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滋味说与韵味说

略论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别 文学1105徐锋

摘要:“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审美范畴。对于“味论”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南朝钟嵘《诗品》提出了“滋味说”,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味”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范畴提出,提出了“韵味说”。对于这两个概念有必要做一番探讨、比较,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理解这“二味”之酸甜与苦辣。

关键词:味论 钟嵘 滋味说 司空图 韵味说 异同

《说文解字》:“味,滋味也。”“味”最初的本意是指由口福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生理快感,亦或者是指食物的味道。《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这里的“五味”是为了满足人类生理机能上的食欲,这句话是说,心情不高兴就没有胃口。后来“滋味”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众多领域。其中就包括诗论。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发现饮食之“味”与艺术之“味”的联系,孔子曾以“味”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论语·述而》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为斯也! ”孔子听了相传为圣君火舜所制的《韶》乐,竟然三个月都想不起肉的味道,足见孔子从《韶》乐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孔子把音乐欣赏的愉快感受同“肉味”相联系,将“味”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味”在先秦时期亦被用于思想文化领域,老子就把“味”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而用于阐释体道的方法。《老子》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一个“味”用作动词,即体验、体味的意思,而“无味”是指道的特征,此“味”为名词。“无味”是老子所占道的基本特征,“无味”乃是一种至味,即至高至上的一种“味”。魏晋之后,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大量引入“味”的概念。“味”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从饮食文化领域向诗学领域过渡的原因粗略来说,应该有以下几点: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与发达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思维方式;“食”——“味”——“诗”的内在相通。

大体说来,钟嵘的“滋味”说强调抒情写志的诗歌内容,注重诗歌的形象性特点,要求文质统一、注重文采之美。司空图“味外之旨”说更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形式美内涵的超越。以下就对这二者的美学特质及其差异进行探讨。

一、钟嵘《诗品》之“滋味说”

《诗品》提及“味”的地方计有5处,其中,《序言》中有三处,一处为评永嘉玄言诗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一处为评五言诗的长处“五言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最后一处为谈创作方法赋、比、兴三义“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正文部分评述历代诗人时,仅有两处使用了味。一处为评魏侍中应璩诗“济济今日所,华靡可讽味焉。”一处为评晋黄门郎张协诗“词彩葱蓓,音韵铿锵,使人味之塞塞。不倦。”上述五处,有2处“味”字作名词用,意思是的诗具有的文质结合、兴味深远的美学品格。有三处“味”字作动词用。意思相近于今日所说的欣赏、品评。

在李建中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一书中对于“滋味”的含义有所论述:“‘滋味’之‘味’在钟嵘《诗品》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鉴赏,类似于‘品’的第一层含义。‘味诗’就是钟嵘对诗的品评方法,所谓‘使味之者无极’。二是作为名词

的味道、滋味、余味。”实际上在钟嵘的《诗品》中,并没有用精确的言辞来说明“味的含义”。我认为味之本体概念是无法言说的,所谓“大味无呈”。若“味”能味则必非此“味”,能说出的“味”也就不是“味”本体了。就像老子《道德经》对道的论述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所以如此。与这一时期盛行的玄学有很大关系。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就提出过“得意忘言”说,相对于之前的“言不尽意”要较为辩证一些,超越了“言不尽意”的偏至立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使“言”脱离了原来可有可无的处境,但是同时他又强调“意”的最终目的性,不能滞于“言”而忘“意”。具体到《诗品》,便是通过对品评各家诗人作品来一步步论证分析“味”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效果。 而这个“滋味”主要是基于主观直觉感官,而不是理性推理。“通过印象描述和选摘佳句的方式实现,如评李陵诗歌‘凄怆’之风:‘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中国古代文论》)就是说“味诗”是凭借经验直觉感悟得来的审美价值评判,因此诗歌“滋味”之有无与否,全在乎心,而不在于理,这种评判标准也不定,尺度全在乎批评家的审美经验、趣味与功力。

在钟嵘论诗之后,后学者对于诗味之论也多继承发展了“滋味说”,如司空图《与李先生论诗书》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永在”、苏轼《送参寥师》的“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等,但其旨要并没有脱离和超越钟嵘的“滋味说”。

二、司空图诗境特征论之“韵味说”

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韵味说”主要见于《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在对《与李生论诗书》一文的说明中写道:“司空图的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诗歌艺术的美感作用这个重要问题,但是对于艺术的美感作用形成的原因,在这里没有进行具体的讨论。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也认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 中提出了诗歌的韵味问题。”用“韵味说”来代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学界已被认同。司空图借鉴并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提出“韵味说”,认为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这里的“‘味’有两种,一是单一的本色之味,二是多种味调配成醇美的味外之味。他以醋和盐为例说明了这种醇美之味是醇美的味外之味。诗境的整体之‘全美’就在于具有多重美质交互作用的醇美之韵味。可见‘韵味’说是司空图对诗境整体特征的总结。韵味的整体美又表现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这‘四外’之中。”(《中国古代文论》)。

诗人将生活素材转化成诗歌意境,创造了“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这种“味外之旨”即是艺术美。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但又高于自然美。味在“味外”的论断,比他以前任何人都深刻地认识和阐述了文艺的特质,这在我国美学史上是个创造性的贡献。

三、“滋味说”与“韵味说”之异同

首先“滋味说”和“韵味说”都主要基于主观审美视角、感觉经验。无“实理”可寻,判断诗歌“味”之有无、浓淡,酸甜苦辣主要在乎批评者(味诗者)的审美经验和情趣,并无固定的公式可依。在这点上,二者显然是一致的。

其次,钟嵘对“味”这一本体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味”本体不能离开“众味”而存在,故品百二诗人之“味”以显本体之存在。王弼说:“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

言也。”无味之言是自然之言。但“无味”并非一无所有的意思,而是无可规范,不偏于某一味的意义。这也就是《诗品》中所说的“使昧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无极之味是谓大味。

司空图所说的“味”又不同于钟嵘的“滋味”,是一种“味外味”。一种更为内在,更加 难以宣言和指称的“味”。品得“味外味”需经过三个层次:首先,对某种具体的味的感知,恰如饮食中的酸味、成味一样;第二层次是对调和各种具体的味而形成的“醇美”之味的体悟,它超越各种味之上;最高一层是在外在生理感受的基础上,深入到人类诗化深沉的内在精神领域,主体心灵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即品味人生真谛,领悟自然的奥秘,乃至用整个心怀去感受世界。此为味的极致。

这“滋味说”的“无极之味”和“韵味说”的“味外之味”有相通之处,二者“味”的最高境界都追求自然美、都并非停留在普通味道之上“无极之味”。但也有明显的差异,“滋味”之极侧重“无味”即“至味”,情感随诗,自然流露,无可规范,不偏于一味。“韵味说”则侧重于“味外味”,这是一种超越各种“俗味”之味,强调人诗合一,万物齐一。这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

再次,钟嵘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滋味说”,倡导诗歌要有“滋味”。那么如何做到有滋味呢?钟嵘认为必须用赋、比、兴的写法,将主观情感客观化、对象化,做到言近意远,形象鲜明,有风力、藻采才耐人寻味,感染力强。诗人通过赋、比、兴,使作品达到“穷情写物”、“详切”的境界,是使诗人主观情态与客观物象互相融合的具体途径这说明诗有滋味既要逼真地描写生活景物,又必须贯穿诗人的真情实感,构成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实是一个相统一的整体。二者共同构筑了司空图的诗学体系——韵味说。足见司空图的这一诗论重视作品的形象性,又注意到读者的想象力,既不脱离艺术形象,又不执着于艺术形象,体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中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

以上乃是笔者在前人基础之上的零星管窥愚见,望方家批评雅正。

参考文献:[1]钟嵘著. 周振甫译注. 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李建中主编. 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何文焕.历代诗话·二十四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杨伯峻译注.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郭绍虞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

[8]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许慎、徐铉 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茅春柳. 论钟嵘《诗品》的“滋味" 说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J].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12]黄萍.从“滋味”说的发生历程看时代的审美意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13]屈婵媛,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J].鸡西大学学报.2010

[14]张家梅. 味“ 和”之内涵及“ 味”论之美学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5]马悦宁. 以“味”论诗的美学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略论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别 文学1105徐锋

摘要:“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审美范畴。对于“味论”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南朝钟嵘《诗品》提出了“滋味说”,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味”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范畴提出,提出了“韵味说”。对于这两个概念有必要做一番探讨、比较,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理解这“二味”之酸甜与苦辣。

关键词:味论 钟嵘 滋味说 司空图 韵味说 异同

《说文解字》:“味,滋味也。”“味”最初的本意是指由口福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生理快感,亦或者是指食物的味道。《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这里的“五味”是为了满足人类生理机能上的食欲,这句话是说,心情不高兴就没有胃口。后来“滋味”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众多领域。其中就包括诗论。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发现饮食之“味”与艺术之“味”的联系,孔子曾以“味”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论语·述而》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为斯也! ”孔子听了相传为圣君火舜所制的《韶》乐,竟然三个月都想不起肉的味道,足见孔子从《韶》乐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孔子把音乐欣赏的愉快感受同“肉味”相联系,将“味”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味”在先秦时期亦被用于思想文化领域,老子就把“味”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而用于阐释体道的方法。《老子》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一个“味”用作动词,即体验、体味的意思,而“无味”是指道的特征,此“味”为名词。“无味”是老子所占道的基本特征,“无味”乃是一种至味,即至高至上的一种“味”。魏晋之后,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大量引入“味”的概念。“味”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从饮食文化领域向诗学领域过渡的原因粗略来说,应该有以下几点: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与发达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思维方式;“食”——“味”——“诗”的内在相通。

大体说来,钟嵘的“滋味”说强调抒情写志的诗歌内容,注重诗歌的形象性特点,要求文质统一、注重文采之美。司空图“味外之旨”说更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形式美内涵的超越。以下就对这二者的美学特质及其差异进行探讨。

一、钟嵘《诗品》之“滋味说”

《诗品》提及“味”的地方计有5处,其中,《序言》中有三处,一处为评永嘉玄言诗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一处为评五言诗的长处“五言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最后一处为谈创作方法赋、比、兴三义“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正文部分评述历代诗人时,仅有两处使用了味。一处为评魏侍中应璩诗“济济今日所,华靡可讽味焉。”一处为评晋黄门郎张协诗“词彩葱蓓,音韵铿锵,使人味之塞塞。不倦。”上述五处,有2处“味”字作名词用,意思是的诗具有的文质结合、兴味深远的美学品格。有三处“味”字作动词用。意思相近于今日所说的欣赏、品评。

在李建中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一书中对于“滋味”的含义有所论述:“‘滋味’之‘味’在钟嵘《诗品》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鉴赏,类似于‘品’的第一层含义。‘味诗’就是钟嵘对诗的品评方法,所谓‘使味之者无极’。二是作为名词

的味道、滋味、余味。”实际上在钟嵘的《诗品》中,并没有用精确的言辞来说明“味的含义”。我认为味之本体概念是无法言说的,所谓“大味无呈”。若“味”能味则必非此“味”,能说出的“味”也就不是“味”本体了。就像老子《道德经》对道的论述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所以如此。与这一时期盛行的玄学有很大关系。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就提出过“得意忘言”说,相对于之前的“言不尽意”要较为辩证一些,超越了“言不尽意”的偏至立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使“言”脱离了原来可有可无的处境,但是同时他又强调“意”的最终目的性,不能滞于“言”而忘“意”。具体到《诗品》,便是通过对品评各家诗人作品来一步步论证分析“味”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效果。 而这个“滋味”主要是基于主观直觉感官,而不是理性推理。“通过印象描述和选摘佳句的方式实现,如评李陵诗歌‘凄怆’之风:‘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中国古代文论》)就是说“味诗”是凭借经验直觉感悟得来的审美价值评判,因此诗歌“滋味”之有无与否,全在乎心,而不在于理,这种评判标准也不定,尺度全在乎批评家的审美经验、趣味与功力。

在钟嵘论诗之后,后学者对于诗味之论也多继承发展了“滋味说”,如司空图《与李先生论诗书》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永在”、苏轼《送参寥师》的“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等,但其旨要并没有脱离和超越钟嵘的“滋味说”。

二、司空图诗境特征论之“韵味说”

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韵味说”主要见于《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在对《与李生论诗书》一文的说明中写道:“司空图的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诗歌艺术的美感作用这个重要问题,但是对于艺术的美感作用形成的原因,在这里没有进行具体的讨论。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也认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 中提出了诗歌的韵味问题。”用“韵味说”来代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学界已被认同。司空图借鉴并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提出“韵味说”,认为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这里的“‘味’有两种,一是单一的本色之味,二是多种味调配成醇美的味外之味。他以醋和盐为例说明了这种醇美之味是醇美的味外之味。诗境的整体之‘全美’就在于具有多重美质交互作用的醇美之韵味。可见‘韵味’说是司空图对诗境整体特征的总结。韵味的整体美又表现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这‘四外’之中。”(《中国古代文论》)。

诗人将生活素材转化成诗歌意境,创造了“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这种“味外之旨”即是艺术美。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但又高于自然美。味在“味外”的论断,比他以前任何人都深刻地认识和阐述了文艺的特质,这在我国美学史上是个创造性的贡献。

三、“滋味说”与“韵味说”之异同

首先“滋味说”和“韵味说”都主要基于主观审美视角、感觉经验。无“实理”可寻,判断诗歌“味”之有无、浓淡,酸甜苦辣主要在乎批评者(味诗者)的审美经验和情趣,并无固定的公式可依。在这点上,二者显然是一致的。

其次,钟嵘对“味”这一本体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味”本体不能离开“众味”而存在,故品百二诗人之“味”以显本体之存在。王弼说:“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

言也。”无味之言是自然之言。但“无味”并非一无所有的意思,而是无可规范,不偏于某一味的意义。这也就是《诗品》中所说的“使昧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无极之味是谓大味。

司空图所说的“味”又不同于钟嵘的“滋味”,是一种“味外味”。一种更为内在,更加 难以宣言和指称的“味”。品得“味外味”需经过三个层次:首先,对某种具体的味的感知,恰如饮食中的酸味、成味一样;第二层次是对调和各种具体的味而形成的“醇美”之味的体悟,它超越各种味之上;最高一层是在外在生理感受的基础上,深入到人类诗化深沉的内在精神领域,主体心灵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即品味人生真谛,领悟自然的奥秘,乃至用整个心怀去感受世界。此为味的极致。

这“滋味说”的“无极之味”和“韵味说”的“味外之味”有相通之处,二者“味”的最高境界都追求自然美、都并非停留在普通味道之上“无极之味”。但也有明显的差异,“滋味”之极侧重“无味”即“至味”,情感随诗,自然流露,无可规范,不偏于一味。“韵味说”则侧重于“味外味”,这是一种超越各种“俗味”之味,强调人诗合一,万物齐一。这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

再次,钟嵘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滋味说”,倡导诗歌要有“滋味”。那么如何做到有滋味呢?钟嵘认为必须用赋、比、兴的写法,将主观情感客观化、对象化,做到言近意远,形象鲜明,有风力、藻采才耐人寻味,感染力强。诗人通过赋、比、兴,使作品达到“穷情写物”、“详切”的境界,是使诗人主观情态与客观物象互相融合的具体途径这说明诗有滋味既要逼真地描写生活景物,又必须贯穿诗人的真情实感,构成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实是一个相统一的整体。二者共同构筑了司空图的诗学体系——韵味说。足见司空图的这一诗论重视作品的形象性,又注意到读者的想象力,既不脱离艺术形象,又不执着于艺术形象,体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中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

以上乃是笔者在前人基础之上的零星管窥愚见,望方家批评雅正。

参考文献:[1]钟嵘著. 周振甫译注. 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李建中主编. 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何文焕.历代诗话·二十四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杨伯峻译注.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郭绍虞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

[8]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许慎、徐铉 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茅春柳. 论钟嵘《诗品》的“滋味" 说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J].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12]黄萍.从“滋味”说的发生历程看时代的审美意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13]屈婵媛,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J].鸡西大学学报.2010

[14]张家梅. 味“ 和”之内涵及“ 味”论之美学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5]马悦宁. 以“味”论诗的美学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相关文章

  • 诗经_秦风_蒹葭_意境管窥
  • 2014 .2 <诗经·秦风·蒹葭>意境管窥 聂英杰 <诗经>是我国诗歌生命的起点,是商.周社会的形象史.风俗画,广泛而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貌和他们的喜与忧.爱与怨等内心处境.<蒹 葭> ...查看


  • 品味文学的滋味
  • 小编导语:品味文学的滋味是一篇高中议论文,文学是一道美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细细的品味文学的滋味,吸取文学的营养.更多关于高中议论文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我拿起书本,畅游在无尽的书海之中的时候,我就品味着一道道文学的美味,我就陶醉于那文学的韵 ...查看


  • 凤凰单丛8种香型
  • 凤凰单丛,能让茶友们喜欢并长久的留存记忆中,是因为她带给茶友们不断的惊喜连连,花香多变.滋味优雅.品名之众,美不胜收.且不说花名品名广博,只十大香型的广为流传,能数个遍,已经让人谈资无限.对你另眼相看了.更何况,像今天这样从早喝到晚,八款不 ...查看


  • 凤凰单丛品种介绍
  • 凤凰单丛茶树品种介绍 凤凰单丛,属乌龙茶类.产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凰山.该区濒临东海,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茶树均生长于海拔600-1497米的山区,终年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凤凰单枞茶20℃左右,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 ...查看


  • 诗词鉴赏--"五韵"的意思
  • dahuan5856 编辑大换 ["五韵"的意思] 五韵名茶的五韵 韵是指以下五韵,而铁观音没有五韵之说. 陈韵:陈年茶青,自然醇化,滋味醇滑,陈香悠悠. 山韵:云雾深处,高山普洱,滋味厚实.韵味深沉. 岩韵:茶青生于土 ...查看


  • 寓言故事的成语:以管窥天
  • 以管窥天 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简拼ygkt 近义词坐井观天反义词 感情色彩褒义词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成语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秋水>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 ...查看


  • 茶叶序号,0198:宋种芝兰香
  • 宋种芝兰香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为凤凰单极花蜜香型珍贵名枞之一,也是宋代4株老名枞之一,老枞母树共有2株. 产地及分布:原产广东省潮安县凤凰茶区.相传植于南宋末期,距今有700多年历史.近年在广东省农业厅.潮州市林业局 ...查看


  • 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性管窥
  • 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性管窥 [摘 要]自居易诗歌三千余首,艺术性较高的是其部分感伤诗.他的感伤诗受外界事物所感,情动于内而形诸咏叹,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关键词]自居易 感伤诗 浪漫 现实 叙事 抒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