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翠竹》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知道井冈山吗?课件出示井冈山的相关资料。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师:在作者的眼里,五百里林海,最难忘的却是毛竹。来,一起来欣赏一下井冈山的毛竹。课件播放井冈山竹海的远景和近景。师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语言来描述。
师:说说看,欣赏了这么多的毛竹,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描述你眼中的毛竹吗? 生:亭亭玉立 挺拔修长、青翠等
师:就这一眼,翠竹就在你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作者亲自去井冈山采访,
井冈山的翠竹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再次亲近井冈山的毛竹。
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井冈山翠竹的呢?
生读课文。
生交流
生:这篇课文写了井冈山毛竹的外貌。
师:哦!外貌,看来你喜欢上了毛竹,把它当做人来写了。想想用在毛竹身上哪个词更合适?
生:外形。(师板书:外形)
生接着汇报:作者还写了井冈山翠竹的作用。
师板书:作用。
师:请大家浏览一下课文,作者写了井冈山翠竹的作用时分别写了在哪些时期的作用?
生:打仗的时候和生活中的作用。
师:好通俗的语言,谁说说,“打仗的时候”换个词,就是——
生:“打仗的时候”就是“战争年代”,“生活中”就是“建设时期”。(师板书) 生:最后作者还写到井冈翠竹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你真了不起,初读就读出了井冈山翠竹身上表现的精神,相信经过深入学习,
你的体会会更深刻。经大家这样一说,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了,来,对着板书,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
生:作者先写了井冈翠竹的秀美外形,接着写了井冈山竹子在战争年代和祖国的
建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最后歌颂了井冈翠竹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了不起,现在请同桌间在互相说说。
师:是呀,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井冈山的竹子让他难忘的原因,难怪井冈山人会说——
生接读: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师板书)
师:井冈山人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
5——7自然段,相信你能从作者的文字描写中有所发现。
生默读课文,在相关词句后做批注。
生交流。
生:“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
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从这个句子读出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作用太大了。
师:具体有哪些方面的用途,你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生活上离不开毛竹,可以当罐、碗,还可以做成扁担和吹火筒,还可以做武
器,做梭镖,摆竹钉阵打敌人。
师:是呀,无论生活上还是战争中,竹子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请你读一读这句,
让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它的作用巨大。
生读。
师:你们发现没有,他刚才读时可以强调了哪些词语。
生:动词。
师:一系列的动词把毛竹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来,男女生合作读读。(课件
出示句子,女生读“用它”前的话,男生读作用的话。
师:在读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个句子很齐整的哟。
生:连续用了五个“用它”,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井冈山竹子的无所不能。
师:对这个句子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从“魂飞魄散,鬼哭狼嚎”看到了竹钉阵的巨大威力。白匪们尽然败得如此之惨。
师:你来读读最后一个作用。
生读。
师:是呀,这该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呀?再请个同学读读,其他同学想象这个画面。 生:敌人屁滚尿流,哭天抢地的,一个个不敢前进。
……
师:老师在网上搜集了一段视频,一起来感受竹钉阵的威力。
“竹钉阵”视频。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
生:敌人的武器精良,竟然敌不过竹钉阵。
生:竹钉阵真的厉害,看白匪们吓得不敢往前走了。
师:这就是——
生齐读“魂飞魄散”一句。
师:“竹钉阵”厉害吧,那是谁发明了“竹钉阵”?
生:是井冈山人民,是红军战士。
师:难怪井冈山人说——
生接读——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师:刚才,大家品读的这个句子写的是——(师指黑板“作用”)
生答:作用。
师:这只是简单的“作用”一词能概括出毛竹的这些用途吗?
生:不能,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作用了。
师:是呀,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这些竹子,井冈山上的人民和红军战士就没
有——碗、罐、扁担、更没有让敌人魂飞魄散的竹钉阵。你认为“作用”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功绩、功勋(教师改板书“作用”为“功绩”)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也体会到了“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接着交流。
生“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我从
这个句子体会到毛竹做的扁担很厉害。
师:怎么个厉害法?
生: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师:是呀,够厉害的。你谈的也很好。能允许我问个问题吗?“坚韧”什么意思? 生:坚强,有韧性。
师:“韧”是个生字,我事先查了一下,“韧“的本意是革很柔韧,刀砍不断的意思。
可竹子做的扁担怎么可能这样坚韧呢?小时候,我家就有毛竹做的扁担,如果担子太重,扁担是会折断的。难道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真的是不一般? 生说不上来。
师:那你说说,这“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担子?
生:一副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师:我还是不明白,怎么挑的就是这样的重担呢?这是扁担能挑得起的吗? 生答不上来。
师:相信我介绍了一份资料,会对你有所启发。(敌人封山的资料) 师:你觉得这扁担挑的是什么?
生:粮食。
师:如果没有这些粮食,山上住的人就会——
生:——饿死。
师:所以说,毛竹挑的是谁的命运?
生:井冈山人和红军的生命。
师:你觉得“坚韧”是不是在写扁担?
生:不是,写挑粮的人。
师:是呀,如果没有这些粮食,山上的红军,山上的老百姓就会被活活—— 生:饿死
师,是这样的一根扁担救了山上人的生命。挑粮容易吗?能走的路都封了。 生:只能开山走陡峭的小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坠入山崖。
师:红军们退缩过吗?
生:没有。
师:肩膀可以磨破。扁担虽然磨断,但是却练就了井冈山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齐读。
师:是呀,就是这样的一根挑粮的扁担,让井冈山的军民存活了下来,就是这样
一根小小的扁担,磨砺了井冈山军民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师:来,再读一遍。
师:这根扁担救了军民,所以可以说挑着井冈山人的命运,为什么又说能挑起全
国人的命运,从井冈山走向北京城呢?
生:因为井冈山人的坚韧,换来了革命的胜利。
师:是呀,井冈山的胜利就像星星之火,点亮了红军战士的心,鼓舞了大家的士
气,所以红军能从井冈山走向北京城,取得伟大的胜利。你们说,这根扁担重要吗?
生:重要。
师:这样的担子挑得起吗?齐读。
句子。
师:这井冈山的竹子还仅仅是扁担吗?
生:不是扁担,而是井冈山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难怪说——井冈山的竹子是
生接——革命的竹子。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觉到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生:竹枝断了,还有竹根……这句用了顶针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生生不息。 师:是呀,顶针的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了竹子的生生不息。来,你再读读,让我
们也能拿个 感觉到这种生生不息。
生读。
师:这个句子环环相扣,就如竹子的生生不息。再完整读读这句。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读。
生:毛竹在腥风血雨里……我似乎看到了白匪们在砍毛竹,有的在烧毛竹,还有
的在挖毛竹。可是毛竹是永远也挖不完了。
生:是呀,血雨腥风里,毛竹——(师引读)
师:不向残暴低头,不想敌人弯腰的,仅仅是毛竹吗?这分明是在写谁——— 生:井冈山人民。
师:课件出示:井冈山人民跟井冈山毛竹一样坚贞不屈。
生读。
师:难怪说,井冈山竹子是——
生:革命的竹子。
师:作者表面是在写竹子,实际是在写井冈山人民,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
师:让我们再一次齐声赞颂:
生: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作者的文字,了解了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知道井冈山
的竹子在革命年代所做的功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井冈山竹子在建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
《井冈翠竹》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知道井冈山吗?课件出示井冈山的相关资料。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师:在作者的眼里,五百里林海,最难忘的却是毛竹。来,一起来欣赏一下井冈山的毛竹。课件播放井冈山竹海的远景和近景。师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语言来描述。
师:说说看,欣赏了这么多的毛竹,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描述你眼中的毛竹吗? 生:亭亭玉立 挺拔修长、青翠等
师:就这一眼,翠竹就在你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作者亲自去井冈山采访,
井冈山的翠竹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再次亲近井冈山的毛竹。
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井冈山翠竹的呢?
生读课文。
生交流
生:这篇课文写了井冈山毛竹的外貌。
师:哦!外貌,看来你喜欢上了毛竹,把它当做人来写了。想想用在毛竹身上哪个词更合适?
生:外形。(师板书:外形)
生接着汇报:作者还写了井冈山翠竹的作用。
师板书:作用。
师:请大家浏览一下课文,作者写了井冈山翠竹的作用时分别写了在哪些时期的作用?
生:打仗的时候和生活中的作用。
师:好通俗的语言,谁说说,“打仗的时候”换个词,就是——
生:“打仗的时候”就是“战争年代”,“生活中”就是“建设时期”。(师板书) 生:最后作者还写到井冈翠竹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你真了不起,初读就读出了井冈山翠竹身上表现的精神,相信经过深入学习,
你的体会会更深刻。经大家这样一说,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了,来,对着板书,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
生:作者先写了井冈翠竹的秀美外形,接着写了井冈山竹子在战争年代和祖国的
建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最后歌颂了井冈翠竹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了不起,现在请同桌间在互相说说。
师:是呀,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井冈山的竹子让他难忘的原因,难怪井冈山人会说——
生接读: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师板书)
师:井冈山人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
5——7自然段,相信你能从作者的文字描写中有所发现。
生默读课文,在相关词句后做批注。
生交流。
生:“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
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从这个句子读出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作用太大了。
师:具体有哪些方面的用途,你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生活上离不开毛竹,可以当罐、碗,还可以做成扁担和吹火筒,还可以做武
器,做梭镖,摆竹钉阵打敌人。
师:是呀,无论生活上还是战争中,竹子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请你读一读这句,
让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它的作用巨大。
生读。
师:你们发现没有,他刚才读时可以强调了哪些词语。
生:动词。
师:一系列的动词把毛竹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来,男女生合作读读。(课件
出示句子,女生读“用它”前的话,男生读作用的话。
师:在读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个句子很齐整的哟。
生:连续用了五个“用它”,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井冈山竹子的无所不能。
师:对这个句子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从“魂飞魄散,鬼哭狼嚎”看到了竹钉阵的巨大威力。白匪们尽然败得如此之惨。
师:你来读读最后一个作用。
生读。
师:是呀,这该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呀?再请个同学读读,其他同学想象这个画面。 生:敌人屁滚尿流,哭天抢地的,一个个不敢前进。
……
师:老师在网上搜集了一段视频,一起来感受竹钉阵的威力。
“竹钉阵”视频。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
生:敌人的武器精良,竟然敌不过竹钉阵。
生:竹钉阵真的厉害,看白匪们吓得不敢往前走了。
师:这就是——
生齐读“魂飞魄散”一句。
师:“竹钉阵”厉害吧,那是谁发明了“竹钉阵”?
生:是井冈山人民,是红军战士。
师:难怪井冈山人说——
生接读——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师:刚才,大家品读的这个句子写的是——(师指黑板“作用”)
生答:作用。
师:这只是简单的“作用”一词能概括出毛竹的这些用途吗?
生:不能,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作用了。
师:是呀,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这些竹子,井冈山上的人民和红军战士就没
有——碗、罐、扁担、更没有让敌人魂飞魄散的竹钉阵。你认为“作用”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功绩、功勋(教师改板书“作用”为“功绩”)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也体会到了“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接着交流。
生“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我从
这个句子体会到毛竹做的扁担很厉害。
师:怎么个厉害法?
生: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师:是呀,够厉害的。你谈的也很好。能允许我问个问题吗?“坚韧”什么意思? 生:坚强,有韧性。
师:“韧”是个生字,我事先查了一下,“韧“的本意是革很柔韧,刀砍不断的意思。
可竹子做的扁担怎么可能这样坚韧呢?小时候,我家就有毛竹做的扁担,如果担子太重,扁担是会折断的。难道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真的是不一般? 生说不上来。
师:那你说说,这“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担子?
生:一副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师:我还是不明白,怎么挑的就是这样的重担呢?这是扁担能挑得起的吗? 生答不上来。
师:相信我介绍了一份资料,会对你有所启发。(敌人封山的资料) 师:你觉得这扁担挑的是什么?
生:粮食。
师:如果没有这些粮食,山上住的人就会——
生:——饿死。
师:所以说,毛竹挑的是谁的命运?
生:井冈山人和红军的生命。
师:你觉得“坚韧”是不是在写扁担?
生:不是,写挑粮的人。
师:是呀,如果没有这些粮食,山上的红军,山上的老百姓就会被活活—— 生:饿死
师,是这样的一根扁担救了山上人的生命。挑粮容易吗?能走的路都封了。 生:只能开山走陡峭的小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坠入山崖。
师:红军们退缩过吗?
生:没有。
师:肩膀可以磨破。扁担虽然磨断,但是却练就了井冈山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齐读。
师:是呀,就是这样的一根挑粮的扁担,让井冈山的军民存活了下来,就是这样
一根小小的扁担,磨砺了井冈山军民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师:来,再读一遍。
师:这根扁担救了军民,所以可以说挑着井冈山人的命运,为什么又说能挑起全
国人的命运,从井冈山走向北京城呢?
生:因为井冈山人的坚韧,换来了革命的胜利。
师:是呀,井冈山的胜利就像星星之火,点亮了红军战士的心,鼓舞了大家的士
气,所以红军能从井冈山走向北京城,取得伟大的胜利。你们说,这根扁担重要吗?
生:重要。
师:这样的担子挑得起吗?齐读。
句子。
师:这井冈山的竹子还仅仅是扁担吗?
生:不是扁担,而是井冈山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难怪说——井冈山的竹子是
生接——革命的竹子。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觉到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生:竹枝断了,还有竹根……这句用了顶针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生生不息。 师:是呀,顶针的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了竹子的生生不息。来,你再读读,让我
们也能拿个 感觉到这种生生不息。
生读。
师:这个句子环环相扣,就如竹子的生生不息。再完整读读这句。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读。
生:毛竹在腥风血雨里……我似乎看到了白匪们在砍毛竹,有的在烧毛竹,还有
的在挖毛竹。可是毛竹是永远也挖不完了。
生:是呀,血雨腥风里,毛竹——(师引读)
师:不向残暴低头,不想敌人弯腰的,仅仅是毛竹吗?这分明是在写谁——— 生:井冈山人民。
师:课件出示:井冈山人民跟井冈山毛竹一样坚贞不屈。
生读。
师:难怪说,井冈山竹子是——
生:革命的竹子。
师:作者表面是在写竹子,实际是在写井冈山人民,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
师:让我们再一次齐声赞颂:
生: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作者的文字,了解了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知道井冈山
的竹子在革命年代所做的功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井冈山竹子在建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