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Healthcare,April2007,Vol10No.2
#专题笔谈#
现代死亡特征与临终关怀的意义
吴军
(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90(2007)02-0192-01
1 现代死亡的三个显著特征
1.1 死亡过程的延长 100年前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如鼠疫、天花、结核、肺炎,患病后患者很快死去,所以死亡过程很短。然而100年后的今天,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器官功能衰竭,这些都是慢性病,患者得病后的死亡过程延长了,其结果造成了社会上的濒死患者数量要比100年前多得多。患者的死亡过程减缓,因此需要临终照顾的患者亦越来越多。
1.2 死亡程序化 在100年前人们患了病很少住医院,而是住在家里,受到家属的照顾,患者的家属会尽最大努力给予精神和躯体的照顾。现在多数患者是死在医院里,只有少数死在家里。他们在医院里接受许多人为的拖延患者生命的措施。正是这些所谓体现医学技术进步的方法和手段给一些濒临死亡患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1.3 死亡世俗化 在几百年以前,很多人都有一些宗教信仰。在西方世界,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按照他们的死亡观,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则相信死亡轮回学说。尽管过去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死亡观,但这些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认为人死后生命还继续存在,只是形式不同。现在很多人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死亡观念,他们既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死亡的意义。2 老年人的临终心理
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患病的老年人,距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有学者研究指出,老年人的临终精神、情感反应与他的信抑、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成熟程度、应付困境的本领、
[1]
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医生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
等都有关系。当年龄相近的亲友死去,或医生提醒他患有严重疾病时,老人会意识到死亡已经临近。临终患者可能考虑许多问题。总的来说,老人对死亡的心理反应通常是:首先是否认,即不相信死亡即将到来;在面对死亡即将成为事实时,常常会愤怒:/为什么我就要死去呢?0而后,开始冷静下来,并会产生既有绝望又有希望的矛盾心理,且想方设法,如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秘方,以求生存。然而在求生无望的情况下,便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也不再愤怒,不再悲伤,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在现代社会,只有那些关心死亡、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才能知道如何使患者及家庭得到好的照顾,令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这样临终关怀服务在医学领域里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3 临终关怀的意义
3.1 为临终患者提供选择死亡的地方,减少肉体的疼痛,给予最舒适的服务和照顾。
3.2 提供专门为姑息照顾而设计的治疗程序,辅助终末期患者和垂危患者接纳临终的事实,安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3.3 提供一种神圣的模式,给予患者身、心、灵的关怀,包括身体方面:增进舒适,减轻痛苦。心理方面:协助患者与家属度过濒死的过程,接受疾病与死亡,做好家属的心理辅导等。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临终关怀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89-91.
[2] 吕奕丰,石岚.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J].护士进修杂
志,2004,16(3):76-77.
(收稿日期:2007-02-07)
[2]
作者简介:吴军(1966-),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副主任
医师。
#192#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Healthcare,April2007,Vol10No.2
#专题笔谈#
现代死亡特征与临终关怀的意义
吴军
(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90(2007)02-0192-01
1 现代死亡的三个显著特征
1.1 死亡过程的延长 100年前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如鼠疫、天花、结核、肺炎,患病后患者很快死去,所以死亡过程很短。然而100年后的今天,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器官功能衰竭,这些都是慢性病,患者得病后的死亡过程延长了,其结果造成了社会上的濒死患者数量要比100年前多得多。患者的死亡过程减缓,因此需要临终照顾的患者亦越来越多。
1.2 死亡程序化 在100年前人们患了病很少住医院,而是住在家里,受到家属的照顾,患者的家属会尽最大努力给予精神和躯体的照顾。现在多数患者是死在医院里,只有少数死在家里。他们在医院里接受许多人为的拖延患者生命的措施。正是这些所谓体现医学技术进步的方法和手段给一些濒临死亡患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1.3 死亡世俗化 在几百年以前,很多人都有一些宗教信仰。在西方世界,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按照他们的死亡观,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则相信死亡轮回学说。尽管过去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死亡观,但这些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认为人死后生命还继续存在,只是形式不同。现在很多人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死亡观念,他们既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死亡的意义。2 老年人的临终心理
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患病的老年人,距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有学者研究指出,老年人的临终精神、情感反应与他的信抑、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成熟程度、应付困境的本领、
[1]
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医生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
等都有关系。当年龄相近的亲友死去,或医生提醒他患有严重疾病时,老人会意识到死亡已经临近。临终患者可能考虑许多问题。总的来说,老人对死亡的心理反应通常是:首先是否认,即不相信死亡即将到来;在面对死亡即将成为事实时,常常会愤怒:/为什么我就要死去呢?0而后,开始冷静下来,并会产生既有绝望又有希望的矛盾心理,且想方设法,如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秘方,以求生存。然而在求生无望的情况下,便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也不再愤怒,不再悲伤,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在现代社会,只有那些关心死亡、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才能知道如何使患者及家庭得到好的照顾,令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这样临终关怀服务在医学领域里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3 临终关怀的意义
3.1 为临终患者提供选择死亡的地方,减少肉体的疼痛,给予最舒适的服务和照顾。
3.2 提供专门为姑息照顾而设计的治疗程序,辅助终末期患者和垂危患者接纳临终的事实,安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3.3 提供一种神圣的模式,给予患者身、心、灵的关怀,包括身体方面:增进舒适,减轻痛苦。心理方面:协助患者与家属度过濒死的过程,接受疾病与死亡,做好家属的心理辅导等。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临终关怀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89-91.
[2] 吕奕丰,石岚.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J].护士进修杂
志,2004,16(3):76-77.
(收稿日期:2007-02-07)
[2]
作者简介:吴军(1966-),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副主任
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