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论文关于资产证劵的论文:
浅议如何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资产证劵化
【摘 要】资产证劵化做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日渐成熟的融资工具, 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在我国, 资产证劵化更多用于安全隔离作用, 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证劵化, 是一个争议颇大的议题。笔者提出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该着眼于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上,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结合中国的实际, 不盲目照搬, 从而正确利用。
【关键词】资产证劵化;中国实际;融资
一、资产证劵化
通俗地讲,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包括贷款或其他债务工具) 进行一系列的组合, 使其能产生稳定而可预期的现金流收益, 再配以相应的信用增级, 将其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具体来说, 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起人把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组合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 再由特殊目的载体以该资产作为担保, 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收回购买资金的一个技术和过程。
二、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劵化的必要性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的发展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从宏观方面看, 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降低金融风险, 促进经济发展, 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从微观方面看, 开展住房按揭等贷款的证券化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优化资产负债匹
配结构, 分散抵押贷款风险, 有利于降低按揭贷款利率, 减轻购房人的还款利息负担, 也便于简化不动产转让手续, 扩大不动产交易市场。
1.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流储蓄资金, 壮大资本市场规模。资产证券化能提供新的金融市场产品, 丰富资本市场结构。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变为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 丰富了证券市场中的证券品种, 特别是丰富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品种, 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储蓄替代型投资工具。这无疑会丰富市场的金融工具结构, 对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 丰富了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为筹资主体提供了一种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型筹资工具, 可以使筹资主体利用银行信用以外的证券信用筹集资金。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选择。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风险低、标准化和流动性高的特点, 其市场前景广阔。
2.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意义。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提高资产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 商业银行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剥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 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 从而有效缓解流动性风险压力。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 降低不良贷款率。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地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 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 将银行资
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 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赢利能力, 改善收入结构。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将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调整收入结构提供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 还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赚取收益。
三、我国引入资产证劵化的思路
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实践给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不在于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资产支持证券化工具, 而更多的应该是资产证券化这种思路,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探讨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中国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应该是通过引入资产证券化来改善融资结构, 完善证券市场,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通过不同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为投资者提供足够多的可选择的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 从而分流银行体系存在的巨额储蓄资金, 缓解银行体系信贷扩张的冲动和压力, 降低宏观调控的成本。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开辟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 之外的第三条直接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监督约束机制, 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 支持国家基础设施等经济瓶颈领域建设, 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四、结合中国实际发展资产证券化
首先优先考虑对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 特别是有稳定现金流预期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如电力、供水、水处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储备、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林地等资源资产的证券化。据估算, 中国目前全部债务存量已超过1. 8万亿元, 且中国国债正在步入借新还旧的高度债务时期, 国家财政的债务本息支付任务沉重, 年还本付息额达到5000亿元以上, 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大大降低。而随着国家经济战略转移,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资产证券化完全可以使我们走上开发性金融之路, 既可以达到分流储蓄、丰富证券市场投资品种,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又可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二是积极改善融资结构, 通过资产证券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建立起新的融资渠道, 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完全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 特别是那些拥有优质资产、发展前景明朗、经营业务透明度高、现金流充沛、处于行业上升期的成长型企业, 在现有融资条件下, 很难直接发行企业债券或短期融资券, 资产证券化方式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和德国的经验, 特别是德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动部的统计, 德国目前有中小企业约330万家, 占全部手工业、工商和服务行业
企业的99. 7%,提供了德国所有工作岗位的69. 7%,其产值占全部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的48. 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经济体制的支柱。同美、英相比, 德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不够发达,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但最新调查表明, 这种偏好已经开始在改变。德国政府除了通过风险资本支持外, 2000年以来, 德国中小企业银行开始联合德国各类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启动了平台“Promise ”(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证券化) 。而韩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2002年以后也已扩大到了中小企业融资, 并初具规模。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与德国十分相似。我国长江及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及民营企业非常发达, 发展速度很快, 许多企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市场份额稳定、现金流充沛, 这就为这类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需要做的是转变观念, 采取一定的措施, 比如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或担保机构、资产证券化保护基金等机构, 为大规模开展资产证券化创造条件。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 资产证券化对化解金融信贷风险的作用, 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必须纳入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上来, 服从于国家的货币政策, 从而抑制可能引发的信贷扩张冲动。“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这是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表现。相信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深入, 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结构、不同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 融资结构会逐渐完善起来, 真正体现出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超英:资产证券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尹龙:资产证券化: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 1999(5).
[3]梁钧: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成本[J].上海金融, 2000(3).
[4]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资产证券化论文关于资产证劵的论文:
浅议如何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资产证劵化
【摘 要】资产证劵化做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日渐成熟的融资工具, 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在我国, 资产证劵化更多用于安全隔离作用, 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证劵化, 是一个争议颇大的议题。笔者提出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该着眼于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上,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结合中国的实际, 不盲目照搬, 从而正确利用。
【关键词】资产证劵化;中国实际;融资
一、资产证劵化
通俗地讲,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包括贷款或其他债务工具) 进行一系列的组合, 使其能产生稳定而可预期的现金流收益, 再配以相应的信用增级, 将其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具体来说, 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起人把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组合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 再由特殊目的载体以该资产作为担保, 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收回购买资金的一个技术和过程。
二、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劵化的必要性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的发展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从宏观方面看, 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降低金融风险, 促进经济发展, 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从微观方面看, 开展住房按揭等贷款的证券化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优化资产负债匹
配结构, 分散抵押贷款风险, 有利于降低按揭贷款利率, 减轻购房人的还款利息负担, 也便于简化不动产转让手续, 扩大不动产交易市场。
1.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流储蓄资金, 壮大资本市场规模。资产证券化能提供新的金融市场产品, 丰富资本市场结构。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变为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 丰富了证券市场中的证券品种, 特别是丰富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品种, 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储蓄替代型投资工具。这无疑会丰富市场的金融工具结构, 对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 丰富了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为筹资主体提供了一种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型筹资工具, 可以使筹资主体利用银行信用以外的证券信用筹集资金。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选择。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风险低、标准化和流动性高的特点, 其市场前景广阔。
2.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意义。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提高资产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 商业银行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剥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 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 从而有效缓解流动性风险压力。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 降低不良贷款率。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地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 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 将银行资
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 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赢利能力, 改善收入结构。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将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调整收入结构提供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 还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赚取收益。
三、我国引入资产证劵化的思路
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实践给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不在于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资产支持证券化工具, 而更多的应该是资产证券化这种思路,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探讨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中国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应该是通过引入资产证券化来改善融资结构, 完善证券市场,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通过不同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为投资者提供足够多的可选择的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 从而分流银行体系存在的巨额储蓄资金, 缓解银行体系信贷扩张的冲动和压力, 降低宏观调控的成本。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开辟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 之外的第三条直接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监督约束机制, 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 支持国家基础设施等经济瓶颈领域建设, 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四、结合中国实际发展资产证券化
首先优先考虑对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 特别是有稳定现金流预期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如电力、供水、水处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储备、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林地等资源资产的证券化。据估算, 中国目前全部债务存量已超过1. 8万亿元, 且中国国债正在步入借新还旧的高度债务时期, 国家财政的债务本息支付任务沉重, 年还本付息额达到5000亿元以上, 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大大降低。而随着国家经济战略转移,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资产证券化完全可以使我们走上开发性金融之路, 既可以达到分流储蓄、丰富证券市场投资品种,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又可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二是积极改善融资结构, 通过资产证券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建立起新的融资渠道, 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完全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 特别是那些拥有优质资产、发展前景明朗、经营业务透明度高、现金流充沛、处于行业上升期的成长型企业, 在现有融资条件下, 很难直接发行企业债券或短期融资券, 资产证券化方式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和德国的经验, 特别是德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动部的统计, 德国目前有中小企业约330万家, 占全部手工业、工商和服务行业
企业的99. 7%,提供了德国所有工作岗位的69. 7%,其产值占全部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的48. 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经济体制的支柱。同美、英相比, 德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不够发达,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但最新调查表明, 这种偏好已经开始在改变。德国政府除了通过风险资本支持外, 2000年以来, 德国中小企业银行开始联合德国各类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启动了平台“Promise ”(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证券化) 。而韩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2002年以后也已扩大到了中小企业融资, 并初具规模。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与德国十分相似。我国长江及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及民营企业非常发达, 发展速度很快, 许多企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市场份额稳定、现金流充沛, 这就为这类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需要做的是转变观念, 采取一定的措施, 比如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或担保机构、资产证券化保护基金等机构, 为大规模开展资产证券化创造条件。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 资产证券化对化解金融信贷风险的作用, 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必须纳入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上来, 服从于国家的货币政策, 从而抑制可能引发的信贷扩张冲动。“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这是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表现。相信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深入, 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结构、不同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 融资结构会逐渐完善起来, 真正体现出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超英:资产证券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尹龙:资产证券化: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 1999(5).
[3]梁钧: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成本[J].上海金融, 2000(3).
[4]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