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一个高中语文的评课记录
2016-05-12 05:58阅读:1,494
“我的模式我的课”听课札记 桓台一中 逯志山 2016-05-11 htjy3187 桓台教育
写在前面的话
近日,全国第六届中小学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高效教学模式博览会与“三级建模”经验交流会在桓台县实验学校隆重举行。会后,王敏勤教授在微信公众号上转发了桓台一中逯志山老师的文章,结果反响很好!河南省淮阳中学的代中运校长给王教授的短信说:“王教授,你转发的逯志山老师的评课,很到位,对参赛教师及听课教师乃至未到场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希望多见到此类文章。”同时,王敏勤教授对逯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深度听课思考和很好的文笔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评委老师们多写这样的文章。现将逯志山老师的文章推送如下,以便共同学习切磋:
“我的模式我的课”听课札记
桓台一中 逯志山
前两天,一次全国性的课堂比赛——“我的模式我的课”在我的学校举行,作为评委,我完整地听了六堂课。
因为要评出个你高我低,听课时就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讲得精彩,为之颔首;讲得别扭,为之长叹。边听边记,收获不小,整理出来,既可以供自己回顾,也可以供同仁借鉴。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强课堂的真实感。
这次参评的课题,都是早就明确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所以对于教材的分析都不会出大问题。课也可能反复地演练过,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像根据剧本排戏,流畅中也难免机械。这种情形下,灵活机智地即兴“生成”,就显得可贵,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位老师讲《雨巷》,当天下雨,这位老师就从雨天带给人的感受说起,很自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极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师讲《归园田居》,看到教室后边墙上“不忘初心”的对联,就借此对联来结束本课,既切合课题内容,又巧妙地就地取材,显出了教学的智慧。
二、贴近学生,略施小技,增强课堂的兴奋度。
按照规定,这次参赛的老师事先与学生没有接触,这就容易带来师生隔膜,设计不好,会影响课堂气氛,而课堂缺乏了必要的兴奋,死气沉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当然也影响老师的发挥。有两位老师对于这一点处理得很好。他们的导入都别具匠心。有位老师一上来先来个猜图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之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该老师还准备了“签名照”奖励那些积极发表意见的同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这种小技如果是平时给自己的学生讲课,也许不太必要,但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应用得当,确实可以起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师则从去年流传极广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说起,导入陶渊明,打通古今,又饶有趣味。又在阅读环节提出“诵读大PK”的建议,收效也不错。
“小技”虽小,要运用好也不容易。有个老师运用分组竞赛法,按学生座次从南往北临时分为8个小组,哪一排有学生回答问题即加分。这本来是比较通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在这个老师的课中,却几乎没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各组成员临时由老师指定,彼此没有交流,缺乏团体认同感,也形不成团体荣誉感;二、老师为了照顾学生情绪,不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一律给2分,缺乏差异评价,不能调动积极性。
三、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调整课堂的发展节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课,授课老师不存在无话可说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师准备得东西太多,仿佛突然做一次远游时的旅行箱,挤得满登登的。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不少。
从老师这方面说,每个环节都预设好了时间,精确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里装着任务,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实上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完成“步骤”。
从学生这方面说,鼻子被老师紧紧地牵着,老师指东就向东,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无法深入思考,不能细细品味,所谓的个性阅读也只能流于形式。
这次讲课,有两个老师都讲“以诗入文”,她们都写一手好字,都有很动听的普通话,都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都把握住了“以诗入文”的价值和办法,都展示了文采飞扬的下水文段,然而,两相比较,唯在一点上存在很大区别,一个步骤繁多,一样接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几无喘息之余地;最后胜出的那个老师,则设计简洁,气定神闲,特别关注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于是胜出。
四、注重实效,讲求和谐,力避生搬硬凑。
这次大赛,主持者王敏勤教授再三提出“朴素”的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花架子。总起来说,老师们做得不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老师在即将结束课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这样的设计就很实在,很有价值。
一堂课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前后后各个环节和谐一致,给人一种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较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
可惜还是出现了不少生搬硬凑的东西。所谓“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别人的做法挪过来用;所谓“硬凑”,是指不顾一堂课内在的和谐性,生硬地拼凑环节。两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义的成分,都缺乏创新意识。例如课堂开始时播放歌曲,六堂课有三堂如此,再如课堂后半场的写作训练,一节课目的明明在于欣赏诗词,非要拿出10多分钟来搞片段训练,前半是水,后半是油,不相融,很别扭。而片断训练,又总是给课文中的人物写颁奖词,仅从笔者的听课经历,自打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出现,近十年来,无数的公开课、竞赛课上采用这种形式,实在难以忍受。
五、博览群书,能读能写,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个不能朗读、不会写作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是有些尴尬的。
我听课的几位老师,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读、写作的能力。不过老师展示的文字,没有一个是当堂写就,美则美矣,现场感没有,震撼力就小些,建议有此能力的老师,能学学曹植、王勃,与学生同步写作,这样带给学生的示范价值更大些。朗读能力也是语文老师很应具备的素养,有的老师讲诗词,可是自己不范读;有的老师虽范读,但是读得不如学生精彩;有的老师让学生起来读,可是不会评判优劣,不能指导门径。有两个年轻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们极认真地范读,而且读得声情并茂。
对于一堂已经准备许久、演练充分的课,是不容易判断老师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学识素养的。不过如果留心,还是会有蛛丝马迹。我听这样的课,特别关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看法,老师的评价到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的解答有无水平。
在这一点上,有的老师做得很好。例如,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语境,但出现别字,老师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体。再如讲《归园田居》的那个老师,概括陶渊明最后的选择时,学生有“归园田”“守园田”之争,老师评点说:“‘归’是一个客观的动作,‘守’是内心的执著。”原话记不准了,意思大致如此。这个评点就比较到位。有个学生说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这时老师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学生们熟悉的周杰伦的歌词,又恰合诗意,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师则做的不够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说好,或者充耳不闻,或者点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不痛不痒的话,总之,不得要领,缺乏见识,体现不出水准,暴露了语文素养的浅薄,而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糊弄不得的。
还有一些问题,太琐碎,略而不谈了。
\睡前1个动作让你轻松长高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特别推荐——一个高中语文的评课记录
2016-05-12 05:58阅读:1,494
“我的模式我的课”听课札记 桓台一中 逯志山 2016-05-11 htjy3187 桓台教育
写在前面的话
近日,全国第六届中小学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高效教学模式博览会与“三级建模”经验交流会在桓台县实验学校隆重举行。会后,王敏勤教授在微信公众号上转发了桓台一中逯志山老师的文章,结果反响很好!河南省淮阳中学的代中运校长给王教授的短信说:“王教授,你转发的逯志山老师的评课,很到位,对参赛教师及听课教师乃至未到场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希望多见到此类文章。”同时,王敏勤教授对逯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深度听课思考和很好的文笔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评委老师们多写这样的文章。现将逯志山老师的文章推送如下,以便共同学习切磋:
“我的模式我的课”听课札记
桓台一中 逯志山
前两天,一次全国性的课堂比赛——“我的模式我的课”在我的学校举行,作为评委,我完整地听了六堂课。
因为要评出个你高我低,听课时就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讲得精彩,为之颔首;讲得别扭,为之长叹。边听边记,收获不小,整理出来,既可以供自己回顾,也可以供同仁借鉴。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强课堂的真实感。
这次参评的课题,都是早就明确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所以对于教材的分析都不会出大问题。课也可能反复地演练过,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像根据剧本排戏,流畅中也难免机械。这种情形下,灵活机智地即兴“生成”,就显得可贵,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位老师讲《雨巷》,当天下雨,这位老师就从雨天带给人的感受说起,很自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极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师讲《归园田居》,看到教室后边墙上“不忘初心”的对联,就借此对联来结束本课,既切合课题内容,又巧妙地就地取材,显出了教学的智慧。
二、贴近学生,略施小技,增强课堂的兴奋度。
按照规定,这次参赛的老师事先与学生没有接触,这就容易带来师生隔膜,设计不好,会影响课堂气氛,而课堂缺乏了必要的兴奋,死气沉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当然也影响老师的发挥。有两位老师对于这一点处理得很好。他们的导入都别具匠心。有位老师一上来先来个猜图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之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该老师还准备了“签名照”奖励那些积极发表意见的同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这种小技如果是平时给自己的学生讲课,也许不太必要,但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应用得当,确实可以起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师则从去年流传极广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说起,导入陶渊明,打通古今,又饶有趣味。又在阅读环节提出“诵读大PK”的建议,收效也不错。
“小技”虽小,要运用好也不容易。有个老师运用分组竞赛法,按学生座次从南往北临时分为8个小组,哪一排有学生回答问题即加分。这本来是比较通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在这个老师的课中,却几乎没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各组成员临时由老师指定,彼此没有交流,缺乏团体认同感,也形不成团体荣誉感;二、老师为了照顾学生情绪,不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一律给2分,缺乏差异评价,不能调动积极性。
三、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调整课堂的发展节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课,授课老师不存在无话可说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师准备得东西太多,仿佛突然做一次远游时的旅行箱,挤得满登登的。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不少。
从老师这方面说,每个环节都预设好了时间,精确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里装着任务,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实上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完成“步骤”。
从学生这方面说,鼻子被老师紧紧地牵着,老师指东就向东,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无法深入思考,不能细细品味,所谓的个性阅读也只能流于形式。
这次讲课,有两个老师都讲“以诗入文”,她们都写一手好字,都有很动听的普通话,都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都把握住了“以诗入文”的价值和办法,都展示了文采飞扬的下水文段,然而,两相比较,唯在一点上存在很大区别,一个步骤繁多,一样接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几无喘息之余地;最后胜出的那个老师,则设计简洁,气定神闲,特别关注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于是胜出。
四、注重实效,讲求和谐,力避生搬硬凑。
这次大赛,主持者王敏勤教授再三提出“朴素”的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花架子。总起来说,老师们做得不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老师在即将结束课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这样的设计就很实在,很有价值。
一堂课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前后后各个环节和谐一致,给人一种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较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
可惜还是出现了不少生搬硬凑的东西。所谓“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别人的做法挪过来用;所谓“硬凑”,是指不顾一堂课内在的和谐性,生硬地拼凑环节。两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义的成分,都缺乏创新意识。例如课堂开始时播放歌曲,六堂课有三堂如此,再如课堂后半场的写作训练,一节课目的明明在于欣赏诗词,非要拿出10多分钟来搞片段训练,前半是水,后半是油,不相融,很别扭。而片断训练,又总是给课文中的人物写颁奖词,仅从笔者的听课经历,自打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出现,近十年来,无数的公开课、竞赛课上采用这种形式,实在难以忍受。
五、博览群书,能读能写,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个不能朗读、不会写作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是有些尴尬的。
我听课的几位老师,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读、写作的能力。不过老师展示的文字,没有一个是当堂写就,美则美矣,现场感没有,震撼力就小些,建议有此能力的老师,能学学曹植、王勃,与学生同步写作,这样带给学生的示范价值更大些。朗读能力也是语文老师很应具备的素养,有的老师讲诗词,可是自己不范读;有的老师虽范读,但是读得不如学生精彩;有的老师让学生起来读,可是不会评判优劣,不能指导门径。有两个年轻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们极认真地范读,而且读得声情并茂。
对于一堂已经准备许久、演练充分的课,是不容易判断老师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学识素养的。不过如果留心,还是会有蛛丝马迹。我听这样的课,特别关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看法,老师的评价到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的解答有无水平。
在这一点上,有的老师做得很好。例如,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语境,但出现别字,老师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体。再如讲《归园田居》的那个老师,概括陶渊明最后的选择时,学生有“归园田”“守园田”之争,老师评点说:“‘归’是一个客观的动作,‘守’是内心的执著。”原话记不准了,意思大致如此。这个评点就比较到位。有个学生说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这时老师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学生们熟悉的周杰伦的歌词,又恰合诗意,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师则做的不够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说好,或者充耳不闻,或者点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不痛不痒的话,总之,不得要领,缺乏见识,体现不出水准,暴露了语文素养的浅薄,而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糊弄不得的。
还有一些问题,太琐碎,略而不谈了。
\睡前1个动作让你轻松长高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