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规律与媒体特性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薄鲁军 蔡 鹰
从谷歌搜索引擎收集资料,键入“媒体的独立性”,出现的条目虽不少,却多数是颂扬西方新闻自由、媒体独立的有关摘录,而对我国新闻媒体独立性的阐述少而又少。这现象让人纳闷:同是新闻媒体,同是有所归属的媒体主流,为何西方主流媒体在归属企业财团、社会团体,或由政府、国会资助甚至直接管辖的同时,却能一边充当其利益共同体的喉舌、代言人,一边也能号称“独立”和“第四权力”呢?这一现象值得分析。特别是在当今传统媒体面临极大挑战甚至被认为已沦为“弱势群体”的关键时刻,重新认识媒体的独立性十分必要。
确切地说,不管东方媒体还是西方媒体,其独立性均是有限的,背叛其价值理念和利益集团的绝对独立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所谓“媒体的独立性”,不管一些西方媒体如何自我美化、极力鼓吹,都只是相对而言,即相对独立性而已。不过,这相对独立性,对我们却是一道课题。
一
我们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都会自然体现,它是新闻媒体的一种特殊属性,符合新闻规律且在新闻传播中无所不在,最典型的表现方式是透过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的主观意识展现其独立的另一面。
先说说新闻报道。当媒体工作者客观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由媒体相对独立性主导的主观色彩一定不可避免地蕴涵其中。所
谓主观,就是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观点。它可能违背新闻事实,也可能部分真实、客观,符合中国文人历来推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思维理论。如今年3月15日,北京出现三“地王”的新闻报道,在各家媒体播发消息时,有的报道直指央企财大气粗,推高地价;有的则袒护央企称其是高房价的替罪羊;还有的矛头指向地方政府,斥责卖地财政„„在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中,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更多的是从新闻事实的层面去要求,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事实元素中不容掺假,准确、客观的报道也就成为基本教义中的主要内容。但在开放、多元的社会里,对每一事件、每一现象、每一人物的新闻报道都不可能只有一个侧面,一种声音,因此,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媒体的独立性也就必然存在。从这一思维格式想想:对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发展成就的一些抹黑、诋毁也就释然了。社会制度不同,世界观不同,所服务阶层不同,认识和报道也就不同,若我们一厢情愿地希望西方媒体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唱赞歌,那就太勉为其难了。
也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的立场最能鲜明地表现媒体独立性。以西方媒体为例,西方的价值思维决定其新闻报道的立场,他们可以对发起的侵略他国的战争认定为正义的战争;对他国的一点军费开支说三道四,却对自己国家庞大的战争支出视而不见;他们能挥舞着人权大棒干涉他国内政,却对自己本国的人权劣迹熟视无睹„„西方舆论界正是通过新闻独立——言论自由这一思维轨迹实现其充当利益集团喉舌的。其中,新闻独立是其宣扬言论自由的基石,而目的是为其利益共同体服务。相比之下,
中国媒体的独立性不强,既束缚了媒体充分发挥的空间,显得战斗力薄弱,发言迟缓,丢失话语权,又一直成为西方媒体攻击的软肋。当然,这些年这种现象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大喜大悲的2008年。这一年,中国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充分展现媒体独立性,旗帜鲜明地以“媒体”的名义发出多种声音反击不实报道,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也令西方媒体对中国开放、觉醒的舆论场刮目相看。这个时刻,中国媒体显现出来的状况是:媒体就是媒体,我为我的祖国战斗!
新闻媒体的独立性还突出体现在媒体的言论方面。张振华同志在《现代视听》有几段论述十分精确,他认为:“新闻报道的任务一是传播信息,二是传播观点。新闻的形态自然也有两种:一是描述事实,二是评论事实。”“在信息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了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一个媒体可以没有独家报道,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不能光做信息媒体,还要做思想媒体。今天的‘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是指抢到了新闻的‘第一落点’、‘第一时间’,还是指做出了‘第一评论’、‘第一话语’。总之,当今时代媒体的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新闻竞争进入了‘观点时代’、‘评论时代’”。这几段言论的精辟之处在于对媒体的认识超越了信息传播本身,指出传播信息固然是一项任务,但传播观点则是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观点时代的观点竞争,是当今媒体争夺话语权的第一要务。那么,既然是观点的竞争,媒体必然有其鲜明的立场和相对的独立性,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思想媒体”。
媒体的独立性还表现在许多地方,比如,媒体对事件的预测,
媒体对政策的深度解读,媒体对事件、人物的评判,以及对何事件、何现象决定进行干预,实行舆论监督,等等。试想,没有个性,缺乏独立性的媒体,能是“思想媒体”吗?
二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是否排斥媒体的喉舌功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媒体的喉舌作用与媒体的独立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并不排斥;再者,一个是功能定位,一个是运作机制,二者是两个并不对等的概念。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不容置疑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所决定的。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的一些媒体管理者也的确走入一些误区,比如一味强调宣传功能,忽视媒体特点和新闻规律,还有一些地方媒体完全失去自主性成为当地官员个人宣传工具等。
还有一个典型的误区是,把媒体当政府,视媒体形象为政府形象。
从大道理讲,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传递政府的声音并没错,但媒体就是媒体,与政府的功能、作用毕竟不同,不能仅仅充当政府“公告栏”。以这些年我国对外对台宣传变化为例:之前,我们曾有过中央台记者、主持人评论他国对外政策、他国领导人吗?没有。因为中央台就是中国形象,即使发表言论也需与政府“统一口径”;而现在,媒体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中央台既能传播我国政府主张,也能作为媒体以媒体的角度评论西方强权政治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该不该获“和平奖”。在对台宣传上也一样,以前曾有政府官员要求媒体分三等,地方台可放开说,省级台要
慎重说,中央台要一致口径说;而现在,中央台也放开了,专家、观察员、名嘴齐上阵,也能多角度解读两岸动向了。从对外对台宣传的变化上看,这些年我们媒体的确进步了,但在对内宣传上,来自各个方面的束缚依旧还在。比如,一些地方、部门要求媒体与政府高度统一,容不得“评议”,怕被“说三道四”,怕被抹黑,有的甚至对自然灾害或偶发事故也竭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媒体与政府一致口径。
政府和媒体不能完全等同。二者工作内容不同,职责不同,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一个行使社会管理的职能,另一个则行使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职能。新闻界常说,媒体既是“喉舌”,又应当是“桥梁”、“纽带”,可这几个形象化的比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职责的充分履行要求媒体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不仅仅要上传下达,还要能下传上达,真实传递各方面的信息;对政府做出决定的时政新闻报道不仅要及时传播,还要对百姓从民生角度进行解读;对新政策的传递不能仅仅照本宣科,还要有分析、有比较、有总结、有思想的让受众消化、吸收;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不仅要披露、揭穿,还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引导社会主流;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仅要及时、公开、透明,还要让民众有知情权,了解真正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在政府决策得不到民众理解时,能作为沟通渠道使双方不产生误解并得以齐心协力。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对把媒体当政府部门使用也颇有感触,认为:当“传声筒”,容易;当真正的“桥梁”,却难。由此可见,充分让媒体发挥喉舌作用关键在定位,有了准确的定位,媒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才能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
媒体就是媒体。媒体需要依照新闻规律运作,它有自己的特点、运行轨迹和运行方式,而这些轨迹和方式,正是媒体取信于公众的主要元素。因此,强化媒体喉舌功能,首先必须明确媒体的定位,给予充分的相对独立性,调动媒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使其对立、排斥。
三
认识媒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也是新形势下媒体工作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这话说起来兴许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容置疑的现实是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正在被动摇,特别是当某公众关注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集体“失语”,而由网络舆论决定事件进展的时候。这种状况让传统媒体人不由地感到悲哀,难怪网络舆论真强大到不可战胜,传统媒体已经应该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新兴媒体的不断强大是客观事实,但传统媒体的不作为或少作为却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因。当前,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管理、运用、善待媒体的课题还没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还沿袭传统模式管理媒体,他们会指示媒体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却不会有高度地提示怎么报或放手让媒体及时、公正、透明地去报道;他们非常关注网络舆论,稍有风吹草动就神经紧张,但却可以漠视还有传统媒体的存在;他们口口声声抓导向,但却是以自己的形象为风向标,主要领导亲自审稿,亲自审画面的地方官员大有人在;他们口口声声说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却在新闻报道中特别喜欢使用“通稿”;他们号召媒体要“三贴近”,但每天关注的是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刊登了
多少;他们要求新闻报道要生动活泼,但眼睛盯住的是领导的排名是否准确,重大意义的阐述一个字都不能少。
新兴媒体正在跳跃式地发展,而传统媒体的进步却步履维艰,这就是现状和严峻的事实。那么,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呢?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千百个答案,但不容忽视的一条就是,提升媒体相对独立性,调动媒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切实尊重新闻规律和新闻媒体发展规律,改进宣传管理和宣传报道,让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场,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和可以信赖的舆论推手。
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不可能,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历史经验可以证实:
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时,国内媒体仅凤凰卫视一枝独秀,连续、现场进行式的报道吸引了上亿国人的眼球关注这一悲剧的进展;而2003年,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摆脱束缚的央广、央视异军突起,以其强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报道,消息、评论、现场直播各种形式齐上场,从此让人对央广、央视刮目相看。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惊中外,然而国人对于地震造成的损失、死亡人数却知之甚少;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央和地方媒体改变以往宣传模式,日以继夜报道这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时、公开、透明的新闻报道模式由此确定,使这一时期的传统媒体占据了舆论的舞台,连老牌西方媒体也不得不叹服中国媒体的强势崛起。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央级媒体对突发灾难性事件进行常态
化报道的转变,中央政府也给予政策肯定和支持,从此,新闻报道的社会环境开始发生根本转变,新闻媒体独立运作的机制初步建立。这时,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提升,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大大加强,传媒的力量在社会舞台得到充分展示。
在近3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足迹:
1983年“中发37号文件”出台,提出“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文革”期间“假、大、空”的宣传报道全面拨乱反正,媒体开始能独立地按新闻传播规律办节目。之后,“短、平、快”的消息增加了,广播电视直播的形式出现了,广东“珠江经济台”的诞生促进了各地专业化系列台的繁荣;上世纪90年代末,围绕着广播电视整体机制改革的序幕掀开了,广播电视除了喉舌功能之外的商业属性得到确认,正式被列入第三产业,1992年5月24日,上海东方明珠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广播电视企业;
迈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构想,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到家庭,新闻传播渠道发生根本转变,事业与产业剥离、管办分开、制播分离成为改革的重点,媒体的特殊属性进一步被发掘和利用。可以预料,中国广播电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到来。
新世纪传统媒体发展充满挑战。今天,面对新媒体的竞争,我们唯有转变观念,深化认识,进一步推动新一轮的新闻改革,充分调动媒体的潜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
肯定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是否定党管媒体。在任何形势下,党管媒体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党要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管理是一门学问,学问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这才是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强势崛起的正确途径。
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史上看,国有企业也曾面临过转制的困惑,但历史证明,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实力却成倍数增长;国有商业银行也曾争辩过该不该上市,该不该吸收国外资本的问题,结果上市的国有银行实力排名已经上升到世界银行的前十名;过去我们常强调媒体属于意识形态,不同于经济企业,但自从我们认定了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之后,媒体的产业链大大拓宽;我们一直认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应该严肃、认真,但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上任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忍俊不住哈哈一笑又何妨呢?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扩大人民民主,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在实现这一目标中,作为喉舌和桥梁的媒体更是重要的构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排头兵。可以想象,如果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常常缺位、“失语”,我们的社会又如何能“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篇《廉政之路,呼唤独立媒体》的文章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却能够反映真实的世界”。这话
描述的是网络,但言下之意却对传统媒体营造的舆论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能真正考验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提升媒体公信力。一段时间来,新闻界对“话语权”和“公信力”的讨论如火如荼。可是话语权如何提升,公信力为何下降,免不了需要从体制内查找原因。而如果媒体缺乏相对独立性,自身缺乏话语权,那岂不是纸上谈兵,又怎么改进呢?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同样考验媒体领导人和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因为,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对于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新闻的背后最能体现政治智慧。
(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7期)
2010年3月24日
作者:薄鲁军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主任 蔡 鹰 厦门广电集团副总裁
新闻规律与媒体特性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薄鲁军 蔡 鹰
从谷歌搜索引擎收集资料,键入“媒体的独立性”,出现的条目虽不少,却多数是颂扬西方新闻自由、媒体独立的有关摘录,而对我国新闻媒体独立性的阐述少而又少。这现象让人纳闷:同是新闻媒体,同是有所归属的媒体主流,为何西方主流媒体在归属企业财团、社会团体,或由政府、国会资助甚至直接管辖的同时,却能一边充当其利益共同体的喉舌、代言人,一边也能号称“独立”和“第四权力”呢?这一现象值得分析。特别是在当今传统媒体面临极大挑战甚至被认为已沦为“弱势群体”的关键时刻,重新认识媒体的独立性十分必要。
确切地说,不管东方媒体还是西方媒体,其独立性均是有限的,背叛其价值理念和利益集团的绝对独立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所谓“媒体的独立性”,不管一些西方媒体如何自我美化、极力鼓吹,都只是相对而言,即相对独立性而已。不过,这相对独立性,对我们却是一道课题。
一
我们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都会自然体现,它是新闻媒体的一种特殊属性,符合新闻规律且在新闻传播中无所不在,最典型的表现方式是透过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的主观意识展现其独立的另一面。
先说说新闻报道。当媒体工作者客观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由媒体相对独立性主导的主观色彩一定不可避免地蕴涵其中。所
谓主观,就是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观点。它可能违背新闻事实,也可能部分真实、客观,符合中国文人历来推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思维理论。如今年3月15日,北京出现三“地王”的新闻报道,在各家媒体播发消息时,有的报道直指央企财大气粗,推高地价;有的则袒护央企称其是高房价的替罪羊;还有的矛头指向地方政府,斥责卖地财政„„在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中,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更多的是从新闻事实的层面去要求,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事实元素中不容掺假,准确、客观的报道也就成为基本教义中的主要内容。但在开放、多元的社会里,对每一事件、每一现象、每一人物的新闻报道都不可能只有一个侧面,一种声音,因此,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媒体的独立性也就必然存在。从这一思维格式想想:对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发展成就的一些抹黑、诋毁也就释然了。社会制度不同,世界观不同,所服务阶层不同,认识和报道也就不同,若我们一厢情愿地希望西方媒体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唱赞歌,那就太勉为其难了。
也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的立场最能鲜明地表现媒体独立性。以西方媒体为例,西方的价值思维决定其新闻报道的立场,他们可以对发起的侵略他国的战争认定为正义的战争;对他国的一点军费开支说三道四,却对自己国家庞大的战争支出视而不见;他们能挥舞着人权大棒干涉他国内政,却对自己本国的人权劣迹熟视无睹„„西方舆论界正是通过新闻独立——言论自由这一思维轨迹实现其充当利益集团喉舌的。其中,新闻独立是其宣扬言论自由的基石,而目的是为其利益共同体服务。相比之下,
中国媒体的独立性不强,既束缚了媒体充分发挥的空间,显得战斗力薄弱,发言迟缓,丢失话语权,又一直成为西方媒体攻击的软肋。当然,这些年这种现象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大喜大悲的2008年。这一年,中国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充分展现媒体独立性,旗帜鲜明地以“媒体”的名义发出多种声音反击不实报道,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也令西方媒体对中国开放、觉醒的舆论场刮目相看。这个时刻,中国媒体显现出来的状况是:媒体就是媒体,我为我的祖国战斗!
新闻媒体的独立性还突出体现在媒体的言论方面。张振华同志在《现代视听》有几段论述十分精确,他认为:“新闻报道的任务一是传播信息,二是传播观点。新闻的形态自然也有两种:一是描述事实,二是评论事实。”“在信息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了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一个媒体可以没有独家报道,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不能光做信息媒体,还要做思想媒体。今天的‘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是指抢到了新闻的‘第一落点’、‘第一时间’,还是指做出了‘第一评论’、‘第一话语’。总之,当今时代媒体的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新闻竞争进入了‘观点时代’、‘评论时代’”。这几段言论的精辟之处在于对媒体的认识超越了信息传播本身,指出传播信息固然是一项任务,但传播观点则是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观点时代的观点竞争,是当今媒体争夺话语权的第一要务。那么,既然是观点的竞争,媒体必然有其鲜明的立场和相对的独立性,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思想媒体”。
媒体的独立性还表现在许多地方,比如,媒体对事件的预测,
媒体对政策的深度解读,媒体对事件、人物的评判,以及对何事件、何现象决定进行干预,实行舆论监督,等等。试想,没有个性,缺乏独立性的媒体,能是“思想媒体”吗?
二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是否排斥媒体的喉舌功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媒体的喉舌作用与媒体的独立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并不排斥;再者,一个是功能定位,一个是运作机制,二者是两个并不对等的概念。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不容置疑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所决定的。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的一些媒体管理者也的确走入一些误区,比如一味强调宣传功能,忽视媒体特点和新闻规律,还有一些地方媒体完全失去自主性成为当地官员个人宣传工具等。
还有一个典型的误区是,把媒体当政府,视媒体形象为政府形象。
从大道理讲,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传递政府的声音并没错,但媒体就是媒体,与政府的功能、作用毕竟不同,不能仅仅充当政府“公告栏”。以这些年我国对外对台宣传变化为例:之前,我们曾有过中央台记者、主持人评论他国对外政策、他国领导人吗?没有。因为中央台就是中国形象,即使发表言论也需与政府“统一口径”;而现在,媒体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中央台既能传播我国政府主张,也能作为媒体以媒体的角度评论西方强权政治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该不该获“和平奖”。在对台宣传上也一样,以前曾有政府官员要求媒体分三等,地方台可放开说,省级台要
慎重说,中央台要一致口径说;而现在,中央台也放开了,专家、观察员、名嘴齐上阵,也能多角度解读两岸动向了。从对外对台宣传的变化上看,这些年我们媒体的确进步了,但在对内宣传上,来自各个方面的束缚依旧还在。比如,一些地方、部门要求媒体与政府高度统一,容不得“评议”,怕被“说三道四”,怕被抹黑,有的甚至对自然灾害或偶发事故也竭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媒体与政府一致口径。
政府和媒体不能完全等同。二者工作内容不同,职责不同,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一个行使社会管理的职能,另一个则行使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职能。新闻界常说,媒体既是“喉舌”,又应当是“桥梁”、“纽带”,可这几个形象化的比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职责的充分履行要求媒体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不仅仅要上传下达,还要能下传上达,真实传递各方面的信息;对政府做出决定的时政新闻报道不仅要及时传播,还要对百姓从民生角度进行解读;对新政策的传递不能仅仅照本宣科,还要有分析、有比较、有总结、有思想的让受众消化、吸收;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不仅要披露、揭穿,还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引导社会主流;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仅要及时、公开、透明,还要让民众有知情权,了解真正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在政府决策得不到民众理解时,能作为沟通渠道使双方不产生误解并得以齐心协力。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对把媒体当政府部门使用也颇有感触,认为:当“传声筒”,容易;当真正的“桥梁”,却难。由此可见,充分让媒体发挥喉舌作用关键在定位,有了准确的定位,媒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才能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
媒体就是媒体。媒体需要依照新闻规律运作,它有自己的特点、运行轨迹和运行方式,而这些轨迹和方式,正是媒体取信于公众的主要元素。因此,强化媒体喉舌功能,首先必须明确媒体的定位,给予充分的相对独立性,调动媒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使其对立、排斥。
三
认识媒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也是新形势下媒体工作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这话说起来兴许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容置疑的现实是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正在被动摇,特别是当某公众关注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集体“失语”,而由网络舆论决定事件进展的时候。这种状况让传统媒体人不由地感到悲哀,难怪网络舆论真强大到不可战胜,传统媒体已经应该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新兴媒体的不断强大是客观事实,但传统媒体的不作为或少作为却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因。当前,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管理、运用、善待媒体的课题还没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还沿袭传统模式管理媒体,他们会指示媒体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却不会有高度地提示怎么报或放手让媒体及时、公正、透明地去报道;他们非常关注网络舆论,稍有风吹草动就神经紧张,但却可以漠视还有传统媒体的存在;他们口口声声抓导向,但却是以自己的形象为风向标,主要领导亲自审稿,亲自审画面的地方官员大有人在;他们口口声声说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却在新闻报道中特别喜欢使用“通稿”;他们号召媒体要“三贴近”,但每天关注的是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刊登了
多少;他们要求新闻报道要生动活泼,但眼睛盯住的是领导的排名是否准确,重大意义的阐述一个字都不能少。
新兴媒体正在跳跃式地发展,而传统媒体的进步却步履维艰,这就是现状和严峻的事实。那么,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呢?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千百个答案,但不容忽视的一条就是,提升媒体相对独立性,调动媒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切实尊重新闻规律和新闻媒体发展规律,改进宣传管理和宣传报道,让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场,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和可以信赖的舆论推手。
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不可能,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历史经验可以证实:
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时,国内媒体仅凤凰卫视一枝独秀,连续、现场进行式的报道吸引了上亿国人的眼球关注这一悲剧的进展;而2003年,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摆脱束缚的央广、央视异军突起,以其强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报道,消息、评论、现场直播各种形式齐上场,从此让人对央广、央视刮目相看。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惊中外,然而国人对于地震造成的损失、死亡人数却知之甚少;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央和地方媒体改变以往宣传模式,日以继夜报道这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时、公开、透明的新闻报道模式由此确定,使这一时期的传统媒体占据了舆论的舞台,连老牌西方媒体也不得不叹服中国媒体的强势崛起。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央级媒体对突发灾难性事件进行常态
化报道的转变,中央政府也给予政策肯定和支持,从此,新闻报道的社会环境开始发生根本转变,新闻媒体独立运作的机制初步建立。这时,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提升,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大大加强,传媒的力量在社会舞台得到充分展示。
在近3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足迹:
1983年“中发37号文件”出台,提出“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文革”期间“假、大、空”的宣传报道全面拨乱反正,媒体开始能独立地按新闻传播规律办节目。之后,“短、平、快”的消息增加了,广播电视直播的形式出现了,广东“珠江经济台”的诞生促进了各地专业化系列台的繁荣;上世纪90年代末,围绕着广播电视整体机制改革的序幕掀开了,广播电视除了喉舌功能之外的商业属性得到确认,正式被列入第三产业,1992年5月24日,上海东方明珠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广播电视企业;
迈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构想,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到家庭,新闻传播渠道发生根本转变,事业与产业剥离、管办分开、制播分离成为改革的重点,媒体的特殊属性进一步被发掘和利用。可以预料,中国广播电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到来。
新世纪传统媒体发展充满挑战。今天,面对新媒体的竞争,我们唯有转变观念,深化认识,进一步推动新一轮的新闻改革,充分调动媒体的潜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
肯定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是否定党管媒体。在任何形势下,党管媒体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党要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管理是一门学问,学问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这才是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强势崛起的正确途径。
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史上看,国有企业也曾面临过转制的困惑,但历史证明,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实力却成倍数增长;国有商业银行也曾争辩过该不该上市,该不该吸收国外资本的问题,结果上市的国有银行实力排名已经上升到世界银行的前十名;过去我们常强调媒体属于意识形态,不同于经济企业,但自从我们认定了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之后,媒体的产业链大大拓宽;我们一直认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应该严肃、认真,但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上任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忍俊不住哈哈一笑又何妨呢?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扩大人民民主,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在实现这一目标中,作为喉舌和桥梁的媒体更是重要的构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排头兵。可以想象,如果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常常缺位、“失语”,我们的社会又如何能“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篇《廉政之路,呼唤独立媒体》的文章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却能够反映真实的世界”。这话
描述的是网络,但言下之意却对传统媒体营造的舆论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能真正考验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提升媒体公信力。一段时间来,新闻界对“话语权”和“公信力”的讨论如火如荼。可是话语权如何提升,公信力为何下降,免不了需要从体制内查找原因。而如果媒体缺乏相对独立性,自身缺乏话语权,那岂不是纸上谈兵,又怎么改进呢?
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同样考验媒体领导人和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因为,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对于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新闻的背后最能体现政治智慧。
(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7期)
2010年3月24日
作者:薄鲁军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主任 蔡 鹰 厦门广电集团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