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的内心

几年前,我曾读过仓央嘉措的《问佛》,对“佛是过来的人,人是未来的佛”很是不解。近日有幸看到杂志上《皆可成佛》一文,作者借一则佛家寓言得出结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答案如此的简单,令我彻悟。

寓言中,世间凡尘俗子在茫茫的人生沧海中,前赴后继向彼岸奋争着,少数人占得天时历尽艰辛“修成正果”,多数则被风浪击落沉入海底,成了泯灭无闻的“芸芸众生”。佛祖似乎更愿意眷顾那些幡然醒悟迷途知返者和无欲无求的超脱者,分别点化成佛,以示佛祖慈悲为怀功德无量。

我不曾读过任何宗教理论方面的书籍,更非佛教信徒,但我对宗教净化人心灵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相信文中所讲的,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心态。所谓成“佛”,也并非是真的修成正果立地成佛,而是指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寓言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世间沧桑人海茫茫,宁静致远无欲无求皆可成佛。

既然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能成佛,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朝圣”路上折戟沉沙呢?我以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上天的眷顾,同时也要面对各种严峻的考验。现实生活中,在五颜六色的诱惑面前,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管得住一颗心的躁动,也就成了虔诚与伪装的分水岭。所以,到达彼岸或沉入海底都是自然的结果。

尊重自己的内心,这句话看似人人都能身体力行,可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人世间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是一种境界的高难攀登,那么,说自己要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应该算是每个人心的主权所有了。对自己这个主权究竟是尊重还是亵渎,也许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不敢正视或不愿正视,可佛祖却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眷顾与惩罚那只能是由天做主了。

我觉得,任何一种宗教给人的仅仅是一种灵魂的启迪,真正化作自身的行为理念,还须个人去切身感悟。相信,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淡看世间繁华,追求一种单纯与朴素,给心一隅宁静空间,尊重内心一方净土,即使不能成“佛”,也能成为一个端庄的人。

附: 原作《皆可成佛》   刊登在《读者》杂志2012—05期    作者:朱国勇

佛家有这么一则寓言。

地之极东南,有一海,称为“沧海”。沧海对面,就是仙家佛地。凡是能渡过沧海到达彼岸的人,就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

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千里迢迢赶来,或乘帆船,或乘木筏,纷纷朝着彼岸进发。波浪滚滚,狂风飙卷。许多人被风浪击落,永沉海底。能成功到达彼岸的,少之又少。但是,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朝着无垠的沧海进发。

从空中俯瞰,千帆竞渡,人群密密麻麻。一个浪头过来,人群就覆灭一大片,再一个浪头过来。又覆灭了一大片。但是,立刻会有后来者补上。海面上,是拥挤不堪的船只,海岸上,是汹涌如蚁的人流……

天地间响起深沉的悲歌。佛祖闭上眼睛,不忍再看。

若干年后,有三种人成了佛。第一种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彼岸,称为“修成正果佛”。第二种人几经努力,还是到达不了彼岸,于是放弃了渡海,回家安居乐业,称为“幡然醒悟佛”。第三种人,只是一个人。

那是一位在海边以打渔为生的老人。面对熙熙攘攘的渡海人群,他不为所动,几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单纯而朴素的日子。后来,佛祖点化他成了佛,称为“宁静佛”。

而那些沉入海底泯灭无闻的,被称为“芸芸众生”。

有人问佛祖,你属于哪一种佛?佛曰;我属于第四种,看尽人世悲欢,阅尽世事浮沉,称为“大彻大悟佛”。

过了许多年,渡海的人逐渐减少。因为人们终于知道,佛有多种,成佛也远不止“渡沧海”这一条途径。

对于这则寓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佛”确实是多样的。除了那些不会思考、随波逐流的,其余的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

几年前,我曾读过仓央嘉措的《问佛》,对“佛是过来的人,人是未来的佛”很是不解。近日有幸看到杂志上《皆可成佛》一文,作者借一则佛家寓言得出结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答案如此的简单,令我彻悟。

寓言中,世间凡尘俗子在茫茫的人生沧海中,前赴后继向彼岸奋争着,少数人占得天时历尽艰辛“修成正果”,多数则被风浪击落沉入海底,成了泯灭无闻的“芸芸众生”。佛祖似乎更愿意眷顾那些幡然醒悟迷途知返者和无欲无求的超脱者,分别点化成佛,以示佛祖慈悲为怀功德无量。

我不曾读过任何宗教理论方面的书籍,更非佛教信徒,但我对宗教净化人心灵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相信文中所讲的,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心态。所谓成“佛”,也并非是真的修成正果立地成佛,而是指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寓言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世间沧桑人海茫茫,宁静致远无欲无求皆可成佛。

既然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能成佛,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朝圣”路上折戟沉沙呢?我以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上天的眷顾,同时也要面对各种严峻的考验。现实生活中,在五颜六色的诱惑面前,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管得住一颗心的躁动,也就成了虔诚与伪装的分水岭。所以,到达彼岸或沉入海底都是自然的结果。

尊重自己的内心,这句话看似人人都能身体力行,可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人世间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是一种境界的高难攀登,那么,说自己要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应该算是每个人心的主权所有了。对自己这个主权究竟是尊重还是亵渎,也许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不敢正视或不愿正视,可佛祖却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眷顾与惩罚那只能是由天做主了。

我觉得,任何一种宗教给人的仅仅是一种灵魂的启迪,真正化作自身的行为理念,还须个人去切身感悟。相信,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淡看世间繁华,追求一种单纯与朴素,给心一隅宁静空间,尊重内心一方净土,即使不能成“佛”,也能成为一个端庄的人。

附: 原作《皆可成佛》   刊登在《读者》杂志2012—05期    作者:朱国勇

佛家有这么一则寓言。

地之极东南,有一海,称为“沧海”。沧海对面,就是仙家佛地。凡是能渡过沧海到达彼岸的人,就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

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千里迢迢赶来,或乘帆船,或乘木筏,纷纷朝着彼岸进发。波浪滚滚,狂风飙卷。许多人被风浪击落,永沉海底。能成功到达彼岸的,少之又少。但是,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朝着无垠的沧海进发。

从空中俯瞰,千帆竞渡,人群密密麻麻。一个浪头过来,人群就覆灭一大片,再一个浪头过来。又覆灭了一大片。但是,立刻会有后来者补上。海面上,是拥挤不堪的船只,海岸上,是汹涌如蚁的人流……

天地间响起深沉的悲歌。佛祖闭上眼睛,不忍再看。

若干年后,有三种人成了佛。第一种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彼岸,称为“修成正果佛”。第二种人几经努力,还是到达不了彼岸,于是放弃了渡海,回家安居乐业,称为“幡然醒悟佛”。第三种人,只是一个人。

那是一位在海边以打渔为生的老人。面对熙熙攘攘的渡海人群,他不为所动,几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单纯而朴素的日子。后来,佛祖点化他成了佛,称为“宁静佛”。

而那些沉入海底泯灭无闻的,被称为“芸芸众生”。

有人问佛祖,你属于哪一种佛?佛曰;我属于第四种,看尽人世悲欢,阅尽世事浮沉,称为“大彻大悟佛”。

过了许多年,渡海的人逐渐减少。因为人们终于知道,佛有多种,成佛也远不止“渡沧海”这一条途径。

对于这则寓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佛”确实是多样的。除了那些不会思考、随波逐流的,其余的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


相关文章

  • 尊重自己的感觉--[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转)
  •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 这是我一个朋友写的关于<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非常喜欢,与大家分享. 而且,我正好认识几个朋友,都曾是超级好孩子--像直子姐姐那样的好孩子,现在均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他们有帮助. ------ ...查看


  • cun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
  • 木月死了,但是在"我"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木月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我"明白: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原以为自己可以接受发生的一切,但是在失落和茫然奏起的交响 ...查看


  • 尊重自己内心感受,忠诚于自己的情感
  • ,... 人性总是贪婪的,男人除了有老婆外,希望自己有个红颜知己.同样的,女人也希望能有个懂自己的蓝颜知己,希望在自己累的时候,伤心绝望的时候有个肩膀可以靠靠.这是个暧昧横行的年代,感情出现的第三个种类,比友情深比爱情浅,游走于二者的边缘, ...查看


  • 留给内心的希望--诗歌
  • 燥热的风刮过凌乱的内心, 迷失的自己在风中徘徊. 六月的风, 六月的炙热, 像热浪席卷后的大地, 生命有的坚强的站立, 有的颓丧的倒伏. 前路泛起了雾霾, 遮住了所有的光, 触摸着前行的道路, 握紧泥沙, 像一个坚定地赌徒吧, 用汗水来赌注 ...查看


  •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方法
  • 魏书生的"班规"与班级管理思路 <道德经>第五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查看


  • 浅谈共情与师生关系
  • 摘 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的高级需要包括: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尊重,渴望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如果这些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朝着正向.积极 ...查看


  • 新初一班级管理
  • 新初一班级管理心得 1. 自习课说话是孩子们非常容易犯的一个坏毛病,就像往年草一样除的不彻底,还会在长出来.自己也深知自习课说话的影响,所以应该把这种影响让学生认识到,然后根除这种坏毛病.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有山川壮丽,有 ...查看


  • 怎样做一个好班主任
  • 现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为出发点 ...查看


  • 尊重是一种品德
  • 尊重是一种品德 --对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语文科 石小燕 [素材] 在现在社会,人际间的尊重多是单方面的.比如下级尊重上级.学生尊重老师.子女尊重父母.穷人尊重富人.百姓尊重官员„„而那被尊重的一方,只是乐于领受对方的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