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案

秦兵马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2、见练习册最后一题。

第二课时

一、师导入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秦兵马俑》。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对此,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全文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

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吧!

二、生观看视频——全景

师问:我听到了同学们“哇”的惊叫,你最想说什么?你可以看看画面,再想一想,用几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的。

三、学习第2节:

1、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的?

2、生自己读

3、指名交流

(师点评:你是从作者运用的方法方面来说的,还有谁补充吗?

你是从占地面积广、数量多、气势磅礴等方面来介绍的。)

师过渡: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让我们先来看看将军俑。

四、学习第4节:

1、生看图(将军俑)

请同学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自己读课文,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将军俑鲜明的个性特点。(威风凛凛)

3、师:自读课文,把你体会到的将军俑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男生齐读

五、学习第5~9节

1、师:除了将军俑外,课文中还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

生: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师:刚才,同学们从武士佣的身材、穿戴、神情、动作等方面感觉到它的威风凛凛,请你用学习将军佣的方法默读5—9节,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其他俑的特点,如果感觉有困难,老师可以降低要求,允许你用四字词语代替。

(注: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戈”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了“横戈待敌”这个词,并找出了它的近义词:以逸待劳、枕戈寝甲、枕戈待旦、蓄势待发、严阵以待、整装待发)

2、生自学

3、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通过朗读表现它的特点。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过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千姿百态。让我们

近距离地再看一看。——放视频,师:真真应了书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神态各异)

六、学习第10节

1、请同学们自己练读这几种神态的描写

2、你能读好哪一种神态,就选这一种来读。

师评价:能征善战 准备以身殉国的勇士 勇武干练 思乡心切

这里的省略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谁能对此作些补充?

出示幻灯片。

它们神态各异:有的 张弓搭箭,眺望前方 ,好像 ;有的 凝神谛听,冥思苦想,好像 ;有的 ,好像 ……

(提示:神态,包括神情与姿态,也就是动作的描写,其实课文中描写兵马俑的神情、动作的词,以及我们交流过程中用的词都可以用。)

生同桌讨论。

交流。

七、学习第11节

1、师生接读: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2、小结:所以作者毫不吝啬地用了一个词来赞美兵马俑,这个词是(“绝无仅有”),文章开头也用了一个相同意思的词,这个词是(“举世无双”),这种写法叫前后呼应。

作者就是运用了前后呼应与过渡的方法来向我们介绍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奇迹的。 板书: 19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

教学反思:《秦兵马俑》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条理清楚。作者对兵马俑的外观形象进行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尤其是捕捉了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有鉴于此,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案时,我围绕文章的过渡句设计了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对第二段的学习,即领会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总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的?”孩子们从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与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罗列出了占地面积广、数量多、气势磅礴、工艺精巧这几方面的特点,还找出了列举数字、举例、比较这几种说明方法。孩子们联系文章内容,说得有理有据。在这一环节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由于赶时间,没有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以致漏了“打比方”这一重要的说明方法。

第二板块是对第三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透过兵马俑的神态、动作来领会不同佣的特点。我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设计,要求学生用一个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每种佣的特点,并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特点。为了解决学生词汇量不足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学习“戈”这个生字时, 有意识地抛出了“横戈待敌”这个词,并让学生找出它的近义词:以逸待劳、枕戈寝甲、枕戈待旦、蓄势待发、严阵以待、整装待发。其中的“枕戈寝甲”这个词是我没有料到的,这也正应了“教学相长”的理论。所以,学生在这一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言踊跃,词汇丰富,观点鲜明。

另外,为了加强写作训练,在文中的引号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它们神态各异:有的 张弓搭箭,眺望前方 ,好像 ;有的 凝神谛听,冥思苦想,好像 ;有的 ,好像 ……

这样,既体现了练习的梯度,有回顾了第三段的内容。

如果说本堂课有闪光点的话,那应该算是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朗读与个体发言进行了有意识的点拨和引导。

为了增强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相关资料: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个诸侯国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对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秦始皇从13岁登上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据《史记》记载,当时从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和数以千计的工匠、军官,大约70万人为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陵墓,一直修了37年。 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也同样归于黄土。他生前喜好巡游,在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里,五次远途出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轱辘上度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路上,只有49岁。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匠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秦始皇确定最高的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而皇帝都称自己为“朕”,皇帝用的大印,专称为“玺”,皇帝下的命令,则叫“诏”。这些,相信同学们在许多的电影、电视作品已有所了解吧!

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阅读余秋雨的《藏着的中国》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国游》,也可以翻看网站提供的图片资料。

秦兵马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2、见练习册最后一题。

第二课时

一、师导入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秦兵马俑》。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对此,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全文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

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吧!

二、生观看视频——全景

师问:我听到了同学们“哇”的惊叫,你最想说什么?你可以看看画面,再想一想,用几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的。

三、学习第2节:

1、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的?

2、生自己读

3、指名交流

(师点评:你是从作者运用的方法方面来说的,还有谁补充吗?

你是从占地面积广、数量多、气势磅礴等方面来介绍的。)

师过渡: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让我们先来看看将军俑。

四、学习第4节:

1、生看图(将军俑)

请同学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自己读课文,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将军俑鲜明的个性特点。(威风凛凛)

3、师:自读课文,把你体会到的将军俑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男生齐读

五、学习第5~9节

1、师:除了将军俑外,课文中还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

生: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师:刚才,同学们从武士佣的身材、穿戴、神情、动作等方面感觉到它的威风凛凛,请你用学习将军佣的方法默读5—9节,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其他俑的特点,如果感觉有困难,老师可以降低要求,允许你用四字词语代替。

(注: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戈”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了“横戈待敌”这个词,并找出了它的近义词:以逸待劳、枕戈寝甲、枕戈待旦、蓄势待发、严阵以待、整装待发)

2、生自学

3、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通过朗读表现它的特点。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过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千姿百态。让我们

近距离地再看一看。——放视频,师:真真应了书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神态各异)

六、学习第10节

1、请同学们自己练读这几种神态的描写

2、你能读好哪一种神态,就选这一种来读。

师评价:能征善战 准备以身殉国的勇士 勇武干练 思乡心切

这里的省略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谁能对此作些补充?

出示幻灯片。

它们神态各异:有的 张弓搭箭,眺望前方 ,好像 ;有的 凝神谛听,冥思苦想,好像 ;有的 ,好像 ……

(提示:神态,包括神情与姿态,也就是动作的描写,其实课文中描写兵马俑的神情、动作的词,以及我们交流过程中用的词都可以用。)

生同桌讨论。

交流。

七、学习第11节

1、师生接读: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2、小结:所以作者毫不吝啬地用了一个词来赞美兵马俑,这个词是(“绝无仅有”),文章开头也用了一个相同意思的词,这个词是(“举世无双”),这种写法叫前后呼应。

作者就是运用了前后呼应与过渡的方法来向我们介绍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奇迹的。 板书: 19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

教学反思:《秦兵马俑》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条理清楚。作者对兵马俑的外观形象进行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尤其是捕捉了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有鉴于此,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案时,我围绕文章的过渡句设计了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对第二段的学习,即领会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总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的?”孩子们从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与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罗列出了占地面积广、数量多、气势磅礴、工艺精巧这几方面的特点,还找出了列举数字、举例、比较这几种说明方法。孩子们联系文章内容,说得有理有据。在这一环节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由于赶时间,没有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以致漏了“打比方”这一重要的说明方法。

第二板块是对第三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透过兵马俑的神态、动作来领会不同佣的特点。我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设计,要求学生用一个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每种佣的特点,并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特点。为了解决学生词汇量不足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学习“戈”这个生字时, 有意识地抛出了“横戈待敌”这个词,并让学生找出它的近义词:以逸待劳、枕戈寝甲、枕戈待旦、蓄势待发、严阵以待、整装待发。其中的“枕戈寝甲”这个词是我没有料到的,这也正应了“教学相长”的理论。所以,学生在这一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言踊跃,词汇丰富,观点鲜明。

另外,为了加强写作训练,在文中的引号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它们神态各异:有的 张弓搭箭,眺望前方 ,好像 ;有的 凝神谛听,冥思苦想,好像 ;有的 ,好像 ……

这样,既体现了练习的梯度,有回顾了第三段的内容。

如果说本堂课有闪光点的话,那应该算是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朗读与个体发言进行了有意识的点拨和引导。

为了增强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相关资料: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个诸侯国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对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秦始皇从13岁登上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据《史记》记载,当时从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和数以千计的工匠、军官,大约70万人为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陵墓,一直修了37年。 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也同样归于黄土。他生前喜好巡游,在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里,五次远途出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轱辘上度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路上,只有49岁。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匠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秦始皇确定最高的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而皇帝都称自己为“朕”,皇帝用的大印,专称为“玺”,皇帝下的命令,则叫“诏”。这些,相信同学们在许多的电影、电视作品已有所了解吧!

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阅读余秋雨的《藏着的中国》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国游》,也可以翻看网站提供的图片资料。


相关文章

  •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案)
  • 14.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部分成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兵马俑的规 ...查看


  • 小学语文:第四单元 第13课[秦兵马俑]说课稿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
  • <秦兵马俑>说课稿 我今天执教的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13课<秦兵马俑>.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 ...查看


  •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 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查看


  •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教案
  • 课 题: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以及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艺术成就和其主要艺术作品,中国古代陵墓雕刻 ...查看


  •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教案
  • 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 ...查看


  • 我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守卫精神家园>中&quo ...查看


  •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五年下册学案西安教案
  • 开放之都--西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秦始皇兵马俑. 2.知道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知道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3.认识到开放精神是中 ...查看


  • [淝水之战]教案 1
  • <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 ...查看


  • [淝水之战]教案
  • <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