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与社会教学反思

关于《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教学的若干反思 《转帖》 小学生命教育 2010-09-17 21:45:43 阅读8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关于《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教学的若干反思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二中学 张 佳 萍

自2005年秋季我校率先开展《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教学实验以来,我作为主讲教师,感受颇深,回顾走过的教学过程,感到非常欣慰,例如: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得到体现;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开发;新的学习方式和文化氛围开始形成……然而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存在某些不如意的方面,为此有必要对新的地方课程实验中碰到的某些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课程改革 “ 六个改变 ” 的具体目标,即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 “ 难、繁、偏、旧 ”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是对现行课程与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某些不足之处( “ 六个过于 ” )进行改革,改革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一 ,对课程目标的反思

以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在教学中把 “ 升学有基础,发展有潜力,就业有技术,创业有能力。 ” 为侧重点。贯彻人文思想,注重实践,合作,探究,促进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加强爱家乡教育,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

《人文与社会》作为满足学校,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是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纽带;它打尖了促进知识理解与实际应用的平台;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收集,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人文与社会》课程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与社会的反思

1 ,文与社会》面向学生,既要让学生喜欢,又不等于迁就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即时兴趣,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与志趣。学生学习要接受的是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因此学习的知识内容包括了直接有用和间接有用两种,我们决不应以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直接有用的知识来判断课程是否面向学生,而应当看这些内容对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举例来说,某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如果不考此专业的话,是用不上的,却丰富了知识内涵。

2 ,《人文与社会》面向生活与社会,既要吸收世俗文化生活中合理的成份,但又不能够简单地 “ 克隆 ” 生活和社会现实,应该在秉承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引导人们生活方式进步的原则下有所筛选,使课程发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格调、质量和水平的功效。换言之,我们在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要善于吸纳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当我们在把当今世界流行通俗的东西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又要摒弃、抵制那些格调低下的不健康的垃圾。

二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反思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然而,当我们被众多冠以 “ 崭新学习方式 ” 名堂的形式搞得眼花缭乱的时候,却不得不质疑: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学习方式变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反思一:如何恰当运用探究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当前我们在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时候,既要看到探究学习是师生在课堂中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制约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在实施探究学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要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使之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之外,更加要力求避免那些假探究行为,包括探究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或者是完全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探究时间,当学生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甚至是功利化的探究活动(学生只是为了抢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并没有关注问题本身的意义)等等。

作为教师应当强调教学的有效性,以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我设计了两种教法:

1 ” 激发兴趣法 ” ,在故事,游戏中引出问题,开启思路;将认知要求融与故事,游戏活动之中;将技能技巧训练寓于角色表演之中。让学生在玩,乐中愉快获取知识。如一班的朱超然等六名同学,自编自演的泼水节,植树节等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二班的班长 —— 唱的 “ 黄梅戏 ” ,有滋有味。于是同学们纷纷表演民族笛子,满族歌曲;讲民族英雄故事-----,真正形成了 “ 情境激趣 ” 氛围。

2 “ 点拨引导法 ” :课堂上,我让学生担当 “ 主演 “ 的角色,努力使学生做到 ” 三动 “ ,即动脑,动口,动手。如放手让学生动脑搜集民族故事;动手制作民族服装,画民族图画;动口讲民族故事,唱民族歌曲等。

反思二:如何实施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知识的能力,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归纳以下四种方式:

1, “ 从课堂到家庭,到社会,实践 —— 发现 ” 的方式

学生向家长请教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在课堂上反思说:这样做增进了和家长的情感,拉近了和家长的距离,以往和家长无话可说,如今发现家长是那么有知识,有才学。

学生向社会请教,发现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2, “ 分析 —— 论证 ” 的方式

学生合情合理的分析,想象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创造往往从想象开始,在教学的过程的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想象,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3, “ 讨论 —— 归纳 ” 的方式

(1)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2)媒体演示,加深理解;

(3)合作探究,答成共识。

反思三: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力求达到的理想境界,然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表征?教师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 “ 学生上台,老师下台 ” , “ 学生在台上,老师在幕后 ” 。这样的说法同样带有片面性。提倡学生自主活动,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更何况,我们要反对那种让学生站到前台 “ 表演 ” 教师在后台所设计和 “ 导演 ” 的内容这种非真实状态下的所谓 “ 学生自主活动 ” 。

因此,我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学习。1要让学生实质性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包括参与提出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的质疑;学会修正;对同一问题的多元理解;自主规划和调控学习的进程;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2,要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广度、参与水平的深度(是否开展了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以及生生间、生师间的合作程度作为衡量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有效的依据。此外,每位教师应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盘托出教学设计,凸显活动的目的性;为学生基本能力的 “ 天然 ” 养成费尽苦心;引导学生思维和课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对学生进行融入血液的鼓励性评价;充分关注差异,关键时刻给予特殊的帮助;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三,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定位的反思

1 ,对教师魅力的反思

深厚的学识素养与严谨风趣的教学语言相贯通的气质风度,是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学识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那些学习戒条和奖惩功过的条例。

教师魅力根源,在于教师有一颗爱心,和学生心灵勾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境界,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和健康心理的力量, “ 精诚所制,金石为开 ” ,以爱施教,情感沟通,使学生的心灵总是产生欢乐感,培养了学生的乐学,会学,创学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增智,以智促情的目的。教师的勉励自然彰显!

2 ,教师专业化的反思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工作内容。教师专业化包括了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发展极其丰富的内容。但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一段时期中发现,教师的专业化遭到了太多的质疑,甚至是责难。

首先是对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 “ 穿新鞋走老路 ” 的责难。其实, “ 穿新鞋走老路 ” 在新课程实验起始阶段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是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实验在这方面提出的要求呼声很高,似乎教师不转变角色就将成为新课程的绊脚石。角色定位,是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并不断地履行社会要求的过程。这本来是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但我们现在感觉到太多的是外部强加给教师的要求,而有些要求本身就带有某些片面性,要求教师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定位,例如不能当 “ 知识的传播者 ” ,要当 “ 学习的促进者 ” ,不能当 “ 教学的管理者 ” ,要当 “ 学生的引导者 ” ……作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

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

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传统教学之后的又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高度体现了个性教学和协作学习模式的统一。教师要正确的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在网上下栽对学习有用的知识,图片等,及时检查并予以鼓励表扬,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一种自豪感,认为自己先行一不步,能在网上完成作业,并与老师交流,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自信心,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从而也体验到了网络学习的愉快和喜悦。如:郭晓艺同学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心理咨询和学法咨询。有的学生把少数民族图片制成光碟。总之收获是可喜可贺的!

最后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不知是否正确,仅供参考。《人文与社会》既然开课,对于有突出成绩者,教师在学业成绩上是否适当加1--10分左右。

我希望《人文与社会》这门地方课程,象一朵奇花异葩,在教育这片百花圆中越开越鲜艳!为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夯实基础!

关于《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教学的若干反思 《转帖》 小学生命教育 2010-09-17 21:45:43 阅读8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关于《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教学的若干反思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二中学 张 佳 萍

自2005年秋季我校率先开展《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地方课程教学实验以来,我作为主讲教师,感受颇深,回顾走过的教学过程,感到非常欣慰,例如: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得到体现;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开发;新的学习方式和文化氛围开始形成……然而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存在某些不如意的方面,为此有必要对新的地方课程实验中碰到的某些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课程改革 “ 六个改变 ” 的具体目标,即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 “ 难、繁、偏、旧 ”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是对现行课程与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某些不足之处( “ 六个过于 ” )进行改革,改革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一 ,对课程目标的反思

以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在教学中把 “ 升学有基础,发展有潜力,就业有技术,创业有能力。 ” 为侧重点。贯彻人文思想,注重实践,合作,探究,促进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加强爱家乡教育,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

《人文与社会》作为满足学校,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是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纽带;它打尖了促进知识理解与实际应用的平台;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收集,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人文与社会》课程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与社会的反思

1 ,文与社会》面向学生,既要让学生喜欢,又不等于迁就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即时兴趣,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与志趣。学生学习要接受的是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因此学习的知识内容包括了直接有用和间接有用两种,我们决不应以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直接有用的知识来判断课程是否面向学生,而应当看这些内容对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举例来说,某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如果不考此专业的话,是用不上的,却丰富了知识内涵。

2 ,《人文与社会》面向生活与社会,既要吸收世俗文化生活中合理的成份,但又不能够简单地 “ 克隆 ” 生活和社会现实,应该在秉承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引导人们生活方式进步的原则下有所筛选,使课程发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格调、质量和水平的功效。换言之,我们在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要善于吸纳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当我们在把当今世界流行通俗的东西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又要摒弃、抵制那些格调低下的不健康的垃圾。

二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反思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然而,当我们被众多冠以 “ 崭新学习方式 ” 名堂的形式搞得眼花缭乱的时候,却不得不质疑: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学习方式变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反思一:如何恰当运用探究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当前我们在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时候,既要看到探究学习是师生在课堂中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制约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在实施探究学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要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使之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之外,更加要力求避免那些假探究行为,包括探究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或者是完全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探究时间,当学生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甚至是功利化的探究活动(学生只是为了抢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并没有关注问题本身的意义)等等。

作为教师应当强调教学的有效性,以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我设计了两种教法:

1 ” 激发兴趣法 ” ,在故事,游戏中引出问题,开启思路;将认知要求融与故事,游戏活动之中;将技能技巧训练寓于角色表演之中。让学生在玩,乐中愉快获取知识。如一班的朱超然等六名同学,自编自演的泼水节,植树节等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二班的班长 —— 唱的 “ 黄梅戏 ” ,有滋有味。于是同学们纷纷表演民族笛子,满族歌曲;讲民族英雄故事-----,真正形成了 “ 情境激趣 ” 氛围。

2 “ 点拨引导法 ” :课堂上,我让学生担当 “ 主演 “ 的角色,努力使学生做到 ” 三动 “ ,即动脑,动口,动手。如放手让学生动脑搜集民族故事;动手制作民族服装,画民族图画;动口讲民族故事,唱民族歌曲等。

反思二:如何实施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知识的能力,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归纳以下四种方式:

1, “ 从课堂到家庭,到社会,实践 —— 发现 ” 的方式

学生向家长请教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在课堂上反思说:这样做增进了和家长的情感,拉近了和家长的距离,以往和家长无话可说,如今发现家长是那么有知识,有才学。

学生向社会请教,发现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2, “ 分析 —— 论证 ” 的方式

学生合情合理的分析,想象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创造往往从想象开始,在教学的过程的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想象,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3, “ 讨论 —— 归纳 ” 的方式

(1)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2)媒体演示,加深理解;

(3)合作探究,答成共识。

反思三: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力求达到的理想境界,然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表征?教师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 “ 学生上台,老师下台 ” , “ 学生在台上,老师在幕后 ” 。这样的说法同样带有片面性。提倡学生自主活动,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更何况,我们要反对那种让学生站到前台 “ 表演 ” 教师在后台所设计和 “ 导演 ” 的内容这种非真实状态下的所谓 “ 学生自主活动 ” 。

因此,我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学习。1要让学生实质性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包括参与提出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的质疑;学会修正;对同一问题的多元理解;自主规划和调控学习的进程;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2,要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广度、参与水平的深度(是否开展了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以及生生间、生师间的合作程度作为衡量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有效的依据。此外,每位教师应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盘托出教学设计,凸显活动的目的性;为学生基本能力的 “ 天然 ” 养成费尽苦心;引导学生思维和课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对学生进行融入血液的鼓励性评价;充分关注差异,关键时刻给予特殊的帮助;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三,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定位的反思

1 ,对教师魅力的反思

深厚的学识素养与严谨风趣的教学语言相贯通的气质风度,是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学识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那些学习戒条和奖惩功过的条例。

教师魅力根源,在于教师有一颗爱心,和学生心灵勾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境界,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和健康心理的力量, “ 精诚所制,金石为开 ” ,以爱施教,情感沟通,使学生的心灵总是产生欢乐感,培养了学生的乐学,会学,创学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增智,以智促情的目的。教师的勉励自然彰显!

2 ,教师专业化的反思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工作内容。教师专业化包括了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发展极其丰富的内容。但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一段时期中发现,教师的专业化遭到了太多的质疑,甚至是责难。

首先是对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 “ 穿新鞋走老路 ” 的责难。其实, “ 穿新鞋走老路 ” 在新课程实验起始阶段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是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实验在这方面提出的要求呼声很高,似乎教师不转变角色就将成为新课程的绊脚石。角色定位,是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并不断地履行社会要求的过程。这本来是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但我们现在感觉到太多的是外部强加给教师的要求,而有些要求本身就带有某些片面性,要求教师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定位,例如不能当 “ 知识的传播者 ” ,要当 “ 学习的促进者 ” ,不能当 “ 教学的管理者 ” ,要当 “ 学生的引导者 ” ……作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

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

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传统教学之后的又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高度体现了个性教学和协作学习模式的统一。教师要正确的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在网上下栽对学习有用的知识,图片等,及时检查并予以鼓励表扬,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一种自豪感,认为自己先行一不步,能在网上完成作业,并与老师交流,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自信心,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从而也体验到了网络学习的愉快和喜悦。如:郭晓艺同学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心理咨询和学法咨询。有的学生把少数民族图片制成光碟。总之收获是可喜可贺的!

最后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不知是否正确,仅供参考。《人文与社会》既然开课,对于有突出成绩者,教师在学业成绩上是否适当加1--10分左右。

我希望《人文与社会》这门地方课程,象一朵奇花异葩,在教育这片百花圆中越开越鲜艳!为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夯实基础!


相关文章

  • 在这个暑假里,读过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书籍,每本都让我受益匪浅
  • 在这个暑假里,读过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书籍,每本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读了<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一书,让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知识,使我感悟多多,体会多多. 这本书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教师人文素养修炼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和经典的论 ...查看


  • 于漪的学术境界
  • 作者:胡治华 语文学习 2002年04期 于漪,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整整半个世纪了,于漪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反思
  • 反思一: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让学生自己能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等方面的特点 ...查看


  • 茶文化教学反思
  • 茶艺教学反思 中国是茶的祖国.从茶的发现到茶的利用升华到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微妙地融入了道家.儒家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和多民族人民的礼俗,成为中华 文化的组成部分.茶艺是华族传统艺术之一.以茶敬客,早已成为华族的 ...查看


  • 如何有效提升专业素养
  • 教师如何有效提升专业素养 高中部 李伟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当我们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行,还在怀着一分安逸和坦然满以为有成就感而回眸之时,却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令人应接不暇,甚至感觉力不从心,就在刹那间,教师的专业素养仿佛成了我们面对 ...查看


  • 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反思
  • 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反思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与困惑,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反思:语文教师应始终不渝地坚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创新应与继承 ...查看


  •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 当代教育科学 2005年第20期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罗儒国 摘要:教学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味.然而,由于教师的"物化",教学技术化.日常化.剧场化等现象长期存在,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被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