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阴市祝塘中学 赵小柱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9分。虽然只增加了1分,这其实也进一步说明文言文在翻译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文言翻译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在考试中得分情况也并不如人意。针对此种现象,本文拟从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语法 语境 迁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主阵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学好文言文也就学好了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读文言文,更主要的还是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的抱怨:学生的翻译能力太差,这个知识刚刚讲过,可是还是不会。而学生对于文言文也是没有多大兴趣,一遇到文言文头皮就发麻。带着这样的害怕心理去学习,肯定是学不好文言文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当属文言翻译。我大概归纳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 语法基础薄弱。由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教学,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拿到一个句子,甚至不能正确地划分出句子的主干。而文言文的翻译句子,也需要学生首先对句子的结构由一个正确的了解。但是,学生薄弱的语法基础直接影响到文言句子的正确翻译。比如08年二模卷《陈禾》的“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学生在翻译此句时,将“以戒不虞”简单地译为“来告诫不要欺骗”。学生如果能够有一些语法基础,就会发现,“戒”为谓语动词,“不虞”紧跟其后,就是宾语,为名词短语。“不虞”是“没有预料的事情”。2007年广东省的高考试卷《郭生》的“郭以是德狐”,在做这句话的翻译时,有学生翻译“郭生认为这是一只有德行的狐狸”。可以看出,对于句子的主干理解发生了偏差。此句的主语为“郭”,谓语为“德”,宾语为“狐”。“以是”可以译为“因此”。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学生的语法基础不够扎实,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误。
二、 脱离语言环境。现在的考试卷,一般都是要求翻译三句。这三句话都是出自原文。因此,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还应该联系原文的语境去翻译。而有些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脱离原文,孤立地去翻译,结果翻译的答案不伦不类。如08年南通市三调试卷的古文《文先生》的一句翻译“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先生能独废艺哉”。我批阅下来,发现学生都把“独”译为“只”。
事实上,学生没有结合语境来翻译。原文语境是:一些士大夫认为文征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他们看重的是文征明的道德品行,轻视他的书画才能。作者发表了看法:人们评价文征明时不要重德轻艺。在这种语境当中,这句话应该是“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而学生把它译作“难道文先生只废除书画才能吗?”言外之意是说:文先生只废除书画才能是不够的,还要再废除一些。这样的翻译与正确的译文一对照,彼此相差甚远。
三、 文言储备不足。文言文中,有许多的文言常识。有专有人名、地名、官职等。而这些在文言翻译中是不要求翻译的。但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一定量的常识,生硬翻译,结果闹出笑话。如刚刚做过《世纪金榜》上的一篇古文《与韩荆州书》,有这样一句翻译“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有学生就把“下车”译为“下了车”。而“下车”这个词有它的意思“到任”。再比如07年秋学期的《范仲淹》译句“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有学生在“有司”一词上,一筹莫展,不知道怎样翻译才好。其实“有司”这个词在古文中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有关官员;二是有关部门。学生如果有了这个词的储备,这个词的翻译就容易多了。
四、 缺乏灵活迁移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对于一些知识点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也记住了,但是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会翻译。比如在08年二模试卷《苏轼》中,有这样一句翻译“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学生在翻译时,许多人就把“因”翻译成“凭借”。事实上,“因”在我们课本中就学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此句中的“因”为“通过、经由”。平时在碰到这个句子时,学生都能脱口而出,但是现在这个就不能准确翻译了。这说明学生脑子里只是机械记住了,但是不懂迁移。再比如,08年汕尾模拟卷《蓝玉》,“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学生在翻译“黜陟”时,许多人就翻译成“罢免”,忽视了“陟”的翻译。在《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陟”解释成“提拔”。学生遗忘了此句,因此,在这句话的翻译中,也束手无策了。可见,光记住还不行,还要学会迁移,活学活用。
对于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出现的这样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 夯实语法。我在平时的古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感的重要性。这种语感不是凭空想象,其实还是基于语法。为此,我在文言句子翻译时,首先做的是,让学生划出句子的主干。有时我把要翻译的句子就板书在黑板上,
请学生来划出主谓宾,并且请其他学生来说说划得对还是不对。学生在点评的时候,自己也有了印象。这样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语法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做文言翻译时,就养成了划句子主干的习惯,对于省略句的省略部分也起到不小的帮助。
二、 多读精彩语段。《新课程标准》在文言文教学时有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平时的古文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文言文,有的长于说理,有的长于抒情,有的长于议论。这些语段,我有选择地挑选,让学生去诵读。表面看来,学生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些材料中包含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等许多东西。这些被学生积累之后,可以内化到自己的感情世界中。同时,一些内容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被激活。学生多读这些语段之后,语感也加强了,读古文时速度也有所提高。
三、 多积累。文言文需要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不强求能够掌握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但一些常用的知识点还是必须加强积累。比如,高考必考的实词、虚词、句式。对于这些内容,不能只是机械地记忆。我在复习时往往结合具体的题目加以讲解,并让学生有重点地加以归纳。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之后,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就会轻松多了。
四、 培养迁移能力。学习课文中的文言文,其实是让学生能够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考试卷上的问题。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的能力。现在使用的这套教材,在古文的选择上可以称得上精挑细选。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这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在试卷上,常常会考查一些重要知识点。为此,我在讲解课外文言文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解释,而是注重知识的迁移。遇到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重点的实词,我往往会让学生结合课内的知识点加以联系。这样也就让学生树立了知识迁移的意识,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考试的翻译虽然各不相同,但是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的。
总之,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问题虽然存在,但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能够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翻译的水平,在考试中拿到满意的分数。
【参考资料】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世纪金榜》2009年最新版 延边出版社
3、08年的南通三调卷、无锡调研卷等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阴市祝塘中学 赵小柱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9分。虽然只增加了1分,这其实也进一步说明文言文在翻译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文言翻译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在考试中得分情况也并不如人意。针对此种现象,本文拟从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语法 语境 迁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主阵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学好文言文也就学好了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读文言文,更主要的还是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的抱怨:学生的翻译能力太差,这个知识刚刚讲过,可是还是不会。而学生对于文言文也是没有多大兴趣,一遇到文言文头皮就发麻。带着这样的害怕心理去学习,肯定是学不好文言文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当属文言翻译。我大概归纳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 语法基础薄弱。由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教学,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拿到一个句子,甚至不能正确地划分出句子的主干。而文言文的翻译句子,也需要学生首先对句子的结构由一个正确的了解。但是,学生薄弱的语法基础直接影响到文言句子的正确翻译。比如08年二模卷《陈禾》的“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学生在翻译此句时,将“以戒不虞”简单地译为“来告诫不要欺骗”。学生如果能够有一些语法基础,就会发现,“戒”为谓语动词,“不虞”紧跟其后,就是宾语,为名词短语。“不虞”是“没有预料的事情”。2007年广东省的高考试卷《郭生》的“郭以是德狐”,在做这句话的翻译时,有学生翻译“郭生认为这是一只有德行的狐狸”。可以看出,对于句子的主干理解发生了偏差。此句的主语为“郭”,谓语为“德”,宾语为“狐”。“以是”可以译为“因此”。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学生的语法基础不够扎实,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误。
二、 脱离语言环境。现在的考试卷,一般都是要求翻译三句。这三句话都是出自原文。因此,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还应该联系原文的语境去翻译。而有些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脱离原文,孤立地去翻译,结果翻译的答案不伦不类。如08年南通市三调试卷的古文《文先生》的一句翻译“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先生能独废艺哉”。我批阅下来,发现学生都把“独”译为“只”。
事实上,学生没有结合语境来翻译。原文语境是:一些士大夫认为文征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他们看重的是文征明的道德品行,轻视他的书画才能。作者发表了看法:人们评价文征明时不要重德轻艺。在这种语境当中,这句话应该是“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而学生把它译作“难道文先生只废除书画才能吗?”言外之意是说:文先生只废除书画才能是不够的,还要再废除一些。这样的翻译与正确的译文一对照,彼此相差甚远。
三、 文言储备不足。文言文中,有许多的文言常识。有专有人名、地名、官职等。而这些在文言翻译中是不要求翻译的。但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一定量的常识,生硬翻译,结果闹出笑话。如刚刚做过《世纪金榜》上的一篇古文《与韩荆州书》,有这样一句翻译“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有学生就把“下车”译为“下了车”。而“下车”这个词有它的意思“到任”。再比如07年秋学期的《范仲淹》译句“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有学生在“有司”一词上,一筹莫展,不知道怎样翻译才好。其实“有司”这个词在古文中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有关官员;二是有关部门。学生如果有了这个词的储备,这个词的翻译就容易多了。
四、 缺乏灵活迁移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对于一些知识点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也记住了,但是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会翻译。比如在08年二模试卷《苏轼》中,有这样一句翻译“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学生在翻译时,许多人就把“因”翻译成“凭借”。事实上,“因”在我们课本中就学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此句中的“因”为“通过、经由”。平时在碰到这个句子时,学生都能脱口而出,但是现在这个就不能准确翻译了。这说明学生脑子里只是机械记住了,但是不懂迁移。再比如,08年汕尾模拟卷《蓝玉》,“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学生在翻译“黜陟”时,许多人就翻译成“罢免”,忽视了“陟”的翻译。在《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陟”解释成“提拔”。学生遗忘了此句,因此,在这句话的翻译中,也束手无策了。可见,光记住还不行,还要学会迁移,活学活用。
对于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出现的这样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 夯实语法。我在平时的古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感的重要性。这种语感不是凭空想象,其实还是基于语法。为此,我在文言句子翻译时,首先做的是,让学生划出句子的主干。有时我把要翻译的句子就板书在黑板上,
请学生来划出主谓宾,并且请其他学生来说说划得对还是不对。学生在点评的时候,自己也有了印象。这样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语法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做文言翻译时,就养成了划句子主干的习惯,对于省略句的省略部分也起到不小的帮助。
二、 多读精彩语段。《新课程标准》在文言文教学时有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平时的古文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文言文,有的长于说理,有的长于抒情,有的长于议论。这些语段,我有选择地挑选,让学生去诵读。表面看来,学生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些材料中包含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等许多东西。这些被学生积累之后,可以内化到自己的感情世界中。同时,一些内容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被激活。学生多读这些语段之后,语感也加强了,读古文时速度也有所提高。
三、 多积累。文言文需要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不强求能够掌握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但一些常用的知识点还是必须加强积累。比如,高考必考的实词、虚词、句式。对于这些内容,不能只是机械地记忆。我在复习时往往结合具体的题目加以讲解,并让学生有重点地加以归纳。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之后,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就会轻松多了。
四、 培养迁移能力。学习课文中的文言文,其实是让学生能够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考试卷上的问题。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的能力。现在使用的这套教材,在古文的选择上可以称得上精挑细选。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这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在试卷上,常常会考查一些重要知识点。为此,我在讲解课外文言文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解释,而是注重知识的迁移。遇到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重点的实词,我往往会让学生结合课内的知识点加以联系。这样也就让学生树立了知识迁移的意识,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考试的翻译虽然各不相同,但是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的。
总之,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问题虽然存在,但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能够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翻译的水平,在考试中拿到满意的分数。
【参考资料】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世纪金榜》2009年最新版 延边出版社
3、08年的南通三调卷、无锡调研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