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龙小学教师
“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
为确保“课内比教学”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现据镇中学《关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方案》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领导机构
组 长:向方雄
副组长:谭永胜 杨涛
成 员:周青山 余小炼 龚发军
王海利 杨 娟 周立容
三、工作目标
课内比教学活动,重点是进行教学基本功比武,目的是引导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创新教学方式、科学使用教学媒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教师展现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搭建平台。活动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高效课堂”研究与实施的常态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四、活动内容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指说课和讲课,说课主要阐述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介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介绍教学过程设计等。讲课重点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教学观念与知识功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特别是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学仪态、教学示范和实验操作等方面。二是指观课和议课,观课就是
随堂听课,重点观察同科教师教和本班学生学的行为。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解决课堂教学的认识问题。以学生学的方式、状态、质量评估教的效果。议课就是根据议课标准做好相应的记录,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展开对话,促进反思,探求方法与策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对象及学科
(一)参加对象:全体在岗教师。
(二)参加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语、数、外、综合)。
六、活动安排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每两年一次。首届活动从2011年8月开始,2012年6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8月至9月)
1、成立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上报方案。
2、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方案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二)活动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5月)
学校全员比武阶段(2011年10月—11月中旬)。以校为单位开展全校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每个教师都要经过说课、讲课和观课、议课两个环节。学校根据本校活动方案评出等次,评价结果要充分涵盖评委、观课教师和学生意见,原则上按6:2:2比例实施。比武过程与结果纳入教师成长档案(纸质和电子两种),每个教研组推荐一名优秀教师参加镇教学比武活动。学校搭建平台,全方位展示本校的比武特色活动,做好总结与表彰。
2、镇、县、市、省级教学比武评比阶段(2011年11月下旬—2012年5月)。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6月)
教学比武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及时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材料上报镇中学。
七、活动要求
1、全员参与。所有教师都要参加教学比武活动,所有参赛教师都要通过说课、讲课和观课、议课两个环节,并做好教学后记、学生辅导后记和课堂观察后记。学校要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扎实做好此项活动的开展。
2、注重过程。学校要通过开展说课、讲课、评课、拜师学艺、课后反思等专题活动,促进教师学知识、练硬功、强素质,夯实教学基本功。要坚持做到与深化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与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机制相结合、与完善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相结合、与建立完善学困生帮扶制度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相结合、与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建立全员性参与比武、教师比武活动情况记载和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要及时做好活动组织和教师教学比武视频资源的收集、上传和展播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向省编《教学比武》电子期刊投稿,组织好教师参加和观摩学习省教育厅“一周三课”,开展“我与教学比武”征文比赛活动。
3、突出重点。学校要把开展全校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作为重点来抓,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贯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教学形式,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坚持做到学校推动、全员参与、骨干引领、个人研修、同伴互助和问题研讨,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八、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此次活动的基地在学校,对象是教师,
阵地是课堂,目标是增强教师综合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制定方案,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2、强化校长责任。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重心在学校,核心在校长。各校校长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领导和组织好学校比武活动中,确保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取得实效。
3、建立考评机制。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建立电子和纸质档案,将教师教学比武情况记入每位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学校开展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情况,将作为校长年度考核和校级班子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
2011年9月23日
杨家龙小学教师
“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
为确保“课内比教学”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现据镇中学《关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方案》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领导机构
组 长:向方雄
副组长:谭永胜 杨涛
成 员:周青山 余小炼 龚发军
王海利 杨 娟 周立容
三、工作目标
课内比教学活动,重点是进行教学基本功比武,目的是引导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创新教学方式、科学使用教学媒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教师展现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搭建平台。活动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高效课堂”研究与实施的常态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四、活动内容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指说课和讲课,说课主要阐述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介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介绍教学过程设计等。讲课重点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教学观念与知识功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特别是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学仪态、教学示范和实验操作等方面。二是指观课和议课,观课就是
随堂听课,重点观察同科教师教和本班学生学的行为。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解决课堂教学的认识问题。以学生学的方式、状态、质量评估教的效果。议课就是根据议课标准做好相应的记录,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展开对话,促进反思,探求方法与策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对象及学科
(一)参加对象:全体在岗教师。
(二)参加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语、数、外、综合)。
六、活动安排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每两年一次。首届活动从2011年8月开始,2012年6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8月至9月)
1、成立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上报方案。
2、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方案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二)活动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5月)
学校全员比武阶段(2011年10月—11月中旬)。以校为单位开展全校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每个教师都要经过说课、讲课和观课、议课两个环节。学校根据本校活动方案评出等次,评价结果要充分涵盖评委、观课教师和学生意见,原则上按6:2:2比例实施。比武过程与结果纳入教师成长档案(纸质和电子两种),每个教研组推荐一名优秀教师参加镇教学比武活动。学校搭建平台,全方位展示本校的比武特色活动,做好总结与表彰。
2、镇、县、市、省级教学比武评比阶段(2011年11月下旬—2012年5月)。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6月)
教学比武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及时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材料上报镇中学。
七、活动要求
1、全员参与。所有教师都要参加教学比武活动,所有参赛教师都要通过说课、讲课和观课、议课两个环节,并做好教学后记、学生辅导后记和课堂观察后记。学校要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扎实做好此项活动的开展。
2、注重过程。学校要通过开展说课、讲课、评课、拜师学艺、课后反思等专题活动,促进教师学知识、练硬功、强素质,夯实教学基本功。要坚持做到与深化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与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机制相结合、与完善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相结合、与建立完善学困生帮扶制度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相结合、与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建立全员性参与比武、教师比武活动情况记载和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要及时做好活动组织和教师教学比武视频资源的收集、上传和展播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向省编《教学比武》电子期刊投稿,组织好教师参加和观摩学习省教育厅“一周三课”,开展“我与教学比武”征文比赛活动。
3、突出重点。学校要把开展全校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作为重点来抓,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贯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教学形式,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坚持做到学校推动、全员参与、骨干引领、个人研修、同伴互助和问题研讨,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八、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此次活动的基地在学校,对象是教师,
阵地是课堂,目标是增强教师综合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制定方案,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2、强化校长责任。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重心在学校,核心在校长。各校校长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领导和组织好学校比武活动中,确保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取得实效。
3、建立考评机制。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建立电子和纸质档案,将教师教学比武情况记入每位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学校开展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情况,将作为校长年度考核和校级班子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
2011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