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蔡晓军
【学习目标】:
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能够记住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比较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认识到列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俄国国情,及时改变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2、认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绩,体会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根据学习目标,通读课文归纳出知识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 国内战争结束后,
(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施:
(1) 时间:
(2) 主要内容:
3、意义:
(二)成立苏联
1、时间:
2、加盟共和国:
3、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
2、重点:
3、结果:
(二)农业集体化
1、目的:
2、方法:
(三)斯大林模式
1、1936年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2、 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被称为
4、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
【合作探究】——重疑难解惑
(一)“沙俄”、“苏俄”和“苏联”有何区别:
“沙俄”这一名称是针对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之前的沙皇专制统治而言。
“苏俄”是指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成立这一阶段。 “苏联”是指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这一时期, 1992年苏联不复存在。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
(三)、比较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四)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三)师生交流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2、1922年苏联成立,加盟共和国除白俄罗斯外,其余3个不包括( )
A.外高加索联邦 B俄罗斯联邦 C.爱沙尼亚 D.乌克兰
3、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在( )
A.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B.苏俄废除贵族土地 C.苏联新经济政策
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4、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苏联成立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特点的表述,最完整的是( )
A.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B.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 C.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6、阅读下列材料 苏维埃俄国农业总产值在1925年至1926年度约为97•46亿战前卢布,而1913年到1914年度为102•25亿战前卢布。1925年谷物生产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度就增加133%以上„„资本主义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为了使农业达到战前水平,花了1年以上的工夫。德国在10年之内才把主要谷物作物的产品增加了21%。法国甚至于到1931年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俄国在5年内把谷物产品增加了77%。 《苏维埃经济的发展》
回答:(1)根据材料回答,苏俄经济在1925年几乎达到战前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苏俄实施该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3)该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蔡晓军
【学习目标】:
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能够记住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比较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认识到列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俄国国情,及时改变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2、认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绩,体会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根据学习目标,通读课文归纳出知识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 国内战争结束后,
(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施:
(1) 时间:
(2) 主要内容:
3、意义:
(二)成立苏联
1、时间:
2、加盟共和国:
3、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
2、重点:
3、结果:
(二)农业集体化
1、目的:
2、方法:
(三)斯大林模式
1、1936年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2、 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被称为
4、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
【合作探究】——重疑难解惑
(一)“沙俄”、“苏俄”和“苏联”有何区别:
“沙俄”这一名称是针对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之前的沙皇专制统治而言。
“苏俄”是指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成立这一阶段。 “苏联”是指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这一时期, 1992年苏联不复存在。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
(三)、比较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四)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三)师生交流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2、1922年苏联成立,加盟共和国除白俄罗斯外,其余3个不包括( )
A.外高加索联邦 B俄罗斯联邦 C.爱沙尼亚 D.乌克兰
3、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在( )
A.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B.苏俄废除贵族土地 C.苏联新经济政策
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4、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苏联成立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特点的表述,最完整的是( )
A.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B.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 C.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6、阅读下列材料 苏维埃俄国农业总产值在1925年至1926年度约为97•46亿战前卢布,而1913年到1914年度为102•25亿战前卢布。1925年谷物生产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度就增加133%以上„„资本主义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为了使农业达到战前水平,花了1年以上的工夫。德国在10年之内才把主要谷物作物的产品增加了21%。法国甚至于到1931年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俄国在5年内把谷物产品增加了77%。 《苏维埃经济的发展》
回答:(1)根据材料回答,苏俄经济在1925年几乎达到战前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苏俄实施该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3)该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