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桂香
成长在路上——幼儿园新教师必读(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年01期
观察对象:李博涵 毛健欢
性别:男
年龄:6岁
观察时间:2008年12月
观察地点:大二班建筑区
活动内容:搭建“外星人基地”
观察背景:
近期我们班开展了“神奇的太空”主题活动,孩子们在了解一些太空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对外星人这个话题产生兴趣,在收集了一些资料后,他们自发地要在建筑区搭建一个“外星人基地”。
第1次观察
今天在区域活动时,建筑区的幼儿自发地讨论如何搭建“外星人基地”。有的说:“外星人基地应该有发射中心。”有的说:“外星人基地应该有控制中心……”我也参与了他们的讨论:“外星人基地应该有居住小区呀,你们就先将基地分为控制中心、发射中心和居住小区三个区域来建构吧。”刚讨论完,幼儿就迫不及待地着手搭建了,不一会儿,就建出了发射中心和控制中心。但是在建居住小区时,他们却发生了争执。壮壮坚持“外星人基地”没有居住小区,外星人都是住在控制中心里的;毛毛却坚持我的方案。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壮壮不顾同伴的反对,在控制中心里又围了几个小区域,当成外星人的房间,边围边说:“住在这里多方便呀!”毛毛跑来报告:“壮壮没有按照老师和大家讨论的方案去建居住小区。”
解释与分析
孩子们在搭建的开始各抒己见,而且大家都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表现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孩子的提议没有对错之分,说的都很有道理。我的加入本来是想帮助他们统一意见,可是却引发了更大的矛盾。一名幼儿想服从老师的意见,另一名幼儿还是比较认同自己的想法。我的参与到底是有效的还是多余的呢?从这一观察过程中,我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介入合理性上。
的确,为什么孩子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意思搭建呢?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向前推进的活动吗?虽然我在搭建前以同伴的身份平等地参与了幼儿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幼儿也认同了我的方案并展开建构活动,但是建构前幼儿讨论热烈,各人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这时我是否需要介入?我的介入是否干扰了幼儿的活动?虽然我是以同伴身份参与讨论,但最后形成的方案却是由我提出的,如果没有我的介入,幼儿就无法达成共识了吗?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清楚地说明,我的方案对每个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认同,有的来必,最终导致了幼儿间的冲突。
可以说,我在帮助幼儿“达成共识”上的指导不仅是无效的,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可能干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影响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形成等。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应是幼儿活动方案的决策者,而是资源的丰富者及活动的启发者和支持者。下次活动时我应全方位观察、了解幼儿的经验并倾听幼儿的建构设想,了解其面临的困难,把握介入指导的有利时机,引导幼儿讨论,协调幼儿与同伴间不同的意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法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第2次观察
第二天,壮壮和毛毛又来到建筑区进行外星人基地的搭建。这次他们还设计了火箭的升天轨道,可是他们的建筑除了发射台之外都是平面的。我就好奇地问他们:“这条轨道虽然好看,却是平面的,卫星怎么能冲上天空呢?”他们都对我的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开始动手改造起来。在改造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自己预想的太复杂了,没有办法搭起来。我就让一个孩子把想好的轨道画在了纸上,然后和他们一起商量需要的材料。孩子们想搭成螺旋式的,可是遇到了困难,他们皱着眉头说:“老师,还是不像,螺旋式的应该是越来越高的。”我说:“对呀,那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圆形积木越来越高呢?”大家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可以用一些隔板”、“可以用积木来垫高”……孩子们选择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形隔板,并且用奶粉桶、薯片桶和线轴进行支撑,一个螺旋形的轨道马上就拼好了,孩子们发出胜利的欢呼声。
解释与分析
这一次幼儿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使“外星人基地”的建构初具规模,但忽视了卫星发射轨道的问题。我发现刚升入大班的孩子能够简单地把积木垒高,能搭出楼房围墙等一些地基是规则形状的物体,而对于螺旋式这样比较复杂的垒高没有什么经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是满足于幼儿已有的建构水平,还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向自己发出挑战呢?经过分析我选择了后者。
我试着对他们说:“这条轨道虽然好看,却是平面的,卫星怎么能冲上天空呢?”这一问题明显激起了幼儿重新建构的欲望。因为孩子也认为火箭的升天不应该在平面的轨道上进行。为了让搭建方法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我让他们把想法画在纸上,然后再根据图纸想办法。孩子的思维一下子从抽象到具体,很快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怎样建构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境,采用递进式的启发策略,一步一步地向幼儿发出挑战,帮助幼儿整合、提升建构经验,使建构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观察后的想法
从这个观察案例我清晰地认识到,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到底什么时候介入以及如何介入呢?这大概是教师最难把握的。我认为当幼儿遇到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困难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介入时机。这个时候教师应该不直接给予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幼儿去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并让幼儿按照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有效的指导策略,能帮助幼儿迁移、建构、提升经验,使活动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使幼儿探究、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还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何桂香
成长在路上——幼儿园新教师必读(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年01期
观察对象:李博涵 毛健欢
性别:男
年龄:6岁
观察时间:2008年12月
观察地点:大二班建筑区
活动内容:搭建“外星人基地”
观察背景:
近期我们班开展了“神奇的太空”主题活动,孩子们在了解一些太空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对外星人这个话题产生兴趣,在收集了一些资料后,他们自发地要在建筑区搭建一个“外星人基地”。
第1次观察
今天在区域活动时,建筑区的幼儿自发地讨论如何搭建“外星人基地”。有的说:“外星人基地应该有发射中心。”有的说:“外星人基地应该有控制中心……”我也参与了他们的讨论:“外星人基地应该有居住小区呀,你们就先将基地分为控制中心、发射中心和居住小区三个区域来建构吧。”刚讨论完,幼儿就迫不及待地着手搭建了,不一会儿,就建出了发射中心和控制中心。但是在建居住小区时,他们却发生了争执。壮壮坚持“外星人基地”没有居住小区,外星人都是住在控制中心里的;毛毛却坚持我的方案。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壮壮不顾同伴的反对,在控制中心里又围了几个小区域,当成外星人的房间,边围边说:“住在这里多方便呀!”毛毛跑来报告:“壮壮没有按照老师和大家讨论的方案去建居住小区。”
解释与分析
孩子们在搭建的开始各抒己见,而且大家都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表现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孩子的提议没有对错之分,说的都很有道理。我的加入本来是想帮助他们统一意见,可是却引发了更大的矛盾。一名幼儿想服从老师的意见,另一名幼儿还是比较认同自己的想法。我的参与到底是有效的还是多余的呢?从这一观察过程中,我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介入合理性上。
的确,为什么孩子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意思搭建呢?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向前推进的活动吗?虽然我在搭建前以同伴的身份平等地参与了幼儿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幼儿也认同了我的方案并展开建构活动,但是建构前幼儿讨论热烈,各人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这时我是否需要介入?我的介入是否干扰了幼儿的活动?虽然我是以同伴身份参与讨论,但最后形成的方案却是由我提出的,如果没有我的介入,幼儿就无法达成共识了吗?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清楚地说明,我的方案对每个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认同,有的来必,最终导致了幼儿间的冲突。
可以说,我在帮助幼儿“达成共识”上的指导不仅是无效的,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可能干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影响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形成等。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应是幼儿活动方案的决策者,而是资源的丰富者及活动的启发者和支持者。下次活动时我应全方位观察、了解幼儿的经验并倾听幼儿的建构设想,了解其面临的困难,把握介入指导的有利时机,引导幼儿讨论,协调幼儿与同伴间不同的意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法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第2次观察
第二天,壮壮和毛毛又来到建筑区进行外星人基地的搭建。这次他们还设计了火箭的升天轨道,可是他们的建筑除了发射台之外都是平面的。我就好奇地问他们:“这条轨道虽然好看,却是平面的,卫星怎么能冲上天空呢?”他们都对我的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开始动手改造起来。在改造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自己预想的太复杂了,没有办法搭起来。我就让一个孩子把想好的轨道画在了纸上,然后和他们一起商量需要的材料。孩子们想搭成螺旋式的,可是遇到了困难,他们皱着眉头说:“老师,还是不像,螺旋式的应该是越来越高的。”我说:“对呀,那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圆形积木越来越高呢?”大家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可以用一些隔板”、“可以用积木来垫高”……孩子们选择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形隔板,并且用奶粉桶、薯片桶和线轴进行支撑,一个螺旋形的轨道马上就拼好了,孩子们发出胜利的欢呼声。
解释与分析
这一次幼儿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使“外星人基地”的建构初具规模,但忽视了卫星发射轨道的问题。我发现刚升入大班的孩子能够简单地把积木垒高,能搭出楼房围墙等一些地基是规则形状的物体,而对于螺旋式这样比较复杂的垒高没有什么经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是满足于幼儿已有的建构水平,还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向自己发出挑战呢?经过分析我选择了后者。
我试着对他们说:“这条轨道虽然好看,却是平面的,卫星怎么能冲上天空呢?”这一问题明显激起了幼儿重新建构的欲望。因为孩子也认为火箭的升天不应该在平面的轨道上进行。为了让搭建方法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我让他们把想法画在纸上,然后再根据图纸想办法。孩子的思维一下子从抽象到具体,很快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怎样建构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境,采用递进式的启发策略,一步一步地向幼儿发出挑战,帮助幼儿整合、提升建构经验,使建构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观察后的想法
从这个观察案例我清晰地认识到,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到底什么时候介入以及如何介入呢?这大概是教师最难把握的。我认为当幼儿遇到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困难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介入时机。这个时候教师应该不直接给予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幼儿去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并让幼儿按照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有效的指导策略,能帮助幼儿迁移、建构、提升经验,使活动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使幼儿探究、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还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