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升级

强化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升级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必须着力培植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

强化创新驱动,不仅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需要,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

创新展示巨大驱动力

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发展中也不乏亮点。其中之一就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运行中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高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华为、中兴、航天科技、航天

科工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快速向“中国创造”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新的成效。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煤化工、矿业冶炼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上半年我国总的能源消费量下降4.1%,单位GDP能耗下降3.4%。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新进展。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地方在区域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各地纷纷出台推进科技创新的务实举措,目前全国已有42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了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半年统计表明,88家国家高新区强力支撑经济发展,已聚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月至5月总收入同比增长29.2%,预计中关村示范区今年全年总收入突破2万亿元,增长将超16%。

——农业科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部署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国夏粮增长2.8%,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功不可没。目前,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能养活6000万人。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突破,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民生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7月16日,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近年来,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机动车尾气净化

技术、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等一批高端产品、技术,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大显身手,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到广大群众。

科技创新与进步,正展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驱动力。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自主创新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往往也是技术和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稳增长的关键时刻,更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创新驱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革要明确发展方向,突出重点任务,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协同创新,加强科技经费管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落实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在科研院所,突破口也在科研院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广说。他认为,要在继续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完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要给院所长充分的自主权。

强化创新驱动,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来提供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紧迫。只有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说。要紧

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视发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创新驱动,必须着力培植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防止区域创新发展偏离创新驱动轨道,切实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要尽快培育支撑区域创新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今年1月科技部印发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科技发展还存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从去年开始,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科技部等部委选择中关村等一些地区或园区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力求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教育、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高技术服务中心。要为区域创新竞争力不断续添人才资源。当前,各地都在抢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例如,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江苏省,明确提出“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江提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还要解决好“四热四冷”的问题:政府部门热、具体用人单位冷,中央层面热、基层特别是区县农村冷,组织部门热、其他业务部门比较冷,对引进人才热、对现有人才发挥作用的工作力度不大。这有待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中予以重

视解决。(来源:经济日报,钟云华)

强化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升级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必须着力培植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

强化创新驱动,不仅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需要,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

创新展示巨大驱动力

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发展中也不乏亮点。其中之一就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运行中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高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华为、中兴、航天科技、航天

科工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快速向“中国创造”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新的成效。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煤化工、矿业冶炼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上半年我国总的能源消费量下降4.1%,单位GDP能耗下降3.4%。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新进展。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地方在区域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各地纷纷出台推进科技创新的务实举措,目前全国已有42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了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半年统计表明,88家国家高新区强力支撑经济发展,已聚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月至5月总收入同比增长29.2%,预计中关村示范区今年全年总收入突破2万亿元,增长将超16%。

——农业科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部署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国夏粮增长2.8%,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功不可没。目前,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能养活6000万人。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突破,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民生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7月16日,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近年来,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机动车尾气净化

技术、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等一批高端产品、技术,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大显身手,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到广大群众。

科技创新与进步,正展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驱动力。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自主创新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往往也是技术和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稳增长的关键时刻,更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创新驱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革要明确发展方向,突出重点任务,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协同创新,加强科技经费管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落实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在科研院所,突破口也在科研院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广说。他认为,要在继续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完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要给院所长充分的自主权。

强化创新驱动,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来提供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紧迫。只有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说。要紧

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视发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创新驱动,必须着力培植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防止区域创新发展偏离创新驱动轨道,切实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要尽快培育支撑区域创新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今年1月科技部印发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科技发展还存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从去年开始,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科技部等部委选择中关村等一些地区或园区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力求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教育、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高技术服务中心。要为区域创新竞争力不断续添人才资源。当前,各地都在抢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例如,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江苏省,明确提出“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江提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还要解决好“四热四冷”的问题:政府部门热、具体用人单位冷,中央层面热、基层特别是区县农村冷,组织部门热、其他业务部门比较冷,对引进人才热、对现有人才发挥作用的工作力度不大。这有待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中予以重

视解决。(来源:经济日报,钟云华)


相关文章

  • 市政府科技宣传工作总结
  • 20**年,江北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各项工作的新要求,成功蝉联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支撑经济发展 ...查看


  • 热点一:经济发展新常态
  • 热点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四川资阳)1.(28分)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 ...查看


  • [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印发
  •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 ...查看


  •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
  •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主题解读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9月1日在吴江召开.会议深入探讨世界化纤新变革和我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预期.为使同行们充分了解"十二五"期间 ...查看


  • 迈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上海经济
  • 2016年08月29日 张道根 ■上海率先转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轨道,经济企稳向好,新常态特征更为明显.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必须跳出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老路,防止陷入依赖财富 ...查看


  •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本文旨在对"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进 ...查看


  • 广东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全文)
  • 广东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全文)2015-12-2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目录 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 ...查看


  • 加快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核心提示 适应经济新常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走切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快调结构.转 ...查看


  •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之后,习近平总书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