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1期2008年2月污染防治技术P O L L U T I O NC O N T R O LT E C H N O L O G Y V o l . 21, N o . 1
F e b . , 2008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陈 华, 卞志浩, 杜锁军
(张家港市环境监测站, 江苏张家港 215600)
摘 要:分析了传统环境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论述了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出发点、价值观; 并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想, 包括评价原则、对象、要素、指标、程序、内容及方法等。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中图分类号:X 827; X 820. 3 文献标识码:A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U r b a n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w i t h
V i e w p o i n t 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E NH u a , BI A NZ h i -h a o , DUS u o -j u n
(Z h a n g j i a g a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o n i t o r i n g S t a t i o n , Z h a n g j i a g a n g , J i a n g s u 21560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m e t h o d a r e a n a l y z e d a t f i r s t i n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n , t h e 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 s a n d t h e v a l u e v i e w p o i n t o f u r b a n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o r i e n t i n g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 t h e b a s i c c o n c e i v i n g f o r 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o r i e n t i n g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p u t f o r w a r d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 o b j e c t s , e s s e n t i a l s , i n d e x e s , s e q u e n c e , c o n t e n t a n d m e t h o d , e t c .
K e yw o r d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u r b a n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引 言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是科学地评价现状和未来城市交通环境质量, 为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道路交通建设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它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已将城市环境影响评估和改善对策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 并制订了相应的法规, 如日本的公害措施基本法和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近年来,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迅速, 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 由城市交通发展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许多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交通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加紧中国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尤为迫切。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尚无完整的体系
[1, 2]
1 传统评价模式的特点与缺陷
传统的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狭义的评价方法, 是对大气噪声振动等有限的和狭义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 而不是从包括社会生态在内的广义的环境角度进行的。是从各个侧面去评价环境因素的某一客观属性, 而不是从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作出评价。从着眼点上看, 传统评价模式是一种人本位的评价, 大气噪声振动等的评价均以人是否受到不利影响为最终判别标准, 而没有考虑交通污染对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从历史观上看, 传统评价模式是静态的, 它未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交通环境的影响, 而交通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 交通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波及当代人的生存和生活, 而且很可能危及到未来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因此传统评价模式更多地得到一种近期的而缺乏远见的结果。从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看, 传统评价模式是以污染物
收稿日期:2007-09-03
作者简介:陈 华(1967—) , 女, 江苏张家港市人, 助理工程, 。因此, 拟在分析总结传统交通环境影
响评价模式的特点和缺陷的基础上, 针对国内城市交通的具体特点,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城市交
2008年2月陈 华等.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49·
的浓度和交通噪声强度的观测、预测和评价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它主要以流体力学扩散学和声学为理论基础, 力图准确地描述污染的参数值。而没有
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全盘考虑, 因此也就很难对评价结果的社会经济意义和文化生态意义作出深入的剖析和说明
[3, 4]
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而事实已经证明, 交通运输污染, 使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
基于上述价值观念,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把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综合考虑。而且现状环境质量不完全是当前决策与行为的结果, 它与以前的规划决策行为直接相关。同样, 今天的决策与行为不仅对当前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而且会波及到以后的环境质量。因此, 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应从长远影响与后果出发, 站到历史的高度来研究事物。
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构想3. 1 评价原则
3. 1. 1 积极性原则 在工程项目的每个阶段, 从规划设计、决策、建设、运营、使用、管理等, 都要考虑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不是环境影响说明, 而应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 用以指导规划、设计和决策, 以满足环境要求, 才能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3. 1. 2 定性定量结合原则 许多环境影响可以量化, 如绕行道路可引导交通远离人口中心, 减少噪声和废气污染影响, 可以用量化指标评价它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可以量化, 如对城市风貌的影响、历史古迹的影响等, 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仅仅量化那些可以测得的, 然后应用一个总体调整因数来包罗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3. 1. 3 公正性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具有公正性、中立性和客观性, 从而能够在共同信息的基础上来讨论项目。
3. 1. 4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国家的地域和区域,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权重各不相同。城市交通环境影响的范围很广, 但在研究和决策时, 并不需要考虑所有因素, 应根据具体区域或地域的具体特征、相关程度或敏感性, 选择有限的几个因素。3. 1. 5 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交通环境对公众的出行、居住等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应反映公众的意向与利益。例如,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 E P A ) , 提倡各有关单位和广大公众自始至终参与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与其他工程项目一起构成的综合影响。并且, N E P A 法案所采用的方法中, 强调了公[4, 5]
[4]
。
由于上述特点, 传统评价模式的降污措施只能
是被动的对策, 如在干道两侧设置隔音设施, 预报道路上的废气浓度等。
2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 C E O ) , 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 向联合国提出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其中,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3, 5]
。从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道路交通规划, 首先要树立对城市交通发展全面的需求观、正确的目的观和科学的资源观。2. 1 全面的需求观
包括两个方面: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统必须高效、安全、舒适, 不可以牺牲出行的质来满足出行的量; 在满足个人出行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他人的出行需求, 也不损害自己和他人及未来人的生存需要与生活质量。2. 2 正确的目的观
城市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然而经济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 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提升, 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 改善道路交通不仅仅意味着道路拓宽或道路网络容量增大, 更要看到它对城市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真正的和最终的影响与贡献。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 绝大部分大中城市都有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资源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不可估价的, 不能以牺牲这些
[3, 6]
宝贵的文化遗产而片面地、目光短浅地追求发展。2. 3 科学的资源观
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 需要开发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 包括恒定的自然资源与有限的自然资源。恒定的自然资源如水、空气等; 有限的自然资源如土地、动植物、各种矿物能源等。中国大城市都是高密度集中性布置的, 用地十分紧张, 很难适应高度小汽车化的交通模式。长期以来, 人们不重视有
· 50·陈 华等.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第21卷第1期
3. 2 评价对象
城市发展至今, 人们已不仅满足于宽阔的道路, 而更多地是追求道路的质量。人们不仅希望自己的居住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工作购物等出行的方便性, 更希望居住的环境清洁安静。无论是宏观层次上的交通战略与政策制定, 还是中观层次上的网络系统分析和微观层次上的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 乃至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的拟订, 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 作者认为, 需要进行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或项目) , 为交通战略与政策、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等。3. 3 评价要素
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应研究狭义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 应把社会、文化、生态、市民等作为统一范畴, 而且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 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
3. 3. 1 生态环境 城市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包括土地、绿化和水质等。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需要土地, 相应的对其范围内的土地物理与生态特性构成影响, 包括破坏的绿地与树木等。当道路设施经过水体时, 水体生态系统, 包括水的质量、水体动植物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 3. 2 自然环境 城市交通对自然环境(狭义) 的影响, 包括大气、噪声振动等。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有些城市中, 机动车排污量甚至已占整个污染源的90%。交通噪声与振动已是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突出问题。
3. 3. 3 社会环境 城市交通对社会环境影响, 包括社区、传统中心区的活力、社会公平、地区发展等。社会影响中的一个主要应考虑因素便是人, 包括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运行对人的影响。主要涉及对道路使用者、道路沿线的居民生理上的损害和心理上的干扰, 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运行引起的社区分割、传统的改变、生活氛围与质量的变化等。
3. 3. 4 文化与景观 城市交通对文化的影响, 包括历史遗迹、人文背景等。城市交通对景观影响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各个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定位, 特别对诸如南京这样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 应更好地结合交通运输与历史遗迹、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既要促进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 又不[6]
3. 4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选取
3. 4. 1 自然环境影响 指标包括:污染物排放与空气质量指标。常用指标有车辆排放超标率, 可分
为总污染物超标率与单项污染物超标率; 污染物排放量, 指某区域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 的污染物排放总量(t /a) ; 污染物排放分担率, 为来自汽车尾气排放源的废气排放占废气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污染物排放浓度, 指气态污染物或颗粒物在空气中的含量(m g /m) , 有日平均浓度、一次浓度值等。噪声污染指标有累积分布声级(包括L 10、L50、L 、等效连续声级(L 、噪声污染指数(L 、交90) e q ) n p ) 通噪声指数(T N I ) 等。
3. 4. 2 生态环境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影响最大的是城市绿地系统。因此生态环境影响可通过下列指标来衡量:干道绿化率; 道路建设造成绿化指标的变化率, 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面积、人均绿地指标等的指标变化。3. 4. 3 景观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影响, 可采用综合指标的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
3. 4. 4 社会文化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包括历史遗产、人文背景、传统价值等, 可以定性评价, 也可以量化评价。城市交通对社会的影响因素较多, 如公众出行与居住环境影响衡量指标。临街居民居住满意度:通过公众意向调查可得出, 在一定距离内, 特定道路临街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人数与临街居住居民总人数的百分比, 或特定道路临街居民对居住环境不满意人数与临街居住居民总人数的百分比。出行满意度:通过公众意向调查而得出的市民在道路上行驶的方便舒适程度。健康影响度:对临街工作或居住的人群作专门的疾病调查, 重点为呼吸道疾病及儿童血液含铅量而得出的道路交通对人的健康影响程度。公共交通安全度:通过公众意向调查而得出人们在道路上的主观安全感受程度。3. 5 评价程序与内容
3. 5. 1 城市交通行为概述 城市交通政策、管理措施、工程项目等, 有关交通行为的时限内容、范围等方面的简述。3. 5. 2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现状分析 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的诸方面, 进行调查及必要的分析。3. 5. 3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因素的确定 通过对城市交通环境现状的了解及分析, 把握未来城市与城,
3
2008年2月陈 华等.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51·
并表明各环境影响因素的重要度, 从而决定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
3. 5. 4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 可以定量
分析、也可以定性分析, 或两者相结合。根据城市交通行为, 如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路线走向、长度、路宽、车道数等重要设计参数, 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划分、城市性质等, 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及分析。
3. 5. 5 城市交通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治理对策 提出合理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验证其效果, 估算其费用。
3. 5. 6 方案的评价与选取 概述与总结城市交通行为的环境影响, 并在相应的环境影响对策与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最后以城市交通行为环境影响分析为基础, 立足于高起点, 纵观全局, 以长远的眼光, 本着科学的态度, 对城市交通行为方案进行选取。3. 6 综合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可包括定性方法, 如专家调查法; 定量方法, 如价值分析法、单纯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 民意测评法。目前, 对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定性及定量方法, 就方法本身而言, 研究比较成熟, 但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中的指标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等, 尚须进一步研究。(上接第10页)
低, 所以在冷凝液中较高氨氮浓度的存在, 造成营养比例严重失调, 抑制生化作用。M B B R 工艺独特的工艺原理恰恰在处理氨氮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M B B R 中生物膜主要固着在填料上, 污泥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无关, 硝化菌、亚硝化菌等生长世代时间较长, 从而增强了脱氮能力。脱氮过程分为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分别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完成。M B B R 可以实现硝化菌与反硝化菌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生长, 从而优化了两种菌群的生长条件。所以M B B R 用于生物脱氮有较好的效果, 利用M B B R 技术处理蒸发后的冷凝液效果非常好。
在建设投资方面, 这种工艺组合的核心设备就是负压蒸发器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不需要太多其他附属设备, 设备投资低, 占地面积小, 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施工建设, 工程费用也很低。设备简单、工艺管理方便, 并且有焚烧厂的余热可以利用, 运行成本较低, 在实际生产运行中优势明显。
4 结 论
中国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开展, 目前未形成完整的规范和实施细则。因此要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 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方法、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治理对策等, 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Y a n gT a o , Y a n gX i n m i a o .F u z z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s s e s s m e n t ,
F u z z y C l u s t e r i n g A n a l y s i s 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f o r U r b a nT r a f f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a l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J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 1998, 3(1) :51-57.
[2] 世界银行碧水蓝天编写组.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
环境[R ]. 云 萍, 祁 忠.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3] 吴 蕾.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研
究[D ]. 南京:东南大学, 1999.
[4] 胡瑞娟. 交通运输业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 ]. 天津:
南开大学, 1997.
[5] 叶文虎, 栾胜基. 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J ]. 世界
环境, 1996(1) :25-29.
[6] 陈雨人. 道路规划和道路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D ]. 上
海:同济大学, 1996.
5 结 论
综上所述, 利用负压蒸发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相结合来处理垃圾沥滤液, 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新型技术组合, 不但具有工艺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结构紧凑、占地少的优点, 而且解决了其他组合处理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 由于管理方便, 使管理、运行费用大大降低。它的研究成功, 对于垃圾沥滤液的处理研究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岳东北, 刘建国, 聂永丰, 等.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
术研究[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4, 5(6) :59-62. [2] 兰建伟, 颜学宏, 曾贤桂. 垃圾焚烧厂中沥滤液的处理[J ].
工程设计与建设, 2004, 36(5) :39-42.
[3] 许玉东, 聂永丰, 岳东北.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蒸发处理工
艺[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 6(1) :68-72. [4] 季 民.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 13(3):47-53.
[5] 张兴文, 孟志国, 杨凤林. 气浮-M B B R 工艺处理水产品生产
[]., ) :62
第21卷第1期2008年2月污染防治技术P O L L U T I O NC O N T R O LT E C H N O L O G Y V o l . 21, N o . 1
F e b . , 2008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陈 华, 卞志浩, 杜锁军
(张家港市环境监测站, 江苏张家港 215600)
摘 要:分析了传统环境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论述了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出发点、价值观; 并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想, 包括评价原则、对象、要素、指标、程序、内容及方法等。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中图分类号:X 827; X 820. 3 文献标识码:A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U r b a n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w i t h
V i e w p o i n t 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E NH u a , BI A NZ h i -h a o , DUS u o -j u n
(Z h a n g j i a g a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o n i t o r i n g S t a t i o n , Z h a n g j i a g a n g , J i a n g s u 21560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m e t h o d a r e a n a l y z e d a t f i r s t i n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n , t h e 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 s a n d t h e v a l u e v i e w p o i n t o f u r b a n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o r i e n t i n g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 t h e b a s i c c o n c e i v i n g f o r 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o r i e n t i n g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p u t f o r w a r d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 o b j e c t s , e s s e n t i a l s , i n d e x e s , s e q u e n c e , c o n t e n t a n d m e t h o d , e t c .
K e yw o r d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u r b a n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引 言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是科学地评价现状和未来城市交通环境质量, 为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道路交通建设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它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已将城市环境影响评估和改善对策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 并制订了相应的法规, 如日本的公害措施基本法和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近年来,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迅速, 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 由城市交通发展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许多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交通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加紧中国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尤为迫切。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尚无完整的体系
[1, 2]
1 传统评价模式的特点与缺陷
传统的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狭义的评价方法, 是对大气噪声振动等有限的和狭义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 而不是从包括社会生态在内的广义的环境角度进行的。是从各个侧面去评价环境因素的某一客观属性, 而不是从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作出评价。从着眼点上看, 传统评价模式是一种人本位的评价, 大气噪声振动等的评价均以人是否受到不利影响为最终判别标准, 而没有考虑交通污染对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从历史观上看, 传统评价模式是静态的, 它未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交通环境的影响, 而交通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 交通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波及当代人的生存和生活, 而且很可能危及到未来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因此传统评价模式更多地得到一种近期的而缺乏远见的结果。从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看, 传统评价模式是以污染物
收稿日期:2007-09-03
作者简介:陈 华(1967—) , 女, 江苏张家港市人, 助理工程, 。因此, 拟在分析总结传统交通环境影
响评价模式的特点和缺陷的基础上, 针对国内城市交通的具体特点,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城市交
2008年2月陈 华等.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49·
的浓度和交通噪声强度的观测、预测和评价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它主要以流体力学扩散学和声学为理论基础, 力图准确地描述污染的参数值。而没有
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全盘考虑, 因此也就很难对评价结果的社会经济意义和文化生态意义作出深入的剖析和说明
[3, 4]
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而事实已经证明, 交通运输污染, 使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
基于上述价值观念,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把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综合考虑。而且现状环境质量不完全是当前决策与行为的结果, 它与以前的规划决策行为直接相关。同样, 今天的决策与行为不仅对当前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而且会波及到以后的环境质量。因此, 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应从长远影响与后果出发, 站到历史的高度来研究事物。
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构想3. 1 评价原则
3. 1. 1 积极性原则 在工程项目的每个阶段, 从规划设计、决策、建设、运营、使用、管理等, 都要考虑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不是环境影响说明, 而应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 用以指导规划、设计和决策, 以满足环境要求, 才能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3. 1. 2 定性定量结合原则 许多环境影响可以量化, 如绕行道路可引导交通远离人口中心, 减少噪声和废气污染影响, 可以用量化指标评价它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可以量化, 如对城市风貌的影响、历史古迹的影响等, 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仅仅量化那些可以测得的, 然后应用一个总体调整因数来包罗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3. 1. 3 公正性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具有公正性、中立性和客观性, 从而能够在共同信息的基础上来讨论项目。
3. 1. 4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国家的地域和区域,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权重各不相同。城市交通环境影响的范围很广, 但在研究和决策时, 并不需要考虑所有因素, 应根据具体区域或地域的具体特征、相关程度或敏感性, 选择有限的几个因素。3. 1. 5 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交通环境对公众的出行、居住等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应反映公众的意向与利益。例如,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 E P A ) , 提倡各有关单位和广大公众自始至终参与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与其他工程项目一起构成的综合影响。并且, N E P A 法案所采用的方法中, 强调了公[4, 5]
[4]
。
由于上述特点, 传统评价模式的降污措施只能
是被动的对策, 如在干道两侧设置隔音设施, 预报道路上的废气浓度等。
2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 C E O ) , 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 向联合国提出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其中,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3, 5]
。从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道路交通规划, 首先要树立对城市交通发展全面的需求观、正确的目的观和科学的资源观。2. 1 全面的需求观
包括两个方面: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统必须高效、安全、舒适, 不可以牺牲出行的质来满足出行的量; 在满足个人出行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他人的出行需求, 也不损害自己和他人及未来人的生存需要与生活质量。2. 2 正确的目的观
城市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然而经济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 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提升, 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 改善道路交通不仅仅意味着道路拓宽或道路网络容量增大, 更要看到它对城市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真正的和最终的影响与贡献。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 绝大部分大中城市都有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资源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不可估价的, 不能以牺牲这些
[3, 6]
宝贵的文化遗产而片面地、目光短浅地追求发展。2. 3 科学的资源观
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 需要开发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 包括恒定的自然资源与有限的自然资源。恒定的自然资源如水、空气等; 有限的自然资源如土地、动植物、各种矿物能源等。中国大城市都是高密度集中性布置的, 用地十分紧张, 很难适应高度小汽车化的交通模式。长期以来, 人们不重视有
· 50·陈 华等.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第21卷第1期
3. 2 评价对象
城市发展至今, 人们已不仅满足于宽阔的道路, 而更多地是追求道路的质量。人们不仅希望自己的居住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工作购物等出行的方便性, 更希望居住的环境清洁安静。无论是宏观层次上的交通战略与政策制定, 还是中观层次上的网络系统分析和微观层次上的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 乃至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的拟订, 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 作者认为, 需要进行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或项目) , 为交通战略与政策、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等。3. 3 评价要素
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应研究狭义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 应把社会、文化、生态、市民等作为统一范畴, 而且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 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
3. 3. 1 生态环境 城市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包括土地、绿化和水质等。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需要土地, 相应的对其范围内的土地物理与生态特性构成影响, 包括破坏的绿地与树木等。当道路设施经过水体时, 水体生态系统, 包括水的质量、水体动植物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 3. 2 自然环境 城市交通对自然环境(狭义) 的影响, 包括大气、噪声振动等。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有些城市中, 机动车排污量甚至已占整个污染源的90%。交通噪声与振动已是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突出问题。
3. 3. 3 社会环境 城市交通对社会环境影响, 包括社区、传统中心区的活力、社会公平、地区发展等。社会影响中的一个主要应考虑因素便是人, 包括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运行对人的影响。主要涉及对道路使用者、道路沿线的居民生理上的损害和心理上的干扰, 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运行引起的社区分割、传统的改变、生活氛围与质量的变化等。
3. 3. 4 文化与景观 城市交通对文化的影响, 包括历史遗迹、人文背景等。城市交通对景观影响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各个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定位, 特别对诸如南京这样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 应更好地结合交通运输与历史遗迹、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既要促进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 又不[6]
3. 4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选取
3. 4. 1 自然环境影响 指标包括:污染物排放与空气质量指标。常用指标有车辆排放超标率, 可分
为总污染物超标率与单项污染物超标率; 污染物排放量, 指某区域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 的污染物排放总量(t /a) ; 污染物排放分担率, 为来自汽车尾气排放源的废气排放占废气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污染物排放浓度, 指气态污染物或颗粒物在空气中的含量(m g /m) , 有日平均浓度、一次浓度值等。噪声污染指标有累积分布声级(包括L 10、L50、L 、等效连续声级(L 、噪声污染指数(L 、交90) e q ) n p ) 通噪声指数(T N I ) 等。
3. 4. 2 生态环境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影响最大的是城市绿地系统。因此生态环境影响可通过下列指标来衡量:干道绿化率; 道路建设造成绿化指标的变化率, 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面积、人均绿地指标等的指标变化。3. 4. 3 景观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影响, 可采用综合指标的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
3. 4. 4 社会文化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包括历史遗产、人文背景、传统价值等, 可以定性评价, 也可以量化评价。城市交通对社会的影响因素较多, 如公众出行与居住环境影响衡量指标。临街居民居住满意度:通过公众意向调查可得出, 在一定距离内, 特定道路临街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人数与临街居住居民总人数的百分比, 或特定道路临街居民对居住环境不满意人数与临街居住居民总人数的百分比。出行满意度:通过公众意向调查而得出的市民在道路上行驶的方便舒适程度。健康影响度:对临街工作或居住的人群作专门的疾病调查, 重点为呼吸道疾病及儿童血液含铅量而得出的道路交通对人的健康影响程度。公共交通安全度:通过公众意向调查而得出人们在道路上的主观安全感受程度。3. 5 评价程序与内容
3. 5. 1 城市交通行为概述 城市交通政策、管理措施、工程项目等, 有关交通行为的时限内容、范围等方面的简述。3. 5. 2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现状分析 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的诸方面, 进行调查及必要的分析。3. 5. 3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因素的确定 通过对城市交通环境现状的了解及分析, 把握未来城市与城,
3
2008年2月陈 华等.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51·
并表明各环境影响因素的重要度, 从而决定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
3. 5. 4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 可以定量
分析、也可以定性分析, 或两者相结合。根据城市交通行为, 如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路线走向、长度、路宽、车道数等重要设计参数, 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划分、城市性质等, 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及分析。
3. 5. 5 城市交通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治理对策 提出合理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验证其效果, 估算其费用。
3. 5. 6 方案的评价与选取 概述与总结城市交通行为的环境影响, 并在相应的环境影响对策与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最后以城市交通行为环境影响分析为基础, 立足于高起点, 纵观全局, 以长远的眼光, 本着科学的态度, 对城市交通行为方案进行选取。3. 6 综合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可包括定性方法, 如专家调查法; 定量方法, 如价值分析法、单纯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 民意测评法。目前, 对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定性及定量方法, 就方法本身而言, 研究比较成熟, 但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中的指标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等, 尚须进一步研究。(上接第10页)
低, 所以在冷凝液中较高氨氮浓度的存在, 造成营养比例严重失调, 抑制生化作用。M B B R 工艺独特的工艺原理恰恰在处理氨氮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M B B R 中生物膜主要固着在填料上, 污泥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无关, 硝化菌、亚硝化菌等生长世代时间较长, 从而增强了脱氮能力。脱氮过程分为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分别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完成。M B B R 可以实现硝化菌与反硝化菌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生长, 从而优化了两种菌群的生长条件。所以M B B R 用于生物脱氮有较好的效果, 利用M B B R 技术处理蒸发后的冷凝液效果非常好。
在建设投资方面, 这种工艺组合的核心设备就是负压蒸发器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不需要太多其他附属设备, 设备投资低, 占地面积小, 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施工建设, 工程费用也很低。设备简单、工艺管理方便, 并且有焚烧厂的余热可以利用, 运行成本较低, 在实际生产运行中优势明显。
4 结 论
中国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开展, 目前未形成完整的规范和实施细则。因此要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 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方法、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治理对策等, 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Y a n gT a o , Y a n gX i n m i a o .F u z z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s s e s s m e n t ,
F u z z y C l u s t e r i n g A n a l y s i s 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f o r U r b a nT r a f f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a l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J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 1998, 3(1) :51-57.
[2] 世界银行碧水蓝天编写组.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
环境[R ]. 云 萍, 祁 忠.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3] 吴 蕾.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研
究[D ]. 南京:东南大学, 1999.
[4] 胡瑞娟. 交通运输业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 ]. 天津:
南开大学, 1997.
[5] 叶文虎, 栾胜基. 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J ]. 世界
环境, 1996(1) :25-29.
[6] 陈雨人. 道路规划和道路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D ]. 上
海:同济大学, 1996.
5 结 论
综上所述, 利用负压蒸发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相结合来处理垃圾沥滤液, 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新型技术组合, 不但具有工艺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结构紧凑、占地少的优点, 而且解决了其他组合处理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 由于管理方便, 使管理、运行费用大大降低。它的研究成功, 对于垃圾沥滤液的处理研究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岳东北, 刘建国, 聂永丰, 等.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
术研究[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4, 5(6) :59-62. [2] 兰建伟, 颜学宏, 曾贤桂. 垃圾焚烧厂中沥滤液的处理[J ].
工程设计与建设, 2004, 36(5) :39-42.
[3] 许玉东, 聂永丰, 岳东北.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蒸发处理工
艺[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 6(1) :68-72. [4] 季 民.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 13(3):47-53.
[5] 张兴文, 孟志国, 杨凤林. 气浮-M B B R 工艺处理水产品生产
[].,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