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傻瓜,正常人!
《别做正常的傻瓜》,当这本书摆在书架上的时候,什么人会拿起来看呢?可能有两类人,一类是没有自信的人,“我会不会是一个傻瓜呢?”;一类是充满自信的人,“看看这些人是怎样当傻瓜的。”结果如何?这两类人往往都会发现,“自己原来就是一个傻瓜。”
在行为决策学的世界中,研究者发现,存在十多种常见的决策环境,或者称为理性者的陷阱,80%的正常人会在此时做出不理性的选择。请注意,由于有80%的人选择是相同的,因此,尽管你掉进了陷阱,但是你还是一个正常人。但是,正常人为什么要做傻瓜呢?如果你不想当傻瓜,请问问《别做正常的傻瓜》的作者——行为学研究者奚恺元,“该怎么办”?
请先回答问题吧。
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企盼已久的音乐会,虽然票价很高,需要1000元,不过你已经决定去看,并且早早买好了门票。当你兴冲冲出门时,却发现票不见了。迫切想要听到这场音乐会的你看来只能再掏一次腰包了,你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该不该再花1000元去音乐厅买票呢,买还是不买?……
现在你已经做出决定了吧,那好,请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吧。
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企盼已久的音乐会,虽然票价很高,需要1000元,不过你早已经决定去看。不同的是你没有提前买票,而是准备去音乐厅现场买票。当你兴冲冲出门时,却发现刚买的1000元电话充值卡不见了。此时,你还会不会去音乐厅花1000元买票呢,买还是不买?
现在你又做出决定了吧,那好,一个正常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根据试验调查,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会选择不再去音乐厅购买门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仍旧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会。你的选择是不是和他们一样呢?客观地讲,两种情况下都是损失1000元,但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影响却不相同。
奚恺元,作为一个行为决策学的学者,写这样一本《别做正常的傻瓜》的小书,既是对诺贝尔奖获奖理论的普及,也是对普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关心。
让奚恺元告诉我们为什么1000元不等于1000元吧,关键在于正常人心中都存在心理账户。同样都是钱,但是被细分到了不同的账户,因此对待不同账户里的钱的态度也不一样。
比如,看音乐会的钱就被一般人纳入了娱乐账户,充值卡的钱则纳入了通信账户。第一种情况下你损失了娱乐账户,通常不再愿意再从该账户中提钱;第二种情况下你损失了通信账户,但是你会以为这和娱乐账户无关。
所以问题不在于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关键在于理性的人选择一致的答案,平等对待每一元钱。但是,正常的傻瓜把钱分到不同的账户里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心理账户的做法还会引起很多错误的选择:
比如,正常的傻瓜通常倾向于把赢来的钱消费掉,而把赚来的钱存起来;比如,正常的傻瓜通常在得到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不愿意花钱,而在得到一小笔收入的时候反而容易把这笔钱花光。
在《别做正常的傻瓜》中,所有的问题都被设计成相对应的两个场景,让你去选择,或者说去游戏。在这种游戏中,让你感觉到自己在很多问题的选择上居然是如此地前后矛盾,然后跟随着作者去研究考量自己犯了那些“浑然不知”的错误。
如果你还不相信自己可能是一个正常的傻瓜,那么可以先做《别做正常的傻瓜》中第四章的测试:“你有自知之明吗?”有一个简单的测试,做完之后,你会发现你和大多数人一样,过于自信了。如果你过于自信,请仔细读读《别做正常的傻瓜》吧。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同时掉进了好几个陷阱里。
不过不用担心,行为决策学能够帮你从陷阱里爬出来,而且在十多个陷阱里,奚恺元给出的对策只有一个:“换位法”。其实,在行为决策学看来,对策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发现陷阱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原来就是一个正常的傻瓜,你就能够通过“换位法”把自己解救出来。
比如上面音乐会门票的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弄丢了门票,正在你犹豫不决考虑是否应该再买一张的时候,你应该用“换位法”思考:想想如果自己弄丢的是相同价值的其它财物,比如充值卡或者现金,还会不会影响你去欣赏音乐会呢?
如果丢了1000元的充值卡不会影响你再去欣赏音乐会的话,那么,即使你现在弄丢的是1000元的门票,你也应该果断地重新买一张,让自己好好地享受一场艺术盛宴。当然,如果是丢了1000元的充值卡也会让你心疼的话,你最好就不要去再买音乐会的门票了,因为两者都是等价的1000元钱。
如此换位,你就可以避免以两本账户来看待同一笔钱了,你变得理性了。
别做傻瓜,正常人!
《别做正常的傻瓜》,当这本书摆在书架上的时候,什么人会拿起来看呢?可能有两类人,一类是没有自信的人,“我会不会是一个傻瓜呢?”;一类是充满自信的人,“看看这些人是怎样当傻瓜的。”结果如何?这两类人往往都会发现,“自己原来就是一个傻瓜。”
在行为决策学的世界中,研究者发现,存在十多种常见的决策环境,或者称为理性者的陷阱,80%的正常人会在此时做出不理性的选择。请注意,由于有80%的人选择是相同的,因此,尽管你掉进了陷阱,但是你还是一个正常人。但是,正常人为什么要做傻瓜呢?如果你不想当傻瓜,请问问《别做正常的傻瓜》的作者——行为学研究者奚恺元,“该怎么办”?
请先回答问题吧。
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企盼已久的音乐会,虽然票价很高,需要1000元,不过你已经决定去看,并且早早买好了门票。当你兴冲冲出门时,却发现票不见了。迫切想要听到这场音乐会的你看来只能再掏一次腰包了,你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该不该再花1000元去音乐厅买票呢,买还是不买?……
现在你已经做出决定了吧,那好,请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吧。
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企盼已久的音乐会,虽然票价很高,需要1000元,不过你早已经决定去看。不同的是你没有提前买票,而是准备去音乐厅现场买票。当你兴冲冲出门时,却发现刚买的1000元电话充值卡不见了。此时,你还会不会去音乐厅花1000元买票呢,买还是不买?
现在你又做出决定了吧,那好,一个正常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根据试验调查,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会选择不再去音乐厅购买门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仍旧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会。你的选择是不是和他们一样呢?客观地讲,两种情况下都是损失1000元,但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影响却不相同。
奚恺元,作为一个行为决策学的学者,写这样一本《别做正常的傻瓜》的小书,既是对诺贝尔奖获奖理论的普及,也是对普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关心。
让奚恺元告诉我们为什么1000元不等于1000元吧,关键在于正常人心中都存在心理账户。同样都是钱,但是被细分到了不同的账户,因此对待不同账户里的钱的态度也不一样。
比如,看音乐会的钱就被一般人纳入了娱乐账户,充值卡的钱则纳入了通信账户。第一种情况下你损失了娱乐账户,通常不再愿意再从该账户中提钱;第二种情况下你损失了通信账户,但是你会以为这和娱乐账户无关。
所以问题不在于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关键在于理性的人选择一致的答案,平等对待每一元钱。但是,正常的傻瓜把钱分到不同的账户里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心理账户的做法还会引起很多错误的选择:
比如,正常的傻瓜通常倾向于把赢来的钱消费掉,而把赚来的钱存起来;比如,正常的傻瓜通常在得到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不愿意花钱,而在得到一小笔收入的时候反而容易把这笔钱花光。
在《别做正常的傻瓜》中,所有的问题都被设计成相对应的两个场景,让你去选择,或者说去游戏。在这种游戏中,让你感觉到自己在很多问题的选择上居然是如此地前后矛盾,然后跟随着作者去研究考量自己犯了那些“浑然不知”的错误。
如果你还不相信自己可能是一个正常的傻瓜,那么可以先做《别做正常的傻瓜》中第四章的测试:“你有自知之明吗?”有一个简单的测试,做完之后,你会发现你和大多数人一样,过于自信了。如果你过于自信,请仔细读读《别做正常的傻瓜》吧。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同时掉进了好几个陷阱里。
不过不用担心,行为决策学能够帮你从陷阱里爬出来,而且在十多个陷阱里,奚恺元给出的对策只有一个:“换位法”。其实,在行为决策学看来,对策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发现陷阱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原来就是一个正常的傻瓜,你就能够通过“换位法”把自己解救出来。
比如上面音乐会门票的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弄丢了门票,正在你犹豫不决考虑是否应该再买一张的时候,你应该用“换位法”思考:想想如果自己弄丢的是相同价值的其它财物,比如充值卡或者现金,还会不会影响你去欣赏音乐会呢?
如果丢了1000元的充值卡不会影响你再去欣赏音乐会的话,那么,即使你现在弄丢的是1000元的门票,你也应该果断地重新买一张,让自己好好地享受一场艺术盛宴。当然,如果是丢了1000元的充值卡也会让你心疼的话,你最好就不要去再买音乐会的门票了,因为两者都是等价的1000元钱。
如此换位,你就可以避免以两本账户来看待同一笔钱了,你变得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