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8月
O V A TI O N R E SE A R C H 第5卷第23期M ED I C I N E I N N
参雾雾髫簦雾瓣雾黪彩黪绣落囊雾舅骛彰鸯豢尝誊绔害雾豸爹掰謇髫謦搿舞辔豁;彭玺爹髫雾爹誊髫豸爹鬻髫黪鬓鹭廖髫彰季荔』j 力砻,j 宋.r, -3f -j 乡e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症及处理
蒋惠芬朱荣平
常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
【中图分类号】R 722.1
【文献标识码】A
常州213000)
【文章编号】1671—7821(2008) 23—0081一01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办法。方法对2003年8月一2007年7月利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29例新生儿产生的并发进行分析。结果治愈22例,死亡2例,放弃5例,并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14例,过度通气8例,气胸4例,肺不张3倒,动脉导管重新开放3例,喉、声门损伤2例,出现2个或2个以上并发症4例。结论并发症发生,及时处理,提高治愈率。
了解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形成原因,预防
【关键词】机械通气并发症处理
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的办法,现将我科人工呼吸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办法记录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新生儿29例,其中胎龄≤32W ,12例;32W 一37W ,10例;37W 一42w ,7例。入院时间≤l d ,20例;1~7d ,6例;7—28d ,3例;体重(15009,8例;1500—25009,15例;2500—40009,4例;>40009,2例。原发病:早产儿呼吸窘迫症12例,重度窒息6例,胎粪吸人性肺炎3例,反复呼吸暂停3例,重症肺炎3例,肺出血2例。2治疗方法
2.1上机指征(1) 头罩吸氧或C PA P 吸氧时P 0260m m H g 。(2) 反复呼吸暂停。(3) 肺出血。
2.2呼吸机初调值吸气峰压PI P 12—40cm l -120,呼气末正压2—5em i l 20,频率40一60次/分,吸氧浓度0.3—0.8,吸气时间0.5—0.6s ,上机2h 查血气分析,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参数,同时监测心电、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2—4h 吸痰或冲洗1次,上机后常规做痰培养、胸片检查气管插管位置。
2.3机械通气时间最短2.8d ,最长累计18d ,平均6.2d 。3结果
3.1
区分感染和非感染区。(2) 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应做到无菌。(3) 注意机械通气其他管道消毒。(4) 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5) 及时采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针对性用药。
4.2过度通气本组8例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碱中毒,多由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过大潮气量或压力、过快频率、吸气时间短或自主呼瞬增多未及时调整参数。严重通气过度可降低脑组织血流,应根据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参数。
4.3单侧肺通气4例,气胸3例,为极低体重儿,l 例为重症肺炎,气胸均发生在插管后,体重超小越易发生,故严格掌握气囊复苏及机械通气压力。3例肺不张,其中2例反复性肺不张,证实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据病因予以相应处理。由气胸引起.应尽早诊断,及时穿刺,若胸腔积气少可穿刺引流,张力性气胸做闭式引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尽量小的吸气分压和呼吸末压维持血气正常。对痰堵者,加强气通管理,超声雾化,拍背,吸痰,痰黏稠可予0.9%N S 冲洗后吸痰。
4.4动脉导管重新开放机械同期胸内压增加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加悼’或体循环压力低引起。予较低M A P ,维持较高平均动脉压,限制液体可减少PD A 发生。
预后29例存活22例,放弃5例,死亡2例,存活
4.5喉、声门损伤本组2例在拔管后长时间声音嘶哑,2个月后方恢复。2例均为较大新生儿,重症肺炎通气时间长,且经常自行脱管。体重较大的婴儿,机械通气耐受性差,对不能合作的婴儿应用镇静剂和肌松荆,近来文献报道婴儿烦躁不安与疼痛有关,予镇痛剂芬太尼持续维持,临床效果显著口】。参考文献
[1]余加林.机械通气相关性感染研究进展[M ].国外医学儿科
学手册,1998,25(1) :103
[2】薛辛东,黄辛东,宋国唯.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23
率75.8%。
3.2并发症机械通气相关肺炎14例,过度通气8例,气胸4例,肺不张3例,动脉导管重新开放3例,喉、声门损伤2例,同时2个或2个以上并发症4例,细菌学培养前四位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4讨论
4.1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 A P) ,通气48h 后发生率达(14/29) 鸫.3%,居并发症首位,表现为肺部出现哕音,胸片示新炎症灶,气道痰培养阳性,符合医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根据痰培养结果显示居前四位细菌中G 。杆菌对第3代头孢和广谱B 一内酰胺类耐药达90%以上,据文献报导,国外V A P 发生率21%一77%,死亡率20%一61.7%,致病菌分内源性和外源性【l j ,故一旦发生V A P ,治疗难度增加。为降低V A P ,我们应做到:(1) 严格
[3】杨杰,刘瑛,吴开锋.小剂量持续滴注芬太尼在早产儿机械通
气中的镇痛作用[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5,20(7):427
【收稿日期】2008—6—4
—81—
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8月
O V A TI O N R E SE A R C H 第5卷第23期M ED I C I N E I N N
参雾雾髫簦雾瓣雾黪彩黪绣落囊雾舅骛彰鸯豢尝誊绔害雾豸爹掰謇髫謦搿舞辔豁;彭玺爹髫雾爹誊髫豸爹鬻髫黪鬓鹭廖髫彰季荔』j 力砻,j 宋.r, -3f -j 乡e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症及处理
蒋惠芬朱荣平
常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
【中图分类号】R 722.1
【文献标识码】A
常州213000)
【文章编号】1671—7821(2008) 23—0081一01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办法。方法对2003年8月一2007年7月利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29例新生儿产生的并发进行分析。结果治愈22例,死亡2例,放弃5例,并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14例,过度通气8例,气胸4例,肺不张3倒,动脉导管重新开放3例,喉、声门损伤2例,出现2个或2个以上并发症4例。结论并发症发生,及时处理,提高治愈率。
了解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形成原因,预防
【关键词】机械通气并发症处理
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的办法,现将我科人工呼吸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办法记录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新生儿29例,其中胎龄≤32W ,12例;32W 一37W ,10例;37W 一42w ,7例。入院时间≤l d ,20例;1~7d ,6例;7—28d ,3例;体重(15009,8例;1500—25009,15例;2500—40009,4例;>40009,2例。原发病:早产儿呼吸窘迫症12例,重度窒息6例,胎粪吸人性肺炎3例,反复呼吸暂停3例,重症肺炎3例,肺出血2例。2治疗方法
2.1上机指征(1) 头罩吸氧或C PA P 吸氧时P 0260m m H g 。(2) 反复呼吸暂停。(3) 肺出血。
2.2呼吸机初调值吸气峰压PI P 12—40cm l -120,呼气末正压2—5em i l 20,频率40一60次/分,吸氧浓度0.3—0.8,吸气时间0.5—0.6s ,上机2h 查血气分析,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参数,同时监测心电、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2—4h 吸痰或冲洗1次,上机后常规做痰培养、胸片检查气管插管位置。
2.3机械通气时间最短2.8d ,最长累计18d ,平均6.2d 。3结果
3.1
区分感染和非感染区。(2) 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应做到无菌。(3) 注意机械通气其他管道消毒。(4) 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5) 及时采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针对性用药。
4.2过度通气本组8例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碱中毒,多由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过大潮气量或压力、过快频率、吸气时间短或自主呼瞬增多未及时调整参数。严重通气过度可降低脑组织血流,应根据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参数。
4.3单侧肺通气4例,气胸3例,为极低体重儿,l 例为重症肺炎,气胸均发生在插管后,体重超小越易发生,故严格掌握气囊复苏及机械通气压力。3例肺不张,其中2例反复性肺不张,证实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据病因予以相应处理。由气胸引起.应尽早诊断,及时穿刺,若胸腔积气少可穿刺引流,张力性气胸做闭式引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尽量小的吸气分压和呼吸末压维持血气正常。对痰堵者,加强气通管理,超声雾化,拍背,吸痰,痰黏稠可予0.9%N S 冲洗后吸痰。
4.4动脉导管重新开放机械同期胸内压增加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加悼’或体循环压力低引起。予较低M A P ,维持较高平均动脉压,限制液体可减少PD A 发生。
预后29例存活22例,放弃5例,死亡2例,存活
4.5喉、声门损伤本组2例在拔管后长时间声音嘶哑,2个月后方恢复。2例均为较大新生儿,重症肺炎通气时间长,且经常自行脱管。体重较大的婴儿,机械通气耐受性差,对不能合作的婴儿应用镇静剂和肌松荆,近来文献报道婴儿烦躁不安与疼痛有关,予镇痛剂芬太尼持续维持,临床效果显著口】。参考文献
[1]余加林.机械通气相关性感染研究进展[M ].国外医学儿科
学手册,1998,25(1) :103
[2】薛辛东,黄辛东,宋国唯.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23
率75.8%。
3.2并发症机械通气相关肺炎14例,过度通气8例,气胸4例,肺不张3例,动脉导管重新开放3例,喉、声门损伤2例,同时2个或2个以上并发症4例,细菌学培养前四位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4讨论
4.1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 A P) ,通气48h 后发生率达(14/29) 鸫.3%,居并发症首位,表现为肺部出现哕音,胸片示新炎症灶,气道痰培养阳性,符合医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根据痰培养结果显示居前四位细菌中G 。杆菌对第3代头孢和广谱B 一内酰胺类耐药达90%以上,据文献报导,国外V A P 发生率21%一77%,死亡率20%一61.7%,致病菌分内源性和外源性【l j ,故一旦发生V A P ,治疗难度增加。为降低V A P ,我们应做到:(1) 严格
[3】杨杰,刘瑛,吴开锋.小剂量持续滴注芬太尼在早产儿机械通
气中的镇痛作用[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5,20(7):427
【收稿日期】2008—6—4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