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辨析题在中高考中经常出现,但因为近义词“易混难辨”,学生答题时往往分辨不清,不知如何下手,所以该题得分不高。其实,做近义词辨析题,除了平时做题积累,识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之外,答题技巧也是得出正确答案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以下面几组近义词为例阐述之。
易混近义词往往由两个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是相同的,一个语素是不同的,两个近义词的不同点就是出现在这两个不同的语素上。例如:渡过、度过,必须、必需,篡改、窜改,侦查、侦察,消逝、消失,沟通、勾通,抱怨、报怨,取缔、取消,而且、反而,只要、只有。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字形上去区分
例如:渡过、度过,这一组近义词,我们只要区分出“渡”与“度”的不同,两个近义词就不易混淆了。从字形上看,“渡”跟水有关系,主要用于过江河湖海,可引申为“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而“度”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岁月”等。
2.从词性上去区分
例如:必须、必需,这一组近义词,前者是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者是动词,作谓语,使用对象一般是物品、物资、人力、资金等。 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
例如:篡改、窜改,前者涉及的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如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尤其强调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后者涉及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文章、古书等。
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
例如:侦察、侦查,前者用于军事,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进行的活动;后者用于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指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调查。 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
例如:消失、消逝,前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从有到无这个结果,在变化中历时较短;后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过去了或不见了,这个过程历时可长可短。 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
例如:沟通、勾通,前者指双方互相通连,是中性词;后者指暗中串通和勾结,是贬义词。
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
例如:抱怨、报怨,前者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埋怨,词义较轻;后者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较重。
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例如:取缔、取消,前者特指明令取消或禁止,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明令取消或禁止;后者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
辨析近义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 从感情色彩上进行辨析,也就是从词的褒贬义去辨析。如" 顽强" 与" 顽固" ,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 从语意轻重上进行辨析。如" 破坏" 与" 摧毁" ,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3. 从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如" 战争" 与" 战斗" ,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4. 从具体与概括的不同进行辨析。如" 衣服" 与" 衬衫" ," 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 衬衫" 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5. 从对象的不同去辨别。如" 沉重" 与" 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 沉重" 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 繁重" 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6. 还可以从普通话和方言来辨别。如" 讨饭" 与" 乞丐" ,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 爸爸" 与" 父亲" ,分别是旧词与新词;如" 薪水" 与" 工资" ,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如" 盐" 和" 氯化钠" ,分别是常用语和专门术语。
一般说来,近义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 1. 意义方面的差别
(1)表现重点不同。例如“安定”和“稳定”都有平静正常、没有变动的意思,都可以用于形势、生活和人的情绪,但“安定”含有平安、安好之意,如“我们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稳定”更强调平稳、无大变化,如“这位病人现在病情比较稳定”。再如:“假冒”和“伪劣”都有所售商品以次充好的意思。“假冒”侧重指商品冒充名牌,如“请认清商标,谨防假冒”。“伪劣”侧重指质量低劣,如“怪不得老出毛病,原来是伪劣产品”。
(2)范围大小不同。例如“心情”、“心境”和“心绪”都指内心的思想感情。“心情”泛指思想感情所处的状态,意义范围较广,书面、口头都常常使用。如“心情激动”、“愉快的心情”。“心境”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境况,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如“小张家乡闹水灾,近来心境不好”。“心绪”主要指萦回不断的思绪,或复杂的内心感情,意义范围较窄,也多用于书面。如“他担心高考落榜,一直心绪不宁”。再如:“生命”和“性命”都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意义范围较广,而且引申用于政治、艺术、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有活力的事物,如“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同样值得学习”。“性命”多指人,也指动物,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口头,如“亏得躲闪快,要不我这条性命就没了”。
(3)语意轻重不同。例如“违背”、“违反”、“违犯”和“违抗”都有不遵从的意思。
“违背”指背离、不遵守、不实行,语意较轻,常用于协议、诺言、良心等,如“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从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违反”指不符合,向反面去做。它有的地方可以和“违背”互换,但总的说来,语意较重,常用于理论、原则、规章、制度等,如“他违反校规,受到了记过处分”。“违犯”不是一般的违背、违反,且有触犯、抵触之意,性质严重得多,常用于政策、法令、法规、纪律等,如“党纪国法不容违犯”。“违抗”强调对抗、抗拒,是蓄意的行为,性质恶劣,如“胆敢违抗政府法令的人,定将受到严惩”。再如:“指摘”、“指责”和“指斥”都有指出错误批评否定之意。“指摘”表示指出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语意较轻,如“他说话随随便便,伤了一些人,受到了大家的指摘”。“指责”强调责备,语意较重,如“对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加以指责、处罚”。“指斥”强调斥责,多用于性质严重的事情,语气很严厉,如“这种荒谬论调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指斥”。
2. 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近义词它们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态度却不相同,也就是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有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 有的带有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 有的不带褒贬意味,叫中性词。例如:“结果”、“成果”和“后果”,都指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其中,“结果”中性词,可以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用于坏的事物。如“他们商谈的结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结果”用于好的事物; “我们商谈的结果崩了”,“结果”用于坏的事物。“成果”,褒义词,意思是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是一种好的结果,如“祝贺你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果”,贬义词,意思是后来的结果、结局,多用于坏的方面,如“滥伐森林的行为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再例如:“巨大”、“宏大”和“庞大”,都有很大的意思,其中,“巨大”中性词,如“对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巨大”用于好的事物; “要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巨大”用于坏的事物。“宏大”,褒义词,有雄伟、壮阔之意,如“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真鼓舞人心”。“庞大”,贬义词,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之意,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应该改变”。
(2)语体色彩不同。这里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的色彩不同。书面语一般经过文学加工,有的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还比较大,所以跟平时口头说的话有些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色彩特点,适用的语境、场合也不相同。例如:“儿童”和“小孩儿”都是指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比较庄重,后者比较亲切。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里,如换用“小孩儿”就不协调; 而在“瞧,这位老爷爷在逗小孩儿呢”里,如换用“儿童”,也会失去原有情味。再如“恐吓”和“吓唬”,“吝啬”和“小气”,均为近义词,前者多用于书面,后者多用于口头。
3. 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别
有的近义词虽然意义、色彩方面相同,但语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别。例如:“刚才”和“刚”、“刚刚”,都有不久之前的意思,但“刚才”是时间词,可以做主语(刚才下了一阵雨,现在停了) 、定语(刚才的电话是找小王的) 、状语(你刚才上哪儿去了); “刚”和“刚刚”则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他刚下课、小张刚刚还在这儿) 。又如:“愿望”和“希望”都有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但“愿望”是名词,可以做主语(愿望是好的,做法不可取) 、宾语(他终于实现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 而“希望”是名词,又是动词,作为名词,可以做主语(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 、宾语(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的希望); 作为动词,可以做述语(希望大家事业有成) 。 前面曾经讲到双音近义词中,构成成分有的有相同的部分,这就是说,一个语素相同,一个语素不同。它们之所以是近义词,就因为有相同的语素; 之所以存在某些差别,就因为有不同的语素。我们辨析近义词,特别是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注意其中的不同语素。例如:“欢畅”“欢快”“欢乐”“欢喜”“欢欣”是一组近义词,都有高兴、愉悦的意思,其中:“欢畅”含畅快、舒畅之意,如“久别相逢,心情十分欢畅”。“欢快”含愉快、轻快之意,如“欢快的乐曲”。“欢乐”含快快乐乐之意,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欢喜”含高兴、喜爱之意,如“她看到孩子上进心这样强,满心欢喜”。“欢欣”含欣欣然之意,如“欢欣鼓舞”。再如:“辩论”“辩解”“辩白”“辩护”“辩驳”是一组近义词,都有运用言辞分辨是非曲直、正误真伪的意思,其中:“辩论”含论述、理论之意,如“通过这次辩论,谁对谁错很清楚了”。“辩解”含解释、消解之意,如“事情明摆着,辩解也没用”。“辩白”含弄清楚、使明白之意,如“对人家的辩白要耐心听,不能冤枉人”。“辩白”亦作“辨白”。“辩护”含保护、维护之意,如“对别人的指控你可以为自己辩护”。“辩驳”含反驳、驳斥之意,如“你的辩驳很有说服力,对方无话可说了”。
近义词辨析题在中高考中经常出现,但因为近义词“易混难辨”,学生答题时往往分辨不清,不知如何下手,所以该题得分不高。其实,做近义词辨析题,除了平时做题积累,识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之外,答题技巧也是得出正确答案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以下面几组近义词为例阐述之。
易混近义词往往由两个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是相同的,一个语素是不同的,两个近义词的不同点就是出现在这两个不同的语素上。例如:渡过、度过,必须、必需,篡改、窜改,侦查、侦察,消逝、消失,沟通、勾通,抱怨、报怨,取缔、取消,而且、反而,只要、只有。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字形上去区分
例如:渡过、度过,这一组近义词,我们只要区分出“渡”与“度”的不同,两个近义词就不易混淆了。从字形上看,“渡”跟水有关系,主要用于过江河湖海,可引申为“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而“度”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岁月”等。
2.从词性上去区分
例如:必须、必需,这一组近义词,前者是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者是动词,作谓语,使用对象一般是物品、物资、人力、资金等。 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
例如:篡改、窜改,前者涉及的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如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尤其强调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后者涉及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文章、古书等。
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
例如:侦察、侦查,前者用于军事,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进行的活动;后者用于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指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调查。 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
例如:消失、消逝,前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从有到无这个结果,在变化中历时较短;后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过去了或不见了,这个过程历时可长可短。 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
例如:沟通、勾通,前者指双方互相通连,是中性词;后者指暗中串通和勾结,是贬义词。
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
例如:抱怨、报怨,前者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埋怨,词义较轻;后者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较重。
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例如:取缔、取消,前者特指明令取消或禁止,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明令取消或禁止;后者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
辨析近义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 从感情色彩上进行辨析,也就是从词的褒贬义去辨析。如" 顽强" 与" 顽固" ,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 从语意轻重上进行辨析。如" 破坏" 与" 摧毁" ,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3. 从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如" 战争" 与" 战斗" ,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4. 从具体与概括的不同进行辨析。如" 衣服" 与" 衬衫" ," 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 衬衫" 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5. 从对象的不同去辨别。如" 沉重" 与" 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 沉重" 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 繁重" 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6. 还可以从普通话和方言来辨别。如" 讨饭" 与" 乞丐" ,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 爸爸" 与" 父亲" ,分别是旧词与新词;如" 薪水" 与" 工资" ,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如" 盐" 和" 氯化钠" ,分别是常用语和专门术语。
一般说来,近义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 1. 意义方面的差别
(1)表现重点不同。例如“安定”和“稳定”都有平静正常、没有变动的意思,都可以用于形势、生活和人的情绪,但“安定”含有平安、安好之意,如“我们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稳定”更强调平稳、无大变化,如“这位病人现在病情比较稳定”。再如:“假冒”和“伪劣”都有所售商品以次充好的意思。“假冒”侧重指商品冒充名牌,如“请认清商标,谨防假冒”。“伪劣”侧重指质量低劣,如“怪不得老出毛病,原来是伪劣产品”。
(2)范围大小不同。例如“心情”、“心境”和“心绪”都指内心的思想感情。“心情”泛指思想感情所处的状态,意义范围较广,书面、口头都常常使用。如“心情激动”、“愉快的心情”。“心境”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境况,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如“小张家乡闹水灾,近来心境不好”。“心绪”主要指萦回不断的思绪,或复杂的内心感情,意义范围较窄,也多用于书面。如“他担心高考落榜,一直心绪不宁”。再如:“生命”和“性命”都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意义范围较广,而且引申用于政治、艺术、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有活力的事物,如“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同样值得学习”。“性命”多指人,也指动物,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口头,如“亏得躲闪快,要不我这条性命就没了”。
(3)语意轻重不同。例如“违背”、“违反”、“违犯”和“违抗”都有不遵从的意思。
“违背”指背离、不遵守、不实行,语意较轻,常用于协议、诺言、良心等,如“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从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违反”指不符合,向反面去做。它有的地方可以和“违背”互换,但总的说来,语意较重,常用于理论、原则、规章、制度等,如“他违反校规,受到了记过处分”。“违犯”不是一般的违背、违反,且有触犯、抵触之意,性质严重得多,常用于政策、法令、法规、纪律等,如“党纪国法不容违犯”。“违抗”强调对抗、抗拒,是蓄意的行为,性质恶劣,如“胆敢违抗政府法令的人,定将受到严惩”。再如:“指摘”、“指责”和“指斥”都有指出错误批评否定之意。“指摘”表示指出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语意较轻,如“他说话随随便便,伤了一些人,受到了大家的指摘”。“指责”强调责备,语意较重,如“对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加以指责、处罚”。“指斥”强调斥责,多用于性质严重的事情,语气很严厉,如“这种荒谬论调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指斥”。
2. 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近义词它们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态度却不相同,也就是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有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 有的带有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 有的不带褒贬意味,叫中性词。例如:“结果”、“成果”和“后果”,都指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其中,“结果”中性词,可以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用于坏的事物。如“他们商谈的结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结果”用于好的事物; “我们商谈的结果崩了”,“结果”用于坏的事物。“成果”,褒义词,意思是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是一种好的结果,如“祝贺你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果”,贬义词,意思是后来的结果、结局,多用于坏的方面,如“滥伐森林的行为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再例如:“巨大”、“宏大”和“庞大”,都有很大的意思,其中,“巨大”中性词,如“对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巨大”用于好的事物; “要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巨大”用于坏的事物。“宏大”,褒义词,有雄伟、壮阔之意,如“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真鼓舞人心”。“庞大”,贬义词,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之意,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应该改变”。
(2)语体色彩不同。这里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的色彩不同。书面语一般经过文学加工,有的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还比较大,所以跟平时口头说的话有些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色彩特点,适用的语境、场合也不相同。例如:“儿童”和“小孩儿”都是指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比较庄重,后者比较亲切。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里,如换用“小孩儿”就不协调; 而在“瞧,这位老爷爷在逗小孩儿呢”里,如换用“儿童”,也会失去原有情味。再如“恐吓”和“吓唬”,“吝啬”和“小气”,均为近义词,前者多用于书面,后者多用于口头。
3. 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别
有的近义词虽然意义、色彩方面相同,但语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别。例如:“刚才”和“刚”、“刚刚”,都有不久之前的意思,但“刚才”是时间词,可以做主语(刚才下了一阵雨,现在停了) 、定语(刚才的电话是找小王的) 、状语(你刚才上哪儿去了); “刚”和“刚刚”则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他刚下课、小张刚刚还在这儿) 。又如:“愿望”和“希望”都有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但“愿望”是名词,可以做主语(愿望是好的,做法不可取) 、宾语(他终于实现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 而“希望”是名词,又是动词,作为名词,可以做主语(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 、宾语(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的希望); 作为动词,可以做述语(希望大家事业有成) 。 前面曾经讲到双音近义词中,构成成分有的有相同的部分,这就是说,一个语素相同,一个语素不同。它们之所以是近义词,就因为有相同的语素; 之所以存在某些差别,就因为有不同的语素。我们辨析近义词,特别是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注意其中的不同语素。例如:“欢畅”“欢快”“欢乐”“欢喜”“欢欣”是一组近义词,都有高兴、愉悦的意思,其中:“欢畅”含畅快、舒畅之意,如“久别相逢,心情十分欢畅”。“欢快”含愉快、轻快之意,如“欢快的乐曲”。“欢乐”含快快乐乐之意,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欢喜”含高兴、喜爱之意,如“她看到孩子上进心这样强,满心欢喜”。“欢欣”含欣欣然之意,如“欢欣鼓舞”。再如:“辩论”“辩解”“辩白”“辩护”“辩驳”是一组近义词,都有运用言辞分辨是非曲直、正误真伪的意思,其中:“辩论”含论述、理论之意,如“通过这次辩论,谁对谁错很清楚了”。“辩解”含解释、消解之意,如“事情明摆着,辩解也没用”。“辩白”含弄清楚、使明白之意,如“对人家的辩白要耐心听,不能冤枉人”。“辩白”亦作“辨白”。“辩护”含保护、维护之意,如“对别人的指控你可以为自己辩护”。“辩驳”含反驳、驳斥之意,如“你的辩驳很有说服力,对方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