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駐訓:聚焦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
■野外駐訓,部隊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困難多、任務重。如何搞好野外駐訓期間裝備管理?怎樣解決野外裝備技術保障難題?請看——
新聞背景:
夏秋時節,正是野外駐訓的黃金時期。全軍各大單位把部隊拉到陌生地域,開展多種形式的野戰化訓練。隨著野外駐訓時間和訓練強度增加,裝備動用頻繁,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 為確保野外駐訓圓滿完成,各部隊著眼實戰需要,積極探索野外駐訓裝備保障新方法,按照維修方式平戰一體、維修任務上下銜接、資源配置綜合集成、力量編組平戰相容、運行機制順暢高效的裝備保障模式,努力提高部隊裝備野外保障能力。
根據野外駐訓實際,我們梳理出野外駐訓裝備保障中常見的7個方面問題,從技術層面進行深入剖析,以期給正在野外駐訓的部隊借鑒。
焦點一
如何防止裝備晶片野外受潮?
■按標準建立野外簡易庫房 ■制定野外駐訓裝備管理規定
盛夏的科爾沁草原,硝煙瀰漫,炮聲隆隆。某集團軍組織的一場野戰條件下實兵對抗演練正在激烈進行。
“紅”、“藍”對抗演練正進行到節骨眼上,某師一門火炮身管智慧檢測系統卻突然死機。維修保障人員紛紛上陣搶修,搗鼓半天也沒弄明白是咋回事。最後,請來的專家找到了癥結所在:一個關鍵晶片受潮,導致智慧檢測系統不能正常工作。
隨即,專家組帶著部隊的技術人員順藤摸瓜發現,該師野外存放該檢測系統的臨時庫房內溫度、濕度與規定要求嚴重不符,是晶片“罷工”的“罪魁禍首”。
此事引起了師領導的重視:近年來,隨著新裝備大量列裝,對裝備的管理和維修要求越來越高。在野外駐訓過程中,大批裝備在露天環境經受日曬雨淋,即使是有庫室存放,其通風條件、濕度、溫度等也不符合新裝備的存儲要求。
為此,師裏拿出專款建立野外簡易庫房,購進空調機、通風扇、吸潮機等設備;為新裝備建立電子檔案,適時進行量化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制訂科學的管理、使用和維護措施;下發了《野外駐訓中資訊化裝備維護保養細則及流程圖》,使野外駐訓裝備維護保養步入規範化軌道。野外駐訓以來,部隊裝備故障率明顯少於往年。
【行家解讀】某機械化師師長黃銘:武器裝備越是資訊化,技術保障越要科學化。實踐證明,對高新技術裝備管理只有從系統著眼、從細節著手,努力掌握其戰技術性能,探索其保障規律,才能使裝備不失保不失管,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焦點二
裝備野外搶修力量不夠怎麼辦?
■與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係 ■建立車載綜合裝備保障資訊網
“根據你們敘述的故障現象,我們認為是電子元件受潮所致,建議立即進行更換。”8月初,某防空旅裝備部維修人員,按照某廠家技術人員電話中的“點撥”,用了不到10分鐘就在野外排除了一台防空裝備的故障。
這個旅針對電子設備野外環境故障率高、保障人員少的實際,在對裝備進行隱患排查、精心維修的基礎上,與6家院校、科研院所和裝備生産廠家建立了協作關係;利用多種資訊技術,建立縱向聯通各基本
保障單元,橫向貫通業務機關、協作科研院所和裝備生産廠家的車載綜合裝備保障資訊網,實現野外駐訓裝備檢測手段數字化、作業方式自動化、遠端會診可視化。
憑藉牢固的協作關係,6家單位的技術人員“請”之即“來”。駐訓以來,他們通過技術人員來駐訓點指導、電話遠端會診等方式,已經排除疑難故障6起,發現並查處17起安全隱患。
【行家解讀】瀋陽軍區軍械裝甲部副部長宋德明:有些高新技術裝備,往往會涉及到多種學科前沿知識和技術。如果完全依靠本單位、本部門的力量,就會出現“孤掌難鳴”的局面。與軍地院校、科研院所、生産廠家建立協作關係,保障的速度就有可能加快,品質也會得到躍升。有時候,聯合協作也是一種力量。 焦點三
野外駐訓裝備維修如何達標?
■制定野外裝備維修新標準 ■設立野外裝備保障維修監察員
野外駐訓以來,某集團軍裝備部門調查發現,由於對野外裝備維修品質監控不夠嚴,一些承擔修理任務的單位時常交出“馬虎賬”:有的裝備看似維修得十分細緻,可沒幾天就“趴窩”;有的裝備維修標準落實不到位,存在漏項現象;有的裝備維修器材消耗單上簽“人情字”,導致裝備維修器材流失。
為此,集團軍組成各類武器裝備修理品質監察組,從一線裝備修理人員中選出33名業務精湛、素質過硬的技術骨幹,擔任野外駐訓裝備維修監察員,並制定野外駐訓裝備修理品質等級鑒定標準,對野外訓練的裝備維修進行全方位品質監控。
野外裝備維修標準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裝備保障能力。不久前,承擔牽引火炮修理任務的某師修理營,嚴格按集團軍制定的裝備修理品質標準,確保了裝備的維修品質。
【行家解讀】某集團軍裝備部副部長姜永虎:野外駐訓期間,部隊駐紮分散、裝備動用頻繁,沒有完好的戰術和技術性能,勢必影響訓練任務的完成。在野外駐訓裝備維修中推行監察員制度,不僅能及時發
現維修不合格的裝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裝備維修保障模式。
焦點四
怎樣提高野外裝備管理效益?
■建立野外裝備視頻監控網 ■將分散裝備保障模組集成化
7月23日清晨,某炮兵旅領導在野外駐訓點監控網前輕點滑鼠,全旅車輛、通信、火炮等6類裝備的維修保養情況一覽無余。旅裝備部一名助理員説:“領導可以隨時在網上查閱裝備維修保養情況,管裝和操裝人員一點也不敢馬虎。”
這個旅按照“超前預測、精確管理”的野外駐訓裝備保障要求,與野外駐訓的營連建立無線傳輸網路,將分散在8個野外場所的裝備保障模組集成化。同時,他們還利用數位智慧分析、溫度自動檢控等技術手段,開發了野戰裝備維修資訊傳輸系統等設備,形成電子眼、監控器、預警器遍佈各個野外裝備現場的視頻監控網。
如今,旅裝備部門在局域網上,就能實時追蹤裝備野外訓練的情況,形成了“白天看得清、晚上看得見、實時監控不間斷”的裝備管理新模式。野外駐訓以來,這個旅在野外成功組織了19種裝備遠端訓損評估和專家視頻會診,快速完成33個裝備故障檢測搶修作業,預先獲知並排除裝備故障21起。
【行家解讀】某集團軍高級工程師李平:將資訊化觸角延伸到野外訓練場,讓野外環境條件下的裝備保障單元要素緊密地聯結為一體,實現野外駐訓裝備保障一網共用、隨時調用,使野外駐訓裝備管理向“一網通”邁進一大步。可見,只要不斷提升綜合運用網路技術的能力,就能使整體作戰保障效能倍增。 焦點五
如何提高裝備野外搶修能力?
■建立野外“裝備保障資訊庫” ■提高裝備保障人員應變能力
剛駐訓不久,某師在駐訓地組織了一場裝備綜合保障演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預定的部署稍微做了一下調整,就攪亂了保障小分隊、班組的陣腳,影響了作戰保障進程。
本是萬無一失的演習設計,卻由於裝備保障人員缺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造成了處處被動的局面。為提高野外複雜條件下的搶修能力,這個師利用駐訓地複雜天候、地形環境,開展多種保障樣式的演練,使保障人員了解保障任務和各種作戰進程中須解決的問題;制定完善“突遭敵襲擊”、“較暗條件下組織搶救搶修”等50余套預案,錘鍊保障人員在生疏地域、惡劣氣候等複雜環境下進行精確、快速保障和處置急難險情的能力。
與此同時,這個師還結合野外駐訓實際,創建了由上萬組數據支撐的野外“裝備保障資訊庫”,攻克了一批野外裝備保障難題,提升了裝備技術人員的野外搶修應變能力。
【行家解讀】某坦克修理大隊大隊長蔣洪波:在瞬息萬變的資訊化戰場上,如果沒有隨機應變能力,就不可能贏得主動權。一方面,各級領導機關不能凡事都當“保姆”,要盡可能地為裝備保障人員創造出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另一方面,要抓住野外駐訓時機,充分發揮裝備保障人員主觀能動性,努力實現由“車間維修高手”向“戰場搶修能手”的轉變。
焦點六
如何解決裝備露天存放難題?
■制定露天防自然災害預案 ■建立“三區兩庫”野外保障模式
7月22日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從天而降。正在野外駐訓的某陸航團官兵,迅速啟動新研製的“露天存放直升機防冰雹預案”,運用自主革新的設備進行防護,確保了10余架參訓直升機安然無恙。 正在負責直升機野外訓練保障的團領導介紹,野外駐訓期間,駐地氣象條件十分複雜,大風、揚沙天
氣頻繁,沙塵一旦進入發動機、散熱裝置等部位,將會對裝備造成損傷。為杜絕事故隱患,這個團成立了技術革新攻關小組,對直升機易在野外訓練中出現問題的重點環節、部位、機件,認真分析研究,研製出了野戰搶修、野外指揮等5個方艙,創新了飛行保障、裝備搶修等“三區兩庫”野外保障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裝備露天存放難題。
近年來,該團在野外駐訓中先後創新21項技術成果,使直升機訓練較好地克服了大風、揚沙、低雲、降雨等複雜天候,出色地完成了海上空域飛行、海島起降、海上搜索營救等課目訓練,有效地提高了部隊裝備保障能力。
【行家解讀】某陸航團團長郭耀東:改變,不僅僅源於技術創新,更源於敢於和善於突破傳統的眼光和魄力。在野外駐訓期間,無論是專業訓練,還是技術保障,都要立足現有條件,充分加大對“知識和智力”資源的開發,善於在創新中攻難克險,用創新成果破解保障難題。
焦點七
如何安全管理野外駐訓裝備?
■建立裝備訓練風險評估機制 ■用資訊技術提升裝備管理水準
7月下旬,記者在某裝甲師訓練場看到,師“風險評估員”緊緊跟隨訓練全程,圍繞訓練課目、品質指標、方法步驟、訓練防護和裝備性能等19個方面定性定量分析,列出了涵蓋多個訓練環節的“風險清單”。
這個師領導告訴記者,這些“風險評估員”把部隊不同訓練地、不同階段的安全隱患一一列出,並標明危險等級,相當於給部隊提供了一份詳細的安全隱患自查自糾“任務書”,便於部隊逐個制定防範措施,將安全隱患消滅于萌芽之中。
野外駐訓後,集團軍裝備部領導針對駐訓場霧多、風沙大、地勢險和訓練難度大、危險系數高的實際,
要求各單位成立安全風險評估小組,指定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裝備保障人員擔任“風險評估員”,經系統培訓後上崗司職。
“風險評估員”主要負責提供決策依據,制定訓練安全風險評估方案,對訓練活動進行裝備安全風險評估,督導部隊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同時,他們還運用資訊技術,在各個野外器材倉庫內安裝監控器,讓保管人員通過聲音感測器、光電感應器、紅外夜視儀等先進資訊技術裝備,提高野外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水準。
【行家解讀】某裝甲師副師長劉鑫:隨著部隊技術含量的快速提高,管理對技術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只有擺脫傳統觀念和習慣思維束縛,在完善教育管理措施的同時,引進新的技術成果,創造出技術管理新模式,才能提高野外環境條件下的裝備管理水準。
實現裝備保障新跨越
■某集團軍裝備部部長 徐 仁
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規定,部隊每年野外駐訓時間不少於4個月。加上外出演習和進行特別課目的施訓,大多數部隊每年外訓時間在半年以上,長的超過8個月,比過去增加了一倍多。野外駐訓時間增長,給裝備保障管理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因此,抓好野外駐訓裝備全程跟蹤管理與技術保障,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野外駐訓期間,部隊由相對集中到高度分散,環境由整齊劃一到相對混雜,條件由相對舒適到比較艱苦,加上裝備動用頻繁,裝備管理和技術保障面臨的矛盾和困難增多。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促進裝備建設的難得時機。為此,我們要乘勢而上,勇於創新實踐,努力將營區裝備制度向野外延伸,形成完備的野外駐訓裝備使用管理和維護保養制度,以確保所有參訓裝備不失管不失保。
從某種意義上説,未來戰場的需要,就是引導野外條件下裝備保障的“方向標”。縮小保障與實戰的差距,是野外條件下裝備保障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因此,要自覺按照實戰標準,堅持“把敵情設真、把環
境設險、把情況設變”,切實在“倣真戰場”中練機動、練保障、練協同,使演練場真正變成準戰場,使野外駐訓成為一次實戰檢驗。要集中精兵強將,對戰鬥裝備指揮、戰場裝備管理、物資器材補給等關鍵性課題進行攻關,系統破解制約作戰保障能力提升的重點難點問題,逐步將車間裏的“技術大拿”練成複雜戰場中的裝備“救護神”。
現代戰爭是以資訊化作支撐的,只有掌握資訊主導權,才能在未來戰場上穩操勝券。因此,積極開發裝備保障橫向一體化技術、資訊識別技術,將資訊技術融入裝備保障的全過程和全要素,構建“互聯、開放、共用”的資訊化裝備保障平臺,真正做到戰時指揮快速組網、戰損等級快速評估、保障決心快速確定、保障命令快速下達、保障行動實時控制,有效地提升部隊資訊化條件下作戰保障效能。
野外駐訓:聚焦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
■野外駐訓,部隊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困難多、任務重。如何搞好野外駐訓期間裝備管理?怎樣解決野外裝備技術保障難題?請看——
新聞背景:
夏秋時節,正是野外駐訓的黃金時期。全軍各大單位把部隊拉到陌生地域,開展多種形式的野戰化訓練。隨著野外駐訓時間和訓練強度增加,裝備動用頻繁,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 為確保野外駐訓圓滿完成,各部隊著眼實戰需要,積極探索野外駐訓裝備保障新方法,按照維修方式平戰一體、維修任務上下銜接、資源配置綜合集成、力量編組平戰相容、運行機制順暢高效的裝備保障模式,努力提高部隊裝備野外保障能力。
根據野外駐訓實際,我們梳理出野外駐訓裝備保障中常見的7個方面問題,從技術層面進行深入剖析,以期給正在野外駐訓的部隊借鑒。
焦點一
如何防止裝備晶片野外受潮?
■按標準建立野外簡易庫房 ■制定野外駐訓裝備管理規定
盛夏的科爾沁草原,硝煙瀰漫,炮聲隆隆。某集團軍組織的一場野戰條件下實兵對抗演練正在激烈進行。
“紅”、“藍”對抗演練正進行到節骨眼上,某師一門火炮身管智慧檢測系統卻突然死機。維修保障人員紛紛上陣搶修,搗鼓半天也沒弄明白是咋回事。最後,請來的專家找到了癥結所在:一個關鍵晶片受潮,導致智慧檢測系統不能正常工作。
隨即,專家組帶著部隊的技術人員順藤摸瓜發現,該師野外存放該檢測系統的臨時庫房內溫度、濕度與規定要求嚴重不符,是晶片“罷工”的“罪魁禍首”。
此事引起了師領導的重視:近年來,隨著新裝備大量列裝,對裝備的管理和維修要求越來越高。在野外駐訓過程中,大批裝備在露天環境經受日曬雨淋,即使是有庫室存放,其通風條件、濕度、溫度等也不符合新裝備的存儲要求。
為此,師裏拿出專款建立野外簡易庫房,購進空調機、通風扇、吸潮機等設備;為新裝備建立電子檔案,適時進行量化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制訂科學的管理、使用和維護措施;下發了《野外駐訓中資訊化裝備維護保養細則及流程圖》,使野外駐訓裝備維護保養步入規範化軌道。野外駐訓以來,部隊裝備故障率明顯少於往年。
【行家解讀】某機械化師師長黃銘:武器裝備越是資訊化,技術保障越要科學化。實踐證明,對高新技術裝備管理只有從系統著眼、從細節著手,努力掌握其戰技術性能,探索其保障規律,才能使裝備不失保不失管,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焦點二
裝備野外搶修力量不夠怎麼辦?
■與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係 ■建立車載綜合裝備保障資訊網
“根據你們敘述的故障現象,我們認為是電子元件受潮所致,建議立即進行更換。”8月初,某防空旅裝備部維修人員,按照某廠家技術人員電話中的“點撥”,用了不到10分鐘就在野外排除了一台防空裝備的故障。
這個旅針對電子設備野外環境故障率高、保障人員少的實際,在對裝備進行隱患排查、精心維修的基礎上,與6家院校、科研院所和裝備生産廠家建立了協作關係;利用多種資訊技術,建立縱向聯通各基本
保障單元,橫向貫通業務機關、協作科研院所和裝備生産廠家的車載綜合裝備保障資訊網,實現野外駐訓裝備檢測手段數字化、作業方式自動化、遠端會診可視化。
憑藉牢固的協作關係,6家單位的技術人員“請”之即“來”。駐訓以來,他們通過技術人員來駐訓點指導、電話遠端會診等方式,已經排除疑難故障6起,發現並查處17起安全隱患。
【行家解讀】瀋陽軍區軍械裝甲部副部長宋德明:有些高新技術裝備,往往會涉及到多種學科前沿知識和技術。如果完全依靠本單位、本部門的力量,就會出現“孤掌難鳴”的局面。與軍地院校、科研院所、生産廠家建立協作關係,保障的速度就有可能加快,品質也會得到躍升。有時候,聯合協作也是一種力量。 焦點三
野外駐訓裝備維修如何達標?
■制定野外裝備維修新標準 ■設立野外裝備保障維修監察員
野外駐訓以來,某集團軍裝備部門調查發現,由於對野外裝備維修品質監控不夠嚴,一些承擔修理任務的單位時常交出“馬虎賬”:有的裝備看似維修得十分細緻,可沒幾天就“趴窩”;有的裝備維修標準落實不到位,存在漏項現象;有的裝備維修器材消耗單上簽“人情字”,導致裝備維修器材流失。
為此,集團軍組成各類武器裝備修理品質監察組,從一線裝備修理人員中選出33名業務精湛、素質過硬的技術骨幹,擔任野外駐訓裝備維修監察員,並制定野外駐訓裝備修理品質等級鑒定標準,對野外訓練的裝備維修進行全方位品質監控。
野外裝備維修標準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裝備保障能力。不久前,承擔牽引火炮修理任務的某師修理營,嚴格按集團軍制定的裝備修理品質標準,確保了裝備的維修品質。
【行家解讀】某集團軍裝備部副部長姜永虎:野外駐訓期間,部隊駐紮分散、裝備動用頻繁,沒有完好的戰術和技術性能,勢必影響訓練任務的完成。在野外駐訓裝備維修中推行監察員制度,不僅能及時發
現維修不合格的裝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裝備維修保障模式。
焦點四
怎樣提高野外裝備管理效益?
■建立野外裝備視頻監控網 ■將分散裝備保障模組集成化
7月23日清晨,某炮兵旅領導在野外駐訓點監控網前輕點滑鼠,全旅車輛、通信、火炮等6類裝備的維修保養情況一覽無余。旅裝備部一名助理員説:“領導可以隨時在網上查閱裝備維修保養情況,管裝和操裝人員一點也不敢馬虎。”
這個旅按照“超前預測、精確管理”的野外駐訓裝備保障要求,與野外駐訓的營連建立無線傳輸網路,將分散在8個野外場所的裝備保障模組集成化。同時,他們還利用數位智慧分析、溫度自動檢控等技術手段,開發了野戰裝備維修資訊傳輸系統等設備,形成電子眼、監控器、預警器遍佈各個野外裝備現場的視頻監控網。
如今,旅裝備部門在局域網上,就能實時追蹤裝備野外訓練的情況,形成了“白天看得清、晚上看得見、實時監控不間斷”的裝備管理新模式。野外駐訓以來,這個旅在野外成功組織了19種裝備遠端訓損評估和專家視頻會診,快速完成33個裝備故障檢測搶修作業,預先獲知並排除裝備故障21起。
【行家解讀】某集團軍高級工程師李平:將資訊化觸角延伸到野外訓練場,讓野外環境條件下的裝備保障單元要素緊密地聯結為一體,實現野外駐訓裝備保障一網共用、隨時調用,使野外駐訓裝備管理向“一網通”邁進一大步。可見,只要不斷提升綜合運用網路技術的能力,就能使整體作戰保障效能倍增。 焦點五
如何提高裝備野外搶修能力?
■建立野外“裝備保障資訊庫” ■提高裝備保障人員應變能力
剛駐訓不久,某師在駐訓地組織了一場裝備綜合保障演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預定的部署稍微做了一下調整,就攪亂了保障小分隊、班組的陣腳,影響了作戰保障進程。
本是萬無一失的演習設計,卻由於裝備保障人員缺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造成了處處被動的局面。為提高野外複雜條件下的搶修能力,這個師利用駐訓地複雜天候、地形環境,開展多種保障樣式的演練,使保障人員了解保障任務和各種作戰進程中須解決的問題;制定完善“突遭敵襲擊”、“較暗條件下組織搶救搶修”等50余套預案,錘鍊保障人員在生疏地域、惡劣氣候等複雜環境下進行精確、快速保障和處置急難險情的能力。
與此同時,這個師還結合野外駐訓實際,創建了由上萬組數據支撐的野外“裝備保障資訊庫”,攻克了一批野外裝備保障難題,提升了裝備技術人員的野外搶修應變能力。
【行家解讀】某坦克修理大隊大隊長蔣洪波:在瞬息萬變的資訊化戰場上,如果沒有隨機應變能力,就不可能贏得主動權。一方面,各級領導機關不能凡事都當“保姆”,要盡可能地為裝備保障人員創造出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另一方面,要抓住野外駐訓時機,充分發揮裝備保障人員主觀能動性,努力實現由“車間維修高手”向“戰場搶修能手”的轉變。
焦點六
如何解決裝備露天存放難題?
■制定露天防自然災害預案 ■建立“三區兩庫”野外保障模式
7月22日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從天而降。正在野外駐訓的某陸航團官兵,迅速啟動新研製的“露天存放直升機防冰雹預案”,運用自主革新的設備進行防護,確保了10余架參訓直升機安然無恙。 正在負責直升機野外訓練保障的團領導介紹,野外駐訓期間,駐地氣象條件十分複雜,大風、揚沙天
氣頻繁,沙塵一旦進入發動機、散熱裝置等部位,將會對裝備造成損傷。為杜絕事故隱患,這個團成立了技術革新攻關小組,對直升機易在野外訓練中出現問題的重點環節、部位、機件,認真分析研究,研製出了野戰搶修、野外指揮等5個方艙,創新了飛行保障、裝備搶修等“三區兩庫”野外保障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裝備露天存放難題。
近年來,該團在野外駐訓中先後創新21項技術成果,使直升機訓練較好地克服了大風、揚沙、低雲、降雨等複雜天候,出色地完成了海上空域飛行、海島起降、海上搜索營救等課目訓練,有效地提高了部隊裝備保障能力。
【行家解讀】某陸航團團長郭耀東:改變,不僅僅源於技術創新,更源於敢於和善於突破傳統的眼光和魄力。在野外駐訓期間,無論是專業訓練,還是技術保障,都要立足現有條件,充分加大對“知識和智力”資源的開發,善於在創新中攻難克險,用創新成果破解保障難題。
焦點七
如何安全管理野外駐訓裝備?
■建立裝備訓練風險評估機制 ■用資訊技術提升裝備管理水準
7月下旬,記者在某裝甲師訓練場看到,師“風險評估員”緊緊跟隨訓練全程,圍繞訓練課目、品質指標、方法步驟、訓練防護和裝備性能等19個方面定性定量分析,列出了涵蓋多個訓練環節的“風險清單”。
這個師領導告訴記者,這些“風險評估員”把部隊不同訓練地、不同階段的安全隱患一一列出,並標明危險等級,相當於給部隊提供了一份詳細的安全隱患自查自糾“任務書”,便於部隊逐個制定防範措施,將安全隱患消滅于萌芽之中。
野外駐訓後,集團軍裝備部領導針對駐訓場霧多、風沙大、地勢險和訓練難度大、危險系數高的實際,
要求各單位成立安全風險評估小組,指定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裝備保障人員擔任“風險評估員”,經系統培訓後上崗司職。
“風險評估員”主要負責提供決策依據,制定訓練安全風險評估方案,對訓練活動進行裝備安全風險評估,督導部隊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同時,他們還運用資訊技術,在各個野外器材倉庫內安裝監控器,讓保管人員通過聲音感測器、光電感應器、紅外夜視儀等先進資訊技術裝備,提高野外裝備管理與技術保障水準。
【行家解讀】某裝甲師副師長劉鑫:隨著部隊技術含量的快速提高,管理對技術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只有擺脫傳統觀念和習慣思維束縛,在完善教育管理措施的同時,引進新的技術成果,創造出技術管理新模式,才能提高野外環境條件下的裝備管理水準。
實現裝備保障新跨越
■某集團軍裝備部部長 徐 仁
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規定,部隊每年野外駐訓時間不少於4個月。加上外出演習和進行特別課目的施訓,大多數部隊每年外訓時間在半年以上,長的超過8個月,比過去增加了一倍多。野外駐訓時間增長,給裝備保障管理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因此,抓好野外駐訓裝備全程跟蹤管理與技術保障,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野外駐訓期間,部隊由相對集中到高度分散,環境由整齊劃一到相對混雜,條件由相對舒適到比較艱苦,加上裝備動用頻繁,裝備管理和技術保障面臨的矛盾和困難增多。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促進裝備建設的難得時機。為此,我們要乘勢而上,勇於創新實踐,努力將營區裝備制度向野外延伸,形成完備的野外駐訓裝備使用管理和維護保養制度,以確保所有參訓裝備不失管不失保。
從某種意義上説,未來戰場的需要,就是引導野外條件下裝備保障的“方向標”。縮小保障與實戰的差距,是野外條件下裝備保障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因此,要自覺按照實戰標準,堅持“把敵情設真、把環
境設險、把情況設變”,切實在“倣真戰場”中練機動、練保障、練協同,使演練場真正變成準戰場,使野外駐訓成為一次實戰檢驗。要集中精兵強將,對戰鬥裝備指揮、戰場裝備管理、物資器材補給等關鍵性課題進行攻關,系統破解制約作戰保障能力提升的重點難點問題,逐步將車間裏的“技術大拿”練成複雜戰場中的裝備“救護神”。
現代戰爭是以資訊化作支撐的,只有掌握資訊主導權,才能在未來戰場上穩操勝券。因此,積極開發裝備保障橫向一體化技術、資訊識別技術,將資訊技術融入裝備保障的全過程和全要素,構建“互聯、開放、共用”的資訊化裝備保障平臺,真正做到戰時指揮快速組網、戰損等級快速評估、保障決心快速確定、保障命令快速下達、保障行動實時控制,有效地提升部隊資訊化條件下作戰保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