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院

二OO 九年七月

前言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的文件精神,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编辑、整理、出台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培养方案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还包括有关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包含我校在2009年招生的七个专业领域内容。

本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目 录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 1

电气工程 ............................................... 5

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11

电子与通信工程 ........................................ 13

电子与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 ............................ 18

控制工程 .............................................. 20

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26

计算机技术 ............................................ 28

计算机技术实践教学大纲................................. 33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公共类课程一览表 ................... 35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一、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在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

(三)培养方案应由本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二、培养方案的内容及要求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主要介绍本专业领域所包含的学科以及师资、科学研究情况等。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及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掌握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 具备熟练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利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应积极组织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1. 研究方向应是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与我校相关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的结合,要充分凝练和概括。

2. 研究方向应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特别是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紧密结合。

3. 研究方向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稳定性。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各领域应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及其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1.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等。

(2)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3)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是依托项目现场或实习单位(实践基地)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4)选修课程可依据专业领域培养的需要而设置。

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3. 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应单独设置、单独授课。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果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该课程可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1.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2. 论文质量要求

(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①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②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③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④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不包括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3. 论文评审和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

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三、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四、其它事项

(一)学院应着力加强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学院应充分挖掘各方资源,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条件。

(三)各领域须制定本领域实践教学大纲及实施细则。

电气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三个二级学科,涉及智能电网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变频技术与运动控制,电磁场分析,微电子技术等相关学科,为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大型工业过程自动化、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电力市场分析、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力信息管理、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厂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仪器仪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领域培养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 是一个综合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国家实施985建设以来,围绕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骨干,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学科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22人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各类优秀人才,所培养的众多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受到深圳华为、中兴通讯、东方电子、IBM 、青岛海信集团等高科技公司和大学院校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面向国家发展需求,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解决了诸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承担国家创新群体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三十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获得专利40余项,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20多部,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120余名。近年来,主要承接和开发了V/F控制PWM 变频器、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燃机控制与电力变换、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的煤粉仓料位探测系统、风力发电控制系统、发电厂计算机集散控制、沈空于洪场站飞机加油自动控制系统、输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残疾人自助机器人和电梯高精度控制系统等项目。

二、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为: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四)具有科研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与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系统STLF -HUT 是由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发的一个针对实际电力调度运行用户的负荷预测工具。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调度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精确的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经济、可靠和安全地运行和规划的依据,它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电力系统短期运行方式的安排。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研发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潮流分析、短路电流计算、故障诊断、小电流接地诊断和配电调度管理等。

(三)电力地理信息系统(GIS )

配电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当前国内外电力工程技术开发的热点课题。本方向研究内容包括:对配电网的变、配电站内和配电线路上的设备进行计算机辅助综合管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和数字图形显示技术,将配电网上的各个设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打印和用绘图仪输出等;在统一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上对配电网的基础数据、运行信息、试验数据、设备管理和运行维护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用电和配电的日常业务管理自动化等。

(四)电力系统在线监视和控制

电力系统在线监视和控制主要是监视和控制配电系统,可有效提高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它主要的研究内容有无功功率补偿、电流谐波补偿、功率因数调节等。

(五)计算机控制与仿真

系统、设计与优化是以计算机仿真为重要手段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既包括现场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又包括各种仿真系统的开发, 还包括有关控制系统CAD 软件的研制。

(六)近代交流调速系统

交流调速控制系统是电气传动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良好的动态和静态调速性能、节能、节材和低运行维护费用等一系列优点,已被全世界所公认。本方向主要研究交流电机控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矢量控制理论、直接转矩控制、PWM 控制技术、交流系统的微型机实时控制技术、神经元网络和模糊自适应控制等现代控制理论(双语)在交流系统中的应用等。

(七)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元网络、混沌控制、遗传算法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方法的交叉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和传动控制方面的应用。

(八)步进拖动控制系统

随着微处理器、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双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力传动的直接位置控制成为一个新的前沿课题。本方向主要研究:同步机、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的数字变频步进控制系统,增量运动控制理论和连续控制理论在新技术支持下的有机结合。

(九)机器人传动与控制

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的智能装置,传动与控制的水平是决定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其特点是多机协调控制,要求控制精度高、响应快。本方向研究内容包括:自学习控制和小脑模型控制等控制策略、机器人智能的数学模型、设计全新的操作系统、非线性耦合干扰下机器人伺服控制具有强鲁棒性和高动态性能的研究等。

(十)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

开关磁阻电机以其优越的电机结构、性能和经济指标,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方向研究内容包括:SR 电机的优化设计和CAD 、新型功率变换电路拓扑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基于数字化控制器的控制策略研究、无位置检测方案的研究、振动噪声的研究和系统损耗的分析等。

(十一)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频化

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频化是电气传动界方兴未艾的热门课题。电能控制的高频化使传统的电气传动装置和电气元件小型化、节能化、智能化,使电流控制的速度由毫秒级缩短成微秒级,可采用某些传统的闭环控制来实现。本方向着重研究传动系统中高性能指标功率变换器的新控制方法:如全数字双PWM 控制的高性能指标变频器,大大提高了传统通用变频器的性能指标,特别适于电梯等位能负载的变频驱动。

(十二)工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结合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针对工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关键疑难问题提出高效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或工程实际设计与实现。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实践环节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课题安排,由指导教师提出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指导教师和学院共同考核。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导师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不包括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电气工程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4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智能控制及应用实践、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实践、实践环节(电气),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4-6学分。

课程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两部分组成,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认识,掌握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实物仿真与实时控制、仿真算法与系统体系结构等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对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利用先进的仿真算法进行仿真设计,了解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研究各种仿真技术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智能控制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模仿人类与生物的计算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结合计算机博弈,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使用方法,研究智能计算方法在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技术。

3. 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先进控制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针对典型冶金生产过程,将人工智能理论与传统控制相集成,反馈、预测、前馈相结

合,研究人工智能理论重要分支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践环节

电气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东北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三菱电机—东北大学FA 实验室、东北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大中型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依托项目现场或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电子与通信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依托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2010年获得一级博士授权学科)下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及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于一九八六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学科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讲师10人,至今已培养研究生百余人。 该学科方向明确, 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有线通信系统(如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网、IP 通信等),到无线通信系统(如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空天信息网、无线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涵盖了诸多通信领域。近几年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委课题等32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教材18部,专著6部,电教教材3部,本学科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本学科以信息论为基础,研究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本学科研究内容广泛,应用领域众多,包括滤波与变换、通信(编解码、调制与解调、数字公用交换、移动电话、数据或数字信号的加密、破译、软件无线电)、语音与语言处理(语音压缩、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增强、语音邮件、文本语音变换)、图像与图形处理(图像压缩、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变换、图像分割、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消费电子(数字音频、数字视频、CD/VCD/DVD)、医疗(超声、CT 、核磁共振)、军事(雷达、声纳、导航、GPS 、侦察卫星、阵列天线信号处理)、仪器(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机器人控制)等等。随着近年来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本学科发展迅速,而且日渐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多种新技术。本学科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电子通信系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技术支撑作用。 二、培养目标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子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 具体目标为 :

(一)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即基本理论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广,要比大学本科提高一个层次。

(三) 掌握解决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 了解电子与通信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里技术现状是指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五) 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即能够进行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

(六) 具有科研组织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七) 掌握一门外语, 能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 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力。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一)学制规定一般为 2 年, 最长不超过 4 年;

(二)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四、研究方向

(一)高速信息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在网络的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实时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流量控制、网络服务质量(QoS)控制、调度算法和实现机制、IP 交换技术及高效组播路由算法及协议的研究等。

(二)自组网络路由算法及基于自组网通信系统的重构与自恢复研究。

研究自组网络通信系统的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如,自组网络的路由算法、介质访问控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使系统达到良好的均衡性和橹棒性,且降低网络开销。

(三)空天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组网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研究LEO/MEO结构特点,提高卫星网远距离传输速度和可靠性,减少其对地面系统的依赖,以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要求,使用星际链路,并基于ATM 的特点进行卫星通信系统组网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四)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

进行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无线通信系统和协议的研究;无线短距离通信的核心协议,可选协议及其应用规范。无线Ad hoc网络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蓝牙技术的研究;红外通信技术的开发;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的研究与开发,无线通信安全性及无线局网交换机的研制与开发。

(五)物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网络的通信协议,网络互连,RFID 技术,调制解调技术,通信介质特性,网

络规划设计与开发,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技术。

(六)软件无线电

主要研究软件无线电接收机数学模型;多相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机数学模型;软件无线电发射机数学模型;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信号调制/解调算法;信号调制样式自动识别技术;智能天线技术。

(七)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主要研究随机数字信号分析、处理与模式识别,线性与非线性数字滤波器设计、小波分析、滤波器组、自适应滤波、功率谱估计、语音识别与合成、信息加密等。

(八)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技术、通信与监控系统

主要研究音、视频实时压缩、编码、处理,加密解密等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的应用,多媒体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CAI 演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通信中的信令系统与终端的集成,交互式多媒体技术。

(九)嵌入式计算机及其开发技术的研究

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技术的开发;可裁减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嵌入式的人机界面系统,如嵌入式窗口软件;嵌入式网络协议的开发,包括嵌入式tcp/ip,ppp 等;用于嵌入式系统和设备的数字喜好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语音、图象信号的压缩与处理, IP网上传输语音和图象信息;移动IP 技术的开发,主要开发移动IP 的核心协议技术;基于FPGA 的协议芯片的研究开发。

(十)基于IP 电信系统平台及其应用的研究

研究计算机网络与电信网络集成技术,呼叫中心技术以及IP 电话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电话智能网络平台的数据业务及多功能网终端。

(十一)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

主要研究二维信号即图像信号的处理,包括图像的非线性滤波、图像的压缩编码、图像的纹理分析、图像的形态处理、字符识别、图像信号的传输以及应用。

(十二)DSP 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与实时数字信号处理、DSP 算法、器件、系统及其应用。 (十三)智能信号处理专用芯片设计

主要研究采用EDA 技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 (十四)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

研究光网络生存性机制、路由和波长分配、资源优化、网络设计等问题;研究IP over WDM 多层多域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关键技术;研究RoF 光接入网关键技术。 五、课程设置学分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均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导师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有条件的可配一名来自学生受聘工作单位或其它企业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作为兼职副导师。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

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应用软件或系统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电子与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电子与通信工程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3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IP 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践、嵌入式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实践、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均为48学时,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96学时,6学分。3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每门课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课堂教学(可与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同名课程一起开课),另一部分为实践教学,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IP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内容包括IP 通信技术相关的信令协议、媒体传输、媒体编码和解码技术。要求重点掌握SIP/SDP协议、IMS 体系结构,RTP/RTCP和MSRP 协议工作原理,G.711/G.729/Speex、Mpeg4/H.264等编解码技术;并了解Presence 、IP 自动呼叫分配(ACD )、XCON 会议、IPTV 、IP 通信安全认证等相关概念。

(2)综合实验部分

学习构建IP-PBX 系统,了解其原理和实现方法,并进行系统配置,实现用户管理、会议服务器和呼叫中心功能;学习配置管理IP 通信终端,了解终端配置参数的含义,实验音视频会话、会议、视频监控等功能;程序设计进行IP-PBX 配置管理或实现SIP/IMS软终端部分功能。

2. 嵌入式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开设新课“嵌入式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对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实时信号处理系统及相关技术的认识和运用,掌握相关技术。

(2)综合实验部分

面向通信、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安全等方向,选择若干应用性课题和实验,重点研究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方法,完成系统设计方案和关键模块的电路和程序设计。

3.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网络互联与INTERNET 技术”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对互联网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互联网的网络协议。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网络,研究其组网方法、基于案例分析的组网方案、网络安全方案、网络管理方案等;选择典型的网络应用,完成网络应用的程序设计。 二、实践环节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 “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学院实验中心、通信与信息系统与信号与信息处理两学科(研究所)实验室,以及“985工程”重点支持的“信息化基础结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等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东软集团等等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依托项目现场或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控制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东北大学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1955年老一辈控制论专家郎世俊教授主持建立了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981年首批获得工业自动化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教授主持建立了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所,1984年获得控制理论与应用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建立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两个学科均被批准为辽宁省和冶金部重点学科,后经调整,成为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2001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并列第一。2002年,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一,在2006年的第二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二。2007年,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核心的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01年以来,围绕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以院士为核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其中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9人等为骨干,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学科现有两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教授33人,副教授57人,54人具有博士学位。该学科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其中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在国内外高校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70余人,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领导80余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结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本学科形成了以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方法与技术为核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方法与技术、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控制、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工业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鲁棒和容错控制理论。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体现在:面向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已形成优势,建成了冶金工业综合自动化科技创新实验平台;以国家科技创新群体为标志的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理论与实际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担国家重大应用研究项目,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能力强,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1年以来,本学科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生产全流程优化控制方

法及应用、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工业过程的监测、故障诊断与优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重点、面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和国家攻关课题、省市级等科研课题102项,企业重要技术改造项目220多项。总计科研经费27739万元(进款额2478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7282万元(进款额643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91篇,其中有1129篇被SCI 、EI 、ISTP 检索收录。申请/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55项,出版专著、教材46部。在IEEE 和IFAC 等重要系列性国际会议上做特邀大会报告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本学科主办《控制与决策》和《控制工程》杂志及举办每年一次的“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二、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自动化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为: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四)具有科研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技术

以冶金、电力和石化等工业为背景,以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或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研究面向工艺过程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二)生产过程的调度与管理

研究能对原料、能源和辅助材料的性质和供应情况的变化,对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的波动以及生产环境的意外情况作出迅速反应的柔性生产协调体系。

(三)复杂系统的综合优化

研究包括生产柔性、成本核算、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设备运行、过程控制等因素在内的、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优化理论和方法。

(四)工业过程建模与仿真

以复杂工业过程为背景,采用数学描述的定量方法和基于经验规则、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关系等描述的定性方法,在现场实践中进行建模和仿真应用研究。

(五)自适应控制

主要研究被控对象参数未知或时变时的建模与控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并结合神经元网络、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

(六)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元网络、遗传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方法的交叉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方面的应用。

(七)过程监测、诊断与优化控制

利用获得的实时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

(八)软测量技术

研究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物理量的预测估计方法。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实践环节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课题安排,由指导教师提出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指导教师和学院共同考核。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

专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不包括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控制工程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6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及应用实践、系统建模方法及应用实践、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模式识别技术与应用实践、智能计算及应用实践、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实践,均为32学时,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4学分。

课程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两部分组成,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复杂工业过程综合优化控制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生产过程中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来制定相应控制策略的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生产过程,研究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综合集成优化方法、基于案例分析的建模与优化控制方法。

2. 系统建模方法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了解各种对象模型的基本建立方法,掌握机理建模、数据建模、混合建模相关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生产过程,分别应用机理建模、数据建模、混合建模方法进行建模,通过与实际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种建模技术的特性与适用范围,重点研究基于数据的建模方法。

3. 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认识,掌握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实物仿真与实时控制、仿真算法与系统体系结构等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对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利用先进的仿真算法进行仿真设计,了解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研究各种仿真技术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 模式识别技术与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模式识别领域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机器人,对其中应用的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虚拟现实、智能计算等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研究各技术对机器人整体性能的影响。

5. 智能计算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模仿人类与生物的计算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结合计算机博弈,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使用方法,研究智能计算方法在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技术。

6. 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针对典型冶金生产过程,将人工智能理论与传统控制相集成,反馈、预测、前馈相结合,研究人工智能理论重要分支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践环节

控制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东北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东北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天津钢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计算机技术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东北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东北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上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设立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在教育部进行的学科评估中,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十名。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1981年首批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计算机应用博士点。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从1993年起成立博士点,是辽宁省重点学科。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具有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中心、CERNET 东北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科覆盖面宽;学风扎实,注重实际,强调创新。在抓住国际前沿领域课题的同时,注重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抓住对国民经济由重大效益的项目。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学术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术带头人。近五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攻关、霍英东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市攻关和基金等300余个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近2亿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30余项,发明专利30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列入国际著名成果集。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3000余篇,已被SCI 、EI 收录的论文200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余部。本学科还广泛地开展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先后有多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也派出几十名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交流。截至2009年,本学科点已培养出博士100多名,硕士6000多名。现有在校博士生150多名,硕士生700多名。从1998年起,与东软集团、鞍钢、本钢等国有企业或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 二、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为:

(一)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即基本理论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广,要比大学本科提高一个层次。

(三) 掌握解决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 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里技术现状是指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现

状;发展趋势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五) 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即能够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

(六) 具有担负本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起牵头人、负责人、管理者的作用。 (七)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计算机技术相关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新型网络通信协议,网络互联与路由选择,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性能分析,网络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远程教育及其他网络应用系统。

(二)数据库系统与应用

Web 数据管理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数据库安全,分布式数据库,对象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仓库及OLAP 技术,数据挖掘技术,XML 数据库技术,实时数据流系统。

(三)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软件编译技术,嵌入式软件仿真调试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嵌入式Internet 网络,嵌入式Internet 产品,Internet 电器设备接入服务器以及嵌入式蓝牙技术。

(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分布式环境下的密码学、信息隐藏、安全策略、授权与认证、数字签名、防火墙技术、VPN 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多媒体信息安全与保密、数据库系统安全、信息网格安全等。

(五)分布式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

多媒体综合处理,多媒体存储,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压缩/解缩,多媒体数据传输,电视会议系统,基于多媒体的协同工作系统(CSCW )。

(六)信息检索技术

以语言文本与多媒体资料为基础,特别是Web 信息为背景,进行图文、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摘取、过滤、分析、识别、组织、检索、分类和知识挖掘等方面的技术,及其在情报机构、新闻媒体、文档管理、广告设计方面的应用技术。

(七)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应用

实时专家系统开发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大型复杂问题领域,使用人工

智能的方法进行合作问题求解技术,包括自动推理技术、过程规划和调度、并行处理和协同规划、分布式知识库管理、多AGENT 系统,以及利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跨平台的AI 编程技术。

(八)Web 服务技术与网格服务技术

基于Web 服务和网格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基于Web 的信息集成机制和应用集成机制,支持电子商务的框架结构、电子商务的自协调机制、支持电子商务的事务模型等。

(九)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研究M16体系结构,MPRE 逻辑及新技术,信息系统建模,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企业物流系统等。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实践环节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课题安排,由指导教师提出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指导教师和学院共同考核。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

专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应用软件或系统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计算机技术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计算机技术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4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嵌入系统及应用实践、分布式系统及应用实践、软件工程及应用实践,均为48学时,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6学分。4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每门课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课堂教学(与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同名课程一起开课)另一部分为实践教学,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网络互联与INTERNET 技术”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对互联网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互联网的网络协议。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网络,研究其组网方法、基于案例分析的组网方案、网络安全方案、网络管理方案等;选择典型的网络应用,完成网络应用的程序设计。

2. 嵌入系统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原理、设计及应用”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嵌入式应用,完成相应的方案设计、硬件原理设计,并设计调试出相应的应用软件。

3. 分布式系统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布式系统的原理、概念和技术,以及开发分布式系统的环境和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分布式系统实现,如Hadoop 等,分析分布式系统实现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深入了解分布式系统中相关技术的实现;利用现有的分布式系统支持和开发环境,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分布式系统,从而进一步掌握利用分布式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4. 软件工程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软件工程学专题”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计算机辅助工具和环境。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完成对所选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等。 二、实践环节

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软件工程”、“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嵌入式软件”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985工程”重点支持的“信息化基础结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等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东软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依托项目现场或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公共类课程一览表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院

二OO 九年七月

前言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的文件精神,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编辑、整理、出台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培养方案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还包括有关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包含我校在2009年招生的七个专业领域内容。

本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目 录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 1

电气工程 ............................................... 5

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11

电子与通信工程 ........................................ 13

电子与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 ............................ 18

控制工程 .............................................. 20

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26

计算机技术 ............................................ 28

计算机技术实践教学大纲................................. 33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公共类课程一览表 ................... 35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一、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在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

(三)培养方案应由本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二、培养方案的内容及要求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主要介绍本专业领域所包含的学科以及师资、科学研究情况等。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及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掌握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 具备熟练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利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应积极组织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1. 研究方向应是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与我校相关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的结合,要充分凝练和概括。

2. 研究方向应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特别是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紧密结合。

3. 研究方向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稳定性。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各领域应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及其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1.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等。

(2)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3)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是依托项目现场或实习单位(实践基地)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4)选修课程可依据专业领域培养的需要而设置。

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3. 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应单独设置、单独授课。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果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该课程可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1.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2. 论文质量要求

(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①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②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③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④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不包括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3. 论文评审和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

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三、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四、其它事项

(一)学院应着力加强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学院应充分挖掘各方资源,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条件。

(三)各领域须制定本领域实践教学大纲及实施细则。

电气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三个二级学科,涉及智能电网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变频技术与运动控制,电磁场分析,微电子技术等相关学科,为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大型工业过程自动化、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电力市场分析、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力信息管理、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厂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仪器仪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领域培养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 是一个综合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国家实施985建设以来,围绕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骨干,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学科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22人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各类优秀人才,所培养的众多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受到深圳华为、中兴通讯、东方电子、IBM 、青岛海信集团等高科技公司和大学院校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面向国家发展需求,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解决了诸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承担国家创新群体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三十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获得专利40余项,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20多部,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120余名。近年来,主要承接和开发了V/F控制PWM 变频器、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燃机控制与电力变换、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的煤粉仓料位探测系统、风力发电控制系统、发电厂计算机集散控制、沈空于洪场站飞机加油自动控制系统、输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残疾人自助机器人和电梯高精度控制系统等项目。

二、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为: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四)具有科研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与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系统STLF -HUT 是由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发的一个针对实际电力调度运行用户的负荷预测工具。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调度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精确的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经济、可靠和安全地运行和规划的依据,它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电力系统短期运行方式的安排。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研发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潮流分析、短路电流计算、故障诊断、小电流接地诊断和配电调度管理等。

(三)电力地理信息系统(GIS )

配电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当前国内外电力工程技术开发的热点课题。本方向研究内容包括:对配电网的变、配电站内和配电线路上的设备进行计算机辅助综合管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和数字图形显示技术,将配电网上的各个设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打印和用绘图仪输出等;在统一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上对配电网的基础数据、运行信息、试验数据、设备管理和运行维护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用电和配电的日常业务管理自动化等。

(四)电力系统在线监视和控制

电力系统在线监视和控制主要是监视和控制配电系统,可有效提高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它主要的研究内容有无功功率补偿、电流谐波补偿、功率因数调节等。

(五)计算机控制与仿真

系统、设计与优化是以计算机仿真为重要手段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既包括现场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又包括各种仿真系统的开发, 还包括有关控制系统CAD 软件的研制。

(六)近代交流调速系统

交流调速控制系统是电气传动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良好的动态和静态调速性能、节能、节材和低运行维护费用等一系列优点,已被全世界所公认。本方向主要研究交流电机控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矢量控制理论、直接转矩控制、PWM 控制技术、交流系统的微型机实时控制技术、神经元网络和模糊自适应控制等现代控制理论(双语)在交流系统中的应用等。

(七)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元网络、混沌控制、遗传算法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方法的交叉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和传动控制方面的应用。

(八)步进拖动控制系统

随着微处理器、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双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力传动的直接位置控制成为一个新的前沿课题。本方向主要研究:同步机、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的数字变频步进控制系统,增量运动控制理论和连续控制理论在新技术支持下的有机结合。

(九)机器人传动与控制

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的智能装置,传动与控制的水平是决定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其特点是多机协调控制,要求控制精度高、响应快。本方向研究内容包括:自学习控制和小脑模型控制等控制策略、机器人智能的数学模型、设计全新的操作系统、非线性耦合干扰下机器人伺服控制具有强鲁棒性和高动态性能的研究等。

(十)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

开关磁阻电机以其优越的电机结构、性能和经济指标,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方向研究内容包括:SR 电机的优化设计和CAD 、新型功率变换电路拓扑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基于数字化控制器的控制策略研究、无位置检测方案的研究、振动噪声的研究和系统损耗的分析等。

(十一)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频化

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频化是电气传动界方兴未艾的热门课题。电能控制的高频化使传统的电气传动装置和电气元件小型化、节能化、智能化,使电流控制的速度由毫秒级缩短成微秒级,可采用某些传统的闭环控制来实现。本方向着重研究传动系统中高性能指标功率变换器的新控制方法:如全数字双PWM 控制的高性能指标变频器,大大提高了传统通用变频器的性能指标,特别适于电梯等位能负载的变频驱动。

(十二)工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结合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针对工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关键疑难问题提出高效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或工程实际设计与实现。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实践环节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课题安排,由指导教师提出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指导教师和学院共同考核。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导师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不包括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电气工程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4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智能控制及应用实践、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实践、实践环节(电气),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4-6学分。

课程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两部分组成,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认识,掌握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实物仿真与实时控制、仿真算法与系统体系结构等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对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利用先进的仿真算法进行仿真设计,了解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研究各种仿真技术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智能控制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模仿人类与生物的计算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结合计算机博弈,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使用方法,研究智能计算方法在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技术。

3. 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先进控制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针对典型冶金生产过程,将人工智能理论与传统控制相集成,反馈、预测、前馈相结

合,研究人工智能理论重要分支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践环节

电气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东北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三菱电机—东北大学FA 实验室、东北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大中型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依托项目现场或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电子与通信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依托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2010年获得一级博士授权学科)下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及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于一九八六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学科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讲师10人,至今已培养研究生百余人。 该学科方向明确, 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有线通信系统(如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网、IP 通信等),到无线通信系统(如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空天信息网、无线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涵盖了诸多通信领域。近几年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委课题等32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教材18部,专著6部,电教教材3部,本学科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本学科以信息论为基础,研究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本学科研究内容广泛,应用领域众多,包括滤波与变换、通信(编解码、调制与解调、数字公用交换、移动电话、数据或数字信号的加密、破译、软件无线电)、语音与语言处理(语音压缩、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增强、语音邮件、文本语音变换)、图像与图形处理(图像压缩、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变换、图像分割、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消费电子(数字音频、数字视频、CD/VCD/DVD)、医疗(超声、CT 、核磁共振)、军事(雷达、声纳、导航、GPS 、侦察卫星、阵列天线信号处理)、仪器(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机器人控制)等等。随着近年来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本学科发展迅速,而且日渐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多种新技术。本学科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电子通信系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技术支撑作用。 二、培养目标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子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 具体目标为 :

(一)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即基本理论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广,要比大学本科提高一个层次。

(三) 掌握解决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 了解电子与通信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里技术现状是指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五) 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即能够进行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

(六) 具有科研组织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七) 掌握一门外语, 能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 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力。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一)学制规定一般为 2 年, 最长不超过 4 年;

(二)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四、研究方向

(一)高速信息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在网络的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实时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流量控制、网络服务质量(QoS)控制、调度算法和实现机制、IP 交换技术及高效组播路由算法及协议的研究等。

(二)自组网络路由算法及基于自组网通信系统的重构与自恢复研究。

研究自组网络通信系统的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如,自组网络的路由算法、介质访问控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使系统达到良好的均衡性和橹棒性,且降低网络开销。

(三)空天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组网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研究LEO/MEO结构特点,提高卫星网远距离传输速度和可靠性,减少其对地面系统的依赖,以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要求,使用星际链路,并基于ATM 的特点进行卫星通信系统组网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四)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

进行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无线通信系统和协议的研究;无线短距离通信的核心协议,可选协议及其应用规范。无线Ad hoc网络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蓝牙技术的研究;红外通信技术的开发;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的研究与开发,无线通信安全性及无线局网交换机的研制与开发。

(五)物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网络的通信协议,网络互连,RFID 技术,调制解调技术,通信介质特性,网

络规划设计与开发,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技术。

(六)软件无线电

主要研究软件无线电接收机数学模型;多相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机数学模型;软件无线电发射机数学模型;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信号调制/解调算法;信号调制样式自动识别技术;智能天线技术。

(七)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主要研究随机数字信号分析、处理与模式识别,线性与非线性数字滤波器设计、小波分析、滤波器组、自适应滤波、功率谱估计、语音识别与合成、信息加密等。

(八)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技术、通信与监控系统

主要研究音、视频实时压缩、编码、处理,加密解密等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的应用,多媒体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CAI 演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通信中的信令系统与终端的集成,交互式多媒体技术。

(九)嵌入式计算机及其开发技术的研究

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技术的开发;可裁减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嵌入式的人机界面系统,如嵌入式窗口软件;嵌入式网络协议的开发,包括嵌入式tcp/ip,ppp 等;用于嵌入式系统和设备的数字喜好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语音、图象信号的压缩与处理, IP网上传输语音和图象信息;移动IP 技术的开发,主要开发移动IP 的核心协议技术;基于FPGA 的协议芯片的研究开发。

(十)基于IP 电信系统平台及其应用的研究

研究计算机网络与电信网络集成技术,呼叫中心技术以及IP 电话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电话智能网络平台的数据业务及多功能网终端。

(十一)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

主要研究二维信号即图像信号的处理,包括图像的非线性滤波、图像的压缩编码、图像的纹理分析、图像的形态处理、字符识别、图像信号的传输以及应用。

(十二)DSP 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与实时数字信号处理、DSP 算法、器件、系统及其应用。 (十三)智能信号处理专用芯片设计

主要研究采用EDA 技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 (十四)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

研究光网络生存性机制、路由和波长分配、资源优化、网络设计等问题;研究IP over WDM 多层多域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关键技术;研究RoF 光接入网关键技术。 五、课程设置学分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均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导师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有条件的可配一名来自学生受聘工作单位或其它企业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作为兼职副导师。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

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应用软件或系统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电子与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电子与通信工程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3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IP 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践、嵌入式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实践、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均为48学时,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96学时,6学分。3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每门课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课堂教学(可与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同名课程一起开课),另一部分为实践教学,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IP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内容包括IP 通信技术相关的信令协议、媒体传输、媒体编码和解码技术。要求重点掌握SIP/SDP协议、IMS 体系结构,RTP/RTCP和MSRP 协议工作原理,G.711/G.729/Speex、Mpeg4/H.264等编解码技术;并了解Presence 、IP 自动呼叫分配(ACD )、XCON 会议、IPTV 、IP 通信安全认证等相关概念。

(2)综合实验部分

学习构建IP-PBX 系统,了解其原理和实现方法,并进行系统配置,实现用户管理、会议服务器和呼叫中心功能;学习配置管理IP 通信终端,了解终端配置参数的含义,实验音视频会话、会议、视频监控等功能;程序设计进行IP-PBX 配置管理或实现SIP/IMS软终端部分功能。

2. 嵌入式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开设新课“嵌入式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对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实时信号处理系统及相关技术的认识和运用,掌握相关技术。

(2)综合实验部分

面向通信、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安全等方向,选择若干应用性课题和实验,重点研究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方法,完成系统设计方案和关键模块的电路和程序设计。

3.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网络互联与INTERNET 技术”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对互联网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互联网的网络协议。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网络,研究其组网方法、基于案例分析的组网方案、网络安全方案、网络管理方案等;选择典型的网络应用,完成网络应用的程序设计。 二、实践环节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 “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学院实验中心、通信与信息系统与信号与信息处理两学科(研究所)实验室,以及“985工程”重点支持的“信息化基础结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等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东软集团等等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依托项目现场或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控制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东北大学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1955年老一辈控制论专家郎世俊教授主持建立了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981年首批获得工业自动化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教授主持建立了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所,1984年获得控制理论与应用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建立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两个学科均被批准为辽宁省和冶金部重点学科,后经调整,成为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2001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并列第一。2002年,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一,在2006年的第二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二。2007年,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核心的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01年以来,围绕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以院士为核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其中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9人等为骨干,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学科现有两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教授33人,副教授57人,54人具有博士学位。该学科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其中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在国内外高校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70余人,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领导80余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结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本学科形成了以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方法与技术为核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方法与技术、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控制、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工业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鲁棒和容错控制理论。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体现在:面向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已形成优势,建成了冶金工业综合自动化科技创新实验平台;以国家科技创新群体为标志的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理论与实际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担国家重大应用研究项目,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能力强,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1年以来,本学科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生产全流程优化控制方

法及应用、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工业过程的监测、故障诊断与优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重点、面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和国家攻关课题、省市级等科研课题102项,企业重要技术改造项目220多项。总计科研经费27739万元(进款额2478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7282万元(进款额643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91篇,其中有1129篇被SCI 、EI 、ISTP 检索收录。申请/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55项,出版专著、教材46部。在IEEE 和IFAC 等重要系列性国际会议上做特邀大会报告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本学科主办《控制与决策》和《控制工程》杂志及举办每年一次的“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二、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自动化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为: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四)具有科研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技术

以冶金、电力和石化等工业为背景,以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或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研究面向工艺过程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二)生产过程的调度与管理

研究能对原料、能源和辅助材料的性质和供应情况的变化,对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的波动以及生产环境的意外情况作出迅速反应的柔性生产协调体系。

(三)复杂系统的综合优化

研究包括生产柔性、成本核算、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设备运行、过程控制等因素在内的、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优化理论和方法。

(四)工业过程建模与仿真

以复杂工业过程为背景,采用数学描述的定量方法和基于经验规则、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关系等描述的定性方法,在现场实践中进行建模和仿真应用研究。

(五)自适应控制

主要研究被控对象参数未知或时变时的建模与控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并结合神经元网络、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

(六)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元网络、遗传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方法的交叉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方面的应用。

(七)过程监测、诊断与优化控制

利用获得的实时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

(八)软测量技术

研究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物理量的预测估计方法。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实践环节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课题安排,由指导教师提出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指导教师和学院共同考核。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

专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不包括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控制工程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6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及应用实践、系统建模方法及应用实践、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模式识别技术与应用实践、智能计算及应用实践、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实践,均为32学时,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4学分。

课程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两部分组成,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复杂工业过程综合优化控制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生产过程中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来制定相应控制策略的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生产过程,研究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综合集成优化方法、基于案例分析的建模与优化控制方法。

2. 系统建模方法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了解各种对象模型的基本建立方法,掌握机理建模、数据建模、混合建模相关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生产过程,分别应用机理建模、数据建模、混合建模方法进行建模,通过与实际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种建模技术的特性与适用范围,重点研究基于数据的建模方法。

3. 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认识,掌握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实物仿真与实时控制、仿真算法与系统体系结构等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对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利用先进的仿真算法进行仿真设计,了解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研究各种仿真技术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 模式识别技术与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模式识别领域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机器人,对其中应用的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虚拟现实、智能计算等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研究各技术对机器人整体性能的影响。

5. 智能计算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模仿人类与生物的计算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结合计算机博弈,了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等智能算法的使用方法,研究智能计算方法在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技术。

6. 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针对典型冶金生产过程,将人工智能理论与传统控制相集成,反馈、预测、前馈相结合,研究人工智能理论重要分支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践环节

控制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东北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东北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天津钢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计算机技术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东北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东北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上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设立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在教育部进行的学科评估中,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十名。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1981年首批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计算机应用博士点。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从1993年起成立博士点,是辽宁省重点学科。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具有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中心、CERNET 东北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科覆盖面宽;学风扎实,注重实际,强调创新。在抓住国际前沿领域课题的同时,注重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抓住对国民经济由重大效益的项目。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学术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术带头人。近五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攻关、霍英东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市攻关和基金等300余个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近2亿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30余项,发明专利30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列入国际著名成果集。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3000余篇,已被SCI 、EI 收录的论文200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余部。本学科还广泛地开展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先后有多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也派出几十名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交流。截至2009年,本学科点已培养出博士100多名,硕士6000多名。现有在校博士生150多名,硕士生700多名。从1998年起,与东软集团、鞍钢、本钢等国有企业或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 二、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培养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为:

(一)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热爱本职工作,愿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即基本理论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广,要比大学本科提高一个层次。

(三) 掌握解决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 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里技术现状是指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现

状;发展趋势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五) 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即能够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

(六) 具有担负本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起牵头人、负责人、管理者的作用。 (七)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计算机技术相关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根据本人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实习。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新型网络通信协议,网络互联与路由选择,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性能分析,网络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远程教育及其他网络应用系统。

(二)数据库系统与应用

Web 数据管理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数据库安全,分布式数据库,对象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仓库及OLAP 技术,数据挖掘技术,XML 数据库技术,实时数据流系统。

(三)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软件编译技术,嵌入式软件仿真调试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嵌入式Internet 网络,嵌入式Internet 产品,Internet 电器设备接入服务器以及嵌入式蓝牙技术。

(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分布式环境下的密码学、信息隐藏、安全策略、授权与认证、数字签名、防火墙技术、VPN 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多媒体信息安全与保密、数据库系统安全、信息网格安全等。

(五)分布式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

多媒体综合处理,多媒体存储,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压缩/解缩,多媒体数据传输,电视会议系统,基于多媒体的协同工作系统(CSCW )。

(六)信息检索技术

以语言文本与多媒体资料为基础,特别是Web 信息为背景,进行图文、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摘取、过滤、分析、识别、组织、检索、分类和知识挖掘等方面的技术,及其在情报机构、新闻媒体、文档管理、广告设计方面的应用技术。

(七)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应用

实时专家系统开发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大型复杂问题领域,使用人工

智能的方法进行合作问题求解技术,包括自动推理技术、过程规划和调度、并行处理和协同规划、分布式知识库管理、多AGENT 系统,以及利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跨平台的AI 编程技术。

(八)Web 服务技术与网格服务技术

基于Web 服务和网格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基于Web 的信息集成机制和应用集成机制,支持电子商务的框架结构、电子商务的自协调机制、支持电子商务的事务模型等。

(九)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研究M16体系结构,MPRE 逻辑及新技术,信息系统建模,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企业物流系统等。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1.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

2. 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注:

(1)“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各4学时的专题学术讲座,还包括领域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其它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讲座教师负责考核,成绩各占“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总成绩的15%;其它内容由学院安排,最终成绩由学院确定并上报。

(2)实践环节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课题安排,由指导教师提出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指导教师和学院共同考核。

(3)除“实践教学”外,其它课程的设置如与本领域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专业的有关课程设置一致,不单独开设。 六、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

专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二)论文质量要求

1. 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 不同论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可靠,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工程软件、应用软件或系统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应需求分析合理,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三) 论文评审和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计算机技术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主要环节,计算机技术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共设置4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嵌入系统及应用实践、分布式系统及应用实践、软件工程及应用实践,均为48学时,工程硕士可以从中任选2门,共计6学分。4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每门课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课堂教学(与对应的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同名课程一起开课)另一部分为实践教学,由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综合实验由工程实验人员配合。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完成后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总量不少于2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5篇),或者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或者写出论文形式的实践报告(不少于5000字)。

1.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网络互联与INTERNET 技术”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对互联网其相关技术的认识,掌握互联网的网络协议。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网络,研究其组网方法、基于案例分析的组网方案、网络安全方案、网络管理方案等;选择典型的网络应用,完成网络应用的程序设计。

2. 嵌入系统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原理、设计及应用”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应用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嵌入式应用,完成相应的方案设计、硬件原理设计,并设计调试出相应的应用软件。

3. 分布式系统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布式系统的原理、概念和技术,以及开发分布式系统的环境和方法。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典型的分布式系统实现,如Hadoop 等,分析分布式系统实现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深入了解分布式系统中相关技术的实现;利用现有的分布式系统支持和开发环境,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分布式系统,从而进一步掌握利用分布式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4. 软件工程及应用实践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与学术型统招硕士的“软件工程学专题”一起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计算机辅助工具和环境。

(2)综合实验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完成对所选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等。 二、实践环节

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施细则:

1. 充分利用“软件工程”、“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嵌入式软件”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985工程”重点支持的“信息化基础结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等的有利条件,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安排4周的实践教学。

2. 与东软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的第一学年下学期依托项目现场或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4周。在实习前给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专题,在实习后要求每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写出实习报告。

3. 其余时间的实践教学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具体安排。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公共类课程一览表


相关文章

  • 武汉理工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10) 一.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是应用控制理论及技术实现现代工业.农业.国防以及其它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工程领域.培养现代工业.农业.国防自动化设备中控制系统和装置研 ...查看


  • 中北大学_20875
  • 中北大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第一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推进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 ...查看


  • 研究生学院工作总结
  • 在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所)以及各学位点通力配合,促进我院2011年度在招生录取.学位与培养.学科建设.规范管理.学生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 新增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新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 ...查看


  • 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硕士考试科目
  • 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硕士考研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金融硕士考试科目: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与国际接轨.熟悉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与企业金融运作,掌握金融创新工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北京大学金融硕士考试科目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理 ...查看


  •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差距,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新型的适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详细阐述了对于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创新.以及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 ...查看


  • 2017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 同济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章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引领可持续发展,具有创 ...查看


  • 东南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
  • 2011年,我校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134个(含12个一级学科和122个二级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15个,其中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7个(详见我校2011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在备注栏内均注明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2011年我校总 ...查看


  • 云南大学2014级全日制研究生入学报到须知_云南大学研究生院
  • 云南大学 2014 级全日制研究生入学报到须知 发布时间:2014-06-26 11:56:00.0 欢迎您,新同学! 祝贺您被录取为云南大学研究生!为了您能顺利报到注册,请仔细阅读 下列事项: 一.报到时间及地点 1.报到时间.地点: 硕 ...查看


  • 厦门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厦门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规模 本年度我校共招收博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