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1、商品的含义及特点?

商品的含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书P31

特点: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1-32

2、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因素。

(1)利润率;(2)预付资本的多少;(3)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5)积累率。书P211

3、价值、价值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2

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书P35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价值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书P129

4、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1)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上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书P42

5、货币的产生、本质与职能。

产生: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书P45 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书P45

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执行此职能时只是观念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3)作为贮藏手段的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作为支付手段指的是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书P48

6、产业资本循环形式及条件。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书P71

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书P72

7、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因素。

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

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上,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则较快。因此,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书P72-73

8、货币与资本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一般等价物。书P45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繁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书P62

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二是流通的目的不同;三是流通的限度不同。书P63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价值的增殖,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关键在于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得到增殖,货币才能转化成为资本。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为劳动力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但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大于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况。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指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着的劳动者的能力才能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劳动者的生存和维持,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11、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就业的机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品。书P349-351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法律和行政手段。

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经济计划因而成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实现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书P351-353

1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惟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IMF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将其规则扩展到全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

由上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即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有:

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之初,为实现工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它们现实的资源禀赋却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资金和技术,这种资源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②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出现了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要素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成为传统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全球性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是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③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目前世界贸易发展出现一个新特点,即制成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在一些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

④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⑤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国家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也可以从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体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高,经济发展往往比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贫困人口不断下降。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有:

①资本流动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人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对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②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③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1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2)影响年剩

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核心是分析和概括保证产业资本循环进行的必要条件。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连续继起。资本周转理论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二: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构成。而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节省预付资本等。(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同样要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关系重大。(3)保证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此基础上,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根据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不同情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以下四种:(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二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一种重要形式;(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是一种形式。书P172-175

15、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经营相分离,农业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量的农业劳动者既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同时又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从而成为了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2)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土地所有者,不经营农业,而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经营。(3)经营农业的资本家,自己既没有土地,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是靠承租土地和雇佣农业工人进行农业经营。

这样,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了三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阶级,即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书P143-145

16、部门内部竞争、部门之间竞争与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竞争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竞争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这两种竞争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部门内部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办法是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本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获得较好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

以便争夺市场并且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使整个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自己的资本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中去。竞争的结果是使各个部门之间本来不同的利润率趋向于一致,因而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平均利润率。总起来说,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也可以说,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书P137-138

17、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1)利润率(p’)和剩余价值率(m’)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m/c+v,m’=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书136-137

18、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区别与联系。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1)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级差地租是经营垄断权,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2)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价值。(3)归属不同:绝对地租归地主,而级差地租归农业资本家和地主。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联系:均体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9、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书P127-128

20、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科学技术的进步;(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书P189

21、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区别:(1)定义: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是通过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股份公司的办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2)实质:资本积累表现为资

本的“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和重组。(3)时间:资本积聚受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作为资本集中载体之一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

联系:(1)资本积聚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资本积聚水平决定着资本集中能力。(2)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利润的增长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

2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与实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因为计件工资的制定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资本家是用日工资除以每个工作日的产量定额的办法,来确定没见产品的工资单价的。书P133-134

2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第三,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第二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2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

(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区别: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25、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书P124-125

2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损耗。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两者的区别归纳起来有: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价值是分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价值则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②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③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性预付,多次收回,回收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性预付,一次性收回,回收期短。④物质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期限内,不需要不断购买或更新;而流动资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在实物形式上不断更新。

(2)固定资本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自然形态的损耗,也叫有形磨损或物质损耗。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的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作用引起价值上的损耗,也称无形磨损或精神损耗。

27、简述跨国公司含义及其主要特点。

含义:跨国公司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组织形式。书P189

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相应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书P189

28、剩余价值分割。

剩余价值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

(1)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三)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9、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第三,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书P88

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原因及周期性。

实质: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书P216

原因: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级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书P218

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书P218

一. 概念:

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职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2.生产力: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时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4.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二. 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D)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产品的消费形式 D、生产工具的水平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A、物质资料生产 B、社会生产关系

C、劳动方式 D、商品生产

6.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A)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 多选题:

1.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 B C)

A.劳动者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科学技术 E.经济信息

2.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 B C D)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E.管理

四.辨析题: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答:错误。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它,但可以利用它。

人们在发现,认识规律方面,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作用。如果人们善于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能较早发现,认识,掌握和利用规律,避免受规律自发力量的支配。

人们还可以研究在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结合现有经济条件,选择有利的实现形式为社会造福。

五.思考题:

1. 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阻碍、破坏作用。

2. 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人们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经济规律只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人们虽然可以创造、改变、消灭经济条件,但人们的行为必须根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要求去进行。人们的行为如果违背经济规律要求,就会受其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科学表述,概括,自觉熟练运用经济规律。

3. 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关系。

答: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性质。

生产的水平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水平。

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在:

它们有可能对生产起促进作用。

也可能对生产其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他们对生产起何种作用,完全取决于交换,分配,消费三个环节是否与生产适应。如果再生产的4个环节相互适应,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一.概念: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4.价值: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8.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偶遇滥发纸币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二. 单选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C )

A.价值与价格 B.使用价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C)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4.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5.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C)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了5斤苹果

6.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7.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8.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的是:(B)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D.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9.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 C )

A.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B、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劳动

10.各种商品的价值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一价值形式是:(C)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1.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B )

A.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三.多选题:

1.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C E)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不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2.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A B D E)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发行量 D.货币流通速度 E.商品价格总额

3.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B C E)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企业支付职工工资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4.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A C E)

A.市场竞争 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价格波动

D.资源的有效配置 E.供求关系的变化

5.商品是(A C D E)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劳动者生产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D.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E.一个历史的范畴

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 C)

A.价值尺度 B.价格标准 C.流通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四. 辨析题:

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价值量不变。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2.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商品价格总额增加一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增加一倍。 答:错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市场上待售商品的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这就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货币流通的最基本规律。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答:错误。不一定,因为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其中的任何一个,物品都不可能成为商品。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价值的。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关系本身的产物。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因此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交换价值(即不具有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对。

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才成为货币。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金银本身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容易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合充当货币商品,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五. 思考题:

问答题

1.简述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答: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

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2)它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相关。劳动价值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内在联系。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答: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例: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许多生产者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投入到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当商品价格低于价值,许多生产者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把资源转移到其他部门。

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举例说明即可)

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举例说明即可)

5.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统一性表现在: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不仅要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必须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一切商品对于其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商品生产者实现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也为其他一些理论提供了基础。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上的。

政治经济学(三)

第三章资本生产

一. 概念: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名义工资: 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是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二. 单选题:

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态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D )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在使用过程中( D )

A.能转移和保存自身的价值 B、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C、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B)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5.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C)

A、c+v B、c+v+m C、v+m D、c+m

6.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8.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D)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劳动成为商品 C.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 D.劳动力具有价值

11.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A)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D.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1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C )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13.已有的、分散存在的单个资本的集合叫(B)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资本增殖 D.资本积累

14.资本有机构成(C)

A.就是资本技术构成 B.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C.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是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

A. c的比重上升,v的比重下降 B. c的比重下降,v的比重上升

C.c和v按相同比例上升D.c和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16.剩余价值率是(A)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17.资本总公式是(D)

A.W—G—W′ B.W—G—W C.G—W—G D.G—W—G′

18.能正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是( A )

A.剩余价值率 B.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年利润率

19.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叫做(A)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年剩余价值

三.多选题: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 C D E)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内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2.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D E)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劳动时间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必要劳动时间 E.剩余劳动时间

3.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A B)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E.流通资本

四.辨析题

1.个别企业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该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1)此观点错误。(2)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长期比较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它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3)只有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提高了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活资料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最终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所以个别企业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不可以使该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只有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使使该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应该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原因。3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3.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1)此观点正确。(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等价交换知识价值形式的变换,而不等价交换也没有使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增加,都不产生剩余价值。3但剩余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动领域。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储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3)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使用价值时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不是商品,也无法出卖:(1)劳动在出卖之前并不存在(2)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尺度(3)劳动是商品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劳动只能在工人被雇佣后出卖,此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实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在任何情况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都是一致的。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3)名义工资既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与物价的高低。

6.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是资本有机构成是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应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从资本的价值形态上看的,它是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而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只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应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二者是不同的。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1)此观点正确。(2)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这同价值规律相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所有者就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五. 思考题:问答题

1.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说明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答:(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出的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条件是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更多的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资料价值下降,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3)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

2.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答:所谓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1)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3)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

产的分析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综合上述,在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出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要在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详细的参考课本P95至P97)

3.简述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答: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2)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作用。

影响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通量可变资本获得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数量也就越多。(2)社会劳动生产水平。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并会在多方面来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两者差额越大,对资本的积累越有利。(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越大,可变资本必然相应增大,剩余价值量越多,积累规模也越大。

4.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增加。

资本集中:使之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区别:(1)积聚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集中不会(2)资本积聚与集中相比,其所引起的社会在生产的规模的扩大是相对缓慢的。(3)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资本积累的影响,而集中却不受影响。

联系:积聚扩大,可以加快集中的速度。同时,集中的扩大也反过来加速积聚。

5.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移价值是不变资本(是物化劳动),创造新的价值是(活劳动)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2)为计算剥削程度提供依据(3)为揭示工资的本质提供依据(4)为今后分析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资本主义盛会总产品的实现,资本有机构成等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四)

第四章资本流通

一.概念:

产业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一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的补偿金额

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无形损耗: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 有形损耗 :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使用和自然了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

二.单选题:

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C)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3.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B)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4.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的实现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B)

A.Ⅰ(v+△v+m/x)=Ⅱ(c+△c) B.Ⅰ(v+m)=Ⅱc

C.Ⅰ(c +v +m )=Ⅰc +Ⅱc D.Ⅱ(c +v +m )=Ⅰ(v +m )+Ⅱ(v +m)

6.商品资本的职能是(D)

A.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生产使用价值 D.实现剩余价值

7.资本周转速度与(A)

A.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B.周转次数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C.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D.周转次数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属于(B)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商品资本 D.可变资本

9.产业资本顺次经过的三个阶段是(A)

A.购买、生产和销售 B.生产、购买和销售 C.生产、销售和购买 D.销售、生产和购买

10.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11.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B )

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B.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1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三.多选题:

1.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B D)

A.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磨损 D.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 D)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3.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B C E)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产业资本循环(A B C D)

A.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B.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C.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D.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E.等同于资本周转

四.辨析题:

1.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错误的,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计算题

2.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作为三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在资本循环中发挥不同的职能和作用。

答:参考课本P117页至P121页。

3.在预付总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流动资本资本占的比重小,则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答:错误的。在预付总资本中,固定资本占得比重大、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小,则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因为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1生产资本的构成情况:具体又包括两方面:(1)一方面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2)一方面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答:错误的。1Ⅰ(v+△v+m╱x)=Ⅱ(c+△c)(基本条件)

2Ⅰ(c+v+m)=Ⅰ(c+△c)+Ⅱ(c+△c)(引申条件)

五.思考题:问答题

1.说明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这就必须把资本分成三部分,使它们同时处在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上。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资本每一部分都必须连续不断地相继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一次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职能形式,实现各自的循环。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结构。

生产时间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的时间等等。流通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生产实践和流通时间越短,说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占多大比例也影响着资本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则越快。

3.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加快固定资本周转:(1)减少和避免无形磨损,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加快流动资本周转:(1)节约预付流动资本,增加剩余价值;(2)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参考:(1)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在内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而可变资本则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就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年剩余价值量增多。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减少。

(2)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4.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资金运用的意义。

答:条件:(l)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而必须按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只有这样,当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同时,又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时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相继转化的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另一方面,并存性又是由相继转化引起的(是相继转化的结果),没有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没有空间上的并存性。这表明,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不仅要使产业资本同时处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且要同时进行三种形式的循环,因此,“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5.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什么不同?

答:(1)这两种划分的根据,目的和内容不同。(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再加之流通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来进行的。(3)从目的上看,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它们对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及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且可以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4)从内容上来看,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物质构成上是交叉的。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流动资本既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也包括可变资本部分即劳动力。

6.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求写出公式并说明其内涵)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社会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Ⅰ(v+m)=Ⅱc。即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相等。(2)由此可引申出条件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同时,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在使用价值上还必须与两大部类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符合。(3)另一个条件是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同时,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使用价值上还必须与两大部类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符合。

政治经济学(五)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概念:

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形态。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他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达:p·=m/c 平均价值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语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他是价格的转化形式。 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他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说获得的利润。

利息:是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部分剩余价值,他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润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他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主,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价值。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主,他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的地主,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土地价格:是地主收入的资本化,它与地主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二.单选题: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的结果 D.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B)

A.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C.平均利润转化为垄断利润 D.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

3.生产价格等于(B)

A.成本价格加利润 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4.准确地说,商业利润的来源是(B)

A.贱买贵卖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店员创造的价值 D.商业资本家克扣斤两

5.股票价格等于(C)

A.股票的票面额 B.股票自身价值的货币表现 C.股息除以利息率 D.利息率除以股息

6.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C)

A.资本家所获全部平均利润的转化形式 B.资本家所获部分平均利润的转化形式

C.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B)

A全部剩余价值 B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全部农产品价值 D平均利润

8.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B)

A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9.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A ) A小于农产品价值 B.大于农产品价值

C.等于农产品价值 D.与农产品价值无关

三.多选题:

1.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A B C D)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约 E.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2.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C D E)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D.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E.政府的货币政策

3.绝对地租是(B D)

A.农业中的平均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的扣除 D.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E.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是(B E)

A.农业中的平均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的扣除 D.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E.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5.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B C D E)

A.工资 B.产业利润 C.商业利润 D.利息 E.地租

四.辨析题: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商品的购销差价。

答:错误。商业利润是指商业资本在伤病流通领域所获得的利润。(1)它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声誉价值。它是产业资本家将其所剥削获得的声誉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2)而商品的购销差价是其形成的途径。销售价格欲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

3.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答:同思考题3

五.思考题:

1.试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答: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小,创造的剩余价值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高。(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快,则年剩余价值率高,年利润相应也高;反之,年利润就低。(4).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不会增加利润量,但会减少同量利润所需的预付资本,因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2.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的?

答: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销售价格和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将其所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的多少手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商业资本家比例于他的资本数量,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3.为什么说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实用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与此对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取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的菲戈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接待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报酬,采用了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因此,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4.说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

答:土地在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有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的劣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干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比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徒弟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级差地租形成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性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经营,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限制了农业中的竞争。着就不但使得经营优等地,而且经营中等地的农业资本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还是农业中的可以长期稳定的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变便形成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的组成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共轭,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部门,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了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即指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在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形成了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种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入农业获得土地私有权,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并不参与全社会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而且土地私有权垄断还决定了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所以,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农业产品不仅能够而且必须按照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在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的统治,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为绝对地租。

5.举例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答:

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并没有否定

价值规律?

答:(1).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业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说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时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1、商品的含义及特点?

商品的含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书P31

特点: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1-32

2、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因素。

(1)利润率;(2)预付资本的多少;(3)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5)积累率。书P211

3、价值、价值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2

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书P35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价值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书P129

4、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1)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上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书P42

5、货币的产生、本质与职能。

产生: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书P45 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书P45

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执行此职能时只是观念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3)作为贮藏手段的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作为支付手段指的是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书P48

6、产业资本循环形式及条件。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书P71

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书P72

7、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因素。

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

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上,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则较快。因此,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书P72-73

8、货币与资本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一般等价物。书P45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繁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书P62

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二是流通的目的不同;三是流通的限度不同。书P63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价值的增殖,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关键在于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得到增殖,货币才能转化成为资本。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为劳动力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但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大于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况。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指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着的劳动者的能力才能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劳动者的生存和维持,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11、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就业的机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品。书P349-351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法律和行政手段。

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经济计划因而成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实现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书P351-353

1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惟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IMF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将其规则扩展到全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

由上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即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有:

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之初,为实现工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它们现实的资源禀赋却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资金和技术,这种资源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②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出现了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要素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成为传统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全球性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是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③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目前世界贸易发展出现一个新特点,即制成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在一些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

④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⑤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国家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也可以从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体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高,经济发展往往比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贫困人口不断下降。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有:

①资本流动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人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对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②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③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1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2)影响年剩

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核心是分析和概括保证产业资本循环进行的必要条件。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连续继起。资本周转理论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二: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构成。而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节省预付资本等。(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同样要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关系重大。(3)保证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此基础上,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根据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不同情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以下四种:(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二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一种重要形式;(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是一种形式。书P172-175

15、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经营相分离,农业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量的农业劳动者既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同时又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从而成为了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2)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土地所有者,不经营农业,而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经营。(3)经营农业的资本家,自己既没有土地,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是靠承租土地和雇佣农业工人进行农业经营。

这样,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了三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阶级,即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书P143-145

16、部门内部竞争、部门之间竞争与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竞争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竞争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这两种竞争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部门内部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办法是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本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获得较好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

以便争夺市场并且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使整个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自己的资本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中去。竞争的结果是使各个部门之间本来不同的利润率趋向于一致,因而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平均利润率。总起来说,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也可以说,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书P137-138

17、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1)利润率(p’)和剩余价值率(m’)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m/c+v,m’=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书136-137

18、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区别与联系。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1)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级差地租是经营垄断权,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2)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价值。(3)归属不同:绝对地租归地主,而级差地租归农业资本家和地主。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联系:均体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9、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书P127-128

20、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科学技术的进步;(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书P189

21、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区别:(1)定义: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是通过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股份公司的办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2)实质:资本积累表现为资

本的“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和重组。(3)时间:资本积聚受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作为资本集中载体之一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

联系:(1)资本积聚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资本积聚水平决定着资本集中能力。(2)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利润的增长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

2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与实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因为计件工资的制定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资本家是用日工资除以每个工作日的产量定额的办法,来确定没见产品的工资单价的。书P133-134

2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第三,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第二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2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

(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区别: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25、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书P124-125

2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损耗。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两者的区别归纳起来有: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价值是分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价值则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②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③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性预付,多次收回,回收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性预付,一次性收回,回收期短。④物质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期限内,不需要不断购买或更新;而流动资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在实物形式上不断更新。

(2)固定资本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自然形态的损耗,也叫有形磨损或物质损耗。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的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作用引起价值上的损耗,也称无形磨损或精神损耗。

27、简述跨国公司含义及其主要特点。

含义:跨国公司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组织形式。书P189

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相应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书P189

28、剩余价值分割。

剩余价值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

(1)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三)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9、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第三,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书P88

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原因及周期性。

实质: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书P216

原因: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级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书P218

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书P218

一. 概念:

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职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2.生产力: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时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4.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二. 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D)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产品的消费形式 D、生产工具的水平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A、物质资料生产 B、社会生产关系

C、劳动方式 D、商品生产

6.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A)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 多选题:

1.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 B C)

A.劳动者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科学技术 E.经济信息

2.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 B C D)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E.管理

四.辨析题: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答:错误。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它,但可以利用它。

人们在发现,认识规律方面,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作用。如果人们善于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能较早发现,认识,掌握和利用规律,避免受规律自发力量的支配。

人们还可以研究在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结合现有经济条件,选择有利的实现形式为社会造福。

五.思考题:

1. 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阻碍、破坏作用。

2. 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人们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经济规律只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人们虽然可以创造、改变、消灭经济条件,但人们的行为必须根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要求去进行。人们的行为如果违背经济规律要求,就会受其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科学表述,概括,自觉熟练运用经济规律。

3. 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关系。

答: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性质。

生产的水平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水平。

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在:

它们有可能对生产起促进作用。

也可能对生产其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他们对生产起何种作用,完全取决于交换,分配,消费三个环节是否与生产适应。如果再生产的4个环节相互适应,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一.概念: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4.价值: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8.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偶遇滥发纸币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二. 单选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C )

A.价值与价格 B.使用价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C)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4.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5.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C)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了5斤苹果

6.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7.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8.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的是:(B)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D.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9.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 C )

A.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B、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劳动

10.各种商品的价值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一价值形式是:(C)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1.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B )

A.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三.多选题:

1.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C E)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不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2.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A B D E)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发行量 D.货币流通速度 E.商品价格总额

3.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B C E)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企业支付职工工资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4.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A C E)

A.市场竞争 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价格波动

D.资源的有效配置 E.供求关系的变化

5.商品是(A C D E)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劳动者生产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D.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E.一个历史的范畴

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 C)

A.价值尺度 B.价格标准 C.流通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四. 辨析题:

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价值量不变。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2.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商品价格总额增加一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增加一倍。 答:错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市场上待售商品的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这就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货币流通的最基本规律。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答:错误。不一定,因为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其中的任何一个,物品都不可能成为商品。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价值的。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关系本身的产物。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因此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交换价值(即不具有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对。

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才成为货币。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金银本身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容易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合充当货币商品,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五. 思考题:

问答题

1.简述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答: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

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2)它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相关。劳动价值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内在联系。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答: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例: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许多生产者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投入到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当商品价格低于价值,许多生产者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把资源转移到其他部门。

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举例说明即可)

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举例说明即可)

5.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统一性表现在: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不仅要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必须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一切商品对于其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商品生产者实现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也为其他一些理论提供了基础。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上的。

政治经济学(三)

第三章资本生产

一. 概念: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名义工资: 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是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二. 单选题:

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态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D )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在使用过程中( D )

A.能转移和保存自身的价值 B、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C、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B)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5.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C)

A、c+v B、c+v+m C、v+m D、c+m

6.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8.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D)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劳动成为商品 C.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 D.劳动力具有价值

11.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A)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D.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1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C )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13.已有的、分散存在的单个资本的集合叫(B)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资本增殖 D.资本积累

14.资本有机构成(C)

A.就是资本技术构成 B.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C.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是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

A. c的比重上升,v的比重下降 B. c的比重下降,v的比重上升

C.c和v按相同比例上升D.c和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16.剩余价值率是(A)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17.资本总公式是(D)

A.W—G—W′ B.W—G—W C.G—W—G D.G—W—G′

18.能正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是( A )

A.剩余价值率 B.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年利润率

19.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叫做(A)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年剩余价值

三.多选题: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 C D E)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内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2.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D E)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劳动时间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必要劳动时间 E.剩余劳动时间

3.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A B)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E.流通资本

四.辨析题

1.个别企业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该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1)此观点错误。(2)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长期比较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它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3)只有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提高了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活资料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最终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所以个别企业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不可以使该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只有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使使该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应该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原因。3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3.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1)此观点正确。(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等价交换知识价值形式的变换,而不等价交换也没有使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增加,都不产生剩余价值。3但剩余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动领域。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储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3)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使用价值时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不是商品,也无法出卖:(1)劳动在出卖之前并不存在(2)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尺度(3)劳动是商品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劳动只能在工人被雇佣后出卖,此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实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在任何情况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都是一致的。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3)名义工资既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与物价的高低。

6.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答:(1)此观点错误。(2)正确的观点是资本有机构成是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应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从资本的价值形态上看的,它是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而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只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应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二者是不同的。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1)此观点正确。(2)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这同价值规律相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所有者就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五. 思考题:问答题

1.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说明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答:(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出的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条件是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更多的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资料价值下降,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3)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

2.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答:所谓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1)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3)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

产的分析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综合上述,在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出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要在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详细的参考课本P95至P97)

3.简述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答: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2)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作用。

影响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通量可变资本获得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数量也就越多。(2)社会劳动生产水平。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并会在多方面来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两者差额越大,对资本的积累越有利。(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越大,可变资本必然相应增大,剩余价值量越多,积累规模也越大。

4.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增加。

资本集中:使之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区别:(1)积聚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集中不会(2)资本积聚与集中相比,其所引起的社会在生产的规模的扩大是相对缓慢的。(3)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资本积累的影响,而集中却不受影响。

联系:积聚扩大,可以加快集中的速度。同时,集中的扩大也反过来加速积聚。

5.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移价值是不变资本(是物化劳动),创造新的价值是(活劳动)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2)为计算剥削程度提供依据(3)为揭示工资的本质提供依据(4)为今后分析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资本主义盛会总产品的实现,资本有机构成等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四)

第四章资本流通

一.概念:

产业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一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的补偿金额

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无形损耗: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 有形损耗 :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使用和自然了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

二.单选题:

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C)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3.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B)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4.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的实现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B)

A.Ⅰ(v+△v+m/x)=Ⅱ(c+△c) B.Ⅰ(v+m)=Ⅱc

C.Ⅰ(c +v +m )=Ⅰc +Ⅱc D.Ⅱ(c +v +m )=Ⅰ(v +m )+Ⅱ(v +m)

6.商品资本的职能是(D)

A.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生产使用价值 D.实现剩余价值

7.资本周转速度与(A)

A.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B.周转次数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C.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D.周转次数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属于(B)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商品资本 D.可变资本

9.产业资本顺次经过的三个阶段是(A)

A.购买、生产和销售 B.生产、购买和销售 C.生产、销售和购买 D.销售、生产和购买

10.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11.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B )

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B.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1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三.多选题:

1.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B D)

A.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磨损 D.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 D)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3.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B C E)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产业资本循环(A B C D)

A.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B.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C.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D.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E.等同于资本周转

四.辨析题:

1.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错误的,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计算题

2.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作为三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在资本循环中发挥不同的职能和作用。

答:参考课本P117页至P121页。

3.在预付总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流动资本资本占的比重小,则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答:错误的。在预付总资本中,固定资本占得比重大、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小,则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因为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1生产资本的构成情况:具体又包括两方面:(1)一方面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2)一方面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答:错误的。1Ⅰ(v+△v+m╱x)=Ⅱ(c+△c)(基本条件)

2Ⅰ(c+v+m)=Ⅰ(c+△c)+Ⅱ(c+△c)(引申条件)

五.思考题:问答题

1.说明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这就必须把资本分成三部分,使它们同时处在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上。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资本每一部分都必须连续不断地相继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一次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职能形式,实现各自的循环。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结构。

生产时间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的时间等等。流通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生产实践和流通时间越短,说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占多大比例也影响着资本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则越快。

3.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加快固定资本周转:(1)减少和避免无形磨损,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加快流动资本周转:(1)节约预付流动资本,增加剩余价值;(2)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参考:(1)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在内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而可变资本则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就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年剩余价值量增多。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减少。

(2)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4.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资金运用的意义。

答:条件:(l)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而必须按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只有这样,当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同时,又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时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相继转化的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另一方面,并存性又是由相继转化引起的(是相继转化的结果),没有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没有空间上的并存性。这表明,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不仅要使产业资本同时处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且要同时进行三种形式的循环,因此,“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5.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什么不同?

答:(1)这两种划分的根据,目的和内容不同。(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再加之流通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来进行的。(3)从目的上看,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它们对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及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且可以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4)从内容上来看,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物质构成上是交叉的。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流动资本既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也包括可变资本部分即劳动力。

6.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求写出公式并说明其内涵)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社会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Ⅰ(v+m)=Ⅱc。即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相等。(2)由此可引申出条件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同时,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在使用价值上还必须与两大部类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符合。(3)另一个条件是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同时,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使用价值上还必须与两大部类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符合。

政治经济学(五)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概念:

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形态。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他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达:p·=m/c 平均价值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语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他是价格的转化形式。 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他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说获得的利润。

利息:是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部分剩余价值,他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润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他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主,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价值。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主,他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的地主,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土地价格:是地主收入的资本化,它与地主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二.单选题: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的结果 D.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B)

A.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C.平均利润转化为垄断利润 D.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

3.生产价格等于(B)

A.成本价格加利润 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4.准确地说,商业利润的来源是(B)

A.贱买贵卖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店员创造的价值 D.商业资本家克扣斤两

5.股票价格等于(C)

A.股票的票面额 B.股票自身价值的货币表现 C.股息除以利息率 D.利息率除以股息

6.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C)

A.资本家所获全部平均利润的转化形式 B.资本家所获部分平均利润的转化形式

C.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B)

A全部剩余价值 B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全部农产品价值 D平均利润

8.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B)

A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9.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A ) A小于农产品价值 B.大于农产品价值

C.等于农产品价值 D.与农产品价值无关

三.多选题:

1.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A B C D)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约 E.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2.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C D E)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D.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E.政府的货币政策

3.绝对地租是(B D)

A.农业中的平均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的扣除 D.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E.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是(B E)

A.农业中的平均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的扣除 D.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E.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5.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B C D E)

A.工资 B.产业利润 C.商业利润 D.利息 E.地租

四.辨析题: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商品的购销差价。

答:错误。商业利润是指商业资本在伤病流通领域所获得的利润。(1)它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声誉价值。它是产业资本家将其所剥削获得的声誉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2)而商品的购销差价是其形成的途径。销售价格欲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

3.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答:同思考题3

五.思考题:

1.试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答: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小,创造的剩余价值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高。(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快,则年剩余价值率高,年利润相应也高;反之,年利润就低。(4).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不会增加利润量,但会减少同量利润所需的预付资本,因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2.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的?

答: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销售价格和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将其所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的多少手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商业资本家比例于他的资本数量,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3.为什么说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实用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与此对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取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的菲戈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接待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报酬,采用了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因此,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4.说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

答:土地在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有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的劣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干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比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徒弟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级差地租形成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性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经营,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限制了农业中的竞争。着就不但使得经营优等地,而且经营中等地的农业资本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还是农业中的可以长期稳定的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变便形成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的组成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共轭,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部门,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了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即指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在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形成了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种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入农业获得土地私有权,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并不参与全社会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而且土地私有权垄断还决定了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所以,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农业产品不仅能够而且必须按照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在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的统治,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为绝对地租。

5.举例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答:

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并没有否定

价值规律?

答:(1).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业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说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时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相关文章

  •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 ...查看


  • 浅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问题
  • 浅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 班级:111100401学号:[1**********]姓名:刘磊 摘要: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 ...查看


  •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1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2.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 ...查看


  • 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审核人:初一历史组 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5.10.21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重点掌握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 题目:大一统的汉朝 年级: 单位: 作者: 七 年 级 唐山十六中 胡 燕 春 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难点] 重点: ...查看


  • 2.12大一统的汉朝
  • 2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 三 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 教学模式 :五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 ...查看


  •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导学案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 ...查看


  • 西汉的兴盛(三)
  • 西汉的兴盛(三) (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记住下列年代.事件.人物和概念.公元前2世纪 文景之治 汉武帝 董仲舒 "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 2.基本能力: (1)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 (2)综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