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易春 提交日期:2006-6-6 17:29:00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
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
增强历史感。
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 北大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礼群著;
△人大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勇等著,大32开。(绿皮) 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5题)10分; 3、名词解释,(4题)16分;
4、简答,(3题)24分; 5、论述(2题)30分。
内容上分几大部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概论;
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 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
绪论
一、历史发展进程:
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
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
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
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
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思考: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 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
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发展。
2、本质特征:
(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纵向) 例如周作人
(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横向) 例如鲁迅
(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十五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二讲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第五讲 最初两个文学社团即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贡献
第六讲 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第七讲 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
第八讲 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九讲 曹禺等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讲 三十年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
第十一讲 抗战文艺运动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第十二讲 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三讲 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解放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讲 钱钟书、张爱玲所代表的国统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五讲 四十年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潮(“九叶”诗派,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
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
《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
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绿皮书P.40)
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绿皮书P.50)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课本P.104)
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
1、坚持用白话写诗;
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
第二讲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一、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饱满充实。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过于自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
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
二、史剧创作。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他反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现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虚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 (二)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体现了诗的特质——更多是诗味而不是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1、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观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切限制
条条框框。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
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作用。
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后期。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抗战爆发后,转化、深化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创作的视点(视野)在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图;《腐蚀》则浓缩了、集中了,是解剖图。 三、贡献(绿皮书P.202)
善于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在《子夜》身上人们看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功与成熟。
1、《子夜》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的客观、准确、冷峻。 第五讲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1921年1月和7月成立的两个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两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成熟,分别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张,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作家群体,各自显示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审美追求,文学研究会更多表现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表现他们自己的事情,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问题小说„„(此处未记全)。文学研究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思考:简单了解和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
一、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包括:
(一)叶绍钧,他的主要贡献和风格是对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课本P.361
1、他的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
2、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紧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
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
3、他是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上最具代表性,朴实、客观、准确、细腻。
(二)冰心,根本价值——对爱的追求,主要表现有两点:
1、冰心的作品对爱的体验深刻、独到,主要在作品中极力歌颂爱的力量,强调广博的爱、人类的爱,以至于上升为一种爱的哲学,她对爱的基本认识归结为一句话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包括母爱、童心、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些构成冰心的多重组合的爱的交响曲。
2、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而是清醒地看到世界上缺乏爱,所以极力褒扬、歌颂爱,冰心对爱的追求显示在理想与实际之间,是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
冰心对爱的艺术表现的特点是:冰心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冰心自己那种轻柔、委婉的笔触,又以其清新、华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艺术表现魅力。“冰心体”
冰心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积极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复杂的社会矛盾,显示出一个初登文坛的作家的敏锐,但往往只是提出问题,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考,所以缺乏相应的思想深度。
2、在20年代中期,冰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找到了一个基本途径——用爱解决一切。
3、30年代初期,冰心的作品再次回到现实中,更深入地接触到普通人的命运,包括开始触及和考虑诸如阶级关系这样的现实问题。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有《超人》,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有《冬儿姑娘》、《分》。
(三)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特别关注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探讨,他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许地山是特别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对宗教有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的倾向。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他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较浓。
(四)朱自清,以散文创作著称。(现代文学散文大家有两个半作家,鲁迅算半个,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周作人)
1、他把真实上升到艺术,他的散文一方面是文中所写的事情足以感人,另
一方面即是将日常中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真实事情上升为艺术,《背影》即是一
种典范。
2、朱自清的作品特别是小品散文达到了圆润、华美的境界,真正做到了情
景交融、情真意切、自然淳朴,他把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朱自清的散文以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眼光作为视角,显示了特有的细
腻、敏锐,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特点(功能),但往往缺乏一种大
气。
二、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
浪漫、激进、情绪化。
(一)郁达夫:
1、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主观抒情风格,是对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的补充
和完善。(郭:诗、剧,郁:小说、散文)(绿皮书P.82)刘先生建议阅读《沉
沦》
2、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
文体上,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他
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
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他的散文
的日记体是突出的,这并非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
他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
一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
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达夫小说、散文创作
的互化现象。
思考:对小说、散文互化现象的解释、说明。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互化——郁达夫所根本追求的审美原则:(1)主观抒情,
(2)强调表现自我。
(二)张资平: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冲
积期化石》。(绿皮书P.90)
(三)成仿吾:理论家、批评家,以观点激烈著称。 第六讲 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
带着对新诗要不要格律这个问题的严肃思考,新月社走上文坛,主张新诗
要格律,所以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诗格律化理论上的积极建设者是闻一多,
他以“诗歌三美”的主张进行建设,即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
对新诗发展的规范,是形式上的要求。闻一多对推进新诗格律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月社在新诗格律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创作,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死水》
即是严格按照“三美”主张创作的,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的样子,起到了示
范作用。徐志摩更是以积极的创作对新诗格律化进行探索,在结构的完美、音韵的动听、节奏感的明显方面有完整的„„(此处未记全),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更好的样子。闻一多严谨有余,鲜活不足;徐志摩轻飘有余,严谨不够。
新月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诗的规范化,对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积极的看法,这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是重要和必要的。 二、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
1、不是严密的社团,是一批在《语丝》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作家,形成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倾向的理论,集中表现在一致反对文坛上的学究气、学霸风,主张随意而作、率性而为,对现代散文的清新、活泼有重要作用。
2、在发表作品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接近的文体——语丝文体。(绿皮书P.48)
3、周作人充分体现了语丝风格,带来了小品散文的繁荣,推进了学者散文的成熟。
某个社团的贡献一般从两方面看,其一,理论;其二,创作实践。语丝社的文学创作——鲁迅杂文;另一方面是周作人创作的小品散文。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散文大家。
(一)周作人独到风格的形成。
1、丰富的知识性,反对学究气不代表反对知识,对知识的传达生动、自然、不卖弄。
2、写法独特——散文式的笔法,笔法清淡,蕴含丰富,文章表面非常质朴,但文章背后具有深厚的意味。
3、风格幽默、生活气息浓。
4、语言简洁,篇幅短小。(重点是1、2)
(二)周作人代表的学者式散文流派的形成。掌握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眼界开阔、学识丰厚,达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杂家”,国学功底深厚,“五四”新文学的源流,精通外文,眼界开阔,其作品自然显示出丰富的知识性。
2、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大而化之,形散神亦散,彻底的散的艺术。不精心构造文章结构,不刻意描写某一事物,一切皆浑然天成,一切皆左右逢源,这种风格不仅一举奠定了他的散文大家的地位,还以他自己的创作和追求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作家,形成了“学者式”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俞平伯、废名、钟敬文等人,在二、三十年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日志日期:2006-6-6 星期二(Tuesday) 晴
作者:木易春 提交日期:2006-6-6 17:29:00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
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
增强历史感。
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 北大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礼群著;
△人大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勇等著,大32开。(绿皮) 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5题)10分; 3、名词解释,(4题)16分;
4、简答,(3题)24分; 5、论述(2题)30分。
内容上分几大部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概论;
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 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
绪论
一、历史发展进程:
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
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
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
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
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思考: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 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
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发展。
2、本质特征:
(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纵向) 例如周作人
(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横向) 例如鲁迅
(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十五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二讲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第五讲 最初两个文学社团即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贡献
第六讲 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第七讲 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
第八讲 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九讲 曹禺等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讲 三十年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
第十一讲 抗战文艺运动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第十二讲 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三讲 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解放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讲 钱钟书、张爱玲所代表的国统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五讲 四十年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潮(“九叶”诗派,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
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
《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
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绿皮书P.40)
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绿皮书P.50)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课本P.104)
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
1、坚持用白话写诗;
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
第二讲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一、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饱满充实。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过于自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
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
二、史剧创作。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他反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现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虚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 (二)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体现了诗的特质——更多是诗味而不是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1、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观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切限制
条条框框。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
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作用。
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后期。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抗战爆发后,转化、深化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创作的视点(视野)在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图;《腐蚀》则浓缩了、集中了,是解剖图。 三、贡献(绿皮书P.202)
善于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在《子夜》身上人们看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功与成熟。
1、《子夜》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的客观、准确、冷峻。 第五讲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1921年1月和7月成立的两个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两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成熟,分别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张,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作家群体,各自显示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审美追求,文学研究会更多表现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表现他们自己的事情,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问题小说„„(此处未记全)。文学研究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思考:简单了解和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
一、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包括:
(一)叶绍钧,他的主要贡献和风格是对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课本P.361
1、他的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
2、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紧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
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
3、他是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上最具代表性,朴实、客观、准确、细腻。
(二)冰心,根本价值——对爱的追求,主要表现有两点:
1、冰心的作品对爱的体验深刻、独到,主要在作品中极力歌颂爱的力量,强调广博的爱、人类的爱,以至于上升为一种爱的哲学,她对爱的基本认识归结为一句话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包括母爱、童心、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些构成冰心的多重组合的爱的交响曲。
2、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而是清醒地看到世界上缺乏爱,所以极力褒扬、歌颂爱,冰心对爱的追求显示在理想与实际之间,是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
冰心对爱的艺术表现的特点是:冰心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冰心自己那种轻柔、委婉的笔触,又以其清新、华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艺术表现魅力。“冰心体”
冰心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积极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复杂的社会矛盾,显示出一个初登文坛的作家的敏锐,但往往只是提出问题,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考,所以缺乏相应的思想深度。
2、在20年代中期,冰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找到了一个基本途径——用爱解决一切。
3、30年代初期,冰心的作品再次回到现实中,更深入地接触到普通人的命运,包括开始触及和考虑诸如阶级关系这样的现实问题。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有《超人》,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有《冬儿姑娘》、《分》。
(三)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特别关注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探讨,他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许地山是特别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对宗教有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的倾向。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他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较浓。
(四)朱自清,以散文创作著称。(现代文学散文大家有两个半作家,鲁迅算半个,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周作人)
1、他把真实上升到艺术,他的散文一方面是文中所写的事情足以感人,另
一方面即是将日常中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真实事情上升为艺术,《背影》即是一
种典范。
2、朱自清的作品特别是小品散文达到了圆润、华美的境界,真正做到了情
景交融、情真意切、自然淳朴,他把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朱自清的散文以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眼光作为视角,显示了特有的细
腻、敏锐,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特点(功能),但往往缺乏一种大
气。
二、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
浪漫、激进、情绪化。
(一)郁达夫:
1、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主观抒情风格,是对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的补充
和完善。(郭:诗、剧,郁:小说、散文)(绿皮书P.82)刘先生建议阅读《沉
沦》
2、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
文体上,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他
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
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他的散文
的日记体是突出的,这并非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
他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
一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
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达夫小说、散文创作
的互化现象。
思考:对小说、散文互化现象的解释、说明。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互化——郁达夫所根本追求的审美原则:(1)主观抒情,
(2)强调表现自我。
(二)张资平: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冲
积期化石》。(绿皮书P.90)
(三)成仿吾:理论家、批评家,以观点激烈著称。 第六讲 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
带着对新诗要不要格律这个问题的严肃思考,新月社走上文坛,主张新诗
要格律,所以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诗格律化理论上的积极建设者是闻一多,
他以“诗歌三美”的主张进行建设,即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
对新诗发展的规范,是形式上的要求。闻一多对推进新诗格律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月社在新诗格律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创作,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死水》
即是严格按照“三美”主张创作的,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的样子,起到了示
范作用。徐志摩更是以积极的创作对新诗格律化进行探索,在结构的完美、音韵的动听、节奏感的明显方面有完整的„„(此处未记全),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更好的样子。闻一多严谨有余,鲜活不足;徐志摩轻飘有余,严谨不够。
新月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诗的规范化,对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积极的看法,这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是重要和必要的。 二、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
1、不是严密的社团,是一批在《语丝》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作家,形成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倾向的理论,集中表现在一致反对文坛上的学究气、学霸风,主张随意而作、率性而为,对现代散文的清新、活泼有重要作用。
2、在发表作品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接近的文体——语丝文体。(绿皮书P.48)
3、周作人充分体现了语丝风格,带来了小品散文的繁荣,推进了学者散文的成熟。
某个社团的贡献一般从两方面看,其一,理论;其二,创作实践。语丝社的文学创作——鲁迅杂文;另一方面是周作人创作的小品散文。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散文大家。
(一)周作人独到风格的形成。
1、丰富的知识性,反对学究气不代表反对知识,对知识的传达生动、自然、不卖弄。
2、写法独特——散文式的笔法,笔法清淡,蕴含丰富,文章表面非常质朴,但文章背后具有深厚的意味。
3、风格幽默、生活气息浓。
4、语言简洁,篇幅短小。(重点是1、2)
(二)周作人代表的学者式散文流派的形成。掌握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眼界开阔、学识丰厚,达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杂家”,国学功底深厚,“五四”新文学的源流,精通外文,眼界开阔,其作品自然显示出丰富的知识性。
2、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大而化之,形散神亦散,彻底的散的艺术。不精心构造文章结构,不刻意描写某一事物,一切皆浑然天成,一切皆左右逢源,这种风格不仅一举奠定了他的散文大家的地位,还以他自己的创作和追求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作家,形成了“学者式”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俞平伯、废名、钟敬文等人,在二、三十年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日志日期:2006-6-6 星期二(Tuesday)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