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星球 当我们在高楼大厦里不想上网不想看电视不想吃东西空虚得发慌的时候,地球另一角落的小孩正在森林里抓巨型蜘蛛果腹;
当我们肆无惮忌地使用电水汽油等资源时,沙漠一年里唯一一次降雨的那20分钟里小孩在雨中疯狂奔跑接受雨的洗礼的那一刻我感动得几乎落泪; 当我们抱怨一个月工资不够买房买车时,菲律宾的渔民仅用简陋的空气压缩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下40米深仅为捕一些鱼糊口;
当我们高呼墓地价格直逼房价时,高原地区的人们背着尸体爬至山顶,将尸体割成块抛出喂鹰; 当我们用起重机水泥车建造楼宇时,原始部落的人们还在使用木质锤子凿木,靠自己的双手双脚攀爬.......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时,了解到我们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时,我们就不会狂妄自大或者顾影自怜,而是更加安分守己心平气和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类星球用镜头讲了世界各地人们讨生活的故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性命在讨生活,我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种是与外界并无太大的关联,他们并没有财富的概念一心一意讨生活的;另一种是与外界有联系,有金钱的概念,需要货币购买生活用品,有社会生活的人们。
尽管区别似乎并不大,但细想来,那些本来就与外界社会无联系,自己过着自己部落生活的人,他们每一次狩猎都是为了下一顿的食物或者是为了筹备过冬或者是为了度过某个食物短缺的时期,他们沿袭的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尽管危险,他们却自得其乐,没有贫富的概念,也不会有不公平想法,他们也不会觉得人类多么的不平等。
另外一些用性命讨生活的人们,他们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他们需要劳作,需要货币,需要交易以维持生活,有金钱概念,有贫富的意识,它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换取微薄的报酬,艰难地维持生活,让人心酸,也会让人想到这个世界多么地不公平……
人类星球在四个地方提到了钱,也就是用性命去讨生活的人的回报
Javier和Angle冒着生命危险在海边的悬崖上采集一种叫做鹅藤壶的生物,它的价值是200欧元一千克,这个是整个人类星球中提到最高酬的回报。
菲律宾的渔民需要潜水40米,用最简陋的水管呼吸,冒着随时得潜水病死去的危险,一周挣25美元。并且确实经常有同伴得病死去,其中一个看起来未成年的渔民Joesph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份安全的、不会伤害身体的工作。
印尼的Hartomo和Sulaiman在离火山口不到200米地方,超过安全限额四十倍的硫磺毒气中背硫磺为生,因为没有办法,这是最高的薪酬了,要养活妻儿不得如此,背一次可以拿到5美元。
柬埔寨的Vaana在雨季的时候在洞里萨湖捕蛇为生,冒着生命危险捕的蛇卖的是5000瑞尔一公斤(折合人民币8块每公斤),最后收蛇的贩子砍价到4000瑞尔,也即是六块多人民币。Vaana与蛇斗争一周最后换来了60便士的收入,即6块钱人民币。
肯定会有人想到各地的生活标准不一样,也许这些已经够了,但是如果他们可以选择们如果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会不会还做这些。
其他当然还有各种用性命讨生活的,但是大多属于第一种,他们过得危险,却大多没有怨言,甚至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可怜他们,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幸福。人类星球第四集,摄影师Gavin在那一集的末尾说,科罗威人那样的生活死亡率会很高,但是他们更为自由,他更愿意像他们一样活得虽然不长,但却更充实。
人类星球比以往看的自然纪录片更让人感动的就是他的主题,人类星球,不像之前各种纪录片在大量的自然镜头之后插一个环保主题就完事,人类星球以人为视角,讲述人在自然的存在,而且态度中肯,没有刻意丑化人类的活动,让观众看到的是人们的积极生活,大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是真的有诚意的作品,用心去体会人类之美。
《人类星球》摄制组历时三年,前往世界各地80多个地方对人物进行拍摄,这些人都有着惊人的忍耐力、各自的生存秘诀和聪明才智。
海洋
里面展示了人类依附于海洋生存、和海洋共存以及征服海洋的历程。这些人里面,有的人完全生活在海上,他们上岸就和我们下海一样,时间很短暂,甚至也会和我们晕船一样,他们有的人会晕陆地。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完全不知道在星球上还有这些人这样生活。
这些人里面,有的人为了有征服感,会利用滑板和海浪博弈,有的人会因此送命。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你不能不去敬畏。那种惊诧带来的震撼会让你忘记一切。
这里面最耗费时间和困难的是在水下拍摄。水下危机四伏,这种危机有的会超出人们所见所识。海洋永远是神秘存在的,你在里面会有惊喜,也会有惊异,更会有惊恐。
沙漠
作为人类生命,我们的人生是从被液体包围开始,但是沙漠中的人从分娩的那一刻,就不能再享受那奢华的水世界。能否找到充足的水,决定了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难以置信,在这个星球上,有三亿人居住在沙漠中。他们除了忍受着水的短缺,还需要忍受几千米高的沙尘暴。他们会借助自然力量,循着动物的足迹去寻找那些小小的水源,甚至会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的万象斗争。
同样,人类的智慧也让他们在这个恶劣环境下生存的方法,利用大网获取从海洋上飘来的水汽,是受到仙人掌的启发。利用地下道联通地下河获取生命水,这在沙漠中再危险不过。 沙漠是一副画风粗狂,朴实无华的画卷,它们付出很少,却要求甚多。但只要勇气尚在,沙漠人民也能唤起生命的奇迹。
北极
很难想象连续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白天或者黑夜就在眼前的时候,自己会是什么心情。一切都还是那么照旧,早起、吃饭、上班上学、下班放学、回家吃饭、睡觉,只是早晨没有初生的太阳,又或者在你安睡的时候太阳还在当头高照。这是北极城市的写照。你只能惊叹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胜过一切。
丛林
以前在小说中看到吃了什么异物,比如蛤蟆或者蛇之类的生物,可以达到提升内功的效果,原来在大自然中确实存在。大自然的某些生物的毒素能使人类更加强壮和迅速,以方便追捕逃跑的猎物。还能够借助树叶的毒汁刺激眼睛,达到意识集中的作用,让自己更关注于狩猎。
未能体验,所以不能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或者这真的存在这个星球上吗。他们可以捕杀猴子,因为那是他们生存了千年的方式,在这里没有国家保护,也没有灭绝这一说,只有生物链,这里的人才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他们尊敬自然,也融入自然。他们可以捕杀猴子,但是也饲养着被捕杀猴子的后代。他们不认为这有什么矛盾,甚至会用自己的母乳喂养这些猴子。他们就是这样真是的存在于丛林里。
山区
人们的生存有时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是我们未曾感知。但是有些人明知道会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仍旧会做到最大化无视,因为他们需要生存。
或许有一些习俗,我们无法去认同,但是他们已经成为独立于我们的环境而生活着的一些群体。他们会有天葬,他们坚持这是神圣的葬礼,能让他们再死后进入天国。必须去理解他们,山野间的生活十分残酷,但是只要有聪明才智和果敢勇气,在世界屋脊,同样可以打造人生。
草原
在肯尼亚南部,生活着和狮群争夺食物的一群人。他们通过寻找被狮子猎杀并拖走猎物的痕迹去寻找狮子的“餐桌”,在找到之后,利用他们的判断和果敢以及勇气,会直接走向狮群,那在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狮群逃走的行为只是几率性的发生,这是一场以弱战强的战争,智慧胜过一切。
他们善于追踪,可以追杀一只受伤的羚羊几公里远,也不会追丢,甚至几天几夜,去追捕已经被毒箭刺伤而逐渐体力衰竭的动物。
面对动物,他们也有无力乏天的时候。自然中除了蝗虫会席卷农作物,竟然还有一种被称作蝗鸟的奎利亚雀会袭击草原农田,在这种战争中人们是不可能有胜利可言,他们能做的只是减少损失,不让蝗鸟有停留机会。当然他们也会大量捕杀停下来需要繁殖的这些蝗鸟,这对我们来说是残忍,这对他们来说是生存。
河流
河流可能是这些里面最为弱小的自然部分,但是当看到咆哮的河流之上有一个走钢丝的人时,会登时颠覆掉这种想法。
这不是在演杂技,这是在为了捕鱼所走的毕竟之路,也仅仅是几公斤的鱼。甚至你会在他们眼中看到睿智,他们就像一个智者,与自然斗已经不仅仅是因为生存,也在体验人类的智慧。 也会哀叹在离我们最近的西藏,生活着为了让孩子读书,需要走过六七天已经开始解冻的河流表面,每一天都是和死神在作斗争。这种求学的路程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只有他们长大了我们才会得知。
城市 我们生活在城市,所以对于城市的了解比较多,在观看这最后一集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让我们感受到惊叹。唯一最后一部分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阿布扎比沙漠的绿色之城马斯达令我们感到振奋。
地球上唯一一座旨在达到零排放无污染的小城市。它以太阳为能源,不会浪费一滴水,没有耗油汽车,树木作为能源的一个中转站,这个工程源于自然、利用科技,与自然相辅相成。 这让我想起上学时候和同学争吵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他有一个观点是未来全电力城市,我更多倾向回归自然城市发展。或许两个有偏颇,但我想我们都在考虑城市和自然的共生。城市最终是要回归自然,最终是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如若我们继续居住在城市,就必须停止向大自然的肆意掠夺。静心想想人类的未来,我们在室内和户外的所作所为,将会影响到整个地球。人类文明的未来,取决于我们重建大自然与都市间的平衡关系。我们能做到吗?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能够让我们与大自然联手。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本能与完美的想象力和高明的见解相结合,我们的城市将能续写新的篇章。人类星球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他们在生与死的边缘游走,但毕竟真正地活过,即便死亡也是值得的。
有很多人,从生下来起就没有活过。
他们生活在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酷地带,在人与兽、生与死、大悲与极喜之间徘徊,命悬一线,稍有不慎便家毁人亡。可他们,是我们的祖先。
他们继承着祖先的生存方式,通晓自然的多种表达,懂得预兆的力量。
莎翁曾说,人是万物中的精灵。
我们不是,他们才是。
没有哪种精灵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哪种精灵会忽视自然中灵魂的召唤和内心的声音。
我曾经不明白,生存环境如此严苛,生死有时就在一瞬间,为什么还要在浮动不定的冰河下找寻食物、在几十层楼高的大树蜂巢中捕食蜂蜜、在深深的地下一个人凿井,如此世代延续。片子里常提到的理由是,不这么做,就无法养活自己和妻儿——他们好多天没有补充蛋白质了。 后来我看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部奇书。于是有一天站在阳台走廊,望着5月晃眼的阳光洒在姑娘们的遮阳伞上,忽然明白,因为只有那样生活,才是真正地活过。
就像书里的圣地亚哥,在他面临死亡威胁的那一刻,没有后悔。因为即使在那一刻死去,他也横渡了海峡,在水晶店打过工,了解了沙漠的寂静,看到了爱人的眼睛。自从遵照内心的声音以来,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所以,我很羡慕他,羡慕那些能够按照自己天命做事的人们。即使这个人是小说里的少年。
但在《人类星球》中,我看到了与自然之灵相通的形形色色的人类,每一个都深深震撼着我。他们勇敢而温柔、果断而谦卑,他们懂得宇宙的语言,他们用生命证明着一句话——万物皆为一物。
还没有看完,内心已无法不表达一下对这部纪录片的感谢。 谢谢片中的主角们,他们比我看过的任何一个演员都令我感动。
更谢谢拍下他们的人,为了理想,不辱使命。
其实还是应该感谢这个世界,因为毕竟,她让我看到人类存在的证据,和意义。
用三十年时间和几棵无花果树,长成一座五百年的桥;一舟一桨一索套,便能召唤并且生擒鲨鱼;无需任何装备,在二十米的海底呆足五分钟;在六年一遇的沙漠之雨中,马里孩子的笑容。与他们生存所需的惊人忍耐和胆识相比,我们的生活何等轻松和奢侈。
孤独的星球 当我们在高楼大厦里不想上网不想看电视不想吃东西空虚得发慌的时候,地球另一角落的小孩正在森林里抓巨型蜘蛛果腹;
当我们肆无惮忌地使用电水汽油等资源时,沙漠一年里唯一一次降雨的那20分钟里小孩在雨中疯狂奔跑接受雨的洗礼的那一刻我感动得几乎落泪; 当我们抱怨一个月工资不够买房买车时,菲律宾的渔民仅用简陋的空气压缩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下40米深仅为捕一些鱼糊口;
当我们高呼墓地价格直逼房价时,高原地区的人们背着尸体爬至山顶,将尸体割成块抛出喂鹰; 当我们用起重机水泥车建造楼宇时,原始部落的人们还在使用木质锤子凿木,靠自己的双手双脚攀爬.......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时,了解到我们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时,我们就不会狂妄自大或者顾影自怜,而是更加安分守己心平气和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类星球用镜头讲了世界各地人们讨生活的故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性命在讨生活,我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种是与外界并无太大的关联,他们并没有财富的概念一心一意讨生活的;另一种是与外界有联系,有金钱的概念,需要货币购买生活用品,有社会生活的人们。
尽管区别似乎并不大,但细想来,那些本来就与外界社会无联系,自己过着自己部落生活的人,他们每一次狩猎都是为了下一顿的食物或者是为了筹备过冬或者是为了度过某个食物短缺的时期,他们沿袭的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尽管危险,他们却自得其乐,没有贫富的概念,也不会有不公平想法,他们也不会觉得人类多么的不平等。
另外一些用性命讨生活的人们,他们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他们需要劳作,需要货币,需要交易以维持生活,有金钱概念,有贫富的意识,它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换取微薄的报酬,艰难地维持生活,让人心酸,也会让人想到这个世界多么地不公平……
人类星球在四个地方提到了钱,也就是用性命去讨生活的人的回报
Javier和Angle冒着生命危险在海边的悬崖上采集一种叫做鹅藤壶的生物,它的价值是200欧元一千克,这个是整个人类星球中提到最高酬的回报。
菲律宾的渔民需要潜水40米,用最简陋的水管呼吸,冒着随时得潜水病死去的危险,一周挣25美元。并且确实经常有同伴得病死去,其中一个看起来未成年的渔民Joesph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份安全的、不会伤害身体的工作。
印尼的Hartomo和Sulaiman在离火山口不到200米地方,超过安全限额四十倍的硫磺毒气中背硫磺为生,因为没有办法,这是最高的薪酬了,要养活妻儿不得如此,背一次可以拿到5美元。
柬埔寨的Vaana在雨季的时候在洞里萨湖捕蛇为生,冒着生命危险捕的蛇卖的是5000瑞尔一公斤(折合人民币8块每公斤),最后收蛇的贩子砍价到4000瑞尔,也即是六块多人民币。Vaana与蛇斗争一周最后换来了60便士的收入,即6块钱人民币。
肯定会有人想到各地的生活标准不一样,也许这些已经够了,但是如果他们可以选择们如果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会不会还做这些。
其他当然还有各种用性命讨生活的,但是大多属于第一种,他们过得危险,却大多没有怨言,甚至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可怜他们,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幸福。人类星球第四集,摄影师Gavin在那一集的末尾说,科罗威人那样的生活死亡率会很高,但是他们更为自由,他更愿意像他们一样活得虽然不长,但却更充实。
人类星球比以往看的自然纪录片更让人感动的就是他的主题,人类星球,不像之前各种纪录片在大量的自然镜头之后插一个环保主题就完事,人类星球以人为视角,讲述人在自然的存在,而且态度中肯,没有刻意丑化人类的活动,让观众看到的是人们的积极生活,大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是真的有诚意的作品,用心去体会人类之美。
《人类星球》摄制组历时三年,前往世界各地80多个地方对人物进行拍摄,这些人都有着惊人的忍耐力、各自的生存秘诀和聪明才智。
海洋
里面展示了人类依附于海洋生存、和海洋共存以及征服海洋的历程。这些人里面,有的人完全生活在海上,他们上岸就和我们下海一样,时间很短暂,甚至也会和我们晕船一样,他们有的人会晕陆地。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完全不知道在星球上还有这些人这样生活。
这些人里面,有的人为了有征服感,会利用滑板和海浪博弈,有的人会因此送命。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你不能不去敬畏。那种惊诧带来的震撼会让你忘记一切。
这里面最耗费时间和困难的是在水下拍摄。水下危机四伏,这种危机有的会超出人们所见所识。海洋永远是神秘存在的,你在里面会有惊喜,也会有惊异,更会有惊恐。
沙漠
作为人类生命,我们的人生是从被液体包围开始,但是沙漠中的人从分娩的那一刻,就不能再享受那奢华的水世界。能否找到充足的水,决定了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难以置信,在这个星球上,有三亿人居住在沙漠中。他们除了忍受着水的短缺,还需要忍受几千米高的沙尘暴。他们会借助自然力量,循着动物的足迹去寻找那些小小的水源,甚至会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的万象斗争。
同样,人类的智慧也让他们在这个恶劣环境下生存的方法,利用大网获取从海洋上飘来的水汽,是受到仙人掌的启发。利用地下道联通地下河获取生命水,这在沙漠中再危险不过。 沙漠是一副画风粗狂,朴实无华的画卷,它们付出很少,却要求甚多。但只要勇气尚在,沙漠人民也能唤起生命的奇迹。
北极
很难想象连续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白天或者黑夜就在眼前的时候,自己会是什么心情。一切都还是那么照旧,早起、吃饭、上班上学、下班放学、回家吃饭、睡觉,只是早晨没有初生的太阳,又或者在你安睡的时候太阳还在当头高照。这是北极城市的写照。你只能惊叹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胜过一切。
丛林
以前在小说中看到吃了什么异物,比如蛤蟆或者蛇之类的生物,可以达到提升内功的效果,原来在大自然中确实存在。大自然的某些生物的毒素能使人类更加强壮和迅速,以方便追捕逃跑的猎物。还能够借助树叶的毒汁刺激眼睛,达到意识集中的作用,让自己更关注于狩猎。
未能体验,所以不能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或者这真的存在这个星球上吗。他们可以捕杀猴子,因为那是他们生存了千年的方式,在这里没有国家保护,也没有灭绝这一说,只有生物链,这里的人才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他们尊敬自然,也融入自然。他们可以捕杀猴子,但是也饲养着被捕杀猴子的后代。他们不认为这有什么矛盾,甚至会用自己的母乳喂养这些猴子。他们就是这样真是的存在于丛林里。
山区
人们的生存有时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是我们未曾感知。但是有些人明知道会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仍旧会做到最大化无视,因为他们需要生存。
或许有一些习俗,我们无法去认同,但是他们已经成为独立于我们的环境而生活着的一些群体。他们会有天葬,他们坚持这是神圣的葬礼,能让他们再死后进入天国。必须去理解他们,山野间的生活十分残酷,但是只要有聪明才智和果敢勇气,在世界屋脊,同样可以打造人生。
草原
在肯尼亚南部,生活着和狮群争夺食物的一群人。他们通过寻找被狮子猎杀并拖走猎物的痕迹去寻找狮子的“餐桌”,在找到之后,利用他们的判断和果敢以及勇气,会直接走向狮群,那在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狮群逃走的行为只是几率性的发生,这是一场以弱战强的战争,智慧胜过一切。
他们善于追踪,可以追杀一只受伤的羚羊几公里远,也不会追丢,甚至几天几夜,去追捕已经被毒箭刺伤而逐渐体力衰竭的动物。
面对动物,他们也有无力乏天的时候。自然中除了蝗虫会席卷农作物,竟然还有一种被称作蝗鸟的奎利亚雀会袭击草原农田,在这种战争中人们是不可能有胜利可言,他们能做的只是减少损失,不让蝗鸟有停留机会。当然他们也会大量捕杀停下来需要繁殖的这些蝗鸟,这对我们来说是残忍,这对他们来说是生存。
河流
河流可能是这些里面最为弱小的自然部分,但是当看到咆哮的河流之上有一个走钢丝的人时,会登时颠覆掉这种想法。
这不是在演杂技,这是在为了捕鱼所走的毕竟之路,也仅仅是几公斤的鱼。甚至你会在他们眼中看到睿智,他们就像一个智者,与自然斗已经不仅仅是因为生存,也在体验人类的智慧。 也会哀叹在离我们最近的西藏,生活着为了让孩子读书,需要走过六七天已经开始解冻的河流表面,每一天都是和死神在作斗争。这种求学的路程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只有他们长大了我们才会得知。
城市 我们生活在城市,所以对于城市的了解比较多,在观看这最后一集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让我们感受到惊叹。唯一最后一部分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阿布扎比沙漠的绿色之城马斯达令我们感到振奋。
地球上唯一一座旨在达到零排放无污染的小城市。它以太阳为能源,不会浪费一滴水,没有耗油汽车,树木作为能源的一个中转站,这个工程源于自然、利用科技,与自然相辅相成。 这让我想起上学时候和同学争吵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他有一个观点是未来全电力城市,我更多倾向回归自然城市发展。或许两个有偏颇,但我想我们都在考虑城市和自然的共生。城市最终是要回归自然,最终是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如若我们继续居住在城市,就必须停止向大自然的肆意掠夺。静心想想人类的未来,我们在室内和户外的所作所为,将会影响到整个地球。人类文明的未来,取决于我们重建大自然与都市间的平衡关系。我们能做到吗?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能够让我们与大自然联手。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本能与完美的想象力和高明的见解相结合,我们的城市将能续写新的篇章。人类星球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他们在生与死的边缘游走,但毕竟真正地活过,即便死亡也是值得的。
有很多人,从生下来起就没有活过。
他们生活在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酷地带,在人与兽、生与死、大悲与极喜之间徘徊,命悬一线,稍有不慎便家毁人亡。可他们,是我们的祖先。
他们继承着祖先的生存方式,通晓自然的多种表达,懂得预兆的力量。
莎翁曾说,人是万物中的精灵。
我们不是,他们才是。
没有哪种精灵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哪种精灵会忽视自然中灵魂的召唤和内心的声音。
我曾经不明白,生存环境如此严苛,生死有时就在一瞬间,为什么还要在浮动不定的冰河下找寻食物、在几十层楼高的大树蜂巢中捕食蜂蜜、在深深的地下一个人凿井,如此世代延续。片子里常提到的理由是,不这么做,就无法养活自己和妻儿——他们好多天没有补充蛋白质了。 后来我看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部奇书。于是有一天站在阳台走廊,望着5月晃眼的阳光洒在姑娘们的遮阳伞上,忽然明白,因为只有那样生活,才是真正地活过。
就像书里的圣地亚哥,在他面临死亡威胁的那一刻,没有后悔。因为即使在那一刻死去,他也横渡了海峡,在水晶店打过工,了解了沙漠的寂静,看到了爱人的眼睛。自从遵照内心的声音以来,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所以,我很羡慕他,羡慕那些能够按照自己天命做事的人们。即使这个人是小说里的少年。
但在《人类星球》中,我看到了与自然之灵相通的形形色色的人类,每一个都深深震撼着我。他们勇敢而温柔、果断而谦卑,他们懂得宇宙的语言,他们用生命证明着一句话——万物皆为一物。
还没有看完,内心已无法不表达一下对这部纪录片的感谢。 谢谢片中的主角们,他们比我看过的任何一个演员都令我感动。
更谢谢拍下他们的人,为了理想,不辱使命。
其实还是应该感谢这个世界,因为毕竟,她让我看到人类存在的证据,和意义。
用三十年时间和几棵无花果树,长成一座五百年的桥;一舟一桨一索套,便能召唤并且生擒鲨鱼;无需任何装备,在二十米的海底呆足五分钟;在六年一遇的沙漠之雨中,马里孩子的笑容。与他们生存所需的惊人忍耐和胆识相比,我们的生活何等轻松和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