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芭蕾与芭蕾的中国学派

作者:于平

《中国文化报》 2001年04期

  白淑湘:从“白天鹅”到“红天鹅”

  西方的芭蕾艺术在中国的黄土地上出现,并不意味着有了“中国芭蕾”。中国人跳芭蕾经典不一定是“中国芭蕾”,否则我们在纽约、在伦敦、在巴黎、在多伦多、在墨尔本都能看到“中国芭蕾”——我们中国杰出的芭蕾舞者正在那些芭蕾舞团领衔公演。

  新中国建立后,苏联专家系统训练我们的舞者,于是,在建国10周年之际,我们放飞了黄土地上的第一只“白天鹅”——白淑湘。引进并介绍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描红”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如果不是在5年后白湘湘出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菁华,从而完成“白天鹅”向“红天鹅”的转变,我们演出再多的芭蕾经典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对于芭蕾这种西方的主要舞蹈样式,只靠传演其经典是不能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根深叶茂的。我们培养的芭蕾舞者,如果只是用芭蕾的经典来浸泡,那么中国的“白天鹅们”去寻找这门艺术原来栖息的“湖畔”也不是不好理解的了。白淑湘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只“白天鹅”,固然有着攀登人类舞蹈艺术高峰的意义,但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由“白天鹅”向“红天鹅”的转换,在于“黄土地”上有了真正的“中国芭蕾”,即《红色娘子军》这只“红天鹅”。

  李承祥:从《鱼美人》到“娘子军”

  无论是谈中国芭蕾还是谈中国舞剧的创作,都不能不谈李承祥。李承祥介入中国舞剧,最初是在《鱼美人》的创作中为苏联专家古雪夫当编导助理。

  李承祥于60年代初介入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由“贵族化”的“白芭蕾”进入“革命化”的“红芭蕾”,不仅是因为一种现实的需要,而且也是因为追求一种信仰。《红色娘子军》体现出“中国芭蕾”的一些特色:其一,我们有着更为复杂的舞剧结构,与之相对应的是舞剧角色的数量大大增加。一般的芭蕾舞剧通常是由4位主要角色来结构戏剧矛盾,以使戏剧线索简明而舞蹈血肉丰满。《红色娘子军》有反面角色南霸天、老四,有一般正面人物连长、小庞,还有主要英雄人物洪常青、吴菁华。人物数量的增加不仅是结构戏剧矛盾的需要,也是陪衬主要英雄人物的需要。其二,我们的舞剧往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双人舞”。《红色娘子军》不仅没有“双人舞”固有的Adago、Veriation和Codo的三段结构程式,甚至没有“男女首席舞者合舞”这一基本定义。洪常青不与吴菁华跳“双人舞”,大概是芭蕾舞剧中“男女首席舞者不合舞”的特例。其三,我们开始寻求建设中华民族和中国地域“代表性”舞蹈的方法,海南的黎族舞蹈及汉族“五寸刀舞”成为“中国芭蕾”的有机构成,吴清华的“足尖弓箭步”、洪常青的“托掌背刀”似乎也体现了芭蕾语言“民族化”的某些追求。

  肖苏华:从“交响化”到“当代性”

  之所以要提及芭蕾教授肖苏华,不是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芭蕾教授之一,而是他对建立芭蕾的“中国学派”有最迫切的愿望,也有最敏锐的目光。

  既使是在北京舞蹈学院,要找出一位多年从事芭蕾教学,又转而从事编导教学,并进而发表大量学术论文的教授,也只有肖苏华一人。芭蕾“中国学派”形成的关键,首先是剧目。“一红一白”的“样板”普及之后,我们的芭蕾在80年代初也光顾过《祥林嫂》、《家》、《雷雨》等,但很快就由现代题材折向古代,如《林黛玉》。此时,肖苏华正从苏联追随当代芭蕾大师格里戈罗维奇而归。他指出,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在保护古典芭蕾形式美的同时进行了探索与试验。1927年创作的《红罂粟花》开始了苏联的戏剧芭蕾时期,在近30年的时间内沟通了芭蕾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奠定了苏联芭蕾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1957年创作的《宝石花》标志苏联进入交响芭蕾时期,其延续至今的倾向:一是全方位地扩大创作思想的基础;二是探索人生的哲理和意义;三是进一步音乐化和交响化;四是开拓作品的现实意义并加强作品的现代感。

  红天鹅:你到底能飞多远?

  在《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之后,蒋祖慧等创作的《祝福》,李承祥等创作的《林黛玉》,唐满城等创作的《家》,舒均均等创作的《觅光三部曲》,也算得上是中国芭蕾的精品。“五大芭蕾团”之首的中央芭蕾舞团若能逐步复排,也不失为“中国芭蕾”稳扎稳打、能攻能守的战略。

  但我们的“红天鹅”毕竟还是要远飞高翔。也因此我们总在琢磨什么原因使我们未能“远飞高翔”。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巴甫诺娃,中国芭蕾应当有自己的明星效应。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巴甫诺娃,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哪来中国的“巴甫诺娃”。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福金,需要既恪守芭蕾美学原则又具有革新精神的编导家。还有人说,我们需要佳吉列夫,需要他这种既具有艺术鉴赏能力,又具有市场营销能力的经纪人……这其实说明,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芭蕾“中国学派”的建设需要“合力”。谁来促成这个“合力”?谁来驱动这个“合力”?我看是既要靠“市场”,也要靠“市长”;既要靠剧目创作出新,也要靠剧团体制改革;既要恪守芭蕾的美学原则,也要开拓作品的现实意义。当我们能正视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之时,或许就意味着我们要开始新的试飞!

作者:于平

《中国文化报》 2001年04期

  白淑湘:从“白天鹅”到“红天鹅”

  西方的芭蕾艺术在中国的黄土地上出现,并不意味着有了“中国芭蕾”。中国人跳芭蕾经典不一定是“中国芭蕾”,否则我们在纽约、在伦敦、在巴黎、在多伦多、在墨尔本都能看到“中国芭蕾”——我们中国杰出的芭蕾舞者正在那些芭蕾舞团领衔公演。

  新中国建立后,苏联专家系统训练我们的舞者,于是,在建国10周年之际,我们放飞了黄土地上的第一只“白天鹅”——白淑湘。引进并介绍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描红”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如果不是在5年后白湘湘出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菁华,从而完成“白天鹅”向“红天鹅”的转变,我们演出再多的芭蕾经典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对于芭蕾这种西方的主要舞蹈样式,只靠传演其经典是不能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根深叶茂的。我们培养的芭蕾舞者,如果只是用芭蕾的经典来浸泡,那么中国的“白天鹅们”去寻找这门艺术原来栖息的“湖畔”也不是不好理解的了。白淑湘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只“白天鹅”,固然有着攀登人类舞蹈艺术高峰的意义,但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由“白天鹅”向“红天鹅”的转换,在于“黄土地”上有了真正的“中国芭蕾”,即《红色娘子军》这只“红天鹅”。

  李承祥:从《鱼美人》到“娘子军”

  无论是谈中国芭蕾还是谈中国舞剧的创作,都不能不谈李承祥。李承祥介入中国舞剧,最初是在《鱼美人》的创作中为苏联专家古雪夫当编导助理。

  李承祥于60年代初介入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由“贵族化”的“白芭蕾”进入“革命化”的“红芭蕾”,不仅是因为一种现实的需要,而且也是因为追求一种信仰。《红色娘子军》体现出“中国芭蕾”的一些特色:其一,我们有着更为复杂的舞剧结构,与之相对应的是舞剧角色的数量大大增加。一般的芭蕾舞剧通常是由4位主要角色来结构戏剧矛盾,以使戏剧线索简明而舞蹈血肉丰满。《红色娘子军》有反面角色南霸天、老四,有一般正面人物连长、小庞,还有主要英雄人物洪常青、吴菁华。人物数量的增加不仅是结构戏剧矛盾的需要,也是陪衬主要英雄人物的需要。其二,我们的舞剧往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双人舞”。《红色娘子军》不仅没有“双人舞”固有的Adago、Veriation和Codo的三段结构程式,甚至没有“男女首席舞者合舞”这一基本定义。洪常青不与吴菁华跳“双人舞”,大概是芭蕾舞剧中“男女首席舞者不合舞”的特例。其三,我们开始寻求建设中华民族和中国地域“代表性”舞蹈的方法,海南的黎族舞蹈及汉族“五寸刀舞”成为“中国芭蕾”的有机构成,吴清华的“足尖弓箭步”、洪常青的“托掌背刀”似乎也体现了芭蕾语言“民族化”的某些追求。

  肖苏华:从“交响化”到“当代性”

  之所以要提及芭蕾教授肖苏华,不是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芭蕾教授之一,而是他对建立芭蕾的“中国学派”有最迫切的愿望,也有最敏锐的目光。

  既使是在北京舞蹈学院,要找出一位多年从事芭蕾教学,又转而从事编导教学,并进而发表大量学术论文的教授,也只有肖苏华一人。芭蕾“中国学派”形成的关键,首先是剧目。“一红一白”的“样板”普及之后,我们的芭蕾在80年代初也光顾过《祥林嫂》、《家》、《雷雨》等,但很快就由现代题材折向古代,如《林黛玉》。此时,肖苏华正从苏联追随当代芭蕾大师格里戈罗维奇而归。他指出,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在保护古典芭蕾形式美的同时进行了探索与试验。1927年创作的《红罂粟花》开始了苏联的戏剧芭蕾时期,在近30年的时间内沟通了芭蕾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奠定了苏联芭蕾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1957年创作的《宝石花》标志苏联进入交响芭蕾时期,其延续至今的倾向:一是全方位地扩大创作思想的基础;二是探索人生的哲理和意义;三是进一步音乐化和交响化;四是开拓作品的现实意义并加强作品的现代感。

  红天鹅:你到底能飞多远?

  在《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之后,蒋祖慧等创作的《祝福》,李承祥等创作的《林黛玉》,唐满城等创作的《家》,舒均均等创作的《觅光三部曲》,也算得上是中国芭蕾的精品。“五大芭蕾团”之首的中央芭蕾舞团若能逐步复排,也不失为“中国芭蕾”稳扎稳打、能攻能守的战略。

  但我们的“红天鹅”毕竟还是要远飞高翔。也因此我们总在琢磨什么原因使我们未能“远飞高翔”。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巴甫诺娃,中国芭蕾应当有自己的明星效应。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巴甫诺娃,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哪来中国的“巴甫诺娃”。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福金,需要既恪守芭蕾美学原则又具有革新精神的编导家。还有人说,我们需要佳吉列夫,需要他这种既具有艺术鉴赏能力,又具有市场营销能力的经纪人……这其实说明,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芭蕾“中国学派”的建设需要“合力”。谁来促成这个“合力”?谁来驱动这个“合力”?我看是既要靠“市场”,也要靠“市长”;既要靠剧目创作出新,也要靠剧团体制改革;既要恪守芭蕾的美学原则,也要开拓作品的现实意义。当我们能正视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之时,或许就意味着我们要开始新的试飞!


相关文章

  • 西方芭蕾史纲23
  • 代表作: 芭蕾的形成 芭蕾史上第一部芭蕾舞剧:<皇后喜芭蕾> 启蒙主义芭蕾其代表作为<关不住的女儿>. 浪漫主义:<仙女><吉赛尔><蕾蓓莉娅> 古希腊三大剧目:悲剧.喜剧.拟剧 ...查看


  • 舞蹈课教案[1] 1
  •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共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和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总第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 ...查看


  •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论文
  •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论文 摘要:妮娜在"本我"和"超我"中互相斗争:在自己的幻觉与现实中互相斗争:在黑暗与纯洁里互相斗争,最终突破自我,赢得了本性的解放,也取得了演出的胜利.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 ...查看


  • 黄金分割比的实际应用
  • 黄金分割比的实际应用 姓名:许湘陵子 班级:2009级英语一班 学号:[1**********]5 星期一 世界上有无数的艺术瑰宝,尽管历尽沧桑,栉沐风雨,在今天却仍然拥有神奇的魔力来吸引世界各国的人前来参观拜访.例如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美神 ...查看


  • 艺术学基础知识填空题
  • 电影篇 1.电影片种一般被划分为( ).( ).( ).( )四大类,其中( ) 是最常见.影响最大的片种,也是电影产业的经济支柱. 2.电影的物质基础包括三个层次:( ).( ).( ). 3.电影的特性有: 4.电影产业主要设计( )和 ...查看


  • 舞蹈课教案[1]
  • 校本舞蹈教案 教学设计理念: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富于动感的艺术, 学校的舞蹈教学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通过训练和表演,锻炼学生身体,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动作美感,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 ...查看


  • 中国文化地理--安徽
  • 中国文化地理-安徽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 皖" .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 ...查看


  • 2016艺术与审美-智慧树期末考试答案整理版
  • [单选题] 1.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 ...查看


  • 中国古典舞介绍及手型手位
  • 校本课蓝月亮舞蹈队 中国古典舞介绍及手型手位 东实验小学教师:邓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古典舞手位组合,较准确熟练的运用古典舞的风格特 提高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舞蹈时,动作.感情体验与表达的和谐一致的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