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
郓城一中鲁凌波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教训多于经验,失败多于成功,在此写出,希望能唤醒起青年教师以此为鉴,少走一些弯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学毕业分配到县一中工作,刚一开始,也真是豪情万丈,认为凭自己四年本科所学,“满腹经纶”,对付一群黄口乳牙小儿,“杀鸡焉用牛刀?”,岂不是大材小用,真有一种“使君但用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气概。记得第一课上《雨中登泰山》,讲到那几股大水时,一时兴之所至,联系王熙凤的出场,大讲特讲“先声夺人”的出场艺术。当时感觉好极了,四年学到的东西,不卖出来更待何时,于是课堂上经常是我唾沫飞溅地一讲到底,根本没问过学生效果如何。上班两个月后,学校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先在年级初选,我自信满满报了名,自信会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上课时,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一堂课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洋洋洒洒讲下来,结果却被淘汰出局。我被打了一闷棍,如坠五里雾中,问了年级主任,主任说不能一讲到底,要调动学生学习,我很不以为然,认为评委是外行,心里愤愤不平,怀才不遇之感顿生,感觉让这些人评课是对牛弹琴。期中考试结果出来,我教的班成绩几乎在平行班亮了红灯。我的头有些大了,这到底是怎么啦?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一篇课文包括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么多内容,老虎吃天难下口,到底应该学哪些内容呢?教师不讲,如何让学生学习呢?我陷入迷茫之中。
过了一段时间,省教研室在诸城实验高中举行省青语会年会,我幸运地参加了。这次会议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郑晓龙、程翔、李卫东老师的课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郑晓龙老师上的《祝福》,引导学生的思考一步步走向深入,对课文的解读非常有深度,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回来后,我一头扎进学校资料室,找出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当时我的阅读是有选择性,主要读的是名师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部分,看完后,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这样的实录我抄了起码有厚厚的三大教案本,我感觉这部分内容能直接“搬运”到课堂上。当时听说发行了“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光盘,也买回来一些,一遍遍地观看,看上几十秒,按上停止键,记录下教师讲的每一句话,也“搬运”到我的课堂上。就这样,不得已抛弃了原来的“讲析”式。一开始也真的是“生搬硬套”,连“嫁接移植”都谈不上,不是“比着葫芦画瓢”,而是“比着葫芦画葫芦”,开头连“葫芦”也画不像,更不清楚人家设计教学的意图。时间长了,慢慢地有了一点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好,能把全文给统领起来。”“这几个问题串起来,形成问题链,能引导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就这样,由一开始“比着葫芦画葫芦”都画不太像,逐步到基本上能“画”得像“葫芦”,再过渡到“比着葫芦画瓢”,上课也逐渐找到感觉了,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可以得到验证,学生思考深入了,回答问题气氛热烈了,我上课也感觉轻松了,课堂也和谐多了,我尝到了“画葫芦”的甜头。在艺术上,这叫“模仿”。一开始,我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感觉有点难为情:这不是照抄照搬别
人的么?后来看了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找到了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变得心安理得起来。叶老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一文中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不摹仿打不起根基,摹仿一辈了,就没有了自我,只好永远跟随人家的脚后根。但是不用着急,凭真诚的态度去摹仿的,自然而然会有蜕化的一天。从摹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弘一法师近几年来的书法,可以说己经到了这般地步。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他是用了多年的苦功,临摹各体的碑帖,而且是写什么像什么的。”从此,我也是真诚地摹仿,一步步,由临摹到其形,逐渐到“形神兼备”,“写什么像什么”了。在这一阶段,我潜心钻研了一些名家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宁红彬的课,受益非浅。只不过这一阶段特别漫长,直到现在还没有“脱胎换骨”,到达“独创”的境界。
当时的语文教学现状如同叶老早在上世纪40年代所说的“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的功夫太少”,教师忙于对课文进行琐碎的分析,甚至绞尽脑汁不惜牵强附会地挖掘文章的微言大义,拆碎七宝楼台,做一些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事,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吟诵、感悟、体会,而是如同外科医生似的用冰冷的手术刀对文章进行七零八碎的切割,缺少对文本鲜活生命的切身触摸与对文本生命体温的亲切感知,不是深入文本融入文本与文章一起歌哭一起沸腾一起燃烧,而是远远地站在岸边不动声色地冷静客观地远距离观照,语文的生命活力、温度降低了,生命情感稀释了,淡薄了。
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一条适合我的语文教学的途径——诵读。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朗诵方面的特长,从事教学不久,学校举办一次师德演讲会,我演讲完,有位老师对我说:“朗诵的很好,普通话也好。”我将信将疑,后来每次朗诵课文,特别是感情较激昂、情感变化幅度较大的诗文时,朗诵完毕,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二十年后,我所教的第一届学生聚会,同学们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语文课中的朗读,有一次学习一篇文言文,我分别用几种不同的声调、语气模仿几个人之间的对话,当时逗得全班哈哈大笑。这样的细节我完全忘记了,而学生还记得清清楚楚。我认识到,好的范读具有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另外,要加强具体的指导,每一句甚至句中每一关键字词,读的高低快慢轻重,都要先给学生讲清这样读的道理。朗读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先让学生读,然后教师示范朗读,发现问题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学生感觉得深切,学习起来也容易产生兴趣。在这一阶段,我反复观赏张家声、苏民、濮存昕等名家的朗诵,反复揣摩,模仿,然后到课堂上朗诵,基本上能做到惟妙惟肖,“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语皆若出于我之口”。
这一时期,我参加了菏泽市髙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当时抽到的课文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经过我反复思考,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具体内容加以概括的方法,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由于教学目标定位较准,较集中,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另外,普通话朗读也比较有感染力,获得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当时我所崇拜的语文界的一些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确实很高,经常在全省乃至全国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这些老师的课堂大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备课,细
细雕琢,课堂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老师的匠心,整个课堂节奏或如行云流水,或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如赏名园,渐入佳境。或是情感的陶冶,或是思维的锤炼,听这样的课,如品佳茗,唇齿留芳,回味悠长,确实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但遗憾的是,据一些知情者介绍,有些老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并不好。当时我也出现了这种问题:上课气氛很好,学生也愿听,但教学成绩上不去。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后来,我才明白,是因为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课堂教学艺术上,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如作业、辅导、检查等,认为这是一些烦琐的机械性劳动。
不得已,我开始了第二次转向,走向了另一极端,那就是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而不注重研究教学设计,不注重钻研课堂教学艺术,老师沦为工地上的监工或者工头。当然,这样做很“敬业”,做到了嘴勤、脚勤、眼勤、手勤,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好好学习,经常向教室跑,看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经常“批”作业,注意不是“批改”,而是“批”,主要是“批”学生谁认真做谁没有认真做,至于作业中暴露的问题,这样的老师是无暇顾及的,有时主要是不愿顾及的。这是一种在高压管理之下的强制性的学习,在这种管理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一时也不差,但这绝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语文学科来说,因为老师只是单纯机械地管理学生的学习,没有对汉语言文学中优美的字、词、句、篇的涵咏、品味、鉴赏,不注重对理解、分析、综合、概括、鉴赏、评价、表达等方法的指导,缺少对语言文字中美的规律性的揭示和引领,语文的优美、语文的味道全都荡然无存,长此以往,会败坏学生的学习胃口,扼杀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甚至是终生对学习的恐惧与厌恶。
后来才明白,教学与管理应该是教育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有几次重要的会议对我影响特别大,其中有一次是市教研室在菏泽一中新校区召开的中学语文实践性活动教学现场会。会上韩建华主任介绍了“一体两翼”语文教学观,即“语文活动为主体,阅读与写作为两翼”。这对我的思想有很大震动,正如一首诗所说“终日寻春不见春,日日踏破陇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如同电光石火般,一下子点醒梦中人,长久苦苦思考不得其门而入的问题,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我当时就意识到,“一体两翼”是撬动语文学习的强有力的杠杆,是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强大武器,抓住了这些,就真正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这才是语文学习形而上之“道”,而其它教学方法只是“术”,是形而下之“器”。
回到学校后,我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有多名学生获得各种奖项,凑巧的是,我女儿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在北大举办的全国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仅有五十名,她因此获得山东大学等髙校自主招生资格。我在课堂上经常抓住合适的时机,利用教材内容,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下査找资料,小组分工合作,课堂上唇枪舌剑,经常是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的思想在辩论中逐渐变得深刻而全面,胆量也逐渐大了,不少一开始站起来回答问题就腿哆嗦、声音颤抖的学生也敢于大声讲话了,不再嗫嗫嚅嚅,语言表达也变得流畅了.2010年学校派我率领学生代表队赴青岛参加“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观摩,2011年我带队参加在潍坊举办的“山东省高中生辩论赛”,第一次组队参赛,获得了全省第五名的成绩,
其中郭大庄同学获得“山东省最佳辩手”称号,因为这次获奖,郭大庄同学获得了山东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并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因他出众的辩才、广博的知识面、机智灵活的反应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折服了所在小组的所有专家教授,获得自主招生考试小组第一名,自主招生考试A 等资格。由于自主招生考试的成功,极大了激发了他的学习潜能,使他最大限度地放下了高考的思想包袱,高考时考出了653分的好成绩,被山大录取分数最高的数学学院泰山学堂录取。在2012年在东营举办的山东省高中生辩论赛中,我带领的辩论队获得了大赛季军的好成绩,我也获得了最佳指导教师的称号,并于同年暑假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获得“优胜团体奖”。我意识到,参加各种比赛的意义最重要的不是获奖,而是在此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锻炼,将使其终生受益,这才是比赛的最大收获。
除辩论赛外,我组织排练的课本剧演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年学校课本剧大赛完,当天我写下了一则日记:
12月10日。今夜我们排练的课本剧《威尼斯商人》获学校课本剧评比第一名,两周的心血没有白费。参加演出的几名学生都是艺术生,文化科成绩较差,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不好,平时背课文一周也背不过二三百字。但莎翁长达五六百字的长篇独白却背得滚瓜烂熟,演得也惟妙惟肖。这又一次证明了,语文活动是促进语文学习的强有力杠杆,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加上比赛荣誉感的刺激,强化了学生的意志和坚持。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确实能将语文教学带入一条光明的前途。
除了“一体”,在语文教学的“两翼”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探索。先说阅读,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了“主题性阅读”“专题式阅读”,打破了课本单篇课文的限制,进行了集成块式的阅读。如学习苏拭的《赤壁赋》时,不局限于这一篇,联系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及课外苏轼的诗文,学习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一系列诗文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部分章节,力图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苏轼诗文的思想及艺术有一个总体的观照,不至于断章取义,笼统地认为苏词只是一味豪放,苏轼思想只是一味旷达,而是有痛苦,有感伤,有无奈,有孤傲,所谓旷达只是力图忘却痛苦的努力挣扎。
在写作方面,我痛感命题作文经常不能命到学生的心坎里,有较大的随意性的弊病,努力实施生活化写作、读写一体化写作及微写作。所谓生活化写作,就是努力挖掘写作的生活源头活水,以学生关心的当前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为作文题,倡导学生以公民姿态写作,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纵论关系大至国家大计下至百姓民生的时事。读写结合主要是从阅读中发现挖掘写作素材、写作题目,把读与写有机的对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学习了《项脊轩志》,模仿其写法,让学生写《老屋记事》等散文;学习了《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让学生写《包水饺》等说明文。这样的写作,学生有章法可循,写完后,又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能深刻认识到文章写法的妙处。
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就如同一台强大的发动机引擎,托举语文这架银鹰翱翔于语文学习的广阔蓝天。又如一首宋诗所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一体两翼”就是托举语文这只“艨艟巨舰”的一江春水,而原来的苦苦寻觅,“枉费推移力”,而一旦一江春水浩浩荡荡而来,就使得“艨艟巨舰”“中流自在行”了。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中学教学很容易使教师沦为类似体力劳动的纯机械的劳动。教师一味地做题、讲题、批改作业,机械、重复、单调,教学活动成了一项纯粹技术性的活动,教师“异化”为一种工具,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同一性的技术化教学,使教师失去了享有教学生活自由和幸福的可能和条件。但广大教师都明白,一个教师如果终生从事教育工作,那么其个人的教学活动在生命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对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也是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生命厚度的体现,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如果一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其感到不自由、不幸福中度过的,那么教师的人生只能说是灰色的、悲哀的。无怪乎有人说,有的教师是把同一工作机械地做了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一个教师,今年的教学水平比去年不是提高了,而是原地踏步走,甚至是退步、下降,这是教师的悲哀。
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教师的阅读与教研着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前面提到过,教学风格的形成首先来自模仿,我这一阶段经历的时期很长,还是天资鲁纯之故吧。后来慢慢做到取诸百家,融会贯通,不死守、照搬一家,模仿、借鉴到一定程度,自己就要思考,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哪个细小的地方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独特的教学创意,一点点加进去,这样,自己的教学设计逐步多了起来。另外,在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思考别人巧妙的设计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同样的课文、相类似的章节,自己能不能也想一个好的设计呢?这样就从模仿逐步走向创造了。再进一步,借鉴多了,思考深入了,就要进一步思考:这种好的教学设计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支撑?这就促使你阅读一些学科教学论、课程论以及教育理论类的报刊、书籍,看了后你会明白,原来好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它遵循了这样一种教育教学规律。我逐渐迷恋上了理论思辨,有时候深入阅读一些名家对于某一问题的条分缕析的论述时,你会为其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入透彻而折服,它能把你带入一个你想探索但不得其门而入的崭新的新天地,你会感受到理性探索的愉悦,这种愉悦远胜于物质方面的快感。我逐渐系统思考语文教学的一些根本性、规律性的问题,由“如何教”逐渐过渡到“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不能这样教”上面的思考。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一堂课的教学节奏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课核及主问题的设计、课堂的拓展及延伸等,逐渐认识到,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一阶段,我一方面继续关注名家的教学设计,另外更把目光投向了理论探索,特别是二王(王尚文、王荣生先生)的思想给了较大的影响,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王荣生的《语文科课堂论基础》中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弟子陈隆升“从学情视角观照语文教学”的思想使我耳目一新。还有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说理透辟,学理推演充分,使我畅游于理论探索的海洋。
我认为一堂语文课要给学生以理性的思索、以美的愉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艺术的快感。课堂教学是要有艺术性,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如果学生愉悦,听课老师也感觉轻松,上课老师也显得轻松,这证明老师在课前下足了功夫,如果老师上得吃力,学生及听课老师听得费劲,可以断定上课老师备课功夫没有下到,最起码是所教的课没有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有“干货”,“硬货”,不
能掺太多“水分”。所谓“干货”“硬货”,是老师独立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有没有“干货”是一个老师有没有上路的标志。我自己平时注意在这方面的思考,偶有些许心得,如教学《药》一课,把自己的心得整理了下来,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
我感觉,教师阅读以围绕“问题”阅读效果较好,即围绕近期思考的问题去搜集相关的专著或文章熟读精思。它以教学中的“问题”为圆心,向深处、广处扩展。如《史记选读》的教学,课文多数是节选,我扩展到读《史记》中的完整章节,再扩展到读相关评论及研宄著作,如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及徐复观对《史记》的论述。再如教学《论语孟子选读》,我阅读了李泽厚的《孔子再评价》、鲍鹏山的《孔子传》《风流去》、杨义的《诸子还原》等。
2010年开始,我主持编写了一系列校本教材:《水浒人水浒情》《先秦思想之光》《中国古代诗词选粹》《中国古代散文选粹》等。在此过程中,促使我读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荀子的书及相关论著,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梁漱溟先生的《东方文化及哲学》、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汉魏六朝诗》等。
另外,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感觉应该再把视野放开阔些。如同画家作画,功夫在画外:如同诗人作诗,功夫在诗外。如元代倪云林的画,如果没有超逸脱俗的心胸、品节,断画不出情致淡远的山水画,这背后需要有相应的哲学、美学思想的津淫、陶冶与熏染。站在美学、教育哲学的髙度研究课堂及教学环节,才能登高望远。这一时期,我较深入地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三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人性论史》、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朱先生以其对美学问题的独特认识、优美的文笔把我带入一个审美的天地。上述诸先生的书使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烦恼及污浊,如同朱先生所写到的一丸冷月,洗净世间尘滓,把我带入空明澄彻的唯美的天地,滤尽尘俗,使人“肝胆皆冰雪”。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需要一种静气,凡是一阵风式的语文运动都不是真语文,也绝不会长久,正如老子所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暴雨式的语文这“法”那“式”都不会长久。语文教学需要沉得住气,安得下心,语文需要安静,这些年围绕语文的喧嚣之声太多了。语文是一门心智体验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学科,语文不是用来认识的,不同于语言学科,这是一门行为学科,不能坐而论道,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有心智的体验。另外,我体会到,人不能只为物质而活着,需要有一片清洁的精神的天地,它能抚慰你疲惫而粗糙的心灵,使你不是大悲大喜,而是宁静而愉悦,在如今纷繁噪杂的世界,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尤其难得,而教研、读书、写作能使语文老师达到这一境界,我明白自己远未达到这一境界,我的语文教学“干货”很少,“水分”很多。但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继续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着,痛苦着快乐着。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虽愚拙,但我相信以我的精诚之心,最终会得到语文女神的眷顾。
(摘自《菏泽教研》2015.10,有删节)
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
郓城一中鲁凌波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教训多于经验,失败多于成功,在此写出,希望能唤醒起青年教师以此为鉴,少走一些弯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学毕业分配到县一中工作,刚一开始,也真是豪情万丈,认为凭自己四年本科所学,“满腹经纶”,对付一群黄口乳牙小儿,“杀鸡焉用牛刀?”,岂不是大材小用,真有一种“使君但用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气概。记得第一课上《雨中登泰山》,讲到那几股大水时,一时兴之所至,联系王熙凤的出场,大讲特讲“先声夺人”的出场艺术。当时感觉好极了,四年学到的东西,不卖出来更待何时,于是课堂上经常是我唾沫飞溅地一讲到底,根本没问过学生效果如何。上班两个月后,学校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先在年级初选,我自信满满报了名,自信会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上课时,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一堂课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洋洋洒洒讲下来,结果却被淘汰出局。我被打了一闷棍,如坠五里雾中,问了年级主任,主任说不能一讲到底,要调动学生学习,我很不以为然,认为评委是外行,心里愤愤不平,怀才不遇之感顿生,感觉让这些人评课是对牛弹琴。期中考试结果出来,我教的班成绩几乎在平行班亮了红灯。我的头有些大了,这到底是怎么啦?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一篇课文包括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么多内容,老虎吃天难下口,到底应该学哪些内容呢?教师不讲,如何让学生学习呢?我陷入迷茫之中。
过了一段时间,省教研室在诸城实验高中举行省青语会年会,我幸运地参加了。这次会议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郑晓龙、程翔、李卫东老师的课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郑晓龙老师上的《祝福》,引导学生的思考一步步走向深入,对课文的解读非常有深度,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回来后,我一头扎进学校资料室,找出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当时我的阅读是有选择性,主要读的是名师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部分,看完后,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这样的实录我抄了起码有厚厚的三大教案本,我感觉这部分内容能直接“搬运”到课堂上。当时听说发行了“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光盘,也买回来一些,一遍遍地观看,看上几十秒,按上停止键,记录下教师讲的每一句话,也“搬运”到我的课堂上。就这样,不得已抛弃了原来的“讲析”式。一开始也真的是“生搬硬套”,连“嫁接移植”都谈不上,不是“比着葫芦画瓢”,而是“比着葫芦画葫芦”,开头连“葫芦”也画不像,更不清楚人家设计教学的意图。时间长了,慢慢地有了一点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好,能把全文给统领起来。”“这几个问题串起来,形成问题链,能引导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就这样,由一开始“比着葫芦画葫芦”都画不太像,逐步到基本上能“画”得像“葫芦”,再过渡到“比着葫芦画瓢”,上课也逐渐找到感觉了,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可以得到验证,学生思考深入了,回答问题气氛热烈了,我上课也感觉轻松了,课堂也和谐多了,我尝到了“画葫芦”的甜头。在艺术上,这叫“模仿”。一开始,我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感觉有点难为情:这不是照抄照搬别
人的么?后来看了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找到了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变得心安理得起来。叶老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一文中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不摹仿打不起根基,摹仿一辈了,就没有了自我,只好永远跟随人家的脚后根。但是不用着急,凭真诚的态度去摹仿的,自然而然会有蜕化的一天。从摹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弘一法师近几年来的书法,可以说己经到了这般地步。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他是用了多年的苦功,临摹各体的碑帖,而且是写什么像什么的。”从此,我也是真诚地摹仿,一步步,由临摹到其形,逐渐到“形神兼备”,“写什么像什么”了。在这一阶段,我潜心钻研了一些名家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宁红彬的课,受益非浅。只不过这一阶段特别漫长,直到现在还没有“脱胎换骨”,到达“独创”的境界。
当时的语文教学现状如同叶老早在上世纪40年代所说的“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的功夫太少”,教师忙于对课文进行琐碎的分析,甚至绞尽脑汁不惜牵强附会地挖掘文章的微言大义,拆碎七宝楼台,做一些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事,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吟诵、感悟、体会,而是如同外科医生似的用冰冷的手术刀对文章进行七零八碎的切割,缺少对文本鲜活生命的切身触摸与对文本生命体温的亲切感知,不是深入文本融入文本与文章一起歌哭一起沸腾一起燃烧,而是远远地站在岸边不动声色地冷静客观地远距离观照,语文的生命活力、温度降低了,生命情感稀释了,淡薄了。
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一条适合我的语文教学的途径——诵读。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朗诵方面的特长,从事教学不久,学校举办一次师德演讲会,我演讲完,有位老师对我说:“朗诵的很好,普通话也好。”我将信将疑,后来每次朗诵课文,特别是感情较激昂、情感变化幅度较大的诗文时,朗诵完毕,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二十年后,我所教的第一届学生聚会,同学们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语文课中的朗读,有一次学习一篇文言文,我分别用几种不同的声调、语气模仿几个人之间的对话,当时逗得全班哈哈大笑。这样的细节我完全忘记了,而学生还记得清清楚楚。我认识到,好的范读具有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另外,要加强具体的指导,每一句甚至句中每一关键字词,读的高低快慢轻重,都要先给学生讲清这样读的道理。朗读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先让学生读,然后教师示范朗读,发现问题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学生感觉得深切,学习起来也容易产生兴趣。在这一阶段,我反复观赏张家声、苏民、濮存昕等名家的朗诵,反复揣摩,模仿,然后到课堂上朗诵,基本上能做到惟妙惟肖,“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语皆若出于我之口”。
这一时期,我参加了菏泽市髙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当时抽到的课文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经过我反复思考,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具体内容加以概括的方法,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由于教学目标定位较准,较集中,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另外,普通话朗读也比较有感染力,获得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当时我所崇拜的语文界的一些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确实很高,经常在全省乃至全国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这些老师的课堂大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备课,细
细雕琢,课堂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老师的匠心,整个课堂节奏或如行云流水,或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如赏名园,渐入佳境。或是情感的陶冶,或是思维的锤炼,听这样的课,如品佳茗,唇齿留芳,回味悠长,确实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但遗憾的是,据一些知情者介绍,有些老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并不好。当时我也出现了这种问题:上课气氛很好,学生也愿听,但教学成绩上不去。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后来,我才明白,是因为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课堂教学艺术上,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如作业、辅导、检查等,认为这是一些烦琐的机械性劳动。
不得已,我开始了第二次转向,走向了另一极端,那就是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而不注重研究教学设计,不注重钻研课堂教学艺术,老师沦为工地上的监工或者工头。当然,这样做很“敬业”,做到了嘴勤、脚勤、眼勤、手勤,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好好学习,经常向教室跑,看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经常“批”作业,注意不是“批改”,而是“批”,主要是“批”学生谁认真做谁没有认真做,至于作业中暴露的问题,这样的老师是无暇顾及的,有时主要是不愿顾及的。这是一种在高压管理之下的强制性的学习,在这种管理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一时也不差,但这绝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语文学科来说,因为老师只是单纯机械地管理学生的学习,没有对汉语言文学中优美的字、词、句、篇的涵咏、品味、鉴赏,不注重对理解、分析、综合、概括、鉴赏、评价、表达等方法的指导,缺少对语言文字中美的规律性的揭示和引领,语文的优美、语文的味道全都荡然无存,长此以往,会败坏学生的学习胃口,扼杀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甚至是终生对学习的恐惧与厌恶。
后来才明白,教学与管理应该是教育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有几次重要的会议对我影响特别大,其中有一次是市教研室在菏泽一中新校区召开的中学语文实践性活动教学现场会。会上韩建华主任介绍了“一体两翼”语文教学观,即“语文活动为主体,阅读与写作为两翼”。这对我的思想有很大震动,正如一首诗所说“终日寻春不见春,日日踏破陇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如同电光石火般,一下子点醒梦中人,长久苦苦思考不得其门而入的问题,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我当时就意识到,“一体两翼”是撬动语文学习的强有力的杠杆,是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强大武器,抓住了这些,就真正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这才是语文学习形而上之“道”,而其它教学方法只是“术”,是形而下之“器”。
回到学校后,我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有多名学生获得各种奖项,凑巧的是,我女儿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在北大举办的全国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仅有五十名,她因此获得山东大学等髙校自主招生资格。我在课堂上经常抓住合适的时机,利用教材内容,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下査找资料,小组分工合作,课堂上唇枪舌剑,经常是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的思想在辩论中逐渐变得深刻而全面,胆量也逐渐大了,不少一开始站起来回答问题就腿哆嗦、声音颤抖的学生也敢于大声讲话了,不再嗫嗫嚅嚅,语言表达也变得流畅了.2010年学校派我率领学生代表队赴青岛参加“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观摩,2011年我带队参加在潍坊举办的“山东省高中生辩论赛”,第一次组队参赛,获得了全省第五名的成绩,
其中郭大庄同学获得“山东省最佳辩手”称号,因为这次获奖,郭大庄同学获得了山东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并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因他出众的辩才、广博的知识面、机智灵活的反应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折服了所在小组的所有专家教授,获得自主招生考试小组第一名,自主招生考试A 等资格。由于自主招生考试的成功,极大了激发了他的学习潜能,使他最大限度地放下了高考的思想包袱,高考时考出了653分的好成绩,被山大录取分数最高的数学学院泰山学堂录取。在2012年在东营举办的山东省高中生辩论赛中,我带领的辩论队获得了大赛季军的好成绩,我也获得了最佳指导教师的称号,并于同年暑假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获得“优胜团体奖”。我意识到,参加各种比赛的意义最重要的不是获奖,而是在此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锻炼,将使其终生受益,这才是比赛的最大收获。
除辩论赛外,我组织排练的课本剧演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年学校课本剧大赛完,当天我写下了一则日记:
12月10日。今夜我们排练的课本剧《威尼斯商人》获学校课本剧评比第一名,两周的心血没有白费。参加演出的几名学生都是艺术生,文化科成绩较差,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不好,平时背课文一周也背不过二三百字。但莎翁长达五六百字的长篇独白却背得滚瓜烂熟,演得也惟妙惟肖。这又一次证明了,语文活动是促进语文学习的强有力杠杆,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加上比赛荣誉感的刺激,强化了学生的意志和坚持。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确实能将语文教学带入一条光明的前途。
除了“一体”,在语文教学的“两翼”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探索。先说阅读,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了“主题性阅读”“专题式阅读”,打破了课本单篇课文的限制,进行了集成块式的阅读。如学习苏拭的《赤壁赋》时,不局限于这一篇,联系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及课外苏轼的诗文,学习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一系列诗文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部分章节,力图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苏轼诗文的思想及艺术有一个总体的观照,不至于断章取义,笼统地认为苏词只是一味豪放,苏轼思想只是一味旷达,而是有痛苦,有感伤,有无奈,有孤傲,所谓旷达只是力图忘却痛苦的努力挣扎。
在写作方面,我痛感命题作文经常不能命到学生的心坎里,有较大的随意性的弊病,努力实施生活化写作、读写一体化写作及微写作。所谓生活化写作,就是努力挖掘写作的生活源头活水,以学生关心的当前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为作文题,倡导学生以公民姿态写作,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纵论关系大至国家大计下至百姓民生的时事。读写结合主要是从阅读中发现挖掘写作素材、写作题目,把读与写有机的对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学习了《项脊轩志》,模仿其写法,让学生写《老屋记事》等散文;学习了《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让学生写《包水饺》等说明文。这样的写作,学生有章法可循,写完后,又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能深刻认识到文章写法的妙处。
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就如同一台强大的发动机引擎,托举语文这架银鹰翱翔于语文学习的广阔蓝天。又如一首宋诗所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一体两翼”就是托举语文这只“艨艟巨舰”的一江春水,而原来的苦苦寻觅,“枉费推移力”,而一旦一江春水浩浩荡荡而来,就使得“艨艟巨舰”“中流自在行”了。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中学教学很容易使教师沦为类似体力劳动的纯机械的劳动。教师一味地做题、讲题、批改作业,机械、重复、单调,教学活动成了一项纯粹技术性的活动,教师“异化”为一种工具,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同一性的技术化教学,使教师失去了享有教学生活自由和幸福的可能和条件。但广大教师都明白,一个教师如果终生从事教育工作,那么其个人的教学活动在生命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对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也是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生命厚度的体现,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如果一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其感到不自由、不幸福中度过的,那么教师的人生只能说是灰色的、悲哀的。无怪乎有人说,有的教师是把同一工作机械地做了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一个教师,今年的教学水平比去年不是提高了,而是原地踏步走,甚至是退步、下降,这是教师的悲哀。
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教师的阅读与教研着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前面提到过,教学风格的形成首先来自模仿,我这一阶段经历的时期很长,还是天资鲁纯之故吧。后来慢慢做到取诸百家,融会贯通,不死守、照搬一家,模仿、借鉴到一定程度,自己就要思考,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哪个细小的地方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独特的教学创意,一点点加进去,这样,自己的教学设计逐步多了起来。另外,在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思考别人巧妙的设计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同样的课文、相类似的章节,自己能不能也想一个好的设计呢?这样就从模仿逐步走向创造了。再进一步,借鉴多了,思考深入了,就要进一步思考:这种好的教学设计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支撑?这就促使你阅读一些学科教学论、课程论以及教育理论类的报刊、书籍,看了后你会明白,原来好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它遵循了这样一种教育教学规律。我逐渐迷恋上了理论思辨,有时候深入阅读一些名家对于某一问题的条分缕析的论述时,你会为其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入透彻而折服,它能把你带入一个你想探索但不得其门而入的崭新的新天地,你会感受到理性探索的愉悦,这种愉悦远胜于物质方面的快感。我逐渐系统思考语文教学的一些根本性、规律性的问题,由“如何教”逐渐过渡到“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不能这样教”上面的思考。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一堂课的教学节奏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课核及主问题的设计、课堂的拓展及延伸等,逐渐认识到,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一阶段,我一方面继续关注名家的教学设计,另外更把目光投向了理论探索,特别是二王(王尚文、王荣生先生)的思想给了较大的影响,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王荣生的《语文科课堂论基础》中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弟子陈隆升“从学情视角观照语文教学”的思想使我耳目一新。还有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说理透辟,学理推演充分,使我畅游于理论探索的海洋。
我认为一堂语文课要给学生以理性的思索、以美的愉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艺术的快感。课堂教学是要有艺术性,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如果学生愉悦,听课老师也感觉轻松,上课老师也显得轻松,这证明老师在课前下足了功夫,如果老师上得吃力,学生及听课老师听得费劲,可以断定上课老师备课功夫没有下到,最起码是所教的课没有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有“干货”,“硬货”,不
能掺太多“水分”。所谓“干货”“硬货”,是老师独立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有没有“干货”是一个老师有没有上路的标志。我自己平时注意在这方面的思考,偶有些许心得,如教学《药》一课,把自己的心得整理了下来,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
我感觉,教师阅读以围绕“问题”阅读效果较好,即围绕近期思考的问题去搜集相关的专著或文章熟读精思。它以教学中的“问题”为圆心,向深处、广处扩展。如《史记选读》的教学,课文多数是节选,我扩展到读《史记》中的完整章节,再扩展到读相关评论及研宄著作,如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及徐复观对《史记》的论述。再如教学《论语孟子选读》,我阅读了李泽厚的《孔子再评价》、鲍鹏山的《孔子传》《风流去》、杨义的《诸子还原》等。
2010年开始,我主持编写了一系列校本教材:《水浒人水浒情》《先秦思想之光》《中国古代诗词选粹》《中国古代散文选粹》等。在此过程中,促使我读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荀子的书及相关论著,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梁漱溟先生的《东方文化及哲学》、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汉魏六朝诗》等。
另外,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感觉应该再把视野放开阔些。如同画家作画,功夫在画外:如同诗人作诗,功夫在诗外。如元代倪云林的画,如果没有超逸脱俗的心胸、品节,断画不出情致淡远的山水画,这背后需要有相应的哲学、美学思想的津淫、陶冶与熏染。站在美学、教育哲学的髙度研究课堂及教学环节,才能登高望远。这一时期,我较深入地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三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人性论史》、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朱先生以其对美学问题的独特认识、优美的文笔把我带入一个审美的天地。上述诸先生的书使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烦恼及污浊,如同朱先生所写到的一丸冷月,洗净世间尘滓,把我带入空明澄彻的唯美的天地,滤尽尘俗,使人“肝胆皆冰雪”。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需要一种静气,凡是一阵风式的语文运动都不是真语文,也绝不会长久,正如老子所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暴雨式的语文这“法”那“式”都不会长久。语文教学需要沉得住气,安得下心,语文需要安静,这些年围绕语文的喧嚣之声太多了。语文是一门心智体验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学科,语文不是用来认识的,不同于语言学科,这是一门行为学科,不能坐而论道,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有心智的体验。另外,我体会到,人不能只为物质而活着,需要有一片清洁的精神的天地,它能抚慰你疲惫而粗糙的心灵,使你不是大悲大喜,而是宁静而愉悦,在如今纷繁噪杂的世界,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尤其难得,而教研、读书、写作能使语文老师达到这一境界,我明白自己远未达到这一境界,我的语文教学“干货”很少,“水分”很多。但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继续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着,痛苦着快乐着。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虽愚拙,但我相信以我的精诚之心,最终会得到语文女神的眷顾。
(摘自《菏泽教研》2015.10,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