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第三.四.五章)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连续而不规则的水圈:

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海洋水

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储量最大→冰川水

利用量最大→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体的更新:水的物态及空间位置的变化

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作用

降水、蒸发、下渗、植物蒸腾、径流、水汽输送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定义: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其过程:

(1)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2)陆地内循环 (内陆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3)海陆间循环(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3.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

(3)促进全球的物质转移

(4)塑造地表形态

(5)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洋流概述:

1.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动力:盛行风

3.洋流的类型:

寒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水温低于沿途海区

暖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水温高于沿途海区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1)流动方向终年不变的洋流:

A、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北顺南逆

B、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洋流:北逆南无

C、南半球中高纬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

(2)流动方向随季节改变的洋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1月刮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

7月刮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

判断下列地区洋流的流动方向和类型(冷暖类型):

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南半球中低纬大洋西岸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和交换的影响:主要影响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2.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作用(使沿岸的气温和降水高于同纬)

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气候;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

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沿岸的气温和降水低于同纬)

例如:非洲西岸、美洲西岸、澳大利亚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3.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形成渔场:秘鲁渔场、本格拉渔场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洋流对海洋交通的影响:

顺流加快速度、节省燃料,逆流则相反;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干扰交通;

其他特殊现象:冰山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概述:

1.水资源概念:广义概念:水圈内的所有水体

狭义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当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3.水资源的分布:

(1)世界水资源分布:按大洲:亚洲最丰富,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按国家: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中国第6

(2)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二、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水资源的数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影响到可利用水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利用方式和效率等,进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1)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水、淡水湖水

(2)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数量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 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2.当前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同需求不相适应

数量上:人类需求量不断增加;质量上: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

3.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主要措施: 开源:合理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提高节水意识;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污染及浪费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及其分类: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使地表高低不平

(1)岩浆活动:岩浆的产生、运移、冷凝等一系列过程的统称

(2)变质作用: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使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3)地壳运动:

由于地壳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从而使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A.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或弯曲变形,又称为造山运动,常

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

B.升降运动(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做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或凹陷,又称为造陆运动,常常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海陆变迁等 从全球规模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使地表平坦

(1)风化作用:由于温度、水、生物等影响,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过程

可以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过程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作用下,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4)沉积作用(堆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而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流水堆积

3.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二、地壳物质循环:

1.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 山岳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依据

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二、山岳的主要类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三、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1)褶皱:

在地壳运动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一系列弯曲变形

(2)褶皱山的形成: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以外力作用为主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在板块的挤压下(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形成的大褶皱山脉

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 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2.断块山:

(1)断层及地垒、地堑:

断层: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2)断块山的形成:

地垒形成的地貌:山岭或高地(断块山)。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形成的地貌:低地或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3.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玄武岩高原(例如:哥伦比亚高原) 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火山(例如:长白山主峰(火山湖)、富士山)

四、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对交通运输的主要类型、分布格局、延伸方向及长度均有较大影响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1)河流侵蚀的类型:

(2)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发育过程:

阶段1A:降水及冰雪融水汇集于沟谷(水量大、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

蚀为主,使沟谷加深、延长

阶段1B:沟谷深度达到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补给水源,此时形成河谷(V形谷)

阶段2: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内出现连续的河湾

阶段3:河谷进一步加宽并已经堆积大量泥沙,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1)形成原理(堆积原理) :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

差异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2.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全球性差异、局部性差异

二、陆地自然带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主要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2)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主要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2)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中纬地区最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以水分和热量共同变化为基础(水热变化)

(2)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高差较大的山区比较明显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连续而不规则的水圈:

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海洋水

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储量最大→冰川水

利用量最大→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体的更新:水的物态及空间位置的变化

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作用

降水、蒸发、下渗、植物蒸腾、径流、水汽输送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定义: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其过程:

(1)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2)陆地内循环 (内陆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3)海陆间循环(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3.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

(3)促进全球的物质转移

(4)塑造地表形态

(5)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洋流概述:

1.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动力:盛行风

3.洋流的类型:

寒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水温低于沿途海区

暖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水温高于沿途海区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1)流动方向终年不变的洋流:

A、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北顺南逆

B、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洋流:北逆南无

C、南半球中高纬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

(2)流动方向随季节改变的洋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1月刮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

7月刮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

判断下列地区洋流的流动方向和类型(冷暖类型):

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南半球中低纬大洋西岸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和交换的影响:主要影响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2.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作用(使沿岸的气温和降水高于同纬)

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气候;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

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沿岸的气温和降水低于同纬)

例如:非洲西岸、美洲西岸、澳大利亚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3.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形成渔场:秘鲁渔场、本格拉渔场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洋流对海洋交通的影响:

顺流加快速度、节省燃料,逆流则相反;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干扰交通;

其他特殊现象:冰山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概述:

1.水资源概念:广义概念:水圈内的所有水体

狭义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当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3.水资源的分布:

(1)世界水资源分布:按大洲:亚洲最丰富,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按国家: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中国第6

(2)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二、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水资源的数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影响到可利用水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利用方式和效率等,进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1)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水、淡水湖水

(2)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数量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 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2.当前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同需求不相适应

数量上:人类需求量不断增加;质量上: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

3.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主要措施: 开源:合理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提高节水意识;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污染及浪费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及其分类: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使地表高低不平

(1)岩浆活动:岩浆的产生、运移、冷凝等一系列过程的统称

(2)变质作用: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使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3)地壳运动:

由于地壳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从而使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A.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或弯曲变形,又称为造山运动,常

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

B.升降运动(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做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或凹陷,又称为造陆运动,常常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海陆变迁等 从全球规模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使地表平坦

(1)风化作用:由于温度、水、生物等影响,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过程

可以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过程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作用下,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4)沉积作用(堆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而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流水堆积

3.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二、地壳物质循环:

1.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 山岳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依据

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二、山岳的主要类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三、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1)褶皱:

在地壳运动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一系列弯曲变形

(2)褶皱山的形成: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以外力作用为主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在板块的挤压下(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形成的大褶皱山脉

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 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2.断块山:

(1)断层及地垒、地堑:

断层: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2)断块山的形成:

地垒形成的地貌:山岭或高地(断块山)。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形成的地貌:低地或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3.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玄武岩高原(例如:哥伦比亚高原) 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火山(例如:长白山主峰(火山湖)、富士山)

四、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对交通运输的主要类型、分布格局、延伸方向及长度均有较大影响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1)河流侵蚀的类型:

(2)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发育过程:

阶段1A:降水及冰雪融水汇集于沟谷(水量大、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

蚀为主,使沟谷加深、延长

阶段1B:沟谷深度达到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补给水源,此时形成河谷(V形谷)

阶段2: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内出现连续的河湾

阶段3:河谷进一步加宽并已经堆积大量泥沙,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1)形成原理(堆积原理) :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

差异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2.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全球性差异、局部性差异

二、陆地自然带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主要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2)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主要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2)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中纬地区最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以水分和热量共同变化为基础(水热变化)

(2)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高差较大的山区比较明显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相关文章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查看


  •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昌吉州二中 杨俊 本学期我在高一年级从事四个班级的地理教学,现在已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三个模块的复习,面临学业水平考试的过关,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 ...查看


  • 致高一新同学的一封信
  • 致高一新同学的一封信 [ 作者:高一年级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821    更新时间:2009-7-3    文章录入:bgs ] 亲爱的高一新同学:    首先祝贺你们经过拼搏奋斗,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 ...查看


  • 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地理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一地理教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地理课程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 ...查看


  • 给准高一新生的建议
  • 给准高一新生的建议 语文: 一.1.临摹好一本<行楷> 2.写好一本方格纸(不少于20张) 二.阅读<泰戈尔诗选><欧也妮·葛朗台><哈姆莱特><飘>,并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3篇每篇 ...查看


  • 高一必修一历史1~10课笔记,考点
  • 中国古代早期指:夏商周时代.夏朝继承王位的主要方法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内容: 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 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作 ...查看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浅谈对地理新课标的认识
  • 浅谈对地理新课标的认识和想法 孟宪杰 2007年,我们吉林省高中教学正式启动新课改,我是从事最后一届老教材教学的,所以没有亲历新课改的培训现场,也没有正式以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课堂传授,所以在这里我暂且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还希 ...查看


  • 高一地理2013-2014学年教学计划
  • 伊宁县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 高一 地理 班级 1.8.10.12.15 班 教师:杨晓霞 一.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