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布泊湖底最后一滴水珠被蒸发成一丝袅袅白气时,湖上空的飞鸟早已绝迹多年,死寂笼罩四野,漫漫黄沙下,不甘心的森森白骨倔强地从黄沙下探出了躯体;千年不死的胡杨林、红柳林此时也叹息着,放弃了生的挣扎,颓然成片倒下,做了母亲河的陪葬。如果这时有蚂蚁闯入这片土地,生存于这片土地,那么它将成为罗布泊的绝对王者,它将接受来自人类的膜拜和天神的赐福。可是,这莽莽荒原、滚滚黄沙的生命绝境里没有奇迹。这片曾经在远古时水域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汇入多水之湖”(“罗布”意为“汇水”,“罗布泊”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在生命终了时,它的追悼会没有迎来一个活物,哪怕是一株草;或是一只小的不能再小的蚂蚁,因为所有的活物都先于它死去了。罗布泊死去了,来自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沙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罗布泊的遗迹推进,一点点地吞噬掉它的遗体,无声无息地把它带回到人类诞生之前、生命体诞生之前、单细胞生物诞生之前的地球洪荒时期。 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能从时间隧道重返过去,我们会看到,这里,曾经有汪洋一碧的湖水,有新鲜跃动的生命,有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这里,曾经是生命的绿洲;这里,曾经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湿地。 生如夏花之绚烂 在罗布泊为“罗布淖尔”的历史时期,楼兰文明应运而生。根据记载,罗布泊孕育而生的绿洲城邦――楼兰王国于公元前176年建国,虽地处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但用水乡泽国来形容公元四世纪的楼兰却并不过分,因为它的生命之源――罗布泊,那时正烟波浩渺、碧海清波。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楼兰王国作为西域之一国多次出现。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前,阳平关以西的区域被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个王国,是汉室势力未达的地区,处在匈奴和汉室角力的夹缝地带,楼兰王国属其中之一。汉武称霸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楼兰王国曾是中原汉王朝派驻西域的长史驻地。可以说,鼎盛时期的楼兰王国浓缩了丝绸之路的全部繁华。 19世纪,第一个让楼兰在史籍之外复活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第一眼看到楼兰时被彻底震惊了,他形容楼兰像是个中了魔法沉沉睡去的古国。当气势恢宏、屹立千年不倒的佛塔,四堵墙壁分割的房址,车轮直径不低于1米4的庞然高车,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的木雕刻,以及有许多木件的木制都市像梦境一样地突然出现在这个冒险家眼中时,他也许叫了声“Oh,My God”,也许相信自己看见了上帝之城。 与发现楼兰王国同一年,在楼兰西南方,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经辗转波折,敲开了精绝古国的发现之门,精绝遗址也就是今天声名赫赫的尼雅遗址。精绝也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东汉以后,并入楼兰,成为楼兰王国的南方重镇。精绝国的饮用水虽然不是来源于罗布泊,而是它身旁的尼雅河,但今天对精绝的考察所得,却可以让我们遥想起罗布泊曾有过的同样的绿洲文明。 1901年,斯坦因沿尼雅河到达精绝遗址,一如斯文・赫定所看到的楼兰,一个沉沉睡去的古绿洲。民居、官衙、牲口栏、蓄水池、佛塔、葡萄园、果树、耕地、桥梁,甚至于,在一个不大的房屋里,还保存着缄封完好的木板。木板上的文字是�卢文――一种死去了十几个世纪的楼兰官方文字。在精绝遗址西南,有一个与古河道连接的蓄水池,而令人称奇的是,天山南北的许多偏僻村落至今还在使用着和这个蓄水池造型一样的水利设施;河道上,有一座保留至今的木桥,一块和向导家的捕鼠夹一模一样的长方形木板。 发现楼兰遗址和尼雅遗址带给世界的震惊持续了上百年,至今余音绕梁。曾经的绿洲上,人们的生活状态、故事以及许多生活细节已经彻底被黄沙掩埋,或者变成了黄沙的一部分。但是,现世的人们却依然执着寻找着、发现着、解读着绿洲文明,试图找到楼兰王国、精绝古国以及数量众多的或方或圆的城址为何被一夜废弃的答案。而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日趋严峻,自然资源愈加枯竭,弄清绿洲与人类本末关系的心情也愈加焦灼。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如果从来就没有“汇入多水之湖”的罗布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存在过,如果,2000年前的罗布泊正是今天死寂荒芜的罗布荒原,那么丝绸之路的历史将被改写,东西方文化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处于隔绝不通的历史,世界文明的进程将被延缓。 楼兰王国和精绝故国,都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是商队、僧侣、官员西出阳关,走上万里征程的首要补养站。当走出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脖子上,绿色珍珠项链般的绿洲城邦时,他们将和八百里黄沙面面相对,他们将在吟咏“莽莽兮无人,浩浩兮无垠。寥寥萧萧不知延袤几千里,行人过此恻恻生悲辛。无秋无夏无三春,无飞无走并无介与鳞,无草无木亦无水与薪……”的歌声中期待绿洲,期待城邦。 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独得丰饶水源,兼有地利之便的楼兰,会成为一个充满各种传奇的王国。我们可以想象,处在丝绸之路南道关隘的楼兰,曾经是一派多么繁荣兴旺的景象。服饰、肤色各异的东西方人在这里穿梭往来,驼铃叮叮响处,商贩们操着少有人懂的语言,并辅以夸张的手势叫卖;他们展示着精美的丝绸、剔透润泽的玉器、鲜美水灵的葡萄、长相怪异的核桃,以及各式雕工精细的木制品;甚至于,他们会叫卖一块来自于东罗马帝国的银盘,银盘上雕刻着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诸神,盘底刻有可值140金币的罗马文(20世纪的考古工作者曾经在一处沙漠遗址上发现了这样一块银盘)。难怪季羡林曾说,敦煌和新疆的绿洲是印度、埃及、古希腊、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的沉淀池。 但是,在欣赏绿洲的灿烂文明时,我们很容易从他们的律法规章、精神生活中读出他们心中深深的隐忧。绿洲的环境变化是神鬼难测的,没人知道那些源自雪峰、渗入沙漠的内陆河会在何时断流。资源有限、生态脆弱的客观现实,使绿洲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与对自身生存的关注程度高度一致。精绝曾经颁布过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他们规定:“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绿洲人无时无刻不在为水源枯竭和环境变化心存惊惧。有人从精绝国的�卢文文书第511号读出了他们的祈祷。每年的四月八日这一天,是精绝人的浴佛节。在数百年前的某一个浴佛节里,史官记录下如下祈愿文字:“高僧向虔诚的信徒宣讲着法悦境要义:让一切从地狱超生于天堂的人们,彻底超出轮回。愿世间时刻祈祷丰衣足食;愿经管圣雨的释天增多雨水;愿树木常绿,五谷丰登,王道昌盛;愿彼在诸神佛法庇佑下永生。” 当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于未知的结果时,把希望最终寄脱于神灵护佑,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文明率先在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城邦生根,绿洲人为什么会迅速地接受来自身毒(古印度)的佛教教义的缘由。 大耳朵里的远古音 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曾经过一处叫凤仙郡的地方,该地三年滴雨未下,土壤龟裂,庄稼颗粒无收,植物纷纷枯死,别说生活用水,就是饮用水都很艰难,乡亲们被迫抛田弃舍,举家逃难。当然,孙大圣来到此地后,大显神威,一路告上凌霄宝殿,最后请得玉皇大帝开恩释罪,救了一方百姓。凤仙郡是不是浩瀚沙漠中无数被主动废弃的古城之一,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包括楼兰、精绝等被旦夕废弃的古国最终没有等来救苦救难、降妖除魔的孙大圣却是确凿无疑的。 楼兰王国瞬息消失上千年,留下公元6世纪到19世纪这段巨大的历史空白,没人确凿知道它们怎么离开的,离开后去了哪里。也没人知道被称为楼兰古城遗址的废墟是否是真正的楼兰古城,它的职能是什么?是否为楼兰国都?以及导致古城被弃的直接原因等等。但是,从《汉书》《水经注》等典籍可知,到公元四世纪,“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面的楼兰国,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东汉以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此之后楼兰古城最终还是无水可用了。 比刹那间就从历史典籍中被抹去的楼兰王国的命运稍微好点,罗布泊一直没离开人们的视线。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典籍都对罗布泊有详尽描述,《汉书》称其为蒲昌海,《史记》称其为盐泽,《水经注》称其为牢兰湖,《大唐西域记》称其为纳缚波。此外,还有均泽、辅日海、牢蒲海、普池、捕鱼儿海等名称。19世纪,地理大发现的余波经过处,中外探险家、科考者把这片曾经的水域,今天的荒原按照蒙古语“罗布淖尔”转音为罗布泊。上世纪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像极了人的耳朵轮廓形状,于是罗布泊又得一雅号――“大耳朵”。 打开卫星遥感图,看着这神奇的“大耳朵”,不由地不让人联想到这是不是宇宙苍穹正在给予人类暗示,暗示我们回到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听一听罗布泊流域的第一个文明――小河文化解体后发出的声音。公元前3000年,欧罗巴人中的一支――吐火罗人进入罗布泊,创造了小河文化。1000年后,罗布泊周遭生态环境劣变,小河文化消逝,罗布泊进入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漫长的荒漠期。几千年后,在此长眠5000年的美丽的小河公主被人类发现。 “大耳朵”除了暗示人们去聆听天地的声音,另外一层更玄妙的意思藏在中医的《素问篇》中,“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通于耳”,在五行藏腑理论中“肾者水脏,主水液”。罗布泊的问题不就是肾脏这个主管水的器官出问题了吗?天地以这种最直白的方式把罗布泊的病灶明明白白地昭示于我们面前。 1980年6月,在罗布泊科考的队员彭加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尸骨无迹。16年后的6月,几乎是在彭加木失踪的同一个地方,徒步穿越罗布泊的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人们找到余纯顺时,他全身赤裸,遗体前方有两个用藏刀挖出的约一米深的大坑,似乎是为找寻水源而挖,身旁有半袋牛肉干。人们推测,迷路、缺水、高热是导致余纯顺英雄罹难的原因。 孤身面对罗布荒漠的彭加木和余纯顺听到了大耳朵里的太古之音吗?小河文化之后漫长的一千年荒漠期是不是被浓缩进了二位勇士最后几天的生存之中?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绝对死寂,体能被极度透支后的飘然恍惚,是不是既像预言又像箴言般刻印在了他们心底?再过两千年之后,彭加木的遗体会不会像楼兰女尸一样现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前后,罗布泊的自然环境相似于今天的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的罗布荒原。大约过了1000年,公元前1000年,罗布荒原的自然环境渐渐恢复,新绿洲在罗布泊边萌生。公元前176年,楼兰文明终于被孕育产生。楼兰的兴亡盛衰史几乎等同于丝绸之路南道的盛衰史。公元4世纪中叶,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水域缩小,楼兰王国陷入缺水困境,丝绸之路改走北道,楼兰王国进一步衰落,直至被彻底废弃,只剩下城垣遗址内孤立高耸的佛塔,一千多年来,和着鬼哭狼嚎的风声,凄绝吟唱着沙漠绝响。 历史上,罗布泊虽然的确曾是“汇入多水之湖”,曾经接纳过来自塔里木盆地中的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臣河、疏勒河,并形成巨大的湖泊,但从公元4世纪到今天,塔里木河改道和疏勒河断流却最终决定了罗布泊的生死。曾经汇入罗布泊的孔雀河中游河道,现今灌满流沙,偶有稀疏胡杨树和芦苇、红柳,下游河道则寸草皆无,一片死寂,沦为荒漠,河道两岸偶有轰然倒地的枯胡杨。罗布泊南岸一处叫做红柳包的地方,其实是枯死的红柳土包构成的戈壁滩景观。上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和疏勒河流向罗布泊的水流彻底中断,罗布泊变成一个死湖、干湖,直至完全消失。 “复活”笑颜盐泽花 就在人们多年来无可奈何地接受着罗布泊已彻底死亡的事实时,中科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的脚步一刻也没停下来,他们多次进入罗布泊湖盆,寻找钾盐、重水资源。根据最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报道,“罗布泊,一个曾经吞噬彭加木、余纯顺生命的死亡之地,如今盐湖荡漾,重新拥有了近200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当公路、铁路、电话、宽带都通到了罗布泊腹地时,这里正在发生、并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有着储量丰富的钾盐,罗布泊这片干涸的死亡之海“复活”了。为了开采之便,人类在“大耳朵”上方的位置建了一座200平方公里的盐水池,把地下富含钾盐的卤水抽取上来,汇集到池中,水采船将这些生产原料送进厂房,最终生产出“罗布泊”牌硫酸钾。为了服务于钾盐开发,新疆若羌县在这里建立起了罗布泊镇,这是中国区域面积最大的镇,比海南省的面积还要大,也是人口最少的镇之一,只有2000人左右。而最为必需的淡水则从盐湖东南240公里之外的地下水源引流过来。 我们无法确定这种绽放方式如同蒸发卤水后形成的盐花,算不算罗布泊的“复活”,因为这里依然鸟兽绝迹,自然生机全无,只有不依不饶的人类依靠外来输血的方式狠命地在这里攫取矿藏,但是人类影响自然的行为能量已经可以和完全自然发生的地质营力相伯仲。据《中国国家地理》的报道,盐湖重现罗布泊之后,这里一年的水分蒸发量接近一亿吨。自打2009年以后,以钾盐基地为中心的小环境有了明显变化,下雨频次比以前要高,以前夏季最高温达46℃,现在最高气温在43℃,相对湿度也高了些。 绿洲文明生态系统的脆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区域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反应也是异常敏感,罗布泊几度生死轮回的历史像高悬于急于开发,急于获取更多资源的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生共死。从来就是自然作用于人类的天理法则,只不过,死去的自然尚有复活之日,千万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比如罗布泊的几番生生死死,但告别历史舞台的人类文明是否能重返却是巨大的问号。《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占着主导地位的文明的行止是否在根本上合乎于道,将决定着这种文明的最后归宿。
当罗布泊湖底最后一滴水珠被蒸发成一丝袅袅白气时,湖上空的飞鸟早已绝迹多年,死寂笼罩四野,漫漫黄沙下,不甘心的森森白骨倔强地从黄沙下探出了躯体;千年不死的胡杨林、红柳林此时也叹息着,放弃了生的挣扎,颓然成片倒下,做了母亲河的陪葬。如果这时有蚂蚁闯入这片土地,生存于这片土地,那么它将成为罗布泊的绝对王者,它将接受来自人类的膜拜和天神的赐福。可是,这莽莽荒原、滚滚黄沙的生命绝境里没有奇迹。这片曾经在远古时水域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汇入多水之湖”(“罗布”意为“汇水”,“罗布泊”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在生命终了时,它的追悼会没有迎来一个活物,哪怕是一株草;或是一只小的不能再小的蚂蚁,因为所有的活物都先于它死去了。罗布泊死去了,来自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沙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罗布泊的遗迹推进,一点点地吞噬掉它的遗体,无声无息地把它带回到人类诞生之前、生命体诞生之前、单细胞生物诞生之前的地球洪荒时期。 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能从时间隧道重返过去,我们会看到,这里,曾经有汪洋一碧的湖水,有新鲜跃动的生命,有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这里,曾经是生命的绿洲;这里,曾经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湿地。 生如夏花之绚烂 在罗布泊为“罗布淖尔”的历史时期,楼兰文明应运而生。根据记载,罗布泊孕育而生的绿洲城邦――楼兰王国于公元前176年建国,虽地处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但用水乡泽国来形容公元四世纪的楼兰却并不过分,因为它的生命之源――罗布泊,那时正烟波浩渺、碧海清波。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楼兰王国作为西域之一国多次出现。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前,阳平关以西的区域被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个王国,是汉室势力未达的地区,处在匈奴和汉室角力的夹缝地带,楼兰王国属其中之一。汉武称霸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楼兰王国曾是中原汉王朝派驻西域的长史驻地。可以说,鼎盛时期的楼兰王国浓缩了丝绸之路的全部繁华。 19世纪,第一个让楼兰在史籍之外复活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第一眼看到楼兰时被彻底震惊了,他形容楼兰像是个中了魔法沉沉睡去的古国。当气势恢宏、屹立千年不倒的佛塔,四堵墙壁分割的房址,车轮直径不低于1米4的庞然高车,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的木雕刻,以及有许多木件的木制都市像梦境一样地突然出现在这个冒险家眼中时,他也许叫了声“Oh,My God”,也许相信自己看见了上帝之城。 与发现楼兰王国同一年,在楼兰西南方,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经辗转波折,敲开了精绝古国的发现之门,精绝遗址也就是今天声名赫赫的尼雅遗址。精绝也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东汉以后,并入楼兰,成为楼兰王国的南方重镇。精绝国的饮用水虽然不是来源于罗布泊,而是它身旁的尼雅河,但今天对精绝的考察所得,却可以让我们遥想起罗布泊曾有过的同样的绿洲文明。 1901年,斯坦因沿尼雅河到达精绝遗址,一如斯文・赫定所看到的楼兰,一个沉沉睡去的古绿洲。民居、官衙、牲口栏、蓄水池、佛塔、葡萄园、果树、耕地、桥梁,甚至于,在一个不大的房屋里,还保存着缄封完好的木板。木板上的文字是�卢文――一种死去了十几个世纪的楼兰官方文字。在精绝遗址西南,有一个与古河道连接的蓄水池,而令人称奇的是,天山南北的许多偏僻村落至今还在使用着和这个蓄水池造型一样的水利设施;河道上,有一座保留至今的木桥,一块和向导家的捕鼠夹一模一样的长方形木板。 发现楼兰遗址和尼雅遗址带给世界的震惊持续了上百年,至今余音绕梁。曾经的绿洲上,人们的生活状态、故事以及许多生活细节已经彻底被黄沙掩埋,或者变成了黄沙的一部分。但是,现世的人们却依然执着寻找着、发现着、解读着绿洲文明,试图找到楼兰王国、精绝古国以及数量众多的或方或圆的城址为何被一夜废弃的答案。而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日趋严峻,自然资源愈加枯竭,弄清绿洲与人类本末关系的心情也愈加焦灼。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如果从来就没有“汇入多水之湖”的罗布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存在过,如果,2000年前的罗布泊正是今天死寂荒芜的罗布荒原,那么丝绸之路的历史将被改写,东西方文化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处于隔绝不通的历史,世界文明的进程将被延缓。 楼兰王国和精绝故国,都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是商队、僧侣、官员西出阳关,走上万里征程的首要补养站。当走出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脖子上,绿色珍珠项链般的绿洲城邦时,他们将和八百里黄沙面面相对,他们将在吟咏“莽莽兮无人,浩浩兮无垠。寥寥萧萧不知延袤几千里,行人过此恻恻生悲辛。无秋无夏无三春,无飞无走并无介与鳞,无草无木亦无水与薪……”的歌声中期待绿洲,期待城邦。 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独得丰饶水源,兼有地利之便的楼兰,会成为一个充满各种传奇的王国。我们可以想象,处在丝绸之路南道关隘的楼兰,曾经是一派多么繁荣兴旺的景象。服饰、肤色各异的东西方人在这里穿梭往来,驼铃叮叮响处,商贩们操着少有人懂的语言,并辅以夸张的手势叫卖;他们展示着精美的丝绸、剔透润泽的玉器、鲜美水灵的葡萄、长相怪异的核桃,以及各式雕工精细的木制品;甚至于,他们会叫卖一块来自于东罗马帝国的银盘,银盘上雕刻着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诸神,盘底刻有可值140金币的罗马文(20世纪的考古工作者曾经在一处沙漠遗址上发现了这样一块银盘)。难怪季羡林曾说,敦煌和新疆的绿洲是印度、埃及、古希腊、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的沉淀池。 但是,在欣赏绿洲的灿烂文明时,我们很容易从他们的律法规章、精神生活中读出他们心中深深的隐忧。绿洲的环境变化是神鬼难测的,没人知道那些源自雪峰、渗入沙漠的内陆河会在何时断流。资源有限、生态脆弱的客观现实,使绿洲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与对自身生存的关注程度高度一致。精绝曾经颁布过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他们规定:“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绿洲人无时无刻不在为水源枯竭和环境变化心存惊惧。有人从精绝国的�卢文文书第511号读出了他们的祈祷。每年的四月八日这一天,是精绝人的浴佛节。在数百年前的某一个浴佛节里,史官记录下如下祈愿文字:“高僧向虔诚的信徒宣讲着法悦境要义:让一切从地狱超生于天堂的人们,彻底超出轮回。愿世间时刻祈祷丰衣足食;愿经管圣雨的释天增多雨水;愿树木常绿,五谷丰登,王道昌盛;愿彼在诸神佛法庇佑下永生。” 当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于未知的结果时,把希望最终寄脱于神灵护佑,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文明率先在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城邦生根,绿洲人为什么会迅速地接受来自身毒(古印度)的佛教教义的缘由。 大耳朵里的远古音 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曾经过一处叫凤仙郡的地方,该地三年滴雨未下,土壤龟裂,庄稼颗粒无收,植物纷纷枯死,别说生活用水,就是饮用水都很艰难,乡亲们被迫抛田弃舍,举家逃难。当然,孙大圣来到此地后,大显神威,一路告上凌霄宝殿,最后请得玉皇大帝开恩释罪,救了一方百姓。凤仙郡是不是浩瀚沙漠中无数被主动废弃的古城之一,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包括楼兰、精绝等被旦夕废弃的古国最终没有等来救苦救难、降妖除魔的孙大圣却是确凿无疑的。 楼兰王国瞬息消失上千年,留下公元6世纪到19世纪这段巨大的历史空白,没人确凿知道它们怎么离开的,离开后去了哪里。也没人知道被称为楼兰古城遗址的废墟是否是真正的楼兰古城,它的职能是什么?是否为楼兰国都?以及导致古城被弃的直接原因等等。但是,从《汉书》《水经注》等典籍可知,到公元四世纪,“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面的楼兰国,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东汉以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此之后楼兰古城最终还是无水可用了。 比刹那间就从历史典籍中被抹去的楼兰王国的命运稍微好点,罗布泊一直没离开人们的视线。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典籍都对罗布泊有详尽描述,《汉书》称其为蒲昌海,《史记》称其为盐泽,《水经注》称其为牢兰湖,《大唐西域记》称其为纳缚波。此外,还有均泽、辅日海、牢蒲海、普池、捕鱼儿海等名称。19世纪,地理大发现的余波经过处,中外探险家、科考者把这片曾经的水域,今天的荒原按照蒙古语“罗布淖尔”转音为罗布泊。上世纪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像极了人的耳朵轮廓形状,于是罗布泊又得一雅号――“大耳朵”。 打开卫星遥感图,看着这神奇的“大耳朵”,不由地不让人联想到这是不是宇宙苍穹正在给予人类暗示,暗示我们回到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听一听罗布泊流域的第一个文明――小河文化解体后发出的声音。公元前3000年,欧罗巴人中的一支――吐火罗人进入罗布泊,创造了小河文化。1000年后,罗布泊周遭生态环境劣变,小河文化消逝,罗布泊进入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漫长的荒漠期。几千年后,在此长眠5000年的美丽的小河公主被人类发现。 “大耳朵”除了暗示人们去聆听天地的声音,另外一层更玄妙的意思藏在中医的《素问篇》中,“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通于耳”,在五行藏腑理论中“肾者水脏,主水液”。罗布泊的问题不就是肾脏这个主管水的器官出问题了吗?天地以这种最直白的方式把罗布泊的病灶明明白白地昭示于我们面前。 1980年6月,在罗布泊科考的队员彭加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尸骨无迹。16年后的6月,几乎是在彭加木失踪的同一个地方,徒步穿越罗布泊的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人们找到余纯顺时,他全身赤裸,遗体前方有两个用藏刀挖出的约一米深的大坑,似乎是为找寻水源而挖,身旁有半袋牛肉干。人们推测,迷路、缺水、高热是导致余纯顺英雄罹难的原因。 孤身面对罗布荒漠的彭加木和余纯顺听到了大耳朵里的太古之音吗?小河文化之后漫长的一千年荒漠期是不是被浓缩进了二位勇士最后几天的生存之中?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绝对死寂,体能被极度透支后的飘然恍惚,是不是既像预言又像箴言般刻印在了他们心底?再过两千年之后,彭加木的遗体会不会像楼兰女尸一样现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前后,罗布泊的自然环境相似于今天的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的罗布荒原。大约过了1000年,公元前1000年,罗布荒原的自然环境渐渐恢复,新绿洲在罗布泊边萌生。公元前176年,楼兰文明终于被孕育产生。楼兰的兴亡盛衰史几乎等同于丝绸之路南道的盛衰史。公元4世纪中叶,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水域缩小,楼兰王国陷入缺水困境,丝绸之路改走北道,楼兰王国进一步衰落,直至被彻底废弃,只剩下城垣遗址内孤立高耸的佛塔,一千多年来,和着鬼哭狼嚎的风声,凄绝吟唱着沙漠绝响。 历史上,罗布泊虽然的确曾是“汇入多水之湖”,曾经接纳过来自塔里木盆地中的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臣河、疏勒河,并形成巨大的湖泊,但从公元4世纪到今天,塔里木河改道和疏勒河断流却最终决定了罗布泊的生死。曾经汇入罗布泊的孔雀河中游河道,现今灌满流沙,偶有稀疏胡杨树和芦苇、红柳,下游河道则寸草皆无,一片死寂,沦为荒漠,河道两岸偶有轰然倒地的枯胡杨。罗布泊南岸一处叫做红柳包的地方,其实是枯死的红柳土包构成的戈壁滩景观。上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和疏勒河流向罗布泊的水流彻底中断,罗布泊变成一个死湖、干湖,直至完全消失。 “复活”笑颜盐泽花 就在人们多年来无可奈何地接受着罗布泊已彻底死亡的事实时,中科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的脚步一刻也没停下来,他们多次进入罗布泊湖盆,寻找钾盐、重水资源。根据最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报道,“罗布泊,一个曾经吞噬彭加木、余纯顺生命的死亡之地,如今盐湖荡漾,重新拥有了近200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当公路、铁路、电话、宽带都通到了罗布泊腹地时,这里正在发生、并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有着储量丰富的钾盐,罗布泊这片干涸的死亡之海“复活”了。为了开采之便,人类在“大耳朵”上方的位置建了一座200平方公里的盐水池,把地下富含钾盐的卤水抽取上来,汇集到池中,水采船将这些生产原料送进厂房,最终生产出“罗布泊”牌硫酸钾。为了服务于钾盐开发,新疆若羌县在这里建立起了罗布泊镇,这是中国区域面积最大的镇,比海南省的面积还要大,也是人口最少的镇之一,只有2000人左右。而最为必需的淡水则从盐湖东南240公里之外的地下水源引流过来。 我们无法确定这种绽放方式如同蒸发卤水后形成的盐花,算不算罗布泊的“复活”,因为这里依然鸟兽绝迹,自然生机全无,只有不依不饶的人类依靠外来输血的方式狠命地在这里攫取矿藏,但是人类影响自然的行为能量已经可以和完全自然发生的地质营力相伯仲。据《中国国家地理》的报道,盐湖重现罗布泊之后,这里一年的水分蒸发量接近一亿吨。自打2009年以后,以钾盐基地为中心的小环境有了明显变化,下雨频次比以前要高,以前夏季最高温达46℃,现在最高气温在43℃,相对湿度也高了些。 绿洲文明生态系统的脆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区域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反应也是异常敏感,罗布泊几度生死轮回的历史像高悬于急于开发,急于获取更多资源的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生共死。从来就是自然作用于人类的天理法则,只不过,死去的自然尚有复活之日,千万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比如罗布泊的几番生生死死,但告别历史舞台的人类文明是否能重返却是巨大的问号。《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占着主导地位的文明的行止是否在根本上合乎于道,将决定着这种文明的最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