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故事
学魏书生的故事之六十三:最重要的话
1984年11月,魏书生老师在桂林“漓江之秋语文教学周”上做完
大会报告后,赶到杭州,讲了一天怎样当班主任;紧接着又赶到上
海,向千余位教师汇报了自己教语文的观念与方法。
第二天,魏老师又应邀到上海师大讲当教师的体会。散会以后,
许多师生围住他,请他签字留言。
有的大学生说:“您又当书记,又当校长,还当两个班的班主任,
教两个班语文课,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多个社会兼职,每年要外出开
四个多月的会,在校还要不断接待全国各地的客人,处理四面八方
寄来的信件,还得写书,写稿件。这么忙,您怎么还有精力带班教
课呢?”
也有的大学生说:“魏老师,听您的报告后,我们感到当教师真是
既轻松又愉快,也盼望快毕业当教师,当班主任。请您给我们写一
句最重要的话,来表述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
魏老师想了一会儿,便写了这样一句话:“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
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解释说:“这是带班
教课和当好班主任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大学生们问魏老师:“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这
是我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我坚持这条原则时,工作
就顺利,就成功;我忘记或不自觉地违背这条原则时,工作就受挫
折,就失败。”
又有大学生说:“请魏老师具体讲讲学生帮助老师的重要性。”
魏老师说,1987年10月他去香港地区考察,未及返校便去参加党
的“十三大”。当时他正任两个毕业班135名学生的班主任,并教
这两个班的语文课。他外出期间,学生轮流管理班级,语文课全凭
学生自学。二十多天之后,他开会归来,请同学们表决,是否可以
占用一节自习,补一补语文课,两班同学全都强烈反对。为什么?
他们感觉老师不在家时,自己进入了老师助手的角色,能管理好自
己,能学好语文。
魏老师还说,1991年,毕业的两班学生人数达到146人。他跟大
家谈心说:“老师依靠什么当班主任,依靠什么教语文?就依靠在
座的各位助手,在座的146位同学都是我的助手,都是我的副班主
任,都是我的语文助理老师。大家都成了老师的助手了。正因为如
此,我直接支付给同学们的时间再少些,我们的班级也能管理得井
井有条。反过来,同学们倘不是老师的助手而是对手,那就坏了。
我这个人很笨,不会和人家作对,不要说146位对手我对付不了,
就是有一位对手,我都对付不了。”
后来,魏老师又到全国各地的许多师范院校作过报告,从祖国北
疆的齐齐哈尔师院﹑东北师大,到南方的广东教育学院﹑深圳师
专;从西部的新疆大学、陕西师大,到北京师大、北京师院„„每
次散会以后,都有很多大学生围着他,请他签字留言,请他写下带
班教课和当好班主任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于是,他便把上
面的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写在大学生的日记本上。
魏老师在报告和文章中多次强调地指出:“如果没有学生的帮助,
我早就不能带班教课了。一旦和学生建立了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
右逢源的教育境界。老师帮助学生学,学生帮助老师教。这种互助
关系,就是我们班在德智体各种考核、竞赛中总能名列前茅的秘
密。”
其实,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帮助,师生关系是如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如此。爱出爱返,福往福来;恨出恨返,
怨往怨来。敬人者人皆敬之,助人者人皆助之。
悟魏书生的故事之六十三:出返往来
繁华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就回到沈阳市读中学时的母校任
教。他是个很有爱心的年轻老师,念大学的时候就很有人缘。去年
暑假,他同大学时期的朋友们开了个玩笑,连续给朋友们发了20
封电子邮件,信的内容只有“恭喜”两个字。
这些朋友都是他按同学通讯录随意挑出来的。事实上,据他所知,
这些人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道贺的事情。
发信者无意,收信者有心。不久,他竟也收到了20封电子邮件,
都是对他的“恭喜”表示谢意。因为这20个朋友,每个人都觉得
他们所做的事情值得别人祝贺。
后来,有心的繁华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个实验:他要求全班的每个
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写出各自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
有的同学在30秒之内,仅能够写出1个人的姓名;有的同学甚至
连1个也写不出来;而有的同学竟一口气列出15个之多。
繁华是班主任老师,他比别人更清楚,那些拥有不喜欢人数最多
的同学,恰恰是性情孤僻、最不受同学们所喜欢的人。
繁华感悟到,谁要是不喜欢别人,别人也就不喜欢接纳这个人。
因为谁发出不友善的信息,别人迟早都会感受到。谁发出怎样的信
息,谁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
繁华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总结和认识上面的两个事情,便写信向
大学时教他们心理学的王教授请教。王教授很快给繁华写了一篇不
短的回信,其中最基本的观点是:
爱出爱返,福往福来;恨出恨返,怨往怨来。
魏书生的故事
学魏书生的故事之六十三:最重要的话
1984年11月,魏书生老师在桂林“漓江之秋语文教学周”上做完
大会报告后,赶到杭州,讲了一天怎样当班主任;紧接着又赶到上
海,向千余位教师汇报了自己教语文的观念与方法。
第二天,魏老师又应邀到上海师大讲当教师的体会。散会以后,
许多师生围住他,请他签字留言。
有的大学生说:“您又当书记,又当校长,还当两个班的班主任,
教两个班语文课,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多个社会兼职,每年要外出开
四个多月的会,在校还要不断接待全国各地的客人,处理四面八方
寄来的信件,还得写书,写稿件。这么忙,您怎么还有精力带班教
课呢?”
也有的大学生说:“魏老师,听您的报告后,我们感到当教师真是
既轻松又愉快,也盼望快毕业当教师,当班主任。请您给我们写一
句最重要的话,来表述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
魏老师想了一会儿,便写了这样一句话:“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
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解释说:“这是带班
教课和当好班主任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大学生们问魏老师:“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这
是我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我坚持这条原则时,工作
就顺利,就成功;我忘记或不自觉地违背这条原则时,工作就受挫
折,就失败。”
又有大学生说:“请魏老师具体讲讲学生帮助老师的重要性。”
魏老师说,1987年10月他去香港地区考察,未及返校便去参加党
的“十三大”。当时他正任两个毕业班135名学生的班主任,并教
这两个班的语文课。他外出期间,学生轮流管理班级,语文课全凭
学生自学。二十多天之后,他开会归来,请同学们表决,是否可以
占用一节自习,补一补语文课,两班同学全都强烈反对。为什么?
他们感觉老师不在家时,自己进入了老师助手的角色,能管理好自
己,能学好语文。
魏老师还说,1991年,毕业的两班学生人数达到146人。他跟大
家谈心说:“老师依靠什么当班主任,依靠什么教语文?就依靠在
座的各位助手,在座的146位同学都是我的助手,都是我的副班主
任,都是我的语文助理老师。大家都成了老师的助手了。正因为如
此,我直接支付给同学们的时间再少些,我们的班级也能管理得井
井有条。反过来,同学们倘不是老师的助手而是对手,那就坏了。
我这个人很笨,不会和人家作对,不要说146位对手我对付不了,
就是有一位对手,我都对付不了。”
后来,魏老师又到全国各地的许多师范院校作过报告,从祖国北
疆的齐齐哈尔师院﹑东北师大,到南方的广东教育学院﹑深圳师
专;从西部的新疆大学、陕西师大,到北京师大、北京师院„„每
次散会以后,都有很多大学生围着他,请他签字留言,请他写下带
班教课和当好班主任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于是,他便把上
面的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写在大学生的日记本上。
魏老师在报告和文章中多次强调地指出:“如果没有学生的帮助,
我早就不能带班教课了。一旦和学生建立了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
右逢源的教育境界。老师帮助学生学,学生帮助老师教。这种互助
关系,就是我们班在德智体各种考核、竞赛中总能名列前茅的秘
密。”
其实,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帮助,师生关系是如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如此。爱出爱返,福往福来;恨出恨返,
怨往怨来。敬人者人皆敬之,助人者人皆助之。
悟魏书生的故事之六十三:出返往来
繁华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就回到沈阳市读中学时的母校任
教。他是个很有爱心的年轻老师,念大学的时候就很有人缘。去年
暑假,他同大学时期的朋友们开了个玩笑,连续给朋友们发了20
封电子邮件,信的内容只有“恭喜”两个字。
这些朋友都是他按同学通讯录随意挑出来的。事实上,据他所知,
这些人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道贺的事情。
发信者无意,收信者有心。不久,他竟也收到了20封电子邮件,
都是对他的“恭喜”表示谢意。因为这20个朋友,每个人都觉得
他们所做的事情值得别人祝贺。
后来,有心的繁华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个实验:他要求全班的每个
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写出各自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
有的同学在30秒之内,仅能够写出1个人的姓名;有的同学甚至
连1个也写不出来;而有的同学竟一口气列出15个之多。
繁华是班主任老师,他比别人更清楚,那些拥有不喜欢人数最多
的同学,恰恰是性情孤僻、最不受同学们所喜欢的人。
繁华感悟到,谁要是不喜欢别人,别人也就不喜欢接纳这个人。
因为谁发出不友善的信息,别人迟早都会感受到。谁发出怎样的信
息,谁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
繁华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总结和认识上面的两个事情,便写信向
大学时教他们心理学的王教授请教。王教授很快给繁华写了一篇不
短的回信,其中最基本的观点是:
爱出爱返,福往福来;恨出恨返,怨往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