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历年数据分析
我国能源工业也称为燃料动力工业,是指对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的生产部门,它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三大部门。2017年前三季度,能源消费回暖,增速全面回升。煤炭消费由负转正。在工业生产回暖、火电增发等因素带动下,前三季度煤炭消费量约为28.1亿吨。除建材行业外,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用煤均为正增长,四大行业合计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石油消费保持平稳。前三季度表观消费量约为4.4亿吨,同比增长约3.9%,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物流运输和工业生产带动柴油消费小幅回暖,同比增长1.2%,扭转了去年负增长的局面。居民消费升级拉动汽油、煤油需求持续向好,化工轻油继续保持旺盛需求。
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加快推进,各地“煤改气”力度加大,非居民气价下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布实施。在这些措施推动下,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工业燃料、化工用气需求全面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17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7%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约7.3个百分点。用电增速大幅回升。主要用电行业需求回暖,电能替代加快推进。受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夏季全国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二产用电量同比增长6%,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纵观我国历年来能源生产总量变化情况,从2010-2016年,我国能源产量整体保持稳中有升趋势。我国201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1.4%。煤炭消费量下降4.7%,原油消费量增长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电力消费量增长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将进一步激发天然气需求。在经济增速换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常态下,能源绿色转型要求日益迫切,能源结构调整进入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更替期,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要求大力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不同种类能源来看,煤炭消耗依然是能源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62%。石油产量占比次之,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18.3%。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材料及分析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能源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公司致力于为国内外企业、上市公司、投融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各类数据服务、研究报告及高价值的咨询服务。
中商行业研究服务内容
行业研究是中商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我们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进出口情况和市场需求特征等,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与预测。中商行业研究报告是企业了解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资料。
中商行业研究方法
中商拥有10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利用中商Askci 数据库立了多种数据分析模型,在产业研究咨询领域利用行业生命周期理论、SCP 分析模型、PEST 分析模型、波特五力竞争分析模型、SWOT 分析模型、波士顿矩阵、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产业评估体系。在市场预测分析方面,模型涵盖对新产品需求预测、快速消费品销售预测、市场份额预测等多种指标,实现针对性的进行市场预测分析。
中商研究报告数据及资料来源
中商利用多种一手及二手资料来源核实所收集的数据或资料。一手资料来源于中商对行业内重点企业访谈获取的一手信息数据;中商通过行业访谈、电话访问等调研获取一手数据时,调研人员会将多名受访者的资料及意见、多种来源的数据或资料进行比对核查,公司内部也会预先探讨该数据源的合法性,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及合法合规。二手资料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中国海关、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发布的各类数据、年度报告、行业年鉴等资料信息。
中商的影响力
国家政府部门及权威媒体广泛报道与引用中商产业研究院专业研究结论
国内外主流财经媒体及国家政府部门大量引用中商数据及研究结论,如央视财经、凤凰财经新浪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等。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历年数据分析
我国能源工业也称为燃料动力工业,是指对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的生产部门,它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三大部门。2017年前三季度,能源消费回暖,增速全面回升。煤炭消费由负转正。在工业生产回暖、火电增发等因素带动下,前三季度煤炭消费量约为28.1亿吨。除建材行业外,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用煤均为正增长,四大行业合计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石油消费保持平稳。前三季度表观消费量约为4.4亿吨,同比增长约3.9%,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物流运输和工业生产带动柴油消费小幅回暖,同比增长1.2%,扭转了去年负增长的局面。居民消费升级拉动汽油、煤油需求持续向好,化工轻油继续保持旺盛需求。
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加快推进,各地“煤改气”力度加大,非居民气价下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布实施。在这些措施推动下,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工业燃料、化工用气需求全面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17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7%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约7.3个百分点。用电增速大幅回升。主要用电行业需求回暖,电能替代加快推进。受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夏季全国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二产用电量同比增长6%,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纵观我国历年来能源生产总量变化情况,从2010-2016年,我国能源产量整体保持稳中有升趋势。我国201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1.4%。煤炭消费量下降4.7%,原油消费量增长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电力消费量增长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将进一步激发天然气需求。在经济增速换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常态下,能源绿色转型要求日益迫切,能源结构调整进入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更替期,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要求大力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不同种类能源来看,煤炭消耗依然是能源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62%。石油产量占比次之,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18.3%。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材料及分析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能源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公司致力于为国内外企业、上市公司、投融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各类数据服务、研究报告及高价值的咨询服务。
中商行业研究服务内容
行业研究是中商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我们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进出口情况和市场需求特征等,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与预测。中商行业研究报告是企业了解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资料。
中商行业研究方法
中商拥有10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利用中商Askci 数据库立了多种数据分析模型,在产业研究咨询领域利用行业生命周期理论、SCP 分析模型、PEST 分析模型、波特五力竞争分析模型、SWOT 分析模型、波士顿矩阵、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产业评估体系。在市场预测分析方面,模型涵盖对新产品需求预测、快速消费品销售预测、市场份额预测等多种指标,实现针对性的进行市场预测分析。
中商研究报告数据及资料来源
中商利用多种一手及二手资料来源核实所收集的数据或资料。一手资料来源于中商对行业内重点企业访谈获取的一手信息数据;中商通过行业访谈、电话访问等调研获取一手数据时,调研人员会将多名受访者的资料及意见、多种来源的数据或资料进行比对核查,公司内部也会预先探讨该数据源的合法性,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及合法合规。二手资料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中国海关、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发布的各类数据、年度报告、行业年鉴等资料信息。
中商的影响力
国家政府部门及权威媒体广泛报道与引用中商产业研究院专业研究结论
国内外主流财经媒体及国家政府部门大量引用中商数据及研究结论,如央视财经、凤凰财经新浪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