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列传第五十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 ,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寻:不久。

B.邃引徽为主簿           引:推荐。

C.彦辞无罪,徽数之曰     数:几次。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            恨:遗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叱而缚之               ②彦遂杀康而取其位

B.①既至,止于宾馆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C.①欲以权略致之             ②以是事无稽滞

D.①乃广集宾友               ②乃为大行台郎中

以下各项中的两句话分别表现申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

A.①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   ②复云大军续至

B.①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           ②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C.①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             ②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

D.①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②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B.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

②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③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阅读答案:

【小题】 C

【小题】C项,副词,可以译为“于是”。

【小题】B

【小题】C

【小题】(1)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2)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入朝,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3)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

解析: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词的理解虽然与平时积累有关,但做题的过程当中重点还在于对语境的把握和理解。根据语境这里的“数”显然不是现代汉语常用意“几次”,而是 “列举罪状”之意。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虚词的理解不可孤立进行,应放在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句意理解把握。

C项介词,可以译为“用”。A均表示承接关系。B项,介词“在”。D项,副词,可以译为“于是”。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归纳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

A项前者表现其“忠于职守”,后者表现其“机智”;C项前者表现其“俭约”,后者表现其“勤至”;D项前者表现其“机智”“审慎”,后者表现其“忠义”。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归纳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

申徽并未亲自出面,而是派人与他接触,然后才诱使他来到宾馆

【小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理解能力,以及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选用能力,层级为E级。

(1)“以”、“信”、“洽” 、“拜”的理解及省略的翻译。(2)三个关键点,其中“以为”(以之为)、“乃”、“以”(3)重在句意,也要注意对“咎”的理解。

附文言文翻译: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延请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到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延续几十里。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老人少年,听说这事,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称赞说:“这是申使君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 ,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寻:不久。

B.邃引徽为主簿           引:推荐。

C.彦辞无罪,徽数之曰     数:几次。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            恨:遗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叱而缚之               ②彦遂杀康而取其位

B.①既至,止于宾馆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C.①欲以权略致之             ②以是事无稽滞

D.①乃广集宾友               ②乃为大行台郎中

以下各项中的两句话分别表现申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

A.①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   ②复云大军续至

B.①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           ②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C.①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             ②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

D.①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②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B.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

②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③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阅读答案:

【小题】 C

【小题】C项,副词,可以译为“于是”。

【小题】B

【小题】C

【小题】(1)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2)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入朝,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3)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

解析: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词的理解虽然与平时积累有关,但做题的过程当中重点还在于对语境的把握和理解。根据语境这里的“数”显然不是现代汉语常用意“几次”,而是 “列举罪状”之意。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虚词的理解不可孤立进行,应放在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句意理解把握。

C项介词,可以译为“用”。A均表示承接关系。B项,介词“在”。D项,副词,可以译为“于是”。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归纳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

A项前者表现其“忠于职守”,后者表现其“机智”;C项前者表现其“俭约”,后者表现其“勤至”;D项前者表现其“机智”“审慎”,后者表现其“忠义”。

【小题】本题的考查点是“归纳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

申徽并未亲自出面,而是派人与他接触,然后才诱使他来到宾馆

【小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理解能力,以及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选用能力,层级为E级。

(1)“以”、“信”、“洽” 、“拜”的理解及省略的翻译。(2)三个关键点,其中“以为”(以之为)、“乃”、“以”(3)重在句意,也要注意对“咎”的理解。

附文言文翻译: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延请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到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延续几十里。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老人少年,听说这事,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称赞说:“这是申使君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相关文章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 6
  • 阅读与赏析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馀,意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吾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 ...查看


  •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16
  • 阅读<史记·伯夷列传>选段,完成下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①.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②.弘闻之 ...查看


  • 孟尝君列传阅读答案
  • 阅读司马迁的<孟尝君列传>(节选) 一文,完成小题.(14 分) 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②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③,主记君所与 ...查看


  •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个2分,共12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查看


  • 北史·列传第五十七阅读答案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 ...查看


  • 史记·吴起列传阅读答案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昊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 ...查看


  • 后汉书·张衡列传阅读答案 3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4.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查看


  • [伯夷叔齐列传]阅读答案
  • 伯夷叔齐列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查看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 ...查看


  • [送东阳马生序][杨时列传·程门立雪]对比阅读答案
  •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