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词]酬张少府-----王维

酬张少府

王维(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创作背景

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此诗作于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维四十一岁,是写给张九龄的作品。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本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领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细加体会就可以看出,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的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酬张少府

王维(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创作背景

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此诗作于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维四十一岁,是写给张九龄的作品。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本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领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细加体会就可以看出,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的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相关文章

  • 习古堂__唐诗宋词__诗词欣赏__学习诗词
  • 诗词文赋 本栏目主要提供古代诗歌.散文和词曲的学习资料,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交流. 诗歌欣赏 <唐诗百话>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李白诗歌欣赏 蜀道难 将进酒 静夜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送友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查看


  •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夜雨朝晴 1.赠从弟(其二) 刘桢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 ...查看


  • 六年级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 六年级2班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一.宣布开始 主持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唐诗宋词,品味久远文化,赏析精妙文字,聆听诗人心声,丰富多彩人生.今天的活动,既是一场竞赛,又是以文会友:既是一场检验,又是一次才艺展 ...查看


  • 唐宋名家诗词故事
  • 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MP3] 2010-09-24 15:15:45|  分类: 必背古诗词诗词[M |  标签:李白  诗词  唐诗  片断  shi   |举报 |字号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 ...查看


  • 有关四季的古诗词
  • 有关四季的古诗词 带"春"字表现春天的: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燕啄春泥.⑤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带"春"字表现春 ...查看


  • 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一辑
  • "追星"也能导致千古留名? NO.1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词译文- 我李白坐船马上就要出发了,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歌声, 原来是特意赶 ...查看


  • 8下课外古诗词默写(答案)
  • 默写2答案 1.<赠从弟(其二)>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本诗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 风声一何盛 , 松枝一何劲 . 2.<赠从弟>中的主旨句: . 3.<送本少府之任蜀州 ...查看


  • 诗词题问题答案
  • 1 . 2.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赠花卿> 杜甫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4.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 杜甫 5.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查看


  • 五六年级古诗词试卷
  •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也许在你第一次自己吃饭时,妈妈就告诉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许在你呀呀学语时,爸爸就教你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记得你第一夜在学校住宿时的情景吗?你心头掠过的诗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