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8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三) 观像念佛

第36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三)观像念佛(一) 正文老师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集讲到说,于这个一行三昧的时候,能够透过一行三昧,能够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那过去佛已经成佛,现在佛在十方世界说法,能够见这个过去还有现在诸佛的应身、或是化身、或是报身的佛像,这个是能够理解的;乃至于能够见到这个雕塑的或是纸画的这个佛像,这个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够见到这个未来诸佛呢?

我们说 佛在成佛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什么叫做如来智慧德相呢?如来智慧德相就是真如相,这个真如相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真如相祂是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这个就是般若之母,是般若的理体,也就是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个理体,这个才是般若之母,出生般若智慧的根源。所以般若之母,正是让众生成佛之母,所以又叫做佛母,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母。佛母的意思,就是能够出生众生所有的智慧,能够透过这样的智慧、透过修行,能够成就佛道。所以般若的理体、真如理体、真如本性如来藏,才是出生般若之母,才是众生修学佛法乃至于究竟佛地的最主要根源,所以称为佛母。但是有些人已经误会了佛母这样的意思,他们用了印度坦特拉佛教的修行方法--印度坦特拉佛教就是用了男女双身修法,说女上师叫作佛母,男上师叫作勇父,叫作勇父明妃--这样子修双身法就是佛母,那这个是完全误解了般若之母、这个佛母的真正的意涵。而且不但误解这样的意涵以后,更造就了无量无边的恶业,因为修学佛法本是要清净的,怎么可能透过男女淫欲的修行,来达成修学佛法的目的呢?

所以见一切众生的智慧德相,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相,这个如来相就是智慧德相,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就是见到了未来佛。也就是说,当你明心见性的人,看见一切众生的真如佛性,这个佛性能够出生众生的一切万法,让众生受用,能够现前观察得到众生的这个佛性,那这个叫作见现在诸佛,见未来诸佛。“明心见性者,能现前观察到众生的真如佛性,即是见现在诸佛,见未来诸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都是未来即将成就佛道的众生,所以未来的佛是这个真如体性,过去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现在十方正在说法度众生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当念佛的功德,一行三昧进到这样一个境界以后,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样子的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与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与无量诸佛念佛的功德,这个不思议的佛法,没有任何的差别。那这个没有差别,都是乘着这一个真如,乘着这样同一个真如。所以《大宝积经》里面就说:

【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大宝积经》卷116

所以透过这样子念佛的功德,能够见到这个佛法的平等没有差别,都是乘着这个真如相来成最正觉、来成成佛的佛道。那因为这个样子,所以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那这个无量无边的功德有解脱的自受用功德,也有因为明心见性而度众的他受用功德,那也具足了无量辩才,具足了无量辩才就能够于真如理体、于“空有”而没有疑惑。有人说“性空相有”,那我们就说“相空性有”,为什么呢?“性空相有”是指着如来藏的本体祂本身是空性的,但是祂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但是如来藏祂又是不会去执著三界六尘万法,所以说祂是空性。那如果能够具足了无量的辩才,这样子才能够入到一行三昧,完全的知道恒河沙所有的,如恒河沙诸佛的法界没有任何的差别法相,那这个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指:四圣六凡都是同依于同样这个真如。不管是地狱的众生也好,不管是鬼道的众生也好,不管是畜生道的众生也好,乃至于天人,乃至于我们人道众生,或是说声闻法界,乃至于菩萨法界,乃至于佛法界,都是同依于这个真如。所以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这个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因为这样子念佛的功德,所以能够入到一行三昧的功德,所以持名念佛是有深有浅,所以持名念佛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所以念佛的人,我们不要轻视持名念佛法门,不要妄自菲薄,念佛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认为念佛只是一个持名念佛,乃至于只是停留在随缘的持名念佛,乃至于只是停留在嘴巴的唸佛,不知道有所转折,不知道提升念佛层次,或甚至于诽谤了体究念佛,那这样子的话,那就贻失了念佛的大利益。那参禅的人也不要轻视持名念佛,有的人直下参禅,不是透过念佛法门直接参禅的人,那这些人也不要轻视持名念佛,因为持名念佛虽然是钝根也可以修,下根也可以修,但是它是上根人也可以修,利根人也可以修。所以透过持名念佛的随缘念佛,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可以进到一行三昧,可以透过有相的这个念佛三昧,进到实相的念佛三昧,或是无相的念佛三昧,那进到一行三昧里面。所以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这个最主要的就是在指持名念佛它的殊胜的地方。

那我们今天已经把持名念佛完全都已经讲完了,接着要跟各位分享的就是观像念佛,也就是说我们第二个阶段,要来说明什么叫作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其实也是跟持名念佛一样,必须要有定力,必须要深解第一义谛,观像念佛不是只是看着佛像发起了一种思慕、仰慕之情啊。那什么叫作“观像念佛”?就是面对着庄严的佛的画像、或是佛的塑像,去观察思惟的一种念佛法门。那如何去观察思惟来完成观像念佛的法门呢?这个在后面我们会慢慢跟各位说明。

那我们先说明一下刚刚所说的:观像念佛不单单的是指,对着佛像而发起仰慕之情。观像念佛跟前面所说的一行三昧,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一样,是必须要具足了修习念佛的定力,也就是说必须先修习念佛的定力,再来必须深入的了解思惟第一义谛,必须要了解第一义谛的真正的道理。那修习念佛的定力也就是必须要透过忆佛念佛的功夫。所以持名念佛的这个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其实是修学一切念佛法门的一个很好的一个方便,所以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其实不是说不好,只是说心念心听跟心念心忆,其实它是修学念佛法门很好的方便,而且透过这样子的一个方便能够转折到、转进到更深一个层次的念佛法门。所以这个观像念佛同样的必须要具足修习定力,也就是忆佛念佛的定力。

第二点,必须要深入的了解思惟第一义,也就是必须要知道法身是一种空性,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般若空性。虽然是空性,但是祂是真实存在的。祂不是像顽空一样,不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的,祂是实际的一个理体,祂是实际的一个理体存在的。祂不是像虚妄想的东西,自己所虚构出来的东西,不是意识心去虚妄想,把祂虚构出来的东西。那具足了定力还有深入了了解第一圣义谛以后,才能观像念佛,才能对着庄严的佛像--庄严的佛的画像或是佛的塑像--去思惟,然后进入体究念佛。在体究念佛的过程里面,才有办法亲见真如实相,也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这样子进入了甚深的三昧。所以观像念佛的目的,其实就是要透过观像念佛的一个方便,来进入到体究念佛,那透过体究念佛的参究,来亲见自性真如,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里面《大宝积经》说的很清楚,我们后面会引《大宝积经》的内容来做详细的说明。

所以 佛说,一切念佛法门不外乎是要让众生:第一个作为求生净土的方便,第二让众生亲见自心本性。念佛法门其实不是只是在求平安、不是只是在求保佑,念佛法门其实就是要让众生有一个依靠,能够求生诸佛净土、能够有求生诸佛净土的方便。那念佛法门更重要的是,要让众生能够透过念佛法门来亲见自心如来。也就是说,靠着正确的念佛定力功夫的锻炼,再加上深入了解般若,深入了解第一义佛法,进而亲见自心如来。所以,一切的念佛法门无非都是要让我们求生净土,或是亲见自心如来。那观像念佛也是这样,观像念佛不但能够透过观像念佛定力的修持求生净土,也能够透过观像念佛进入体究念佛的参究,来亲见自心如来,亲见自性弥陀。

我们来看一下《大宝积经》里面如何的说明观像念佛的过程。《大宝积经》里有一段是大精进菩萨修学观像念佛的一个过程。大精进菩萨是世尊,也就是 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是如何的修学这个观像念佛的呢?我们看《大宝积经》里面说:有一个比丘他用白叠画像,也就是说用了非常干净的一块白布把佛像画在上面--“众彩庄严,悉皆具足”,就是把所有最美妙的这个彩绘,画到这个佛像上面去了,所以众彩庄严,具足了佛相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完全具足画在纸上。把画像就拿到大精进菩萨的那个地方去,送到 大精进菩萨--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送到 大精进菩萨所住的地方,送给 大精进菩萨。大精进菩萨看到这个佛像“心大欢喜”,非常的胜妙!非常的殊胜!看到佛像的时候“作如是言”,就这么说:“如来形象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遍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如来的形像竟然形像微妙相好殊胜到这一种地步啊,更何况是如来的正遍知身!

什么是如来的正遍知身呢?如来的正遍知身就是如来的真实法身、报身。如来的正遍知身,就是如来的真如法身。唯有法身祂才是正遍知,唯有如来的法身所出生的这个报身才能够正遍知。那一般的众生,有没有正遍知身呢?一般的众生,我们说四圣六凡,都同具这个真如本体,所以叫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所有的众生一样有正遍知身,那正遍知身就是所有众生的法身。但是所有众生的报身,有没有正遍知身呢?所有众生的报身,就没有正遍知身,因为没有如来的无垢识,没有如来大圆镜智的功德。所以一般的众生的这个报身,一般众生没有正遍知身,只有法身有正遍知身。所以正遍知身就是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身,也是指佛与众生有差别的这个身,就是这个报身。

释迦牟尼佛也就是 大精进菩萨,到这边的时候祂说“况复如来正遍知身”,何况是如来的正遍知身呢?到这边一直地赞叹说“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在这边就发愿了,愿我未来世也能够得到成就如此的妙色的身体。所以就请求出家学道,就为了这样子就向父母亲请求出家学道。因为大精进菩萨的父母亲非常的年老了,所以就没有答应祂出家,他说如果你出家的话,“吾等当死”,也就是说:你如果硬要出家,你如果坚持要出家,我们两个老的一定会死掉的。所以大精进菩萨就用了很多的方便,要让祂的父母亲能够活下来,而祂自己也能够出家。

那用了那些方便呢?祂就“不食诸味,不升牀座,不食酥油,不饮浆水。若善、若恶,口不言说,乃至得出家。”(《大宝积经》卷89)所以祂在这个时候就不吃任何的美妙的饮食,也不上床睡觉,就只是打坐,坐中观像,坐中念佛。也“不食酥油”:酥油在印度是非常营养的东西,所以也不吃任何的酥油;也“不饮浆水”,就是不喝水,也不喝任何的果汁;所有善事、恶事“口不言说”:都不去谈论任何的善事、恶事,只为了要求能够出家。那这五天当中“百味美食劝之令食”,在这个五天当中,祂父母亲为了要劝阻祂出家,所以准备了所有一切美食让祂吃,劝祂能够吃这些东西;而且发动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来帮忙劝食,劝阻祂不要出家;也用了诸多的宝藏;用八万四千美女。但是大精进菩萨在这个时候都不理不睬,也不饮食,不睡觉,不喝、不睡,一直到第六天的时候断诸忆想。

经典里面说:“于第六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如来应正遍知。”(《大宝积经》卷89)所以在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在第六天的时候,断除了所有的忆想,而且不食任何的食物,只是念着如来的应正遍知,也就是念着如来的正遍知身,还是念着如来的正遍知身,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达到忆佛的念佛三昧。就是在第六天的时候断除了所有的忆想,也不吃任何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只念着如来的应正遍知身,能够得到忆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在这个时候,祂的舍宅里面,他们宅所里面(因为大精进菩萨的家里是一个非常殊胜富足的富豪,所以非常庄严),那这个宅神就显现了神通,而且诵了赞偈来赞叹大精进菩萨;并且用这个偈来呵责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还有呵责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所找来的这些所谓的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要劝 大精进菩萨不要出家);也呵责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所找来的美女(这些美女就是要来引诱大精进菩萨不要出家)。那这些人看到了这些偈以后,看到这个宅神诵了这个偈以后就悔过,而且能够同意大精进菩萨能够出家。

后面还有 大精进菩萨往后修行观像念佛的这样一个次第,那我们下一集再跟各位作说明。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37集 观像念佛(二) 正文老师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集讲到观像念佛的这个,介绍了 大精进菩萨如何的求观像念佛的法门。也就是说,大精进菩萨得到的一张比丘送给祂的佛像,所以非常的精进地要求出家。那在第六天的时候因为忆佛的功夫,所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如来应正遍知”。那这个过程里面这个宅神,也就是说祂这个坚牢地神(土地宅神)就诵了一首偈,那这个宅神现了大神通来呵责大精进菩萨的父母;还有 大精进菩萨父母所找来的这些亲朋好友;还有 大精进菩萨父母所找来的这些美女,要来劝阻大精进菩萨出家,所以这个大宅神就诵了一首偈来赞叹 大精进菩萨,也呵责了这些人“为什么要去阻止大精进菩萨出家”。大精进菩萨是因为祂是非常庄严殊胜的一位菩萨,所以祂的家宅是非常的大,所以这个宅神其实很显然是护法菩萨的一个现身,所以诵了这赞偈来赞大精进菩萨。那这个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还有这些人、还有这些美女,听到了这首偈以后就对 大精进菩萨还有对宅神悔过,所以祂的父母就同意 大精进菩萨出家了。所以他同意祂出家完以后,还是准备了很多饮食要来劝大精进菩萨来继续地进食,他说“同意给你出家了”,但是希望祂能够恢复饮食,能够恢复修行。

但是 大精进菩萨也一样是没有进饮食,那这样子的过程,到了第七天。所以经典里面说:“不食七日,光明晖悦,颜色不变,唯心忆念正遍知身,一切诸天散花供养。”(《大宝积经》卷89)那这个就是说大精进菩萨没有吃东西,不但没有不更虚弱,没有更虚弱不堪,而且禅定非常好,所以光明一直放射出来--因为大精进菩萨以禅悦为乐,所以光明晖悦,不但颜色不变而且大放光明--这个时候只有一心忆念着佛的正遍知身,所以因为没有进饮食的原因,所以一切诸天散花供养,一切诸天散花供养、赞叹。这里所说的、所忆念的就不是形象而是正遍知身。所以修行这个法门的前提就是要先知解般若了义,也就是必须要了解般若的义理、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了义法,这样子才有办法修学观像念佛。所以修学观像念佛一样是要有定力,一样是要有了义佛法的知见。

大精进菩萨经过了七天以后,就把这个画像拿到深山里面去。那经典里面就这样说:“过七日已……,持画叠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大宝积经》卷89)就是经过七天以后,大精进菩萨把这个画像拿到深山里面去,寂静无人的地方、只有禽兽到的这个地方,把这个画像展开来挂在树上,用了草结草为坐,那在画像前只是在那边打坐的时候,正身的观于如来的画像,从正身正念观于如来的画像。祂很仔细的从头髻到脚、到千辐轮相全部观察完毕,祂就想:“那我到底要怎样来观佛才对呢?”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以后,详细的观察了以后,知道这样的观法好像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有相的观佛,这个佛的形象--千辐轮相、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样的像是有相的观佛,大精进菩萨因为有般若的智慧,所以祂知道这样的观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就思惟说,那到底应该要如何观佛呢?

那这个时候,在林间就有林间的林神来告诉 大精进菩萨。那林间的林神为什么能够告诉大精进菩萨这些话呢?那这个也很显然是护法菩萨的显现。那林间的林神就告诉 大精进菩萨说:“善男子,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大宝积经》卷89)大精进菩萨又想说:“我今如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也就是说,这个林神就跟 大精进菩萨说“如果你要观佛的话,就要观这个画像。观这个画像怎么观呢?这个画像跟佛并没有差异的,这个画像不异如来,这样叫作观佛。”那画像明明是画像,为什么会不异如来呢?画像明明是纸画的,为什么它会不异如来呢?为什么这个林神告诉大精进菩萨说“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必须“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才叫作观佛。所以 大精进菩萨在这边就想说(在思惟说):“我今如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我如何观此画像跟如来是一样的呢?所以就进入了思惟,就再一度的思惟。

那作这样的一个思惟:“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啊,就像这个佛的画像一样是非觉非知的啊,这个佛的画像它是没有觉、没有知的--它不能觉知一切法--所以这个像是非觉非知;那一切诸法也像是这个样子一样,非觉非知--一切诸法就像跟这个纸所画的画像一样,同样是非觉非知。这个是从如来的像不能觉也不能知--也就是从如来的画像不能觉也不能知,不是觉也不是知--然后一路思惟、思惟……思惟到一切法,那这一切法不离有相、不离无相。为什么呢?为什么不离有相、不离无相?因为这个法就是不离有相、不离无相,它才能够非觉非知。那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有许多法,所谓的这个法非觉非知是指什么呢?那法是什么呢?有哪些法呢?因为众生有一切心,所以有一切的法。可是经中常说:“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尔如是。”所以这个法始终是这样的。始终是怎样呢?这个法始终是不离有相、不离无相,祂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这个法永远都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因为这个法,祂能够出生一切三界六尘万法--这个法的法位、法的法体,祂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会与众生妄心和合运作,所以叫作与生灭和合。那这个法的理体本身祂是不能生灭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祂是不生灭的。那法的出现,永远都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所以祂是不离有相也不离无相。那法的现象,众生的心能觉,所以能够知道法。法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呢?为什么我们会去知道法的这些现象呢?为什么会知道法有生起?为什么会知道法有演变?为什么会知道法有过去呢?就是因为众生有这个能觉的心,所以能够知道诸法,感觉到有法的生起、有法的演变、有法的过去,那法的相,有生起、有演变、有过去,但是法的本际却始终是如如不动的,不曾生起、不曾演变、不曾过去的。所以祂是不离有相也不离无相,所以祂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运作。

祂一边是讲真如本际的理体上,祂实质上是有的;一边是在讲蕴处界的现象的诸法它是空的,它是没有实体的。蕴处界的诸法它其实是缘起性空的,蕴处界的诸法是无常的。蕴处界的诸法是无常,所以它是缘起性空的。那这个缘起性空,所以我们说蕴处界诸法,它是空相,它是没有实体,但是因为它是有这样真如本际的实体所产生的这样子的诸法,所以才会有蕴处界诸法的缘起缘灭,这个才是真正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离开真如本际这个理体来谈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那这样子就会落入断灭见。要谈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就是要必须要具足的像大精进菩萨这样子的般若了义诸法的一个知见,才有办法真正的观诸法--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也就是,必须要空有不二,必须要不离有相、不离无相,必须要能了知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那依法的本际真如来说呢,法的本际祂是非觉非知的,所以说法非觉非知,法无起无灭,法的本际非觉也非知,而法的本身也从来不说“我是什么法”,如来法身也是这样子的非觉非知。如来法身也像这样子的法,祂是非觉非知的。譬如说涅槃的法它不会说:“我要让某个人解脱,我想要解脱涅槃之法。”它涅槃城的法本来具足。那念佛的法它也不会知道说“我在念佛”,善法也不知道“我在行善”,乃至于恶法也不知道“我在行恶”,乃至于工巧、无记的法:当你在做一些,譬如说行住坐卧的这些无记的无记法的时候,它从来也不说“我是在行住坐卧”,所以法从来不说“我是什么法”。所以一切的法它本然空寂,本然无觉,本然无知的,这些法它本来就是空寂的,本来就是空而寂灭的,本来就是没有觉,没有知的。

那法没有觉知,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谁在觉知呢?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能觉能知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真如的本体,这个法的本体,法住法位,这个本体生起了这些法,给我们受用,那是谁在觉知呢?能觉能知的就是众生的觉知心。众生的觉知心,才有办法觉知三界六尘万法的生灭,才有办法觉知三界六尘万法的演变,才有办法觉知过去、现在、未来。那因为众生有觉知的意识心,有觉知的六识心,在感觉这样的法,在用这样的法,所以说法有生、住、异、灭。就是意识心在六尘上面有取、有住;在六尘上面生起诸心;在六尘上面了别诸心;在六尘上面产生了变异;在六尘上面产生了生灭;在这里取六尘三界诸法;在这里取由法界所出生的这些法--这些六尘的法,所以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觉知。但是法的本体它并没有觉知,法的体性本身从来没有生、住、异、灭,所以会说“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尔如是”,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 大精进菩萨观到这边的时候,就知道说:“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大宝积经》卷89)接着 大精进菩萨继续再思惟,他说:“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啊,如来的这个画像,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只有名字而已。譬如说如来的本身,祂并不是这个画像--如来的本身不是这个画像--如来的画像只是名字,譬如说释迦牟尼佛,祂这个名字只是一个名字,阿弥陀佛也是一个名字,祂不是如来的本身。所以如来的这个本身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如来的这个名字就像这个画像一样,“但有名字”,但是,不是如来的本身,那一切的法也是一样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诸法也是一样。譬如说人天善法或是说修解脱道的声闻法,或是说修解脱道的缘觉法,或是说菩萨的法,或是说善法、恶法,乃至于无记法等等的这些法,人天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这些法都是只有名字。声闻、缘觉、菩萨、善法、恶法这个都只是名字,并不是法的本身,但是它们的本身--法的本身--它自性本身是空,本身是寂灭的、本身是无所有的。所以说“如是画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所以“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所以如来的真实身相也像是这个样子,也像这个画像一样,祂是自性空寂的、祂无所有的,所以如来的这个身相祂是无生的、祂是无灭的。因为无生无灭,所以祂是空寂,祂是无所有的,祂只是一个空性,但是这个空性不是顽空,不是完全没有,祂是一个实际的理体,祂是本然的存在,但是却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摸、不可嗅,不能知道祂是什么。那如来应化身只是如来的名字,但不可觉知的法身才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法身。所以如来的画像它只是一个名字,并不是真正如来的法身。那观画像的时候,从这边能够进入到一切诸法也是像这样子,它本身是自性空寂的,本身是无所有的,再进一步从观如来之身、如来的身相,一切诸法都是空寂,都是无所有的。

那 大精进菩萨思惟到这边的时候,继续的再往前思惟:“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89)“非觉非作”: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本身是没有觉知,而且它没有身口意的造作的行为,因为它没有办法作意说“我要走路、我要凉快,我要温暖,我要饮食……”那一切法亦复如是,诸法也是像画像一样,也是非觉非作。譬如说涅槃法,它并没有生起一念说“众生想要解脱,我要帮助众生解脱。”那善法也没有起一个念说“我要行善,我要利益人。”恶法也没有起一个念说“我要害人,我要教众生害人。”所以法的本身它是非觉非作,它是不起作意,不起觉照。那是谁有觉有作呢?是谁在觉知,谁在造作呢?会起觉知、会作意的、会觉观的就是我们的觉知心,我们觉知心它才会作意、才会造作,所以才是有觉有作。那如来的身相也是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是非觉非作的,如来真实的身相就是非觉非作。所以从画像的思惟,一直到如来真实体性--祂的真如,同时去思惟法的本际,那这样子去思惟,如来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跟如来的身相都是非觉非作。这样思惟,思惟完以后,才有办法了解如来的真实体性,祂的真如是法的本际,是真正法所出生的根源。

大精进菩萨思惟到这边的时候,继续再往下思惟他就说“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大宝积经》卷89)那什么叫作“如此画像非见非闻”呢?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见闻觉知,也没有办法嗅,没有办法尝,没有办法透过鼻子去嗅所有的香臭,没有办法透过舌头去尝所有的味道,也没有办法透过身体去接触所有的触觉,所以它是非触非知;而且它也没有出入息,没有呼吸的。那一切诸法也跟这个画像一样,是没有任何的见闻觉知的、没有任何知觉的。那这个就是指说,像《心经》里面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所以其实《心经》里面所说的就已经在指出说,如来的这个身相祂是“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心经》就已经指出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界乃至没有意识界。所以法是众生能知法,法不自知,法法如是皆不自知,法法都是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一回事,能够知道这些法的就是众生的觉知心。众生的觉知心去触到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所以会产生所有的一切法,诸法就是因为这样子产生了。

那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继续说明。

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38集 观像念佛(三) 正文老师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跟各位来分享观像念佛法门。那我们上一集跟各位说明到,大精进菩萨思惟“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也就是说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没有见闻觉知的,它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虽然有这个形象,但是没有眼根的作用,乃至于耳根的作用,乃至于意根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去触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就像《心经》里面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能够知道法的是我们的觉知心,但是法本身是不自知的,法法如是,法法皆是不自知。不论是善法、恶法、工巧、无记法,或是十八界法、或是涅槃法,法的本身它都是不自知的。能够知道法就是我们的觉知心,那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是非见非闻,那法也是非见非闻的,法也是没有见闻觉知的。

那紧接着 大精进菩萨继续这样的思惟,继续这样子作思惟:“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就像这样子的一个画像一样,它不是欲界所含摄的,也不是色界所含摄的,也不是无色界所含摄的;一切诸法也是这个样子,一切诸法也像这个画像一样,不是色界所含摄的,不是无色界所含摄的,不是欲界所含摄的。因为这个画像它是纸画的,它本身并没有欲界的欲的需求,也没有色界的福报和禅悦,也没有无色界的心的活动,所以它并不是欲界所含摄,也不是色界所含摄,也不是无色界所含摄。那三界众生处于欲界、色界还有无色界,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因为不离五阴。因为有了五阴,才会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离五阴的作用,不离五阴其中任何一一阴的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只有意识的觉知心、只有五阴,才会是欲界所含摄,无色界所含摄,色界所含摄,但是这个画像并不是五阴,所以不是三界所含摄。那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它并不是五阴,并不是三界,三界法是众生能知法,但是法并不自知,法不知道所有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事有分别,理不离如。”“事有了分别”是因为我们欲界有欲界的需求,所以有事相上的分别。但是真如理体同时有这样的,同是一个真如的本体,所以三界虽然有别,但是能够同入涅槃门。不是说你必须要打坐修定到色界才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欲界念佛一样能够入到真如理体,入到涅槃的境界,那参禅一样能够证悟真如本性,入到真如理体。所以,这是所有的三界众生都不离这样一个真如本体,但是又现行于三界里面。

所以我们修行,其实是“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其实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有很多人就执著说“修学佛法这个,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你们就是只说如来藏这一个法呢?为什么只有如来藏这个法能够证悟呢?”那这个就是完全于事、于理全部都搞混了。事修上面虽然是有多门,但是人家后面还有一句,叫作“归元无二路”,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如何修行全部都是归到这个无二路,这个无二门这个无门之门,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这个真心--这个真如、这个如来藏--所以任何的修行,全部都是“归元无二路”。都是回到这个理体上面来。

这个大精进菩萨继续思惟,接着如何思惟呢?他继续思惟说:“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89 )那就是说这个画像,它本来是无情的,所以它是无取无舍的。它是实在吗?如果说它是实在,它又是无常、会毁坏的。那说它是虚有的吗?它分明,眼前分明又可以触摸,所以它是非实非虚,这个画像它是“非实非虚”的。那“非生死非涅槃”,这个画像,生死涅槃是有情的画像是无情的,所以它没有生死,没有涅槃。但是诸法还有如来身相也是跟这个画像是一样的,它是非实非虚,非取非舍。因为能取三界六尘万法,正是我们的这个觉知心,但是这个如来藏,这个诸法,乃至于这个如来的身相,祂是无取的,它是不取三界六尘万法,因为无取所以无舍,所以祂是非取非舍。但是祂又是非实的,因为祂是无心相心。众生都是执著什么为实在呢?就是执著五阴为实在,但是这个五阴是幻灭的,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它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所以它是不实在的,所以说这个如来藏这个法,祂是非实;但是又说非虚是指说,虽然祂出生了这些蕴处界诸法,但是祂的真如实体,祂是有实体的,祂是有一个本体的,不是虚妄想构想出来的,所以叫做“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就是说,众生其实都是在如来藏的表层上面生生死死流转不停,但是如来藏的本体,祂本身是没有生死的,那因为祂本身就是涅槃城,所以祂就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所以祂本身是涅槃城,所以没有必要取涅槃,所以叫作非生死非涅槃。

那 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详细思惟完以后,因经过这样观像念佛、观如来身的时候,如实的了知如来的真实的法身(真如的体性),那在一昼夜之间,便具足了五神通,也就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还有宿命通;也具足了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心,这个就是已经过了四禅的功夫,才有办法具足四无量心;而且具足了辩才无碍、说法无碍,能够接受质难;而且得到了普光三昧,普光三昧是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也就是《楞伽经》里面所说的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再来得了净天眼,也得了净天耳,因为有了净天眼,所以能够见到东方无数佛界,而且超鬼神所见,也得到了净天耳,能够亲闻东方无数诸佛佛界说法,而且能够信受奉行。那在这样子勤行精进,满足七日以后,“以智为食”也就是以智慧为食物,不食世间的供养。那因为以智慧为食物,不食世间的供养,就引得天人来供养,所以一切诸天散花供养。那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念佛以后,得到了这样子的功德。

那进而进一步,这个时候 大精进菩萨又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说:“时大精进不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祇佛,闻佛说法。”(《大宝积经》卷89 )

这里就说,到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他不披袈裟,也不见佛,也不受持禁戒,如是观已,这样子的观察以后,成就了大智慧,用这样子的大智慧能够完全见到十方无数诸佛的世界,而且能够听到十方无数诸佛的说法。那这个就很奇怪,为什么不披袈裟、不见佛、不受禁戒,那这样子的观法,反而成就大智慧呢?我们不是说,出家的功德有多大吗?我们修学佛法,不是就是要见自性佛吗?乃至于见报身佛、乃至于见化身佛,也是非常殊胜的啊!我们不是说修学佛法,就要受持禁戒吗?那为什么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不披袈裟、不见佛、不受禁戒,反而能够成就大智慧呢?那我们就必须要探究一下:披袈裟是什么意思呢?披袈裟就是出家的意思,那不披袈裟就是不出家。那为什么不出家?大精进菩萨原来对他的父母亲辛辛苦苦的求出家,而且已经获得出家的允许,现在又说不出家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悟到了真如,悟到了真实明白出家的意思。那这个出家真实出家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套一句《金刚经》的句法,就是“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大精进菩萨就是透过观像念佛,悟到的真如理体,知道了《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

那为什么“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呢?那我们来探究一下:出家有哪几种?出家有出世俗的家,也有真出家。那什么叫作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就是表相出家,也就是剃发,着染衣,这样子是表相出家。那真出家,就是出三界的家,离开五阴宅这个家,离开五阴宅这个家没有出家相,因为真如无相,所以没有出家相,离开五阴宅这个家才叫作真出家。所以出家必须要离开五阴宅,必须要离开三界这个家;而且离开了三界,在三界而离开三界,在三界又无妨真如本体能够离开三界。也就是悟明了本心以后,这样子才是真出家。那大精进菩萨是哪一种出家呢?大精进菩萨就是真出家。大精进菩萨悟了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了了现前,所以真如佛性祂不会六尘,不属于五阴,不摄属在三界里面,祂本身就已经出了三界家了,祂本身就已经是出家了,祂本来就出家了,所以不会想要披衣,也没有地方可以披衣,也没有需要披衣。想要披衣、需要披衣的,正是我们这个五阴身,所以祂没有想要披衣,没有地方披衣,也没有必要披衣,所以真如无形无相,祂不会六尘。所以大精进菩萨这个时候说祂不再披衣了,祂不披衣所以真正的不披衣,就是如来藏真如本性,祂原来本来祂就不披衣的。所以我们说会披衣的,正是我们这个五阴。所以 大精进菩萨因为心离五阴的系缚,所以叫做真出家。如果不是离开五阴的系缚,这个就是表相出家。

所以我们说出家有四种:有身出家而心出家;也有身出家有心不出家;有身不出家心出家;有身也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那身出家、心出家指的就是:表相出家,披了衣而且也开悟,也明心见性,见了自性弥陀,这种人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有的人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只是表相剃发着染衣,但是心不出家;有的好一点的话,还会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念佛上面,但是虽然没有明心开悟,但是他还属于身出家心不出家;那有的人比较严重一点,还继续的贪着五欲的贪着,那这个在身出家心不出家这个,是等而下之的。那另外有一种人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就是菩萨,现菩萨身开悟明心,虽然没有剃发着染衣,但是实际上心已经出家了,这个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个就是一般的凡夫众生,也不知道修行,他身也在五阴家,心也在五阴家,那永远都在五欲里面打滚,这个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达摩大师在这边有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达摩大师血脉论》卷1)那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说出家并不是在表相,不是剃除须发着衣,也就是说必须见自本心。见自本心的话,不剃除须发着白衣一样是出家。那如果是不见性,虽然你剃除须发一样是外道。所以,真的出家就是必须要亲见本性,要亲见如来。菩萨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面,其实大部分都是现在家身的。我们看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里面,有五个是等觉菩萨、补处菩萨,有五位是现出家身的菩萨,其他的四十二位全部是在家菩萨。那我请问各位:那观世音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大势至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弥勒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四大菩萨里面所现是出家身的就是……五大菩萨里面就是只有地藏菩萨祂现出家身,所以不要以表相来衡量出家或是没有出家。

那 大精进菩萨到这个时候又说:“亦不见佛。”那为什么不见佛呢?不是我们就是要求见佛吗?要求见,能够以见佛为殊胜吗?那为什么这个时候又说不见佛呢?因为真正的佛就是真如,那真如是无形无相的,不是物质,不可见的。那这个真如祂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般人误以为应身佛,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前,所应身在这个世界所出生的释迦牟尼佛是真佛,那佛色身入灭了,佛就已经不见了。但是 佛色身虽然入灭还有报身,佛的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那每一种随形好里面,每一好里面有八万四千光,每一个光里面又有八万四千好。那这个是天人还有天主所见的报身佛,那天人天主以为报身佛就是佛,那这个报身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佛的常住法身。所以佛的常住法身是无形无相,非物质,不可见的,所以说佛不可见,所以说“亦不见佛”。

那“不受禁戒”的意思是什么呢?因为禁戒是因为五阴才有,真如无形无相,没有嘴巴,没有色身形象,所以不受禁戒。禁戒是因事制戒,因事渐制的。禁戒是僧团刚建立的时候,本来没有禁戒,佛把每一个人都当成完人,假定不会犯错。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根器纯善,所以不用制戒,从初转法轮的五比丘,证阿罗汉果,整个僧团都没有这个问题,佛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完人。但是到后来弟子越来越多,根器不同,做不如法的事,所以有人就告诉了世尊,世尊因而制定了种种的戒,不如法的事越多,禁戒也越来越多。所以禁戒在世间是因为有五阴,所以有了五阴以后,会人与人互相接触,那人与人互相接触以后,慢慢的事情就会有了变化,那这些事情的变化,有一些事情会对僧团有不好的影响,对僧团的修行有不好的影响,所以佛就慢慢的制定了戒律,制定了禁戒。制定了这些禁戒就要让众生能够依止于戒,不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好的事。

那这些禁戒是谁在守的呢?这些禁戒是谁才有办法守这些禁戒呢?是五阴才会去守这些禁戒,因为五阴才能够做,五阴才会去做这些不如法的事;色身才能够去做这些不如法的事情,色身才会去做譬如说杀人、盗窃、妄语、邪淫等等的这些恶业。因为有可能会去造这些恶业,所以佛才会制这些禁戒。因为要有色身还有嘴巴才能做,没有了色身要怎样做呢?没有了色身,没有这个意识心,如何的去造作这些业呢?没有意识,没有意根,如何造作?如何能想呢?所以设立禁戒就是因为有五阴而设的。真如既然不是五阴,如何能守戒法呢?所以大精进菩萨亲证了真如的境界,真如无形无相,没有嘴巴,没有色身的形象,所以不受禁戒。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这个心平的平心就是指的就是如来藏,并不是意识心,这个是很多人误会的地方。

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观察完成以后就成就了大智慧,成就了这样的大智慧,清清楚楚的看见十方无量诸佛世界,而且能够听闻十方无量诸佛在说法。因为有很深的禅定的功夫,再加上大悟彻底,成就了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这样才有办法能够完成这样子的一个功德,才有办法真正的“亦不见佛、不受禁戒”,还有再来就是说,也不用披袈裟不再出家了,因为祂本来就已经是出家身了。

那我们今天观像念佛已经全部都已经讲完了,从下一集开始我们正光老师将要为我们说明观想念佛。

那今天时间已经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第36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三)观像念佛(一) 正文老师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集讲到说,于这个一行三昧的时候,能够透过一行三昧,能够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那过去佛已经成佛,现在佛在十方世界说法,能够见这个过去还有现在诸佛的应身、或是化身、或是报身的佛像,这个是能够理解的;乃至于能够见到这个雕塑的或是纸画的这个佛像,这个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够见到这个未来诸佛呢?

我们说 佛在成佛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什么叫做如来智慧德相呢?如来智慧德相就是真如相,这个真如相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真如相祂是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这个就是般若之母,是般若的理体,也就是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个理体,这个才是般若之母,出生般若智慧的根源。所以般若之母,正是让众生成佛之母,所以又叫做佛母,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母。佛母的意思,就是能够出生众生所有的智慧,能够透过这样的智慧、透过修行,能够成就佛道。所以般若的理体、真如理体、真如本性如来藏,才是出生般若之母,才是众生修学佛法乃至于究竟佛地的最主要根源,所以称为佛母。但是有些人已经误会了佛母这样的意思,他们用了印度坦特拉佛教的修行方法--印度坦特拉佛教就是用了男女双身修法,说女上师叫作佛母,男上师叫作勇父,叫作勇父明妃--这样子修双身法就是佛母,那这个是完全误解了般若之母、这个佛母的真正的意涵。而且不但误解这样的意涵以后,更造就了无量无边的恶业,因为修学佛法本是要清净的,怎么可能透过男女淫欲的修行,来达成修学佛法的目的呢?

所以见一切众生的智慧德相,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相,这个如来相就是智慧德相,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就是见到了未来佛。也就是说,当你明心见性的人,看见一切众生的真如佛性,这个佛性能够出生众生的一切万法,让众生受用,能够现前观察得到众生的这个佛性,那这个叫作见现在诸佛,见未来诸佛。“明心见性者,能现前观察到众生的真如佛性,即是见现在诸佛,见未来诸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都是未来即将成就佛道的众生,所以未来的佛是这个真如体性,过去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现在十方正在说法度众生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当念佛的功德,一行三昧进到这样一个境界以后,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样子的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与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与无量诸佛念佛的功德,这个不思议的佛法,没有任何的差别。那这个没有差别,都是乘着这一个真如,乘着这样同一个真如。所以《大宝积经》里面就说:

【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大宝积经》卷116

所以透过这样子念佛的功德,能够见到这个佛法的平等没有差别,都是乘着这个真如相来成最正觉、来成成佛的佛道。那因为这个样子,所以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那这个无量无边的功德有解脱的自受用功德,也有因为明心见性而度众的他受用功德,那也具足了无量辩才,具足了无量辩才就能够于真如理体、于“空有”而没有疑惑。有人说“性空相有”,那我们就说“相空性有”,为什么呢?“性空相有”是指着如来藏的本体祂本身是空性的,但是祂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但是如来藏祂又是不会去执著三界六尘万法,所以说祂是空性。那如果能够具足了无量的辩才,这样子才能够入到一行三昧,完全的知道恒河沙所有的,如恒河沙诸佛的法界没有任何的差别法相,那这个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指:四圣六凡都是同依于同样这个真如。不管是地狱的众生也好,不管是鬼道的众生也好,不管是畜生道的众生也好,乃至于天人,乃至于我们人道众生,或是说声闻法界,乃至于菩萨法界,乃至于佛法界,都是同依于这个真如。所以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这个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因为这样子念佛的功德,所以能够入到一行三昧的功德,所以持名念佛是有深有浅,所以持名念佛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所以念佛的人,我们不要轻视持名念佛法门,不要妄自菲薄,念佛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认为念佛只是一个持名念佛,乃至于只是停留在随缘的持名念佛,乃至于只是停留在嘴巴的唸佛,不知道有所转折,不知道提升念佛层次,或甚至于诽谤了体究念佛,那这样子的话,那就贻失了念佛的大利益。那参禅的人也不要轻视持名念佛,有的人直下参禅,不是透过念佛法门直接参禅的人,那这些人也不要轻视持名念佛,因为持名念佛虽然是钝根也可以修,下根也可以修,但是它是上根人也可以修,利根人也可以修。所以透过持名念佛的随缘念佛,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可以进到一行三昧,可以透过有相的这个念佛三昧,进到实相的念佛三昧,或是无相的念佛三昧,那进到一行三昧里面。所以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这个最主要的就是在指持名念佛它的殊胜的地方。

那我们今天已经把持名念佛完全都已经讲完了,接着要跟各位分享的就是观像念佛,也就是说我们第二个阶段,要来说明什么叫作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其实也是跟持名念佛一样,必须要有定力,必须要深解第一义谛,观像念佛不是只是看着佛像发起了一种思慕、仰慕之情啊。那什么叫作“观像念佛”?就是面对着庄严的佛的画像、或是佛的塑像,去观察思惟的一种念佛法门。那如何去观察思惟来完成观像念佛的法门呢?这个在后面我们会慢慢跟各位说明。

那我们先说明一下刚刚所说的:观像念佛不单单的是指,对着佛像而发起仰慕之情。观像念佛跟前面所说的一行三昧,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一样,是必须要具足了修习念佛的定力,也就是说必须先修习念佛的定力,再来必须深入的了解思惟第一义谛,必须要了解第一义谛的真正的道理。那修习念佛的定力也就是必须要透过忆佛念佛的功夫。所以持名念佛的这个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其实是修学一切念佛法门的一个很好的一个方便,所以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其实不是说不好,只是说心念心听跟心念心忆,其实它是修学念佛法门很好的方便,而且透过这样子的一个方便能够转折到、转进到更深一个层次的念佛法门。所以这个观像念佛同样的必须要具足修习定力,也就是忆佛念佛的定力。

第二点,必须要深入的了解思惟第一义,也就是必须要知道法身是一种空性,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般若空性。虽然是空性,但是祂是真实存在的。祂不是像顽空一样,不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的,祂是实际的一个理体,祂是实际的一个理体存在的。祂不是像虚妄想的东西,自己所虚构出来的东西,不是意识心去虚妄想,把祂虚构出来的东西。那具足了定力还有深入了了解第一圣义谛以后,才能观像念佛,才能对着庄严的佛像--庄严的佛的画像或是佛的塑像--去思惟,然后进入体究念佛。在体究念佛的过程里面,才有办法亲见真如实相,也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这样子进入了甚深的三昧。所以观像念佛的目的,其实就是要透过观像念佛的一个方便,来进入到体究念佛,那透过体究念佛的参究,来亲见自性真如,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里面《大宝积经》说的很清楚,我们后面会引《大宝积经》的内容来做详细的说明。

所以 佛说,一切念佛法门不外乎是要让众生:第一个作为求生净土的方便,第二让众生亲见自心本性。念佛法门其实不是只是在求平安、不是只是在求保佑,念佛法门其实就是要让众生有一个依靠,能够求生诸佛净土、能够有求生诸佛净土的方便。那念佛法门更重要的是,要让众生能够透过念佛法门来亲见自心如来。也就是说,靠着正确的念佛定力功夫的锻炼,再加上深入了解般若,深入了解第一义佛法,进而亲见自心如来。所以,一切的念佛法门无非都是要让我们求生净土,或是亲见自心如来。那观像念佛也是这样,观像念佛不但能够透过观像念佛定力的修持求生净土,也能够透过观像念佛进入体究念佛的参究,来亲见自心如来,亲见自性弥陀。

我们来看一下《大宝积经》里面如何的说明观像念佛的过程。《大宝积经》里有一段是大精进菩萨修学观像念佛的一个过程。大精进菩萨是世尊,也就是 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是如何的修学这个观像念佛的呢?我们看《大宝积经》里面说:有一个比丘他用白叠画像,也就是说用了非常干净的一块白布把佛像画在上面--“众彩庄严,悉皆具足”,就是把所有最美妙的这个彩绘,画到这个佛像上面去了,所以众彩庄严,具足了佛相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完全具足画在纸上。把画像就拿到大精进菩萨的那个地方去,送到 大精进菩萨--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送到 大精进菩萨所住的地方,送给 大精进菩萨。大精进菩萨看到这个佛像“心大欢喜”,非常的胜妙!非常的殊胜!看到佛像的时候“作如是言”,就这么说:“如来形象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遍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如来的形像竟然形像微妙相好殊胜到这一种地步啊,更何况是如来的正遍知身!

什么是如来的正遍知身呢?如来的正遍知身就是如来的真实法身、报身。如来的正遍知身,就是如来的真如法身。唯有法身祂才是正遍知,唯有如来的法身所出生的这个报身才能够正遍知。那一般的众生,有没有正遍知身呢?一般的众生,我们说四圣六凡,都同具这个真如本体,所以叫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所有的众生一样有正遍知身,那正遍知身就是所有众生的法身。但是所有众生的报身,有没有正遍知身呢?所有众生的报身,就没有正遍知身,因为没有如来的无垢识,没有如来大圆镜智的功德。所以一般的众生的这个报身,一般众生没有正遍知身,只有法身有正遍知身。所以正遍知身就是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身,也是指佛与众生有差别的这个身,就是这个报身。

释迦牟尼佛也就是 大精进菩萨,到这边的时候祂说“况复如来正遍知身”,何况是如来的正遍知身呢?到这边一直地赞叹说“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在这边就发愿了,愿我未来世也能够得到成就如此的妙色的身体。所以就请求出家学道,就为了这样子就向父母亲请求出家学道。因为大精进菩萨的父母亲非常的年老了,所以就没有答应祂出家,他说如果你出家的话,“吾等当死”,也就是说:你如果硬要出家,你如果坚持要出家,我们两个老的一定会死掉的。所以大精进菩萨就用了很多的方便,要让祂的父母亲能够活下来,而祂自己也能够出家。

那用了那些方便呢?祂就“不食诸味,不升牀座,不食酥油,不饮浆水。若善、若恶,口不言说,乃至得出家。”(《大宝积经》卷89)所以祂在这个时候就不吃任何的美妙的饮食,也不上床睡觉,就只是打坐,坐中观像,坐中念佛。也“不食酥油”:酥油在印度是非常营养的东西,所以也不吃任何的酥油;也“不饮浆水”,就是不喝水,也不喝任何的果汁;所有善事、恶事“口不言说”:都不去谈论任何的善事、恶事,只为了要求能够出家。那这五天当中“百味美食劝之令食”,在这个五天当中,祂父母亲为了要劝阻祂出家,所以准备了所有一切美食让祂吃,劝祂能够吃这些东西;而且发动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来帮忙劝食,劝阻祂不要出家;也用了诸多的宝藏;用八万四千美女。但是大精进菩萨在这个时候都不理不睬,也不饮食,不睡觉,不喝、不睡,一直到第六天的时候断诸忆想。

经典里面说:“于第六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如来应正遍知。”(《大宝积经》卷89)所以在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在第六天的时候,断除了所有的忆想,而且不食任何的食物,只是念着如来的应正遍知,也就是念着如来的正遍知身,还是念着如来的正遍知身,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达到忆佛的念佛三昧。就是在第六天的时候断除了所有的忆想,也不吃任何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只念着如来的应正遍知身,能够得到忆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在这个时候,祂的舍宅里面,他们宅所里面(因为大精进菩萨的家里是一个非常殊胜富足的富豪,所以非常庄严),那这个宅神就显现了神通,而且诵了赞偈来赞叹大精进菩萨;并且用这个偈来呵责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还有呵责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所找来的这些所谓的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要劝 大精进菩萨不要出家);也呵责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所找来的美女(这些美女就是要来引诱大精进菩萨不要出家)。那这些人看到了这些偈以后,看到这个宅神诵了这个偈以后就悔过,而且能够同意大精进菩萨能够出家。

后面还有 大精进菩萨往后修行观像念佛的这样一个次第,那我们下一集再跟各位作说明。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37集 观像念佛(二) 正文老师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集讲到观像念佛的这个,介绍了 大精进菩萨如何的求观像念佛的法门。也就是说,大精进菩萨得到的一张比丘送给祂的佛像,所以非常的精进地要求出家。那在第六天的时候因为忆佛的功夫,所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如来应正遍知”。那这个过程里面这个宅神,也就是说祂这个坚牢地神(土地宅神)就诵了一首偈,那这个宅神现了大神通来呵责大精进菩萨的父母;还有 大精进菩萨父母所找来的这些亲朋好友;还有 大精进菩萨父母所找来的这些美女,要来劝阻大精进菩萨出家,所以这个大宅神就诵了一首偈来赞叹 大精进菩萨,也呵责了这些人“为什么要去阻止大精进菩萨出家”。大精进菩萨是因为祂是非常庄严殊胜的一位菩萨,所以祂的家宅是非常的大,所以这个宅神其实很显然是护法菩萨的一个现身,所以诵了这赞偈来赞大精进菩萨。那这个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还有这些人、还有这些美女,听到了这首偈以后就对 大精进菩萨还有对宅神悔过,所以祂的父母就同意 大精进菩萨出家了。所以他同意祂出家完以后,还是准备了很多饮食要来劝大精进菩萨来继续地进食,他说“同意给你出家了”,但是希望祂能够恢复饮食,能够恢复修行。

但是 大精进菩萨也一样是没有进饮食,那这样子的过程,到了第七天。所以经典里面说:“不食七日,光明晖悦,颜色不变,唯心忆念正遍知身,一切诸天散花供养。”(《大宝积经》卷89)那这个就是说大精进菩萨没有吃东西,不但没有不更虚弱,没有更虚弱不堪,而且禅定非常好,所以光明一直放射出来--因为大精进菩萨以禅悦为乐,所以光明晖悦,不但颜色不变而且大放光明--这个时候只有一心忆念着佛的正遍知身,所以因为没有进饮食的原因,所以一切诸天散花供养,一切诸天散花供养、赞叹。这里所说的、所忆念的就不是形象而是正遍知身。所以修行这个法门的前提就是要先知解般若了义,也就是必须要了解般若的义理、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了义法,这样子才有办法修学观像念佛。所以修学观像念佛一样是要有定力,一样是要有了义佛法的知见。

大精进菩萨经过了七天以后,就把这个画像拿到深山里面去。那经典里面就这样说:“过七日已……,持画叠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大宝积经》卷89)就是经过七天以后,大精进菩萨把这个画像拿到深山里面去,寂静无人的地方、只有禽兽到的这个地方,把这个画像展开来挂在树上,用了草结草为坐,那在画像前只是在那边打坐的时候,正身的观于如来的画像,从正身正念观于如来的画像。祂很仔细的从头髻到脚、到千辐轮相全部观察完毕,祂就想:“那我到底要怎样来观佛才对呢?”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以后,详细的观察了以后,知道这样的观法好像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有相的观佛,这个佛的形象--千辐轮相、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样的像是有相的观佛,大精进菩萨因为有般若的智慧,所以祂知道这样的观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就思惟说,那到底应该要如何观佛呢?

那这个时候,在林间就有林间的林神来告诉 大精进菩萨。那林间的林神为什么能够告诉大精进菩萨这些话呢?那这个也很显然是护法菩萨的显现。那林间的林神就告诉 大精进菩萨说:“善男子,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大宝积经》卷89)大精进菩萨又想说:“我今如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也就是说,这个林神就跟 大精进菩萨说“如果你要观佛的话,就要观这个画像。观这个画像怎么观呢?这个画像跟佛并没有差异的,这个画像不异如来,这样叫作观佛。”那画像明明是画像,为什么会不异如来呢?画像明明是纸画的,为什么它会不异如来呢?为什么这个林神告诉大精进菩萨说“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必须“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才叫作观佛。所以 大精进菩萨在这边就想说(在思惟说):“我今如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我如何观此画像跟如来是一样的呢?所以就进入了思惟,就再一度的思惟。

那作这样的一个思惟:“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啊,就像这个佛的画像一样是非觉非知的啊,这个佛的画像它是没有觉、没有知的--它不能觉知一切法--所以这个像是非觉非知;那一切诸法也像是这个样子一样,非觉非知--一切诸法就像跟这个纸所画的画像一样,同样是非觉非知。这个是从如来的像不能觉也不能知--也就是从如来的画像不能觉也不能知,不是觉也不是知--然后一路思惟、思惟……思惟到一切法,那这一切法不离有相、不离无相。为什么呢?为什么不离有相、不离无相?因为这个法就是不离有相、不离无相,它才能够非觉非知。那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有许多法,所谓的这个法非觉非知是指什么呢?那法是什么呢?有哪些法呢?因为众生有一切心,所以有一切的法。可是经中常说:“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尔如是。”所以这个法始终是这样的。始终是怎样呢?这个法始终是不离有相、不离无相,祂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这个法永远都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因为这个法,祂能够出生一切三界六尘万法--这个法的法位、法的法体,祂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会与众生妄心和合运作,所以叫作与生灭和合。那这个法的理体本身祂是不能生灭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祂是不生灭的。那法的出现,永远都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所以祂是不离有相也不离无相。那法的现象,众生的心能觉,所以能够知道法。法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呢?为什么我们会去知道法的这些现象呢?为什么会知道法有生起?为什么会知道法有演变?为什么会知道法有过去呢?就是因为众生有这个能觉的心,所以能够知道诸法,感觉到有法的生起、有法的演变、有法的过去,那法的相,有生起、有演变、有过去,但是法的本际却始终是如如不动的,不曾生起、不曾演变、不曾过去的。所以祂是不离有相也不离无相,所以祂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运作。

祂一边是讲真如本际的理体上,祂实质上是有的;一边是在讲蕴处界的现象的诸法它是空的,它是没有实体的。蕴处界的诸法它其实是缘起性空的,蕴处界的诸法是无常的。蕴处界的诸法是无常,所以它是缘起性空的。那这个缘起性空,所以我们说蕴处界诸法,它是空相,它是没有实体,但是因为它是有这样真如本际的实体所产生的这样子的诸法,所以才会有蕴处界诸法的缘起缘灭,这个才是真正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离开真如本际这个理体来谈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那这样子就会落入断灭见。要谈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就是要必须要具足的像大精进菩萨这样子的般若了义诸法的一个知见,才有办法真正的观诸法--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也就是,必须要空有不二,必须要不离有相、不离无相,必须要能了知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那依法的本际真如来说呢,法的本际祂是非觉非知的,所以说法非觉非知,法无起无灭,法的本际非觉也非知,而法的本身也从来不说“我是什么法”,如来法身也是这样子的非觉非知。如来法身也像这样子的法,祂是非觉非知的。譬如说涅槃的法它不会说:“我要让某个人解脱,我想要解脱涅槃之法。”它涅槃城的法本来具足。那念佛的法它也不会知道说“我在念佛”,善法也不知道“我在行善”,乃至于恶法也不知道“我在行恶”,乃至于工巧、无记的法:当你在做一些,譬如说行住坐卧的这些无记的无记法的时候,它从来也不说“我是在行住坐卧”,所以法从来不说“我是什么法”。所以一切的法它本然空寂,本然无觉,本然无知的,这些法它本来就是空寂的,本来就是空而寂灭的,本来就是没有觉,没有知的。

那法没有觉知,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谁在觉知呢?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能觉能知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真如的本体,这个法的本体,法住法位,这个本体生起了这些法,给我们受用,那是谁在觉知呢?能觉能知的就是众生的觉知心。众生的觉知心,才有办法觉知三界六尘万法的生灭,才有办法觉知三界六尘万法的演变,才有办法觉知过去、现在、未来。那因为众生有觉知的意识心,有觉知的六识心,在感觉这样的法,在用这样的法,所以说法有生、住、异、灭。就是意识心在六尘上面有取、有住;在六尘上面生起诸心;在六尘上面了别诸心;在六尘上面产生了变异;在六尘上面产生了生灭;在这里取六尘三界诸法;在这里取由法界所出生的这些法--这些六尘的法,所以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觉知。但是法的本体它并没有觉知,法的体性本身从来没有生、住、异、灭,所以会说“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尔如是”,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 大精进菩萨观到这边的时候,就知道说:“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大宝积经》卷89)接着 大精进菩萨继续再思惟,他说:“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啊,如来的这个画像,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只有名字而已。譬如说如来的本身,祂并不是这个画像--如来的本身不是这个画像--如来的画像只是名字,譬如说释迦牟尼佛,祂这个名字只是一个名字,阿弥陀佛也是一个名字,祂不是如来的本身。所以如来的这个本身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如来的这个名字就像这个画像一样,“但有名字”,但是,不是如来的本身,那一切的法也是一样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诸法也是一样。譬如说人天善法或是说修解脱道的声闻法,或是说修解脱道的缘觉法,或是说菩萨的法,或是说善法、恶法,乃至于无记法等等的这些法,人天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这些法都是只有名字。声闻、缘觉、菩萨、善法、恶法这个都只是名字,并不是法的本身,但是它们的本身--法的本身--它自性本身是空,本身是寂灭的、本身是无所有的。所以说“如是画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所以“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所以如来的真实身相也像是这个样子,也像这个画像一样,祂是自性空寂的、祂无所有的,所以如来的这个身相祂是无生的、祂是无灭的。因为无生无灭,所以祂是空寂,祂是无所有的,祂只是一个空性,但是这个空性不是顽空,不是完全没有,祂是一个实际的理体,祂是本然的存在,但是却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摸、不可嗅,不能知道祂是什么。那如来应化身只是如来的名字,但不可觉知的法身才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法身。所以如来的画像它只是一个名字,并不是真正如来的法身。那观画像的时候,从这边能够进入到一切诸法也是像这样子,它本身是自性空寂的,本身是无所有的,再进一步从观如来之身、如来的身相,一切诸法都是空寂,都是无所有的。

那 大精进菩萨思惟到这边的时候,继续的再往前思惟:“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89)“非觉非作”: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本身是没有觉知,而且它没有身口意的造作的行为,因为它没有办法作意说“我要走路、我要凉快,我要温暖,我要饮食……”那一切法亦复如是,诸法也是像画像一样,也是非觉非作。譬如说涅槃法,它并没有生起一念说“众生想要解脱,我要帮助众生解脱。”那善法也没有起一个念说“我要行善,我要利益人。”恶法也没有起一个念说“我要害人,我要教众生害人。”所以法的本身它是非觉非作,它是不起作意,不起觉照。那是谁有觉有作呢?是谁在觉知,谁在造作呢?会起觉知、会作意的、会觉观的就是我们的觉知心,我们觉知心它才会作意、才会造作,所以才是有觉有作。那如来的身相也是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是非觉非作的,如来真实的身相就是非觉非作。所以从画像的思惟,一直到如来真实体性--祂的真如,同时去思惟法的本际,那这样子去思惟,如来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跟如来的身相都是非觉非作。这样思惟,思惟完以后,才有办法了解如来的真实体性,祂的真如是法的本际,是真正法所出生的根源。

大精进菩萨思惟到这边的时候,继续再往下思惟他就说“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大宝积经》卷89)那什么叫作“如此画像非见非闻”呢?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见闻觉知,也没有办法嗅,没有办法尝,没有办法透过鼻子去嗅所有的香臭,没有办法透过舌头去尝所有的味道,也没有办法透过身体去接触所有的触觉,所以它是非触非知;而且它也没有出入息,没有呼吸的。那一切诸法也跟这个画像一样,是没有任何的见闻觉知的、没有任何知觉的。那这个就是指说,像《心经》里面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所以其实《心经》里面所说的就已经在指出说,如来的这个身相祂是“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心经》就已经指出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界乃至没有意识界。所以法是众生能知法,法不自知,法法如是皆不自知,法法都是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一回事,能够知道这些法的就是众生的觉知心。众生的觉知心去触到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所以会产生所有的一切法,诸法就是因为这样子产生了。

那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继续说明。

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38集 观像念佛(三) 正文老师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跟各位来分享观像念佛法门。那我们上一集跟各位说明到,大精进菩萨思惟“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也就是说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没有见闻觉知的,它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虽然有这个形象,但是没有眼根的作用,乃至于耳根的作用,乃至于意根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去触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就像《心经》里面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能够知道法的是我们的觉知心,但是法本身是不自知的,法法如是,法法皆是不自知。不论是善法、恶法、工巧、无记法,或是十八界法、或是涅槃法,法的本身它都是不自知的。能够知道法就是我们的觉知心,那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是非见非闻,那法也是非见非闻的,法也是没有见闻觉知的。

那紧接着 大精进菩萨继续这样的思惟,继续这样子作思惟:“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就像这样子的一个画像一样,它不是欲界所含摄的,也不是色界所含摄的,也不是无色界所含摄的;一切诸法也是这个样子,一切诸法也像这个画像一样,不是色界所含摄的,不是无色界所含摄的,不是欲界所含摄的。因为这个画像它是纸画的,它本身并没有欲界的欲的需求,也没有色界的福报和禅悦,也没有无色界的心的活动,所以它并不是欲界所含摄,也不是色界所含摄,也不是无色界所含摄。那三界众生处于欲界、色界还有无色界,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因为不离五阴。因为有了五阴,才会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离五阴的作用,不离五阴其中任何一一阴的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只有意识的觉知心、只有五阴,才会是欲界所含摄,无色界所含摄,色界所含摄,但是这个画像并不是五阴,所以不是三界所含摄。那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它并不是五阴,并不是三界,三界法是众生能知法,但是法并不自知,法不知道所有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事有分别,理不离如。”“事有了分别”是因为我们欲界有欲界的需求,所以有事相上的分别。但是真如理体同时有这样的,同是一个真如的本体,所以三界虽然有别,但是能够同入涅槃门。不是说你必须要打坐修定到色界才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欲界念佛一样能够入到真如理体,入到涅槃的境界,那参禅一样能够证悟真如本性,入到真如理体。所以,这是所有的三界众生都不离这样一个真如本体,但是又现行于三界里面。

所以我们修行,其实是“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其实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有很多人就执著说“修学佛法这个,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你们就是只说如来藏这一个法呢?为什么只有如来藏这个法能够证悟呢?”那这个就是完全于事、于理全部都搞混了。事修上面虽然是有多门,但是人家后面还有一句,叫作“归元无二路”,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如何修行全部都是归到这个无二路,这个无二门这个无门之门,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这个真心--这个真如、这个如来藏--所以任何的修行,全部都是“归元无二路”。都是回到这个理体上面来。

这个大精进菩萨继续思惟,接着如何思惟呢?他继续思惟说:“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89 )那就是说这个画像,它本来是无情的,所以它是无取无舍的。它是实在吗?如果说它是实在,它又是无常、会毁坏的。那说它是虚有的吗?它分明,眼前分明又可以触摸,所以它是非实非虚,这个画像它是“非实非虚”的。那“非生死非涅槃”,这个画像,生死涅槃是有情的画像是无情的,所以它没有生死,没有涅槃。但是诸法还有如来身相也是跟这个画像是一样的,它是非实非虚,非取非舍。因为能取三界六尘万法,正是我们的这个觉知心,但是这个如来藏,这个诸法,乃至于这个如来的身相,祂是无取的,它是不取三界六尘万法,因为无取所以无舍,所以祂是非取非舍。但是祂又是非实的,因为祂是无心相心。众生都是执著什么为实在呢?就是执著五阴为实在,但是这个五阴是幻灭的,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它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所以它是不实在的,所以说这个如来藏这个法,祂是非实;但是又说非虚是指说,虽然祂出生了这些蕴处界诸法,但是祂的真如实体,祂是有实体的,祂是有一个本体的,不是虚妄想构想出来的,所以叫做“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就是说,众生其实都是在如来藏的表层上面生生死死流转不停,但是如来藏的本体,祂本身是没有生死的,那因为祂本身就是涅槃城,所以祂就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所以祂本身是涅槃城,所以没有必要取涅槃,所以叫作非生死非涅槃。

那 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详细思惟完以后,因经过这样观像念佛、观如来身的时候,如实的了知如来的真实的法身(真如的体性),那在一昼夜之间,便具足了五神通,也就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还有宿命通;也具足了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心,这个就是已经过了四禅的功夫,才有办法具足四无量心;而且具足了辩才无碍、说法无碍,能够接受质难;而且得到了普光三昧,普光三昧是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也就是《楞伽经》里面所说的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再来得了净天眼,也得了净天耳,因为有了净天眼,所以能够见到东方无数佛界,而且超鬼神所见,也得到了净天耳,能够亲闻东方无数诸佛佛界说法,而且能够信受奉行。那在这样子勤行精进,满足七日以后,“以智为食”也就是以智慧为食物,不食世间的供养。那因为以智慧为食物,不食世间的供养,就引得天人来供养,所以一切诸天散花供养。那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念佛以后,得到了这样子的功德。

那进而进一步,这个时候 大精进菩萨又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说:“时大精进不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祇佛,闻佛说法。”(《大宝积经》卷89 )

这里就说,到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他不披袈裟,也不见佛,也不受持禁戒,如是观已,这样子的观察以后,成就了大智慧,用这样子的大智慧能够完全见到十方无数诸佛的世界,而且能够听到十方无数诸佛的说法。那这个就很奇怪,为什么不披袈裟、不见佛、不受禁戒,那这样子的观法,反而成就大智慧呢?我们不是说,出家的功德有多大吗?我们修学佛法,不是就是要见自性佛吗?乃至于见报身佛、乃至于见化身佛,也是非常殊胜的啊!我们不是说修学佛法,就要受持禁戒吗?那为什么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不披袈裟、不见佛、不受禁戒,反而能够成就大智慧呢?那我们就必须要探究一下:披袈裟是什么意思呢?披袈裟就是出家的意思,那不披袈裟就是不出家。那为什么不出家?大精进菩萨原来对他的父母亲辛辛苦苦的求出家,而且已经获得出家的允许,现在又说不出家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悟到了真如,悟到了真实明白出家的意思。那这个出家真实出家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套一句《金刚经》的句法,就是“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大精进菩萨就是透过观像念佛,悟到的真如理体,知道了《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

那为什么“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呢?那我们来探究一下:出家有哪几种?出家有出世俗的家,也有真出家。那什么叫作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就是表相出家,也就是剃发,着染衣,这样子是表相出家。那真出家,就是出三界的家,离开五阴宅这个家,离开五阴宅这个家没有出家相,因为真如无相,所以没有出家相,离开五阴宅这个家才叫作真出家。所以出家必须要离开五阴宅,必须要离开三界这个家;而且离开了三界,在三界而离开三界,在三界又无妨真如本体能够离开三界。也就是悟明了本心以后,这样子才是真出家。那大精进菩萨是哪一种出家呢?大精进菩萨就是真出家。大精进菩萨悟了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了了现前,所以真如佛性祂不会六尘,不属于五阴,不摄属在三界里面,祂本身就已经出了三界家了,祂本身就已经是出家了,祂本来就出家了,所以不会想要披衣,也没有地方可以披衣,也没有需要披衣。想要披衣、需要披衣的,正是我们这个五阴身,所以祂没有想要披衣,没有地方披衣,也没有必要披衣,所以真如无形无相,祂不会六尘。所以大精进菩萨这个时候说祂不再披衣了,祂不披衣所以真正的不披衣,就是如来藏真如本性,祂原来本来祂就不披衣的。所以我们说会披衣的,正是我们这个五阴。所以 大精进菩萨因为心离五阴的系缚,所以叫做真出家。如果不是离开五阴的系缚,这个就是表相出家。

所以我们说出家有四种:有身出家而心出家;也有身出家有心不出家;有身不出家心出家;有身也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那身出家、心出家指的就是:表相出家,披了衣而且也开悟,也明心见性,见了自性弥陀,这种人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有的人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只是表相剃发着染衣,但是心不出家;有的好一点的话,还会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念佛上面,但是虽然没有明心开悟,但是他还属于身出家心不出家;那有的人比较严重一点,还继续的贪着五欲的贪着,那这个在身出家心不出家这个,是等而下之的。那另外有一种人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就是菩萨,现菩萨身开悟明心,虽然没有剃发着染衣,但是实际上心已经出家了,这个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个就是一般的凡夫众生,也不知道修行,他身也在五阴家,心也在五阴家,那永远都在五欲里面打滚,这个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达摩大师在这边有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达摩大师血脉论》卷1)那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说出家并不是在表相,不是剃除须发着衣,也就是说必须见自本心。见自本心的话,不剃除须发着白衣一样是出家。那如果是不见性,虽然你剃除须发一样是外道。所以,真的出家就是必须要亲见本性,要亲见如来。菩萨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面,其实大部分都是现在家身的。我们看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里面,有五个是等觉菩萨、补处菩萨,有五位是现出家身的菩萨,其他的四十二位全部是在家菩萨。那我请问各位:那观世音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大势至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弥勒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四大菩萨里面所现是出家身的就是……五大菩萨里面就是只有地藏菩萨祂现出家身,所以不要以表相来衡量出家或是没有出家。

那 大精进菩萨到这个时候又说:“亦不见佛。”那为什么不见佛呢?不是我们就是要求见佛吗?要求见,能够以见佛为殊胜吗?那为什么这个时候又说不见佛呢?因为真正的佛就是真如,那真如是无形无相的,不是物质,不可见的。那这个真如祂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般人误以为应身佛,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前,所应身在这个世界所出生的释迦牟尼佛是真佛,那佛色身入灭了,佛就已经不见了。但是 佛色身虽然入灭还有报身,佛的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那每一种随形好里面,每一好里面有八万四千光,每一个光里面又有八万四千好。那这个是天人还有天主所见的报身佛,那天人天主以为报身佛就是佛,那这个报身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佛的常住法身。所以佛的常住法身是无形无相,非物质,不可见的,所以说佛不可见,所以说“亦不见佛”。

那“不受禁戒”的意思是什么呢?因为禁戒是因为五阴才有,真如无形无相,没有嘴巴,没有色身形象,所以不受禁戒。禁戒是因事制戒,因事渐制的。禁戒是僧团刚建立的时候,本来没有禁戒,佛把每一个人都当成完人,假定不会犯错。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根器纯善,所以不用制戒,从初转法轮的五比丘,证阿罗汉果,整个僧团都没有这个问题,佛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完人。但是到后来弟子越来越多,根器不同,做不如法的事,所以有人就告诉了世尊,世尊因而制定了种种的戒,不如法的事越多,禁戒也越来越多。所以禁戒在世间是因为有五阴,所以有了五阴以后,会人与人互相接触,那人与人互相接触以后,慢慢的事情就会有了变化,那这些事情的变化,有一些事情会对僧团有不好的影响,对僧团的修行有不好的影响,所以佛就慢慢的制定了戒律,制定了禁戒。制定了这些禁戒就要让众生能够依止于戒,不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好的事。

那这些禁戒是谁在守的呢?这些禁戒是谁才有办法守这些禁戒呢?是五阴才会去守这些禁戒,因为五阴才能够做,五阴才会去做这些不如法的事;色身才能够去做这些不如法的事情,色身才会去做譬如说杀人、盗窃、妄语、邪淫等等的这些恶业。因为有可能会去造这些恶业,所以佛才会制这些禁戒。因为要有色身还有嘴巴才能做,没有了色身要怎样做呢?没有了色身,没有这个意识心,如何的去造作这些业呢?没有意识,没有意根,如何造作?如何能想呢?所以设立禁戒就是因为有五阴而设的。真如既然不是五阴,如何能守戒法呢?所以大精进菩萨亲证了真如的境界,真如无形无相,没有嘴巴,没有色身的形象,所以不受禁戒。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这个心平的平心就是指的就是如来藏,并不是意识心,这个是很多人误会的地方。

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观察完成以后就成就了大智慧,成就了这样的大智慧,清清楚楚的看见十方无量诸佛世界,而且能够听闻十方无量诸佛在说法。因为有很深的禅定的功夫,再加上大悟彻底,成就了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这样才有办法能够完成这样子的一个功德,才有办法真正的“亦不见佛、不受禁戒”,还有再来就是说,也不用披袈裟不再出家了,因为祂本来就已经是出家身了。

那我们今天观像念佛已经全部都已经讲完了,从下一集开始我们正光老师将要为我们说明观想念佛。

那今天时间已经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 疾病的三种根源
  • 疾病的三种根源.txt会计说:"你晚点来领工资吧,我这没零钱."你看得出我擦了粉吗?虽然你身上喷了古龙水,但我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人渣味儿.既宅又腐,前途未卜.既宅又腐,前途未卜.你被打胎后是怎么从垃圾桶里逃出来的?史上最 ...查看


  • 般舟念佛有什么好处
  • 般舟念佛有什么好处 发布:般舟乐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9-3 0:53:00 收藏 般舟三昧念佛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散心念佛,它是净土宗最早的修炼方法,也是以前祖师大德用来快速突破某些关口的闭关秘法,秉持常精进不休息,大勇 ...查看


  •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
  • ・研究生论坛・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 杨净麟 提要:长期以来,因为受望月信亨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基于<般舟三昧经>,由此导 致对慧远大师念佛思想的把握不够到位,对慧远大师于净土法门的开创之功认 ...查看


  • 云栖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 云栖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作者:王堃 来源:世界弘明哲学季刊网 [提要]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对明清以至近现代佛教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分五部分论述袾宏大师的净土思想:一,净土宗上下千古最圆纯的一人:二,持名念佛之功最 ...查看


  • 大悲咒发愿文
  • <佛教常诵经咒修考方法与要点>简介 <初级阶段> 一, 修持理念 1. 发慈悲心,菩提心,坚固心,长远心,修福修慧,济世利人. 2. 严守戒律兼收并蓄,地藏严华,禅净教律,以地藏三经为根基,消罪业,知因果,以戒律为准 ...查看


  • 金陵刻经处流通书目
  • 简介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着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刻印.流通经籍之场所,曾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并设立& ...查看


  • 最安全的打坐念佛方法
  • lk 给你介绍一个非常简单又绝对安全,不需要老师指导的打坐方法,这个方法既可以健身去病,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体验念佛三昧的状态.此方法做好了就是以清净心念佛,我们知道用清净心念佛容易和佛菩萨感应道交,治病.健身.心想事成等方面的效益都非 ...查看


  •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问曰:不了知自心与所缘皆不可得,即生起能所的二种妄想.如今存有所念之佛,与能念佛之心,岂不是二种妄想吗? 对曰:<楞伽经云>:'了知自心与境界皆不可得,妄想即不生起.不生起妄想心者,即是于种种境界中能远 ...查看


  • 龙树菩萨略传
  • 龍樹菩薩略傳 龍樹菩薩梵名 Nagarjuna,佛滅後約後七百年(西元一五0--二五0年),生於南印度婆羅門種族之家:因其母樹下生之,而龍成其道故,名曰龍樹:壽二百余歲. 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弱冠馳名,獨步諸國.世學藝能,天文地理,圖緯密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