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对我国的影响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对我国的影响

蔡 晓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是广大党员干部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那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对我国反腐败工作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将带来哪些影响。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概况

1.公约出台的背景。

随着冷战的结束,曾经被意识形态所掩盖的腐败问题开始突现,并已成为后冷战时期导致政府垮台、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面对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2000年12月4日,第55届联合国大会55/61号决议提出,设立特设委员会,起草一个预防和打击腐败的综合性国际法律文件。在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从2002年2月开始至2003年10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07个国家及28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在维也纳,就《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前后进行了7轮谈判,终于完成了公约的起草工作。中国政府积极支

持公约的拟订工作。参与谈判的我国代表团在全面衡量公约对我国利益影响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谈判方案,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公约于2003年10月31日经第58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并于12月9日至11日在墨西哥梅里达召开高级别政治签署会议后,供各国开放签署。2003年12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截至2005年9月,已有33个国家批准了公约。公约将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

2.公约的主要特点。

第一,是目前国际上双边、多边反腐败条约中内容最全面的公约。该公约是在对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各种反腐败公约、决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拟订的,内容非常广泛。第二,是一部体现整体和平衡思想的公约。所谓整体,是指公约将反腐败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认为,腐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表现在公职人员身上,也表现在向公职人员行贿的普通公民身上;不仅在国家机关和公共领域,私营机构也存在腐败问题;不仅表现在国内交往中,也表现在国际交往中,包括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腐败。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腐败现象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需要有一套全面、协调的反腐败措施,开展全面的反腐败工作。所谓平衡,是指对任何一种腐败行为的惩治要体现公平、正义。如在惩治受贿人的同时,也要打击行贿人;对以贪利为目的的腐败行为,给予刑事制裁的同时要彻

底剥夺其非法获得的所有财产;在加强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惩处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公职人员的报酬和必要的培训等。

第三,该公约考虑了不同国家的国情,体现了协商精神。由于该公约谈判的原则是协商一致,对于不能协商一致的条款,在谈判过程中大多被删除,存有分歧的条款相互也作了让步。

3.公约的主要内容。

公约确立了反腐败的五个机制。

第一,预防机制。公约认为预防是有效遏止腐败的基础,并提出了若干措施。一是规定专门的预防腐败机构,制定和执行协调有效的反腐败政策,定期对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措施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效;二是建立科学的非选任公职人员的管理制度,给予充分的报酬和防止利益冲突;三是建立以透明、竞争、客观为标准的公共采购制度,维持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四是简化行政程序,建立公众与国家机关的联系管道;五是防止私营部门的腐败,制定私营机构廉洁的标准和程序、防止利益冲突,形成良好商业惯例;六是促进社会参与,开展反腐败的公共宣传活动,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七是打击洗钱活动,监控可疑账户,查明账户所有人的身份等。

第二,刑事定罪和执法机制。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刑事定罪,公约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及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贪污、挪用、占用受托财产,利用影响力交易等行为确定为犯罪;二是对腐败的制裁,除刑事定罪外,还包括取消任职资格、没收非法所得等,反腐败专门机关还有权采取特殊侦查手段;三是保护措施,包括保护举报人、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对因腐败而受到损害的人员或实体予以赔偿或补偿等。

第三,国际合作机制。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就打击公约规定的犯罪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引渡、司法协助、执法合作等。关于人员引渡,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被引渡人有本公约所涵盖的犯罪行为;二是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同为该公约缔约国,且符合双重犯罪原则。

第四,资产追回机制。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对外流腐败资产的追回提供合作与协助,包括预防和监测犯罪所得的转移、直接追回财产、通过国际合作追回财产、资产的返还和处置等。这是本公约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第五,履约监督机制。公约规定设立缔约国会议,负责监督公约的实施。此外,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应当通过技术援助和信息交流便利公约的实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

二、我国研究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基本情况

我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后,党中央非常重视。经中央同意,中央纪委会同全国人大外事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法、最高检、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安全部、监察部、司法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法制办共15个部门,于2004年4月组成了研究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公约的利弊以及与我国法律制度如何相衔接的方案。工作中坚持了三项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领导的原则,凡是涉及反腐败工作大局的重要事项,要以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对待,重大问题请示中央;二是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吸收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反腐败经验;三是要坚持言必行、行必果,信守承诺的原则,体现敢于并善于承担国际义务的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后形成了《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解决相关重要问题的意见(送审稿)》。6月23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并同意了《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解决相关重要问题的意见》。按照中央要求,9月2日,外交部会同监察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建议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请示》。国务院于9月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批准该公约的议案。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该公约。

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反腐败工作的影响

第一,是否设立专门的预防腐败的法定机构。公约要求确定一个或多个机构,专门负责腐败的预防工作。其职责是制定和执行协调有效的反腐败政策,制定预防腐败的有效做法,定期对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措施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效。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样的法定机构。

第二,如何在私营机构防治腐败。公约要求在私营部门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私营机构中的各种腐败行为。目前,我国防治腐败的重点是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对于私营部门中的反腐败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如何将商业贿赂等问题纳入反腐败工作中通盘考虑,是对我国反腐败工作的重大考验。

第三,社会参与反腐败。公约规定了个人、社团、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参与预防和打击腐败的办法。有的我们可以做也应该做,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以及提高国家机关决策透明度等,有的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如尊重、促进和保护寻找、接受、公布和传播腐败信息的自由。

第四,反腐败国际合作。公约规定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措施,如司法协助、引渡和流失腐败财产的返还等,这将为逐步解决我国查

办涉外案件中的“调查取证难、人员引渡难、资金返还难”提供国际合作依据。对我国来说,反腐败国际合作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其中需要把握的原则、合作对象、工作步骤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公约提出了强化反洗钱和资金监控措施、打击国际商务中的贿赂行为、建立良好的商业惯例、不得将贿赂构成的费用实行税款扣减、允许将腐败视为撤销或废止合同、行政许可的依据、承认腐败有受害人并允许其获得赔偿等。因此,该公约不仅对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将是一个促进,对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和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也将产生推动作用。

批准该公约也可以使我国的对外工作更加主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当前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先于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除法国)率先批准公约,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今后,我们要从有利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有利于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反腐败领域树立良好道义形象出发,本着积极研究、掌握主动、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精神,做好公约的实施工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坚定反腐败的鲜明立场。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对我国的影响

蔡 晓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是广大党员干部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那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对我国反腐败工作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将带来哪些影响。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概况

1.公约出台的背景。

随着冷战的结束,曾经被意识形态所掩盖的腐败问题开始突现,并已成为后冷战时期导致政府垮台、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面对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2000年12月4日,第55届联合国大会55/61号决议提出,设立特设委员会,起草一个预防和打击腐败的综合性国际法律文件。在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从2002年2月开始至2003年10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07个国家及28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在维也纳,就《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前后进行了7轮谈判,终于完成了公约的起草工作。中国政府积极支

持公约的拟订工作。参与谈判的我国代表团在全面衡量公约对我国利益影响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谈判方案,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公约于2003年10月31日经第58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并于12月9日至11日在墨西哥梅里达召开高级别政治签署会议后,供各国开放签署。2003年12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截至2005年9月,已有33个国家批准了公约。公约将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

2.公约的主要特点。

第一,是目前国际上双边、多边反腐败条约中内容最全面的公约。该公约是在对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各种反腐败公约、决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拟订的,内容非常广泛。第二,是一部体现整体和平衡思想的公约。所谓整体,是指公约将反腐败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认为,腐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表现在公职人员身上,也表现在向公职人员行贿的普通公民身上;不仅在国家机关和公共领域,私营机构也存在腐败问题;不仅表现在国内交往中,也表现在国际交往中,包括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腐败。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腐败现象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需要有一套全面、协调的反腐败措施,开展全面的反腐败工作。所谓平衡,是指对任何一种腐败行为的惩治要体现公平、正义。如在惩治受贿人的同时,也要打击行贿人;对以贪利为目的的腐败行为,给予刑事制裁的同时要彻

底剥夺其非法获得的所有财产;在加强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惩处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公职人员的报酬和必要的培训等。

第三,该公约考虑了不同国家的国情,体现了协商精神。由于该公约谈判的原则是协商一致,对于不能协商一致的条款,在谈判过程中大多被删除,存有分歧的条款相互也作了让步。

3.公约的主要内容。

公约确立了反腐败的五个机制。

第一,预防机制。公约认为预防是有效遏止腐败的基础,并提出了若干措施。一是规定专门的预防腐败机构,制定和执行协调有效的反腐败政策,定期对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措施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效;二是建立科学的非选任公职人员的管理制度,给予充分的报酬和防止利益冲突;三是建立以透明、竞争、客观为标准的公共采购制度,维持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四是简化行政程序,建立公众与国家机关的联系管道;五是防止私营部门的腐败,制定私营机构廉洁的标准和程序、防止利益冲突,形成良好商业惯例;六是促进社会参与,开展反腐败的公共宣传活动,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七是打击洗钱活动,监控可疑账户,查明账户所有人的身份等。

第二,刑事定罪和执法机制。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刑事定罪,公约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及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贪污、挪用、占用受托财产,利用影响力交易等行为确定为犯罪;二是对腐败的制裁,除刑事定罪外,还包括取消任职资格、没收非法所得等,反腐败专门机关还有权采取特殊侦查手段;三是保护措施,包括保护举报人、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对因腐败而受到损害的人员或实体予以赔偿或补偿等。

第三,国际合作机制。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就打击公约规定的犯罪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引渡、司法协助、执法合作等。关于人员引渡,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被引渡人有本公约所涵盖的犯罪行为;二是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同为该公约缔约国,且符合双重犯罪原则。

第四,资产追回机制。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对外流腐败资产的追回提供合作与协助,包括预防和监测犯罪所得的转移、直接追回财产、通过国际合作追回财产、资产的返还和处置等。这是本公约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第五,履约监督机制。公约规定设立缔约国会议,负责监督公约的实施。此外,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应当通过技术援助和信息交流便利公约的实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

二、我国研究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基本情况

我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后,党中央非常重视。经中央同意,中央纪委会同全国人大外事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法、最高检、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安全部、监察部、司法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法制办共15个部门,于2004年4月组成了研究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公约的利弊以及与我国法律制度如何相衔接的方案。工作中坚持了三项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领导的原则,凡是涉及反腐败工作大局的重要事项,要以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对待,重大问题请示中央;二是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吸收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反腐败经验;三是要坚持言必行、行必果,信守承诺的原则,体现敢于并善于承担国际义务的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后形成了《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解决相关重要问题的意见(送审稿)》。6月23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并同意了《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解决相关重要问题的意见》。按照中央要求,9月2日,外交部会同监察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建议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请示》。国务院于9月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批准该公约的议案。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该公约。

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反腐败工作的影响

第一,是否设立专门的预防腐败的法定机构。公约要求确定一个或多个机构,专门负责腐败的预防工作。其职责是制定和执行协调有效的反腐败政策,制定预防腐败的有效做法,定期对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措施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效。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样的法定机构。

第二,如何在私营机构防治腐败。公约要求在私营部门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私营机构中的各种腐败行为。目前,我国防治腐败的重点是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对于私营部门中的反腐败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如何将商业贿赂等问题纳入反腐败工作中通盘考虑,是对我国反腐败工作的重大考验。

第三,社会参与反腐败。公约规定了个人、社团、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参与预防和打击腐败的办法。有的我们可以做也应该做,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以及提高国家机关决策透明度等,有的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如尊重、促进和保护寻找、接受、公布和传播腐败信息的自由。

第四,反腐败国际合作。公约规定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措施,如司法协助、引渡和流失腐败财产的返还等,这将为逐步解决我国查

办涉外案件中的“调查取证难、人员引渡难、资金返还难”提供国际合作依据。对我国来说,反腐败国际合作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其中需要把握的原则、合作对象、工作步骤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公约提出了强化反洗钱和资金监控措施、打击国际商务中的贿赂行为、建立良好的商业惯例、不得将贿赂构成的费用实行税款扣减、允许将腐败视为撤销或废止合同、行政许可的依据、承认腐败有受害人并允许其获得赔偿等。因此,该公约不仅对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将是一个促进,对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和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也将产生推动作用。

批准该公约也可以使我国的对外工作更加主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当前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先于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除法国)率先批准公约,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今后,我们要从有利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有利于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反腐败领域树立良好道义形象出发,本着积极研究、掌握主动、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精神,做好公约的实施工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坚定反腐败的鲜明立场。


相关文章

  •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分析案例
  •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国际公法中普遍管辖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指在其境内 发现被请求引渡的犯罪人的国家,按照签订的有关条约或互惠原则,应当将该人引渡给请求国:如果不同意引渡,则应当按照本国法律对该人提起诉讼以便 ...查看


  • 我国刑法对外国公职人员行贿罪的对象认定
  • 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中增设了第二款:"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查看


  • 论我国引渡实践中的现实障碍与对策
  • 论我国引渡实践中的现实障碍与对策 摘 要 随着犯罪人海外逃亡的愈演愈烈,引渡制度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引渡制度起步较晚,虽经过长期发展,但在具体的引渡实践中,死刑不引渡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等都成为了我国引渡 ...查看


  • 论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罪名确定
  • 论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罪名确定 --兼评两高罪名解释 刘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刑事法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2 ) 摘 要: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规定之罪的本质并非贿赂犯罪:该罪客观行为的重要特征就在于行为人是就对职务行为的 ...查看


  • 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引渡机制
  • 作者:王虎华 法学 2006年07期 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决定批准了该公约.现< ...查看


  • 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受贿罪"唯数额论"若干探讨
  • [摘要]受贿罪以数额为主,其他情节为辅的处罚原则与刑法的基本原则相悖,限制了非财产性利益与其他情节入罪的适用.本文站在<刑法修正案(九)>视角,从定罪量刑标准独立与根据受贿罪主体身份设置加重刑法探讨"轻数额化" ...查看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的刑事立法
  • 摘要:腐败行为使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形象蒙受损害,其中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签署反映了世界各国通力打击腐败犯罪的决心.目前,中国的相关立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及国外一些 ...查看


  • 谈我国技术侦查的立法完善
  • 第27卷第6期 2012年11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 Vol.27No.6Nov.2012·侦查学研究· 谈我国技术侦查的立法完善 廖兴存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中增 ...查看


  • 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 摘 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罪名,该罪的设立,扩大了受贿犯罪的主体,完善了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犯罪体系,为在司法实务中更好准确地惩罚犯罪分子,在此笔者将对该罪的犯罪主体内涵进行浅薄的阐释与探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