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消逝
——北京名胜古迹保护迫在眉睫 城市文化景观既影响到过去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也对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一城市独特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连同城市的各种文化传统,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遗留下的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保护好这些历史遗产,不仅与城市的现代化不相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却历史,抹杀城市特色,也意味着,城市除了变成一个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丛林外,最终只能是一片丧失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人文背景的现代都市沙漠。按理说,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应该没有矛盾,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往往难以相容,似乎要建设就不能太多的顾及文物保护,要保护就会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更有甚者,城市的文物遗迹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视作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障碍、负担和包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新篇章。北京古迹之多、园林之秀、山水之胜饮誉中外。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个,现存古寺庙2666座,古文化遗址51处。市区主要游览点有: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坛、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圆明园遗址、香山公园、龙潭湖公园、陶然亭公园、大观园、北京动物园、雍和宫、大钟寺、古观象台等等,以及一批博物馆、展览馆、中小公园等。
当前北京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主要面临以下矛盾:一是市内人口不断增加,旧建筑翻新、新建筑增加,导致传统建筑的破坏;二是市内交通网改造、道路拓宽、街道改造等市政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忽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三是保护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该工程的周转周期较长,现时产出较少,因而保护积极性不够;四是保护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现象,保护工作制度性不高,依法办事的思想没有很好得到贯彻。前不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 2012年1月26日,有人向媒体爆料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被拆除。经记者调查并证实。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梁林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悲剧命运。此消息在节日期间爆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此东城区文化委给出“维修性拆除”的解释,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理解。名为“走平凡路”的上海网友说,拆与修在我们的字典中是不同意义的。名为“苗”的网友则调侃道,“维修性拆除”是一个新名词,没有学过! 也有网友表示,梁林故居被拆,不是只进行重建就行了。文物部门应该知道“真古董”与“假古董”的区别,把真的给拆了,再怎么重建也还是假的„„梁林故居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建筑上,而在于建筑的历史、人文意义上,这些意义不在于物质载体如何,而在于其真实性上。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建设往往是以牺牲文物遗迹为代价的,长期以往,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面对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已经形成的亟待解决的矛盾,我们必须拿出应对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故都之一,文物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制度,加强领导,遵循法制,照章办事。保护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必须建立长效性机制。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使保护工作数量化、可视化;
二、新老结合,传承创新,相辅相成。在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城市自
我性格和自我风格的建立和保持,避免简单复制,千篇一律。北京应该注意将自我的城市风格注入到新的城市建设中去,使新建筑、新市政和传统建筑以及名胜古迹能够相得益彰,水乳交融,共同彰显北京城独特的城市风格;
三、建立基金支持,开发保护相结合。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而且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旅游业不啻为一个朝阳产业,潜力巨大。而建立保护基金,使得资金来源固定化、制度化,为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基础;
四、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储备。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最终要靠人来实现,因此,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针对北京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需要,建立充足的人才储备,使得开发和保护工作能够得到良好传承。
综上,在北京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内的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应该采取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态度,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将对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贯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旧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凸显北京独特的城市风格。
行走中消逝
——北京名胜古迹保护迫在眉睫 城市文化景观既影响到过去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也对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一城市独特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连同城市的各种文化传统,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遗留下的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保护好这些历史遗产,不仅与城市的现代化不相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却历史,抹杀城市特色,也意味着,城市除了变成一个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丛林外,最终只能是一片丧失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人文背景的现代都市沙漠。按理说,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应该没有矛盾,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往往难以相容,似乎要建设就不能太多的顾及文物保护,要保护就会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更有甚者,城市的文物遗迹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视作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障碍、负担和包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新篇章。北京古迹之多、园林之秀、山水之胜饮誉中外。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个,现存古寺庙2666座,古文化遗址51处。市区主要游览点有: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坛、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圆明园遗址、香山公园、龙潭湖公园、陶然亭公园、大观园、北京动物园、雍和宫、大钟寺、古观象台等等,以及一批博物馆、展览馆、中小公园等。
当前北京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主要面临以下矛盾:一是市内人口不断增加,旧建筑翻新、新建筑增加,导致传统建筑的破坏;二是市内交通网改造、道路拓宽、街道改造等市政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忽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三是保护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该工程的周转周期较长,现时产出较少,因而保护积极性不够;四是保护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现象,保护工作制度性不高,依法办事的思想没有很好得到贯彻。前不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 2012年1月26日,有人向媒体爆料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被拆除。经记者调查并证实。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梁林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悲剧命运。此消息在节日期间爆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此东城区文化委给出“维修性拆除”的解释,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理解。名为“走平凡路”的上海网友说,拆与修在我们的字典中是不同意义的。名为“苗”的网友则调侃道,“维修性拆除”是一个新名词,没有学过! 也有网友表示,梁林故居被拆,不是只进行重建就行了。文物部门应该知道“真古董”与“假古董”的区别,把真的给拆了,再怎么重建也还是假的„„梁林故居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建筑上,而在于建筑的历史、人文意义上,这些意义不在于物质载体如何,而在于其真实性上。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建设往往是以牺牲文物遗迹为代价的,长期以往,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面对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已经形成的亟待解决的矛盾,我们必须拿出应对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故都之一,文物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制度,加强领导,遵循法制,照章办事。保护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必须建立长效性机制。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使保护工作数量化、可视化;
二、新老结合,传承创新,相辅相成。在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城市自
我性格和自我风格的建立和保持,避免简单复制,千篇一律。北京应该注意将自我的城市风格注入到新的城市建设中去,使新建筑、新市政和传统建筑以及名胜古迹能够相得益彰,水乳交融,共同彰显北京城独特的城市风格;
三、建立基金支持,开发保护相结合。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而且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旅游业不啻为一个朝阳产业,潜力巨大。而建立保护基金,使得资金来源固定化、制度化,为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基础;
四、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储备。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最终要靠人来实现,因此,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针对北京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需要,建立充足的人才储备,使得开发和保护工作能够得到良好传承。
综上,在北京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内的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应该采取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态度,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将对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贯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旧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凸显北京独特的城市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