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 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盘古大陆分裂,形成现今的地理格局。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飘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目录

[隐藏]

1 由来 2 魏格纳的阐述 3 争论纷纷 4 理论 5 证据 6 弊端 7 发展 8 参见

[编辑] 由来

史奈德绘图的三大洲原貌假想图

奥特利乌斯(1596年),弗兰西斯·培根(162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史奈德(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58年)与其他地理学家都曾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海岸线有惊人的吻合,看似最初是并合起来。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编辑] 魏格纳的阐述

(后补)

[编辑] 争论纷纷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Bruce Heezen),以及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编辑] 理论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编辑] 证据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跨越五大洲的化石样式。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即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另外,二至三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因种子很大无法藉风力飘洋过海,但此种化石却出现在非洲、澳洲、印度、南美洲及南极洲,由此可见,过去这些大陆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 气候的证据:在印度南部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印度南部远离喜马拉雅山,北部的冰川不可能在溶化前来到南部,何况印度南部是低纬度地区,年温度高,不可能出现冰川。证明印度曾经是中高纬度地区。另外,地理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丰富的煤矿,煤是由远古植物遗骸变化而成,若南极洲一直都在南极圈内,严寒的天气根本不容许南极洲有茂密的森林,休说丰富的煤矿。从而反证南极洲曾在低纬度地区。 古磁场的证据: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超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编辑] 弊端

*学说假设大陆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的,而硅铝层(花岗岩质)就在硅镁层(玄武岩质)上运动,其摩擦力之大,难以想象。

在魏格纳提出理论后,有人计算出潮汐的推动力很小,要强好几倍才有可能推动陆地。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既然如此,为何玄武岩呈融熔状,而花岗岩则呈固态。[来源请求]

[编辑] 发展

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实地考察中丧生后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理学根基。

[编辑] 参见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99%86%E6%BC%82%E7%A7%BB%E5%AD%A6%E8%AF%B4”

2个分类: 地质学 | 地理学

1个隐藏分类: 自2009年7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盘古大陆分裂,形成现今的地理格局。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飘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目录

[隐藏]

1 由来 2 魏格纳的阐述 3 争论纷纷 4 理论 5 证据 6 弊端 7 发展 8 参见

[编辑] 由来

史奈德绘图的三大洲原貌假想图

奥特利乌斯(1596年),弗兰西斯·培根(162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史奈德(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58年)与其他地理学家都曾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海岸线有惊人的吻合,看似最初是并合起来。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编辑] 魏格纳的阐述

(后补)

[编辑] 争论纷纷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Bruce Heezen),以及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编辑] 理论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编辑] 证据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跨越五大洲的化石样式。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即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另外,二至三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因种子很大无法藉风力飘洋过海,但此种化石却出现在非洲、澳洲、印度、南美洲及南极洲,由此可见,过去这些大陆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 气候的证据:在印度南部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印度南部远离喜马拉雅山,北部的冰川不可能在溶化前来到南部,何况印度南部是低纬度地区,年温度高,不可能出现冰川。证明印度曾经是中高纬度地区。另外,地理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丰富的煤矿,煤是由远古植物遗骸变化而成,若南极洲一直都在南极圈内,严寒的天气根本不容许南极洲有茂密的森林,休说丰富的煤矿。从而反证南极洲曾在低纬度地区。 古磁场的证据: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超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编辑] 弊端

*学说假设大陆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的,而硅铝层(花岗岩质)就在硅镁层(玄武岩质)上运动,其摩擦力之大,难以想象。

在魏格纳提出理论后,有人计算出潮汐的推动力很小,要强好几倍才有可能推动陆地。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既然如此,为何玄武岩呈融熔状,而花岗岩则呈固态。[来源请求]

[编辑] 发展

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实地考察中丧生后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理学根基。

[编辑] 参见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99%86%E6%BC%82%E7%A7%BB%E5%AD%A6%E8%AF%B4”

2个分类: 地质学 | 地理学

1个隐藏分类: 自2009年7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相关文章

  •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 和主要区别 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1.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查看


  • 大陆漂移学说
  • 大陆漂移学说 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魏格纳认为:在3 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从中生代开始 ...查看


  •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 人物春秋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程新民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公认为是20世纪地质 撒尔(LiLienthal)在1756年指出:地球在遭到大洪水以后曾发生破裂.其证据就是:被海域分开的许多大陆相对两岸轮廓上的相对性,这种对应关系是如此奇特, ...查看


  • 中图版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
  •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 ...查看


  •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
  •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在1915年写出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较完整地提出了这一学说,提出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是由大约3 ...查看


  • 大陆漂移说简介
  • 大陆漂移说简介 "大陆漂移学说"即"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 ...查看


  •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寺耳中学 李伟 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 ...查看


  •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资料内容 "沧海变桑田",是古代人们观察所得,说明海陆在不停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的这种巨大的变化呢?初始地球的海陆是怎么分布的呢?现在的海陆位置还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近年来"格罗麦挑战&quo ...查看


  •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学设计
  • <板块构造学说>说课式教学设计 [说教材] 1.确定本节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迄今为止在大地构造学方面最为盛行的理论.它是继1912年大陆漂移学说诞生.1962年海底扩张学说诞生后,于1968年由英国学者麦肯齐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