖面资料确定吸水层动态残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20 ...查看


  • 注水开发油田的地质研究
  • 注水开发油田地质研究 ( water sweeping oil field geology analysis) 学时:4 学时 基本内容: ① 油田开发阶段的划分 ② 水驱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水过程中的油藏变化,地质布井依据和步骤 ③ 油 ...查看


  • 主要测井曲线及其含义
  • 一.自然电位测井: 测量在地层电化学作用下产生的电位. 自然电位极性的"正"."负"以及幅度的大小与泥浆滤液电阻率Rmf和地层水电阻率Rw的关系一致.Rmf≈Rw时,SP几乎是平直的:Rmf>R ...查看


  • 测井基本知识简介
  • 石油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工程技术环节: 物探----钻井(录井)----测井---井下(试油)---采油(油建) 测井资料解释:利用测井资料分析地层的岩性,判断油.气.水层,计算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等地质参数 1测井发展 模拟测井->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