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_坡短篇小说中讽刺与幽默分类初探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讽刺与幽默分类初探

李 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5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因鲜明的哥特风格和恐怖、惊悚效果而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在哥特与恐怖的表象之下,坡的短篇小说中还流露出鲜明的讽刺与幽默,并可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即:针对上层社会的讽刺与幽默;针对社会新秩序的讽刺与幽默;针对传统习俗的讽刺与幽默。坡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三类讽刺与幽默中显露无疑。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讽刺与幽默;分类

埃德加·爱伦·坡因其诗作和短篇小说而闻名于世,他极力推崇“效果论”,认为作品应该于创作之初即确定一种效果,继而全力以赴营造出既定的效果,也因此他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十足的戏剧张力。加上坡本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在于说教,在他的作品中似乎只剩下了他精心打造的恐怖、怪异效果。殊不知,对于说教的反对并不意味着坡对社会、人生退避三舍,相反,细细读来,其短篇小说中的恐怖、惊悚表象之下自然流露出的讽刺与幽默,恰恰反映出坡对于人生百态的体察,其中尤以对上流社会、社会新秩序、传统观念三类对象的批驳最为明显。

两者牵扯在了一起。[3]这种做法本身也是对人们常常望文生义的一种讽刺。

《出名》创作之时,正是坡的养父去世不久、坡真正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的普遍轻视导致作家们生活艰难,一些文人试图通过制造丑闻或奇言异行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赢得出名机会。坡对于这种不正之风有着深刻的了解,尽管为了生计他本人也曾走过相似的道路,但坡并不以此为傲,《出名》这篇小说中的讽刺口吻及流露出来的对于这种出名方式的厌恶之情正是坡本人对于这种成名之道的鲜明态度。

一、针对上层社会的讽刺与幽默

上层社会可谓是文学家们长期以来批判的活靶子,从斯威夫特、狄更斯到马克·吐温,无一不对上层社会的伪善进行过嘲讽。爱伦·坡的讽刺却因与恐怖、幽默效果的完美结合显得更为辛辣有力,其中《跳蛙》即为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跳蛙》第一段中,坡就以嘲讽的口吻介绍了国王的出场:“看模样皇帝生来就是为了开开玩笑。”

[1](P420)

二、针对社会新秩序的讽刺与幽默

传统教育理念与新兴价值观的碰撞同样在坡的短篇小说中有所体现。在坡生活的美国,民主开放的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这个繁荣的新兴之地,旧秩序、旧规则逐渐让位于社会新秩序。作为传统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坡对于杰弗逊政府的民主政策前景并不乐观,这在他的短篇小说《钟楼里的魔鬼》中体现得很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坡虚拟了一个叫做沃顿沃提米提斯的德国小镇。在这个镇上,千百年来一切按部就班、分秒不差。沃顿沃提米提斯在英语中与wonder what time it is(想知道是几点钟)的发音十分接近,这本身就暗示了故事中时间的关键性。小镇的布局也相当奇特:整个小镇四面青山环绕,六十户人家规规矩矩的沿着峡谷环绕排列,每一户人家内部都一模一样,每个居民(不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还是猫猫狗狗)手上(或者尾巴上)也总是有一块表,以确保所有的人在精准的时间做该做的事。小镇生活单调死板,小镇的居民们也从来没有走出过山谷。也正因此,当陌生人出现时,他的肆意、轻率、胆大妄为与小镇居民亦步亦趋的刻板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这种对比中体现出漫画般的视觉效果。在陌生人对钟楼大肆破坏之时,小镇居民们也不敢移近半步去阻止他的恶劣行径,仅仅因为钟声马上就要响起,而核对时间是小镇的头等大事。

接着主角跳蛙上

场,因为天生的残疾,跳蛙怪异的走路方式成为国王与众大臣整日的娱乐对象,坡甚至用夸张的口吻,将国王的这种癖好扩大为很多王公贵族共有的特点。“不少帝王要没个小丑陪着笑闹一场,要没个矮子拿来取笑一通,就觉得日子难过,在宫廷里,时光可比其他地方长得多呢”。

[1](P421)

显然,在故事的开始,跳蛙这个被人愚弄

的对象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他与国王和大臣的关系是相当不平衡的,但随着故事的进展,双方的地位却在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跳蛙从国王的暴力行径中得到启发,想出了新点子来给国王逗乐,愚昧的国王和大臣们竟然拍手称赞。直到跳蛙点火前的最后一刻,国王和大臣竟然还在为节目的精彩而叫好。坡在这里用精巧的构思,一步步让我们看到了跳蛙与国王之间地位和角色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跳蛙步步显现的复仇目的与国王所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的丑恶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全篇的讽刺效果一览无余。

相较于《跳蛙》,《出名》中的幽默更为夸张,但讽刺的力度却有增无减。故事的主人公“我”因为一出生就用手捏住了自己的鼻子,而终生与鼻子脱不了关系。因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鼻子,“我”很快成为了社会名流。最终,“我”也因为打掉了布卢登纳夫的鼻子而丢掉了自己的名声。

坡在整篇小说中均使用了夸张的语调,情节的发展更是脱离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当父亲希望我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时,他只是一脚把我踢下楼梯、踢出了门外;同样,场景的变换也相当随意,前一秒钟“我”还自己房中,下一秒钟“我”扯了两下自己的鼻子,就来到了奥尔马克。这些情节读来更像是一幕幕脱离逻辑规则的滑稽剧,其本身就令人忍俊不禁。坡在这里奉行极简主义的原则,不浪费一言一语,从而将人物和情节的古怪效果放至最大,使其对于上流社会的嘲讽进一步显露无疑。更为讽刺的是,nosology这个文中出现多次的关键词本意并非指“鼻子学”,而是指疾病分类学,坡在这里仅仅只是借用了这个词与nose(鼻子)的形似而将

三、针对传统习俗的讽刺与幽默

坡的小说一向青睐怪异的人物形象,并擅长刻画这些非常规人物的情感或行为。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引领读者体会恐怖、惊悚、怪异、不安等气质,或者,像《焦油博士与羽毛教授的疗法》一样,带来道德上的混乱。

《焦油博士与羽毛教授的疗法》的故事发生在一家法国精神病院。这家精神病院试图以一种创新型的“安抚疗法”来治疗患者,结果反倒被病人们控制了医院,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被涂上焦油和羽毛关押起来,而病人却一本正经的开始了医院的管理工作。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荒诞的气氛中进行。因为坡对病人与医生身份的故意颠倒,也就很自然的给读者造成了一种认知上的混乱。何为理智,何为疯狂,在这个故事中的大部分过程中是模糊不清的。当到访者在宴会上第一次见到宾客时,虽然宾客们无不举止怪异,到

(下转第55页)

做的。正是他这种模糊,使乔治三世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变成了他“一以贯之”的性格和行事。这样就会让人们觉得乔治三世咄咄逼人,殖民地的人民只是默默承受,就好像没有发生波士顿倾茶等事件一样。就这样,国王要在殖民地人民之上建立专制暴政的幻想就在所有参与者之间达成共识。

第四部分开始谴责英国人民。这一部分措辞尤为谨慎、巧妙。连用四个“我们曾经”,和上一部分的“他”的重复相呼应,与“他们”(指代英国人民)相对。最后一句,“we hold the rest of mankind, Enemies in War, in Peace Friends”,把“in peace”前后既和谐又有气势。中译文中“与我们开战的是敌人,与我们和平相处的使朋友”不禁逊色不少。

第五部分是总结。正如贝克尔指出的,宣言中还有一些句子不只是巧妙而已。例如结尾的一句就是“完美的神来之笔”。“为了支持这个宣言,我们谨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的神圣的荣誉相互保证。”这一表述显然违背了渐进原则,“但正是一种确切的感受使得杰弗逊把 ‘生命’置于首位,而把‘财产’置于第二位。如果他写的是‘我们的财产、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神圣的荣誉’那该是多么软弱无力啊!”⑥杰弗逊平静、庄重的文笔好像并不符合一般意义上演讲的风格,后者要求激情洋溢、斗志昂扬,能煽动读者和听众的感情。而当读者独到《宣言》时,心情会相对平静。它确是在谴责,在表达愤怒之情,但不会煽动读者强烈的感动之情。正是由于《宣言》的特殊性,杰弗逊的文风反而为《宣言》增色不少。《宣言》旨在向“公正的世界”声明殖民地行为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在为一个“反叛”寻求一个体面而充分的理由。它旨在缓解各州之间的矛盾,使各州人民团结起来,一致争取独立和自由。旨在在读者内心深处唤起一种认同感、同情心,一种较持久的信念。它更多地关注读者理性的理解,除了感性的赞同。它具有一种高度的庄重感、一种高尚的情操。

经典。《宣言》通过巧妙的预设和安排,先后构造了自然权利的哲学是常识性的真理和国王要在殖民地人民之上建立专制暴政的幻想主题,引起读者联想链,进而产生共鸣。《宣言》在不知不觉中就建构了一个时代所认为的真理,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和认同。

注释:

① [美] 卡尔·贝克尔著 彭刚 译 《论〈独立宣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② [英] 丹尼·卡瓦拉罗 著 张卫东 张生 赵顺宏 译 《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③ 大卫·宁 等著 常昌富 顾宝桐 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 p.8

④ 同上p.3⑤ 同上 p.14

⑥ [美] 卡尔·贝克尔著 彭刚 译《论〈独立宣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p.128

参考文献:

[1] Becker, Carl,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22.

[2] Kock, Adrienne & Peden, William,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The life and Selected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98.

[3] [英]爱德蒙·柏克著 缪哲 选译 美洲三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

[4] [英]丹尼·卡瓦拉罗著 张卫东 张生 赵顺宏 译 文化理论关键词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5] [美]大卫·宁 等著 常昌富 顾宝桐 译 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

作者简介:刘晓连,女,河北保定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独立宣言》行文简洁,看似信手拈来,在陈述着陈词滥调、常识性的知识,实则不愧为措辞巧妙,匠心独运的一部(上接第53页)

访者也并没有让怀疑太久。因为在他踏入这家精神病院之前,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预设——既然这是一家精神病院,那么接待他的院长和医生们肯定是正常和理智的;既然主人是正常的,那么主人安排的所有内容都是合理的。所以面对餐桌上种种怪异的状况,他也只是以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并没有太过纠结,而是尽快让自己去适应面前的“异常”。坡在这里的嘲弄之意相当明显:人们总是太过轻信现有的规则,而很少去思考规则本身的合理性。所以一旦规则以外的情况出现,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去肯定规则、怀疑自身,而不是去怀疑规则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怀疑能力的缺失恰恰是众多社会陋习难以根除的原因。

在小说中已经变成疯子的精神病院院长曾对到访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您还很年轻啊,我的朋友。总有一天,您要学会对世间之事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偏听偏信别人的闲言碎语。耳听为虚,丝毫不能相信,对亲眼所见也只能相信一半。”[1](P330)这些话中蕴含的高度真理与说话者本人令人担忧的精神状态之间形成的对比是对读者传统道德标准的巨大挑战。坡在这里用正常人与精神病人的身份替换,成功的模糊了理智与疯狂之间的界线,迫使读者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别,并反思社会中对于这两者的界定,继而体会到其中的强烈讽刺意味。

爱伦·坡毕生致力于“效果论”的践行,对人性中阴暗、恐怖、病态、扭曲的一面倍感兴趣。但在给读者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坡也并未放弃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在神秘、怪异、疯狂的表

象之下,坡的作品中也传递出理智严肃的思考,这在他短篇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意味中一览无余。这也是为什么坡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微词,但在其死后却越发被人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虽然坡一向反对文学作品的教化意义,但透过其作品中的讽刺与幽默,我们不难找到指导生活的风向标。对于坡生活的当世如此,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精神却越发空虚的现世来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陈良廷、徐如椿、马爱农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Goddu, Teresa A. Poe, sensationalism, and slavery[A].In Kevin J. Hayes(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C]. Edinbur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92-112.

[3] 姜吉林、赵莉萍.爱伦·坡短篇小说叙事的修辞特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

[4] Hayes, Kevin J,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C]. Edinbur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6] 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作者简介:李静(1983.3-),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助教。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讽刺与幽默分类初探

李 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5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因鲜明的哥特风格和恐怖、惊悚效果而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在哥特与恐怖的表象之下,坡的短篇小说中还流露出鲜明的讽刺与幽默,并可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即:针对上层社会的讽刺与幽默;针对社会新秩序的讽刺与幽默;针对传统习俗的讽刺与幽默。坡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三类讽刺与幽默中显露无疑。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讽刺与幽默;分类

埃德加·爱伦·坡因其诗作和短篇小说而闻名于世,他极力推崇“效果论”,认为作品应该于创作之初即确定一种效果,继而全力以赴营造出既定的效果,也因此他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十足的戏剧张力。加上坡本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在于说教,在他的作品中似乎只剩下了他精心打造的恐怖、怪异效果。殊不知,对于说教的反对并不意味着坡对社会、人生退避三舍,相反,细细读来,其短篇小说中的恐怖、惊悚表象之下自然流露出的讽刺与幽默,恰恰反映出坡对于人生百态的体察,其中尤以对上流社会、社会新秩序、传统观念三类对象的批驳最为明显。

两者牵扯在了一起。[3]这种做法本身也是对人们常常望文生义的一种讽刺。

《出名》创作之时,正是坡的养父去世不久、坡真正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的普遍轻视导致作家们生活艰难,一些文人试图通过制造丑闻或奇言异行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赢得出名机会。坡对于这种不正之风有着深刻的了解,尽管为了生计他本人也曾走过相似的道路,但坡并不以此为傲,《出名》这篇小说中的讽刺口吻及流露出来的对于这种出名方式的厌恶之情正是坡本人对于这种成名之道的鲜明态度。

一、针对上层社会的讽刺与幽默

上层社会可谓是文学家们长期以来批判的活靶子,从斯威夫特、狄更斯到马克·吐温,无一不对上层社会的伪善进行过嘲讽。爱伦·坡的讽刺却因与恐怖、幽默效果的完美结合显得更为辛辣有力,其中《跳蛙》即为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跳蛙》第一段中,坡就以嘲讽的口吻介绍了国王的出场:“看模样皇帝生来就是为了开开玩笑。”

[1](P420)

二、针对社会新秩序的讽刺与幽默

传统教育理念与新兴价值观的碰撞同样在坡的短篇小说中有所体现。在坡生活的美国,民主开放的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这个繁荣的新兴之地,旧秩序、旧规则逐渐让位于社会新秩序。作为传统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坡对于杰弗逊政府的民主政策前景并不乐观,这在他的短篇小说《钟楼里的魔鬼》中体现得很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坡虚拟了一个叫做沃顿沃提米提斯的德国小镇。在这个镇上,千百年来一切按部就班、分秒不差。沃顿沃提米提斯在英语中与wonder what time it is(想知道是几点钟)的发音十分接近,这本身就暗示了故事中时间的关键性。小镇的布局也相当奇特:整个小镇四面青山环绕,六十户人家规规矩矩的沿着峡谷环绕排列,每一户人家内部都一模一样,每个居民(不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还是猫猫狗狗)手上(或者尾巴上)也总是有一块表,以确保所有的人在精准的时间做该做的事。小镇生活单调死板,小镇的居民们也从来没有走出过山谷。也正因此,当陌生人出现时,他的肆意、轻率、胆大妄为与小镇居民亦步亦趋的刻板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这种对比中体现出漫画般的视觉效果。在陌生人对钟楼大肆破坏之时,小镇居民们也不敢移近半步去阻止他的恶劣行径,仅仅因为钟声马上就要响起,而核对时间是小镇的头等大事。

接着主角跳蛙上

场,因为天生的残疾,跳蛙怪异的走路方式成为国王与众大臣整日的娱乐对象,坡甚至用夸张的口吻,将国王的这种癖好扩大为很多王公贵族共有的特点。“不少帝王要没个小丑陪着笑闹一场,要没个矮子拿来取笑一通,就觉得日子难过,在宫廷里,时光可比其他地方长得多呢”。

[1](P421)

显然,在故事的开始,跳蛙这个被人愚弄

的对象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他与国王和大臣的关系是相当不平衡的,但随着故事的进展,双方的地位却在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跳蛙从国王的暴力行径中得到启发,想出了新点子来给国王逗乐,愚昧的国王和大臣们竟然拍手称赞。直到跳蛙点火前的最后一刻,国王和大臣竟然还在为节目的精彩而叫好。坡在这里用精巧的构思,一步步让我们看到了跳蛙与国王之间地位和角色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跳蛙步步显现的复仇目的与国王所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的丑恶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全篇的讽刺效果一览无余。

相较于《跳蛙》,《出名》中的幽默更为夸张,但讽刺的力度却有增无减。故事的主人公“我”因为一出生就用手捏住了自己的鼻子,而终生与鼻子脱不了关系。因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鼻子,“我”很快成为了社会名流。最终,“我”也因为打掉了布卢登纳夫的鼻子而丢掉了自己的名声。

坡在整篇小说中均使用了夸张的语调,情节的发展更是脱离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当父亲希望我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时,他只是一脚把我踢下楼梯、踢出了门外;同样,场景的变换也相当随意,前一秒钟“我”还自己房中,下一秒钟“我”扯了两下自己的鼻子,就来到了奥尔马克。这些情节读来更像是一幕幕脱离逻辑规则的滑稽剧,其本身就令人忍俊不禁。坡在这里奉行极简主义的原则,不浪费一言一语,从而将人物和情节的古怪效果放至最大,使其对于上流社会的嘲讽进一步显露无疑。更为讽刺的是,nosology这个文中出现多次的关键词本意并非指“鼻子学”,而是指疾病分类学,坡在这里仅仅只是借用了这个词与nose(鼻子)的形似而将

三、针对传统习俗的讽刺与幽默

坡的小说一向青睐怪异的人物形象,并擅长刻画这些非常规人物的情感或行为。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引领读者体会恐怖、惊悚、怪异、不安等气质,或者,像《焦油博士与羽毛教授的疗法》一样,带来道德上的混乱。

《焦油博士与羽毛教授的疗法》的故事发生在一家法国精神病院。这家精神病院试图以一种创新型的“安抚疗法”来治疗患者,结果反倒被病人们控制了医院,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被涂上焦油和羽毛关押起来,而病人却一本正经的开始了医院的管理工作。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荒诞的气氛中进行。因为坡对病人与医生身份的故意颠倒,也就很自然的给读者造成了一种认知上的混乱。何为理智,何为疯狂,在这个故事中的大部分过程中是模糊不清的。当到访者在宴会上第一次见到宾客时,虽然宾客们无不举止怪异,到

(下转第55页)

做的。正是他这种模糊,使乔治三世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变成了他“一以贯之”的性格和行事。这样就会让人们觉得乔治三世咄咄逼人,殖民地的人民只是默默承受,就好像没有发生波士顿倾茶等事件一样。就这样,国王要在殖民地人民之上建立专制暴政的幻想就在所有参与者之间达成共识。

第四部分开始谴责英国人民。这一部分措辞尤为谨慎、巧妙。连用四个“我们曾经”,和上一部分的“他”的重复相呼应,与“他们”(指代英国人民)相对。最后一句,“we hold the rest of mankind, Enemies in War, in Peace Friends”,把“in peace”前后既和谐又有气势。中译文中“与我们开战的是敌人,与我们和平相处的使朋友”不禁逊色不少。

第五部分是总结。正如贝克尔指出的,宣言中还有一些句子不只是巧妙而已。例如结尾的一句就是“完美的神来之笔”。“为了支持这个宣言,我们谨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的神圣的荣誉相互保证。”这一表述显然违背了渐进原则,“但正是一种确切的感受使得杰弗逊把 ‘生命’置于首位,而把‘财产’置于第二位。如果他写的是‘我们的财产、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神圣的荣誉’那该是多么软弱无力啊!”⑥杰弗逊平静、庄重的文笔好像并不符合一般意义上演讲的风格,后者要求激情洋溢、斗志昂扬,能煽动读者和听众的感情。而当读者独到《宣言》时,心情会相对平静。它确是在谴责,在表达愤怒之情,但不会煽动读者强烈的感动之情。正是由于《宣言》的特殊性,杰弗逊的文风反而为《宣言》增色不少。《宣言》旨在向“公正的世界”声明殖民地行为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在为一个“反叛”寻求一个体面而充分的理由。它旨在缓解各州之间的矛盾,使各州人民团结起来,一致争取独立和自由。旨在在读者内心深处唤起一种认同感、同情心,一种较持久的信念。它更多地关注读者理性的理解,除了感性的赞同。它具有一种高度的庄重感、一种高尚的情操。

经典。《宣言》通过巧妙的预设和安排,先后构造了自然权利的哲学是常识性的真理和国王要在殖民地人民之上建立专制暴政的幻想主题,引起读者联想链,进而产生共鸣。《宣言》在不知不觉中就建构了一个时代所认为的真理,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和认同。

注释:

① [美] 卡尔·贝克尔著 彭刚 译 《论〈独立宣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② [英] 丹尼·卡瓦拉罗 著 张卫东 张生 赵顺宏 译 《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③ 大卫·宁 等著 常昌富 顾宝桐 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 p.8

④ 同上p.3⑤ 同上 p.14

⑥ [美] 卡尔·贝克尔著 彭刚 译《论〈独立宣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p.128

参考文献:

[1] Becker, Carl,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22.

[2] Kock, Adrienne & Peden, William,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The life and Selected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98.

[3] [英]爱德蒙·柏克著 缪哲 选译 美洲三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

[4] [英]丹尼·卡瓦拉罗著 张卫东 张生 赵顺宏 译 文化理论关键词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5] [美]大卫·宁 等著 常昌富 顾宝桐 译 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

作者简介:刘晓连,女,河北保定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独立宣言》行文简洁,看似信手拈来,在陈述着陈词滥调、常识性的知识,实则不愧为措辞巧妙,匠心独运的一部(上接第53页)

访者也并没有让怀疑太久。因为在他踏入这家精神病院之前,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预设——既然这是一家精神病院,那么接待他的院长和医生们肯定是正常和理智的;既然主人是正常的,那么主人安排的所有内容都是合理的。所以面对餐桌上种种怪异的状况,他也只是以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并没有太过纠结,而是尽快让自己去适应面前的“异常”。坡在这里的嘲弄之意相当明显:人们总是太过轻信现有的规则,而很少去思考规则本身的合理性。所以一旦规则以外的情况出现,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去肯定规则、怀疑自身,而不是去怀疑规则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怀疑能力的缺失恰恰是众多社会陋习难以根除的原因。

在小说中已经变成疯子的精神病院院长曾对到访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您还很年轻啊,我的朋友。总有一天,您要学会对世间之事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偏听偏信别人的闲言碎语。耳听为虚,丝毫不能相信,对亲眼所见也只能相信一半。”[1](P330)这些话中蕴含的高度真理与说话者本人令人担忧的精神状态之间形成的对比是对读者传统道德标准的巨大挑战。坡在这里用正常人与精神病人的身份替换,成功的模糊了理智与疯狂之间的界线,迫使读者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别,并反思社会中对于这两者的界定,继而体会到其中的强烈讽刺意味。

爱伦·坡毕生致力于“效果论”的践行,对人性中阴暗、恐怖、病态、扭曲的一面倍感兴趣。但在给读者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坡也并未放弃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在神秘、怪异、疯狂的表

象之下,坡的作品中也传递出理智严肃的思考,这在他短篇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意味中一览无余。这也是为什么坡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微词,但在其死后却越发被人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虽然坡一向反对文学作品的教化意义,但透过其作品中的讽刺与幽默,我们不难找到指导生活的风向标。对于坡生活的当世如此,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精神却越发空虚的现世来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陈良廷、徐如椿、马爱农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Goddu, Teresa A. Poe, sensationalism, and slavery[A].In Kevin J. Hayes(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C]. Edinbur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92-112.

[3] 姜吉林、赵莉萍.爱伦·坡短篇小说叙事的修辞特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

[4] Hayes, Kevin J,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C]. Edinbur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6] 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作者简介:李静(1983.3-),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助教。


相关文章

  •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解构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2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3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4 Application of Foregr ...查看


  •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2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3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4 理想自我的追求--爱伦•坡与<莫格街血案> 5 高 ...查看


  • 浅析西方文化与西方广告语言的关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 2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 ...查看


  •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文学家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随笔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 目录[隐藏] 部分著名作家简介 1. 欧文 2. 库珀 3. ...查看


  •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 2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 3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 ...查看


  •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 2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4 ...查看


  •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商标的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2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 3 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5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