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和他的先行者们一样,都把批判传统哲学当作自己在哲学上的主要人物。杜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探究哲学的起源和哲学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经验”的本体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杜威继承了主要来自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并在其经验本体论的视域下,重新诠释了“真理”的内涵,至此,杜威完成了实用主义哲学经验本体论的基本建构。
[关键词]经验 本体论 现实性 真理性
[中图分类号]B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33-03
一、哲学的现实性
在西方近代哲学以来的哲学家那里,“认识世界”是哲学的主要工作,而杜威认为“认识世界”并不是哲学的初衷。从历史上来看,哲学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①杜威从哲学的作用和科学对哲学的改造两个方面对哲学进行了现实性的思考,为其经验本体论的构建做了坚实的铺垫。
杜威认为,远古时代的人一开始并没有“认识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说哲学不是和人类的诞生同时产生的。在没有受过哲学训练的人那里,理性并不是支配的力量,这种现象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对他们而言,人依靠大脑的记忆来支配生活,而“他们的记忆,并不是追忆实在的事物,只是一些联想、暗示和幻想”②。在杜威看来,这些“联想、暗示和幻想”构成了哲学的原始素材,这些东西与“科学”和“知识”都毫不相干,它只是寓言性的,想象性的,暗示性的,和客观的世界没有关系。把这些原始素材“堆砌”成哲学认识的目的是“出于人们逃避危险、寻求确定性的需要”③针对确定性的,人们通过两种途径来满足:一种是宗教信仰的,一种是艺术的(arts,在杜威那里,艺术包括一切的工艺与技术)。前者更多的是精神的慰藉,它脱胎于“联想、暗示和幻想”,并为哲学所继承。后者更多的是日常的操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来演变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前者总是统摄后者。
哲学的作用,在杜威看来,是调和宗教和艺术二者的关系,出于哲学和宗教在根本目的的一致性,都是对确定性的追求,使得哲学总是更加倾向宗教信仰,打压艺术。
在杜威看来,哲学和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更多地使用了逻辑和理性思辨。这显得非常滑稽,出于对依靠“联想、暗示和幻想”堆砌的宗教信仰的辩护,哲学在解释的时候又必须摒弃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传统创造了一个自由世界,对经验世界不屑一顾,它在满足人们信仰的需要,确定性的需求的同时,越来越成为哲学家们自娱自乐的小天地,④传统哲学家们对自由世界和经验世界自行其是的切割越来越成为一种自我满足而不是人类的客观需求,在杜威看来,传统哲学发展到这一地步是亟需进行改造的。
在对待科学与哲学改造的问题上,杜威十分推崇培根和达尔文的作用,2000多年来受到亚里士多德和其继承者思想的影响,西方传统哲学一直强调通过思辨、逻辑来把握不变的、永恒的世界。具体实践(包括观察,归纳)只是经验世界中给人带来意见或表象的低级的手段,而培根创建了一个新的科学精神,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知识”是经验层面上的,是基于归纳、观察得来的具体经验。培根批驳传统哲学的虚幻,大胆拥抱经验,拒绝思辨,虽然培根更多层面上只是起到了一个启发的作用,但在杜威看来,他是“伟大”的,“培根之所以是可纪念者,在于从一个新世界吹来的软风正对着他的船帆,张得饱满,因之激起他冒险到海洋里去。他自己始终不曾发现所厚望的目的地,但他实已揭示这个新目标,并且从信仰上已远远望见这目标的特相。”⑤
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空前的危机和激烈的讨论,而杜威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关注,并不是基于神学的角度,而是关注科学本身之内。
首先,这代表了科学从永恒之物到变异之物的兴趣的转移。原先的科学贬低变化,崇尚永恒;原先的自然主义认为自然是有目的的,不做无用功,是为了一个隐秘的目的,存在可通过理性理解的可能性。而达尔文将宇宙的运动归结为偶然的而不是设计的,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之前的这种论点。
其次,达尔文把人归入了动物的行列,在他看来,“人这一有机体的更高表现形式是由更简单的有机体演化而来的,人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进化的。”⑥由此得出,人类是生活在经验世界之中,和其他的动物、有机体一样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与经验世界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充满互动的。人的思考也不是外在于经验世界独立存在的,它实质上是世界之中的,是人在经验世界中和自然互动产生的结果。达尔文主义为杜威的实用主义提供了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来源,使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是实用主义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有力武器。同时,达尔文主义的提出,也为杜威在不同于传统的“经验论”的解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经验”观念的阐释
传统哲学,不论是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把经验看作是主观内部的东西。杜威认为这是错误的,而这一错误的论断源于西方哲学长期的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在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思想史家史密斯看来,“理解杜威的‘经验’,可以参照德语,与英语中experience相对的德语中有两个词Erfahrung和Erlebnis,前者多在较为严格的认知意义上使用,后者则有生活和经历的含义,杜威的‘经验’更倾向后者。”⑦正如杜威所说的,“经验首先不意味着只是,而是意味着做和经历。”⑧
在杜威看来,经验并不是唯理论看来的隔开人与自然的屏障,而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是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揭露自然秘密的唯一方法。传统哲学认识“经验”的态度并不是从“经验”本身出发,而是在二元割裂的前提下,从理智出发去加工改造“经验”,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传统经验论受伽利略、牛顿的机械物理学影响极大,在那里,人和客观世界是割裂的,世界的运行不受人的控制和影响,人能做的就是对世界的反映,经验是人内心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它是属于人的内心范畴的,它无法解释人与世界的联系,这也是杜威对传统经验论诟病的地方。 杜威的经验是建立在达尔文生物学基础上的,在那里,人作为生命有机体,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不是一个旁观者,是时时刻刻与世界发生联系,产生互动的,经验不再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也不仅仅是一种反映,而是一种“do+ing”,是行为本身和行为的进行状态。杜威指出“经验是有机体自身和世界之间持续累积的交互作用的产品,也可以说是副产品。”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杜威的“经验”概念,当我们说我们对某一个城市具有经验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个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具有对这个城市的经验,但是如果这个人写了一本有关他在这个城市居住几十年的历史的书,其中包括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历史背景,风光美景,等等,而读者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是否也同样的具有这样的经验?在杜威看来,显然不是这样。作为那个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经验并不存在于他的内心当中,而在于他和这座城市的交互作用中,经验是活的,是变动的,就好像一旦这个人搬家到了别的城市,他与原先的城市失去了交互作用的可能,在杜威看来,那么他也就不再具有对原先那座城市的经验。这也就能够解释那些离开家乡很长时间的人回去之后发现自己原先对于这座城市的“经验”不再适用的问题,在杜威那里,“经验”和“生活”毋宁是一个同类语,因为“生活”包括了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流动的。
刚才提到的经验是“do+ing”,即行为本身和行为的进行状态。之所以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杜威认为“这是由于它在其基本的统一之中不承认在动作与材料、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何区别,但认为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整体中包括着它们两个方面”⑩。在这里,杜威的经验论其实就包含了在“经验”这个概念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同一,这是杜威实用主义打破二元分裂思维的必然结果。
在打破二元分裂思维方式的同时,杜威的“经验”的概念走向了带有形而上学恒常性前提的道路,罗蒂在评价杜威经验论时说到“它(杜威经验学说——引者注)效仿传统形而上学,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一种永久的中性基质”。这里的“中性”是就杜威打破二元分裂思维,打破主客二分而言,而“基质”意指杜威将“经验”形而上学化。在杜威那里,的确,经验是第一位的,思想和感觉都是在经验中发生,其性质并不是与经验不同的,都是经验的一部分。
三、经验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的差别
杜威反对“纯粹的经验”,又提出了与传统形而上学“反省的经验”相对的“原初的经验”,前者是无意义、无价值的类似“物自体”的孤立的存在。后者则是“一个渗透感觉,思想一切的模糊的,开放的实践域”。原初经验是所有包括思想、反思经验在内的精神活动的舞台,但是它与这些精神活动并不构成证明的关系,它只是认知及其他概念活动的生活基础,举一个例子,曹雪芹在大观园的生活经验是他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在这里,生活经验和文学作品的关系绝不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其生活基础,但其不是一一对应的,更是不可还原的。
斯图尔对于杜威形而上学的解释指出“在我看来,形而上学不是关于存在范式的研究。因为关注一般特性,杜威的形而上学是更加民主的:所有的存在,作为存在,都平等地是存在的范例”。斯图尔表达的是,杜威的经验论的形而上学并不是高于生活的形而上学,“经验”就是生活经验,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不可剥离的,不可还原的。杜威要探讨的不是所谓的“纯粹经验”,而是经验的一般特性,这种一般特性应该类似于唯名论意义上的“共性”,是寓于所有经验之中的,是不可分割的。杜威之所以将其单独列出,其目的在于他需要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来构建他的经验学说。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形而上学不是杜威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在杜威看来可以拿来方便使用的方法,是“旧瓶装新酒”。准确认识杜威的形而上学,首先必须摆脱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四、经验本体论视域下的真理观
杜威的真理观是对詹姆斯的继承和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对詹姆斯真理观的完善,使之更加具体和一般化。从逻辑改造的角度,杜威认为,副词的“真”(truly)比形容词和名词的“真”(true)更加准确,在实用主义那里,真理并不是现在的存在,而只是观念的一个性质,关于“观念”,“传统哲学将观念看作对象的镜子,他的意义来自于对象。而杜威则把观念看作人与环境打交道的工具”。在这里,观念显然来自于经验。观念是人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它的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和效用,真理则无非是对成功行为的褒奖。
杜威和詹姆斯一样,都不否认真理的定义是“符合实在”的。但是他们不认同传统认识论认为“符合”即是内在观念对外在的实在的对应,这种传统认识论首先是静态的,其次是无所谓效用和价值的,这里的效用和价值是指向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而杜威则强调动态的“符合”,这种动态,一方面体现在观念的工具性,对于现实生活中为人的活动创造的价值和效用。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在杜威看来,真理的价值体现在它是搭建已知的现实和未知实在的桥梁,不是对已知的现实的符合,而是对未知的实在的符合。“观念之为观念,其所意欲的东西归根结底是未来的事物。”举一个例子,按照传统认识论的观点,历史研究对于真理的探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如果历史的发展按照客观唯心主义,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抛开历史,从规律出发,探究真理;如果历史的发展遵照英雄主义,是个别的,无规律的,那么历史研究对于真理的探究同样是变得毫无意义了。但是按照杜威的真理观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从中找到一些观念,放到现在同样具有人与环境打交道的效用,是人在行为中可以遵照的观念,因其可以带来效用和价值,所以它也是具有真理性的。
在杜威看来,真理更多的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它就像一个路标,一个灯塔,提示人们方向,同时又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
杜威认为,实用主义真理观与传统哲学的真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即真理不是先天地被创造的,不是被创造为永恒存在的;真理的价值或重要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实践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判断的标准是效用以及价值,这也是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在一些人看来,实用主义真理观使得真理成为了满足私人野心和权势的工具。事实上这是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误读,在杜威看来,“满足”和“有用”是大众的客观的,而不是个体,主观的。就好像“一条大路的有用处,不是以它供拦劫贼的利用的程度测算。测算的程度应该是这是否真能用做大路用,能否便利地有效地公共运输与交通之需”。
因为真理这个观念实在是负担了太多的传统哲学的含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喋喋不休促使杜威在晚年用“有根据的可断定性”取代了“真理”的概念,这种转变毋宁说是杜威在概念上与传统哲学做的一次清晰的切割。
五、启示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詹姆斯的学说,认为哲学的起源是人出于规避风险和寻求确定性需求的需要,批判传统哲学的“认识世界是哲学的起源”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提出的,在承认人的动物性的基础上,肯定哲学的起源是人的现实物质性需要和精神寄托的需要,而不再是高尚的“认识世界”的目的。这一论调也成为了杜威的经验本体论和真理观的基础,同时也是他打破二元割裂的法宝。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经验”,打通了主客的联系,避免了二元割裂的矛盾。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站在动物的角度去讨论人的进化问题,而实用主义在此基础上打消的主客分立,其实只是把物质的人放到了物质的世界,所以这里的二元实质上指的是物质的主观的人和物质的客观的世界,至于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割裂问题,实用主义则避而不谈,因为毕竟认识论的问题不是实用主义关注的问题,所以牺牲了认识论观点的实用主义的主客融合是片面的。
杜威的经验本体论是其具有创建的理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实践空间背景下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是不同的,个体与个体的经验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虽然生成机制是相同的,但生成的结果却很可能是南辕北辙,杜威的经验本体论只是强调了经验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里的“经验”是个体的具体的经验,就其内容而言不具有普遍性,虽然在相似的时代背景和个人之间的经验具有相似性和可借鉴性,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不确定的,原因同样是实用主义哲学拒绝回答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所以经验的可借鉴性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就好像上文提到的个人对其长期生活的城市的经验是基于其与这座城市的互动,当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到了另一座城市,他就开始产生与另一座城市互动的经验,之前的经验就不再适用。在这里,经验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实用主义不再“实用”。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也是为人诟病的地方,上文阐释了杜威对真理观偏见的反驳。但是仍然存在问题,虽然杜威提出“满足”和“有用”是大众的客观的,但这里“大众”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大众的“满足”和“有用”都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满足”和“有用”对于不同的经验背景的人也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了实用主义在实践中的作用大打折扣,在美国风生水起,在中国则效果不佳。
注释:
①杜威说道:“如果有人能抛开一切成见,用虚心去研究哲学史,不当他一种孤立的东西,只当他是文化史的一章一节;如果他能把哲学史和人类学,初民状态,宗教史,文学史,社会制度史等,一齐连贯起来,他这样研究下去,一定会子刊看出我今天说的哲学史观究竟有什么价值。”(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②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③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20页.
④“凡抽象的定义与超科学的辩证,就是这样起来的;起来之后,许多人从此不敢来叩哲学的门了,然而哲学的信徒们却在这里面寻着无限的趣味。”(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⑤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55页.
⑥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68页.
⑦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2页.
⑧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3页.
⑨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8页.
⑩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J].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10页.
罗蒂.实用主义的后果[J].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80页.
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62页.
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7页.
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85页.
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8页.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参考文献】
[1]郑宝霞.论古典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J].江汉论坛,2011
(9):45-47.
[2]贾淑萍.实用主义对真理和信仰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5-28.
[3]赵士兵,刘爱军.实用主义真理观之管窥[J].北方论丛,
2008(4):132-145.
[4]韩宁.实用主义还是彻底经验主义——论彻底经验主义在詹姆斯思想中的地位[J].理论探讨,2007(6):60-62.
[5]约翰·杜威.实用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6]江怡.西方哲学史(第八卷)[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7]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9]怀特.分析的时代[M].杜任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译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1]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译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丽
[摘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和他的先行者们一样,都把批判传统哲学当作自己在哲学上的主要人物。杜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探究哲学的起源和哲学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经验”的本体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杜威继承了主要来自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并在其经验本体论的视域下,重新诠释了“真理”的内涵,至此,杜威完成了实用主义哲学经验本体论的基本建构。
[关键词]经验 本体论 现实性 真理性
[中图分类号]B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33-03
一、哲学的现实性
在西方近代哲学以来的哲学家那里,“认识世界”是哲学的主要工作,而杜威认为“认识世界”并不是哲学的初衷。从历史上来看,哲学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①杜威从哲学的作用和科学对哲学的改造两个方面对哲学进行了现实性的思考,为其经验本体论的构建做了坚实的铺垫。
杜威认为,远古时代的人一开始并没有“认识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说哲学不是和人类的诞生同时产生的。在没有受过哲学训练的人那里,理性并不是支配的力量,这种现象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对他们而言,人依靠大脑的记忆来支配生活,而“他们的记忆,并不是追忆实在的事物,只是一些联想、暗示和幻想”②。在杜威看来,这些“联想、暗示和幻想”构成了哲学的原始素材,这些东西与“科学”和“知识”都毫不相干,它只是寓言性的,想象性的,暗示性的,和客观的世界没有关系。把这些原始素材“堆砌”成哲学认识的目的是“出于人们逃避危险、寻求确定性的需要”③针对确定性的,人们通过两种途径来满足:一种是宗教信仰的,一种是艺术的(arts,在杜威那里,艺术包括一切的工艺与技术)。前者更多的是精神的慰藉,它脱胎于“联想、暗示和幻想”,并为哲学所继承。后者更多的是日常的操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来演变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前者总是统摄后者。
哲学的作用,在杜威看来,是调和宗教和艺术二者的关系,出于哲学和宗教在根本目的的一致性,都是对确定性的追求,使得哲学总是更加倾向宗教信仰,打压艺术。
在杜威看来,哲学和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更多地使用了逻辑和理性思辨。这显得非常滑稽,出于对依靠“联想、暗示和幻想”堆砌的宗教信仰的辩护,哲学在解释的时候又必须摒弃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传统创造了一个自由世界,对经验世界不屑一顾,它在满足人们信仰的需要,确定性的需求的同时,越来越成为哲学家们自娱自乐的小天地,④传统哲学家们对自由世界和经验世界自行其是的切割越来越成为一种自我满足而不是人类的客观需求,在杜威看来,传统哲学发展到这一地步是亟需进行改造的。
在对待科学与哲学改造的问题上,杜威十分推崇培根和达尔文的作用,2000多年来受到亚里士多德和其继承者思想的影响,西方传统哲学一直强调通过思辨、逻辑来把握不变的、永恒的世界。具体实践(包括观察,归纳)只是经验世界中给人带来意见或表象的低级的手段,而培根创建了一个新的科学精神,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知识”是经验层面上的,是基于归纳、观察得来的具体经验。培根批驳传统哲学的虚幻,大胆拥抱经验,拒绝思辨,虽然培根更多层面上只是起到了一个启发的作用,但在杜威看来,他是“伟大”的,“培根之所以是可纪念者,在于从一个新世界吹来的软风正对着他的船帆,张得饱满,因之激起他冒险到海洋里去。他自己始终不曾发现所厚望的目的地,但他实已揭示这个新目标,并且从信仰上已远远望见这目标的特相。”⑤
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空前的危机和激烈的讨论,而杜威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关注,并不是基于神学的角度,而是关注科学本身之内。
首先,这代表了科学从永恒之物到变异之物的兴趣的转移。原先的科学贬低变化,崇尚永恒;原先的自然主义认为自然是有目的的,不做无用功,是为了一个隐秘的目的,存在可通过理性理解的可能性。而达尔文将宇宙的运动归结为偶然的而不是设计的,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之前的这种论点。
其次,达尔文把人归入了动物的行列,在他看来,“人这一有机体的更高表现形式是由更简单的有机体演化而来的,人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进化的。”⑥由此得出,人类是生活在经验世界之中,和其他的动物、有机体一样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与经验世界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充满互动的。人的思考也不是外在于经验世界独立存在的,它实质上是世界之中的,是人在经验世界中和自然互动产生的结果。达尔文主义为杜威的实用主义提供了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来源,使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是实用主义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有力武器。同时,达尔文主义的提出,也为杜威在不同于传统的“经验论”的解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经验”观念的阐释
传统哲学,不论是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把经验看作是主观内部的东西。杜威认为这是错误的,而这一错误的论断源于西方哲学长期的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在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思想史家史密斯看来,“理解杜威的‘经验’,可以参照德语,与英语中experience相对的德语中有两个词Erfahrung和Erlebnis,前者多在较为严格的认知意义上使用,后者则有生活和经历的含义,杜威的‘经验’更倾向后者。”⑦正如杜威所说的,“经验首先不意味着只是,而是意味着做和经历。”⑧
在杜威看来,经验并不是唯理论看来的隔开人与自然的屏障,而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是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揭露自然秘密的唯一方法。传统哲学认识“经验”的态度并不是从“经验”本身出发,而是在二元割裂的前提下,从理智出发去加工改造“经验”,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传统经验论受伽利略、牛顿的机械物理学影响极大,在那里,人和客观世界是割裂的,世界的运行不受人的控制和影响,人能做的就是对世界的反映,经验是人内心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它是属于人的内心范畴的,它无法解释人与世界的联系,这也是杜威对传统经验论诟病的地方。 杜威的经验是建立在达尔文生物学基础上的,在那里,人作为生命有机体,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不是一个旁观者,是时时刻刻与世界发生联系,产生互动的,经验不再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也不仅仅是一种反映,而是一种“do+ing”,是行为本身和行为的进行状态。杜威指出“经验是有机体自身和世界之间持续累积的交互作用的产品,也可以说是副产品。”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杜威的“经验”概念,当我们说我们对某一个城市具有经验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个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具有对这个城市的经验,但是如果这个人写了一本有关他在这个城市居住几十年的历史的书,其中包括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历史背景,风光美景,等等,而读者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是否也同样的具有这样的经验?在杜威看来,显然不是这样。作为那个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经验并不存在于他的内心当中,而在于他和这座城市的交互作用中,经验是活的,是变动的,就好像一旦这个人搬家到了别的城市,他与原先的城市失去了交互作用的可能,在杜威看来,那么他也就不再具有对原先那座城市的经验。这也就能够解释那些离开家乡很长时间的人回去之后发现自己原先对于这座城市的“经验”不再适用的问题,在杜威那里,“经验”和“生活”毋宁是一个同类语,因为“生活”包括了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流动的。
刚才提到的经验是“do+ing”,即行为本身和行为的进行状态。之所以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杜威认为“这是由于它在其基本的统一之中不承认在动作与材料、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何区别,但认为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整体中包括着它们两个方面”⑩。在这里,杜威的经验论其实就包含了在“经验”这个概念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同一,这是杜威实用主义打破二元分裂思维的必然结果。
在打破二元分裂思维方式的同时,杜威的“经验”的概念走向了带有形而上学恒常性前提的道路,罗蒂在评价杜威经验论时说到“它(杜威经验学说——引者注)效仿传统形而上学,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一种永久的中性基质”。这里的“中性”是就杜威打破二元分裂思维,打破主客二分而言,而“基质”意指杜威将“经验”形而上学化。在杜威那里,的确,经验是第一位的,思想和感觉都是在经验中发生,其性质并不是与经验不同的,都是经验的一部分。
三、经验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的差别
杜威反对“纯粹的经验”,又提出了与传统形而上学“反省的经验”相对的“原初的经验”,前者是无意义、无价值的类似“物自体”的孤立的存在。后者则是“一个渗透感觉,思想一切的模糊的,开放的实践域”。原初经验是所有包括思想、反思经验在内的精神活动的舞台,但是它与这些精神活动并不构成证明的关系,它只是认知及其他概念活动的生活基础,举一个例子,曹雪芹在大观园的生活经验是他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在这里,生活经验和文学作品的关系绝不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其生活基础,但其不是一一对应的,更是不可还原的。
斯图尔对于杜威形而上学的解释指出“在我看来,形而上学不是关于存在范式的研究。因为关注一般特性,杜威的形而上学是更加民主的:所有的存在,作为存在,都平等地是存在的范例”。斯图尔表达的是,杜威的经验论的形而上学并不是高于生活的形而上学,“经验”就是生活经验,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不可剥离的,不可还原的。杜威要探讨的不是所谓的“纯粹经验”,而是经验的一般特性,这种一般特性应该类似于唯名论意义上的“共性”,是寓于所有经验之中的,是不可分割的。杜威之所以将其单独列出,其目的在于他需要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来构建他的经验学说。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形而上学不是杜威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在杜威看来可以拿来方便使用的方法,是“旧瓶装新酒”。准确认识杜威的形而上学,首先必须摆脱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四、经验本体论视域下的真理观
杜威的真理观是对詹姆斯的继承和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对詹姆斯真理观的完善,使之更加具体和一般化。从逻辑改造的角度,杜威认为,副词的“真”(truly)比形容词和名词的“真”(true)更加准确,在实用主义那里,真理并不是现在的存在,而只是观念的一个性质,关于“观念”,“传统哲学将观念看作对象的镜子,他的意义来自于对象。而杜威则把观念看作人与环境打交道的工具”。在这里,观念显然来自于经验。观念是人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它的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和效用,真理则无非是对成功行为的褒奖。
杜威和詹姆斯一样,都不否认真理的定义是“符合实在”的。但是他们不认同传统认识论认为“符合”即是内在观念对外在的实在的对应,这种传统认识论首先是静态的,其次是无所谓效用和价值的,这里的效用和价值是指向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而杜威则强调动态的“符合”,这种动态,一方面体现在观念的工具性,对于现实生活中为人的活动创造的价值和效用。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在杜威看来,真理的价值体现在它是搭建已知的现实和未知实在的桥梁,不是对已知的现实的符合,而是对未知的实在的符合。“观念之为观念,其所意欲的东西归根结底是未来的事物。”举一个例子,按照传统认识论的观点,历史研究对于真理的探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如果历史的发展按照客观唯心主义,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抛开历史,从规律出发,探究真理;如果历史的发展遵照英雄主义,是个别的,无规律的,那么历史研究对于真理的探究同样是变得毫无意义了。但是按照杜威的真理观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从中找到一些观念,放到现在同样具有人与环境打交道的效用,是人在行为中可以遵照的观念,因其可以带来效用和价值,所以它也是具有真理性的。
在杜威看来,真理更多的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它就像一个路标,一个灯塔,提示人们方向,同时又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
杜威认为,实用主义真理观与传统哲学的真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即真理不是先天地被创造的,不是被创造为永恒存在的;真理的价值或重要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实践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判断的标准是效用以及价值,这也是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在一些人看来,实用主义真理观使得真理成为了满足私人野心和权势的工具。事实上这是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误读,在杜威看来,“满足”和“有用”是大众的客观的,而不是个体,主观的。就好像“一条大路的有用处,不是以它供拦劫贼的利用的程度测算。测算的程度应该是这是否真能用做大路用,能否便利地有效地公共运输与交通之需”。
因为真理这个观念实在是负担了太多的传统哲学的含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喋喋不休促使杜威在晚年用“有根据的可断定性”取代了“真理”的概念,这种转变毋宁说是杜威在概念上与传统哲学做的一次清晰的切割。
五、启示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詹姆斯的学说,认为哲学的起源是人出于规避风险和寻求确定性需求的需要,批判传统哲学的“认识世界是哲学的起源”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提出的,在承认人的动物性的基础上,肯定哲学的起源是人的现实物质性需要和精神寄托的需要,而不再是高尚的“认识世界”的目的。这一论调也成为了杜威的经验本体论和真理观的基础,同时也是他打破二元割裂的法宝。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经验”,打通了主客的联系,避免了二元割裂的矛盾。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站在动物的角度去讨论人的进化问题,而实用主义在此基础上打消的主客分立,其实只是把物质的人放到了物质的世界,所以这里的二元实质上指的是物质的主观的人和物质的客观的世界,至于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割裂问题,实用主义则避而不谈,因为毕竟认识论的问题不是实用主义关注的问题,所以牺牲了认识论观点的实用主义的主客融合是片面的。
杜威的经验本体论是其具有创建的理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实践空间背景下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是不同的,个体与个体的经验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虽然生成机制是相同的,但生成的结果却很可能是南辕北辙,杜威的经验本体论只是强调了经验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里的“经验”是个体的具体的经验,就其内容而言不具有普遍性,虽然在相似的时代背景和个人之间的经验具有相似性和可借鉴性,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不确定的,原因同样是实用主义哲学拒绝回答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所以经验的可借鉴性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就好像上文提到的个人对其长期生活的城市的经验是基于其与这座城市的互动,当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到了另一座城市,他就开始产生与另一座城市互动的经验,之前的经验就不再适用。在这里,经验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实用主义不再“实用”。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也是为人诟病的地方,上文阐释了杜威对真理观偏见的反驳。但是仍然存在问题,虽然杜威提出“满足”和“有用”是大众的客观的,但这里“大众”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大众的“满足”和“有用”都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满足”和“有用”对于不同的经验背景的人也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了实用主义在实践中的作用大打折扣,在美国风生水起,在中国则效果不佳。
注释:
①杜威说道:“如果有人能抛开一切成见,用虚心去研究哲学史,不当他一种孤立的东西,只当他是文化史的一章一节;如果他能把哲学史和人类学,初民状态,宗教史,文学史,社会制度史等,一齐连贯起来,他这样研究下去,一定会子刊看出我今天说的哲学史观究竟有什么价值。”(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②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③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20页.
④“凡抽象的定义与超科学的辩证,就是这样起来的;起来之后,许多人从此不敢来叩哲学的门了,然而哲学的信徒们却在这里面寻着无限的趣味。”(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⑤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55页.
⑥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68页.
⑦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2页.
⑧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3页.
⑨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8页.
⑩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J].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10页.
罗蒂.实用主义的后果[J].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80页.
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62页.
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77页.
江怡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85页.
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8页.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J].许崇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参考文献】
[1]郑宝霞.论古典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J].江汉论坛,2011
(9):45-47.
[2]贾淑萍.实用主义对真理和信仰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5-28.
[3]赵士兵,刘爱军.实用主义真理观之管窥[J].北方论丛,
2008(4):132-145.
[4]韩宁.实用主义还是彻底经验主义——论彻底经验主义在詹姆斯思想中的地位[J].理论探讨,2007(6):60-62.
[5]约翰·杜威.实用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6]江怡.西方哲学史(第八卷)[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7]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9]怀特.分析的时代[M].杜任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译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1]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译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丽